金剛經白話說明(13)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那時,世尊就說出了以下的偈言:

「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若以色所成種種虛妄不實的妄相想要來徹見如來真諦之理,以聲音聲響來乞求想徹見如來真諦之理,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
這個人是顛倒妄行,行持不合正法的行法,是不可能徹見如來真諦之理的。」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你若是起這樣的念頭:『如來並不因為具足諸相相好莊嚴的緣故,而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起這樣的念頭是不對的。須菩提!不要起如來並不因為具足諸相相好莊嚴的緣故,而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這樣的念頭。」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說諸法斷滅相。』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註)【斷滅】【相】
【斷滅】
(術語)諸法因果各別,故非為常,因果相續,故非為斷,撥無此因果相續之理,謂之斷滅之見。即斷見也。屬於邪見中之極惡者。
【相】
(術語)梵語[打-丁+羅]乞尖拏Laks!an!a,見梵語雜名。事物之相狀,表於外而想像於心者。大乘義章三本曰:「諸法體狀,謂之為相。」唯識述記一本曰:「相謂相狀。」法華嘉祥疏三曰:「表彰名相。」
「須 菩提!你若是起這樣的念頭:『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的人,會宣說諸法並無因果相續之體(狀)相(斷滅相撥無因果的論調)。』,起這樣的 念頭是不對的。不要起這樣的念頭,什麼緣故呢?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心的人,對於所有法,不會說並沒有因果相續之體(狀)相(斷滅相撥 無因果的論調)。」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

(註)【無我】【忍】
【無我】
無我者,有漏之果報中,無我之實體也。又曰非我,我之意義,謂常一之體,有主宰之用者為我。
一、人我 於人身有此執,曰人我。
二、法我 於法有此執,曰法我。
三、自我 於自己有此執,曰自我。
四、他我 於他有此執,曰他我。
然此四我,實為無我。
一、人無我 人身為五蘊之假和合,無常一之我體,故人無我。
二、法無我 法為因緣而生,無常一之我體,故法無我。
三、自無我 自亦屬人,既人無我,則自無我,亦無待言。
四、他無我 他者於他為自,既自無我,則他無我,亦無待言。
是故我不可得,畢竟無我也。
【忍】
(術語)Ks!a%nti,忍耐也。忍耐違逆之境而不起瞋心也;又安忍也,安住於道理而不動心也。瑜伽論曰:「云何名忍,自無憤勃,不報他怨,故名忍。」 唯識論九曰:「忍,以無瞋精進審慧及彼所起三業處性。」大乘義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為忍。」同十一曰:「於法實相安住為忍。」三藏法數五曰:「忍,即忍 耐,亦安忍也。」
「須菩提!若是有菩薩用堆滿等同恒河內所有沙子數量那麼多的世界,那麼多數量的七寶來布施;若另外有人徹知一切的法為因緣生,無 常一之我體,安住在此諸法實相上而得成就,須菩提!因為所有菩薩通達人無我法無我,並無一個我可來承受福德的義理的緣故。這些菩薩們所得功德勝過前面用無 量數七寶來布施的菩薩所得功德。」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
須菩提向釋迦摩尼佛說道:「世尊!為何菩薩不承受福德呢?」

「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須菩提!因為菩薩所作的福德,不應該貪愛執著的緣故,所以說菩薩不受福德。」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註)【如來】
【如來】
如來之義有三。謂法身、報身、應身也。金剛經云: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此法身如來也。轉法輪論云:第一義諦名如,正覺名來。此報身如來也。成實論云: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此應身如來也。
瑜伽四十九卷十六頁云:當知此中諸有所言所說所宣,一切如實,皆無虛妄;故名如來。
二解 如如來十號中說。
三解 法蘊足論二卷二頁云:言如來者:如世尊言:從菩薩證無上正等菩提夜,乃至佛無餘依般涅槃界夜,於其中間,諸有所說宣暢敷演,一切皆如,無有虛妄,無有變異,諦實如理,無有顛倒。皆以如是如實正慧見已而說,故名如來。

「須菩提!若有人如此說:如來是如此來如此去的、是如此坐如此臥的,那這個人是不了解我所說的法義的。什麼緣故呢?法身如來,不從什麼來,也不由什麼去,諸法皆如,平等不二,因為這樣,所以名叫如來。」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
「須菩提!若是有善男子、善女人,將三千大千世界粉碎為微塵粒子,你認為如何?這些微塵粒子的數量是很多嗎?」

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則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註)【微塵數】【實有】【實物有】【一合相】
【微塵數】
(雜語)譬數量之多,以碎物為微塵,其數多也。法華經分別功德品曰:「大千界微塵數菩薩。」
【實有】
(術語)非虛妄而為事實之義。凡夫不知一切諸法為因緣生,無其實性,執之為實有也。
【實物有】
謂五蘊等法成身,即是實有之物,故名實物有。(五蘊者,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也。)
【世界界說】
欲明世界,先釋世界之義。世界者,時間、空間、二者是也。世者時之異名,遷流之義,為過現未時之遷行也。界為東、西、南、北之界畔,即有情依止之國土也。又名世間,間者間隔之義,與界義同。又世者遷變無常義,在無常遷變中,謂之世間。
【世界】
梵語謂路迦馱都(lokadhatu),原意為日月照臨的範圍,即佛教中以須彌山為中心的四大洲,名為一小世界(亦含有地獄、天上等領域)又泛指宇宙, 如三千大千世界和華藏世界。世含流遷意,指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界含方位意,指十方(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的空間。
《楞嚴經》卷四︰「世為遷流,界為方位。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為界,過去、未來、現在為世。」後「世界」成為一個偏義復詞,側重于「界」的含義。現在常用時一般指地球所有的地方。
【大千世界】
謂以一千箇中千世界,則成大千世界。此大千世界中,共有百億日月,百億須彌山,百億四天下,百億四天王天,百億三十三天,百億夜摩天,百億兜率天,百億 樂變化天,百億他化自在天,百億梵世天。百萬二禪天。一千三禪天,總為第四禪天所覆,是名大千世界。(億有四等,一以十萬為億,二以百萬為億,三以千萬為 億,四以萬萬為億。今言百億者,則以千萬為億也。)
【三千大千世界】
(術語)須彌 山為中心,七山八海交互繞之,更以鐵圍山為外郭,是曰一小世界,合此小世界一千為小千世界,合此小世界一千為中千世界,合此中千世界一千為大千世界。大千 世界之數量為一○○○○○○○○○也。大千世界之上有三千者,示此大千世界,成自小千中千大千三種之千也。內容即一大千世界。以此一大千世界為一佛之化 境。且此三千大千世界之廣,恰等於第四禪天,成壞必同時焉。見智度論七,佛地論六
【一合相】
一個由眾多極微分子合成的有形物質。如世界是由無數的微塵集合而成,世界稱為一合相,人體是由四大五蘊合成,人身也是一合相。
(術語)世界為微塵之集合者。故稱世界為一合相。華嚴經大疏演義鈔曰:「一合相者,眾緣和合故。攬眾微以成於色,合五陰等,以成於人,名一合相。」
﹝出金剛經﹞
一合相者,蓋言眾塵和合而為一世界也,世界本空,微塵不有,但眾生不了,妄執為實。若是實有,即應世界不可分為微塵,若是實無,不應微塵合為世界。是知執有執無,皆不當理。經云: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是也。

「非 常多,世尊!什麼緣故呢?假若這些因緣和合的微塵粒子是有本體實性的,佛陀就不會說它是微塵眾,為什麼這樣說呢?佛陀說:這些因緣和合的微塵粒子,是虛妄 不實沒有本體實性的,並非一切微塵的本體實性,所以是非微塵眾,只是將這些因緣和合的微塵粒的聚合體假名叫微塵眾而已。世尊!如來所說的三千大千世界,是 由眾塵和合而為一世界也,世界本空,微塵不有,但眾生不了,妄執為實。所以如來所說的三千大千世界並非是世界的本體實性,只是假名為世界而已。若是世界實 有,即應世界不可分為微塵,若是實無,不應微塵合為世界,什麼緣故呢?若世界實有,則一個由眾多極微分子合成的有形物質世界是由無數的微塵集合而成,這世 界稱為一合相。這裡如來所說的一合相,並非指眾緣和合攬眾微以成於色的一合相,只是將這眾緣和合攬眾微以成於色的幻相,假名叫一合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zakimirage 的頭像
    ozakimirage

    南無阿彌陀佛

    ozakimirag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