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窗隨筆
萬億謗書,無時不現前也。何惑之甚也!雖然,此猶是對治法門;若
知我空,誰受謗者?
愚之愚
世人以不識字、不解事為愚,此誠愚也,非愚之愚也。讀盡五車
書,無字不曉;收盡萬般巧,無事不能;乃至談玄說禪,靡不通貫。
而究其真實處,顛倒迷惑,反見笑於向之所謂愚者,非愚中之愚而何?
預了
無常迅速,雖老少無別。然年少人猶處未定之天,妄冀長壽;若
老年人,則定然光景無多矣!須把身世事處分了當,從他無常朝到暮
到,撒手便行,無所繫累。此晚境大要緊處,不可忽!不可忽!
廣覽
看經須是周遍廣博,方得融貫,不致偏執。蓋經有此處建立、彼
處掃蕩,此處掃蕩、彼處建立,隨時逐機,無定法故。假使只看楞嚴,
見勢至不入圓通,而不廣覽稱讚淨土諸經,便謂念佛法門不足尚矣!
只看達磨對梁帝語,見功德不在作福,而不廣覽六度萬行諸經,便謂
有為福德皆可廢矣!反而觀之,執淨土非禪宗,執有為非無為,亦復
如是。喻如讀醫書不廣者,但見治寒用桂附而斥芩連,治虛用參耆而
斥枳朴,不知芩連枳朴亦有時當用,而桂附參耆亦有時當斥也。是故
執醫之一方者誤色身,執經之一義者誤慧命。予嘗謂六祖壇經不可使
無智人觀之,正慮其執此而廢彼也。
求人過
見人飭躬立德,名稱頗聞,便多方求覓其過,此忌心也,薄道也。
或見人有所著述,其求過也亦然。不知聞一善行,覽一好書,皆當隨
竹窗隨筆
萬億謗書,無時不現前也。何惑之甚也!雖然,此猶是對治法門;若
知我空,誰受謗者?
愚之愚
世人以不識字、不解事為愚,此誠愚也,非愚之愚也。讀盡五車
書,無字不曉;收盡萬般巧,無事不能;乃至談玄說禪,靡不通貫。
而究其真實處,顛倒迷惑,反見笑於向之所謂愚者,非愚中之愚而何?
預了
無常迅速,雖老少無別。然年少人猶處未定之天,妄冀長壽;若
老年人,則定然光景無多矣!須把身世事處分了當,從他無常朝到暮
到,撒手便行,無所繫累。此晚境大要緊處,不可忽!不可忽!
廣覽
看經須是周遍廣博,方得融貫,不致偏執。蓋經有此處建立、彼
處掃蕩,此處掃蕩、彼處建立,隨時逐機,無定法故。假使只看楞嚴,
見勢至不入圓通,而不廣覽稱讚淨土諸經,便謂念佛法門不足尚矣!
只看達磨對梁帝語,見功德不在作福,而不廣覽六度萬行諸經,便謂
有為福德皆可廢矣!反而觀之,執淨土非禪宗,執有為非無為,亦復
如是。喻如讀醫書不廣者,但見治寒用桂附而斥芩連,治虛用參耆而
斥枳朴,不知芩連枳朴亦有時當用,而桂附參耆亦有時當斥也。是故
執醫之一方者誤色身,執經之一義者誤慧命。予嘗謂六祖壇經不可使
無智人觀之,正慮其執此而廢彼也。
求人過
見人飭躬立德,名稱頗聞,便多方求覓其過,此忌心也,薄道也。
或見人有所著述,其求過也亦然。不知聞一善行,覽一好書,皆當隨
26



竹窗隨筆
喜讚歎;而反掩之滅之,是誠何心哉?若果行係偽行,書係邪書,自
應正言公論,明斥其非,又不當半褒半譏,依阿進退。
謀斷
古稱玄齡善謀,如晦善斷。蓋謀與斷當兼備而不可一缺者。予於
事,多有見之極明,而持之不武,以此致誤,常悔之恨之。故禪門貴
悲智雙足。而謀與斷,俱智所攝。謀而乏斷,正能見而不能持也,此
終是智淺而不深,偏而不全耳。大宜勉旃!
禪佛相爭
二僧遇諸途,一參禪,一念佛。參禪者謂本來無佛,無可念者,
佛之一字,吾不喜聞。念佛者謂西方有佛,號阿彌陀,憶佛念佛,必
定見佛。執有執無,爭論不已。有少年過而聽焉,曰:「兩君所言,皆
徐六擔板耳。」二僧叱曰:「爾俗士也,安知佛法?」少年曰:「吾誠
俗士,然以俗士為喻而知佛法也。吾,梨園子也。於戲場中,或為君,
或為臣,或為男,或為女,或為善人,或為惡人。而求其所謂君臣男
女善惡者,以為有,則實無,以為無,則實有。蓋有是即無而有,無
是即有而無,有無俱非真,而我則堪然常住也。知我常住,何以爭為?」
二僧無對。
武夷圖
予病中有贈以武夷九曲圖者,閱之忻然。因思古人沉苛不起,一
友教翫輞川圖,不浹旬而愈;況西方極樂世界,繪畫流布,朝夕參禮
而未聞奇驗速效如輞川者何耶?良由輞川蹟在寰中,易為描寫;極樂
境超世外,難以形容,則不若繪輞川者之備極工巧,聳人心目故也。
彼雞頭摩之所傳、十六觀經之所說,亦略示其概而已。夫極樂世界,
忉利、兜率、化樂諸天所不能及其少分,使人得而詳睹,何止四百四
竹窗隨筆
喜讚歎;而反掩之滅之,是誠何心哉?若果行係偽行,書係邪書,自
應正言公論,明斥其非,又不當半褒半譏,依阿進退。
謀斷
古稱玄齡善謀,如晦善斷。蓋謀與斷當兼備而不可一缺者。予於
事,多有見之極明,而持之不武,以此致誤,常悔之恨之。故禪門貴
悲智雙足。而謀與斷,俱智所攝。謀而乏斷,正能見而不能持也,此
終是智淺而不深,偏而不全耳。大宜勉旃!
禪佛相爭
二僧遇諸途,一參禪,一念佛。參禪者謂本來無佛,無可念者,
佛之一字,吾不喜聞。念佛者謂西方有佛,號阿彌陀,憶佛念佛,必
定見佛。執有執無,爭論不已。有少年過而聽焉,曰:「兩君所言,皆
徐六擔板耳。」二僧叱曰:「爾俗士也,安知佛法?」少年曰:「吾誠
俗士,然以俗士為喻而知佛法也。吾,梨園子也。於戲場中,或為君,
或為臣,或為男,或為女,或為善人,或為惡人。而求其所謂君臣男
女善惡者,以為有,則實無,以為無,則實有。蓋有是即無而有,無
是即有而無,有無俱非真,而我則堪然常住也。知我常住,何以爭為?」
二僧無對。
武夷圖
予病中有贈以武夷九曲圖者,閱之忻然。因思古人沉苛不起,一
友教翫輞川圖,不浹旬而愈;況西方極樂世界,繪畫流布,朝夕參禮
而未聞奇驗速效如輞川者何耶?良由輞川蹟在寰中,易為描寫;極樂
境超世外,難以形容,則不若繪輞川者之備極工巧,聳人心目故也。
彼雞頭摩之所傳、十六觀經之所說,亦略示其概而已。夫極樂世界,
忉利、兜率、化樂諸天所不能及其少分,使人得而詳睹,何止四百四
27



竹窗隨筆
病之俱忘,將八萬四千煩惱諸病皆消滅無餘矣!昔人謂神棲安養,又
謂先送心歸極樂天,豈徒然哉?
談宗
予未出家時,乍閱宗門語,便以情識模擬,與一座主書,左縱右
橫,座主憚焉。出家數年後,重會座主於一宿菴。勞問間,見予專志
淨土,語不及宗,矍然曰:「子向日見地超卓,今反卑近,何也?」予
笑曰:「諺有之,初生牛犢不畏虎。識法者懼,君知之乎?」座主不答。
念佛
世人稍利根,便輕視念佛,謂是愚夫愚婦勾當。彼徒見愚夫愚婦
口誦佛名,心遊千里,而不知此等是名讀佛,非念佛也。念從心,心
思憶而不忘,故名曰念。試以儒喻:儒者念念思憶孔子,其去孔子不
亦庶幾乎?今念念思憶五欲,不以為非,而反以念佛為非。噫!似此
一生空過,何如作愚夫愚婦耶?而惜乎智可能也,愚不可能也。
僧性空
吳泗洲寺僧性空,棄應院,閉關堯封山。嘗寄予所發誓願,及稟
告十方等語,予嘉歎希有。俄而魔著,遂癲狂以死,予甚悼焉。揆其
由,蓋由乍起信心,有信無慧故也。古人心地未通,不遠千里,參師
訪道,出一叢林,入一保社,乃至窮遊遍歷,曾不休息。得意之後,
方於水邊林下,長養聖胎耳。何得纔離火宅,便入死關?有過不知,
有疑莫辨,求升而反墮,又奚怪其然哉!頗有初心學人,結茅深山,
孤孑獨居,自謂高致,雖未必魔癲,而亦頓失利益不少。明者試一思
之。
竹窗隨筆
病之俱忘,將八萬四千煩惱諸病皆消滅無餘矣!昔人謂神棲安養,又
謂先送心歸極樂天,豈徒然哉?
談宗
予未出家時,乍閱宗門語,便以情識模擬,與一座主書,左縱右
橫,座主憚焉。出家數年後,重會座主於一宿菴。勞問間,見予專志
淨土,語不及宗,矍然曰:「子向日見地超卓,今反卑近,何也?」予
笑曰:「諺有之,初生牛犢不畏虎。識法者懼,君知之乎?」座主不答。
念佛
世人稍利根,便輕視念佛,謂是愚夫愚婦勾當。彼徒見愚夫愚婦
口誦佛名,心遊千里,而不知此等是名讀佛,非念佛也。念從心,心
思憶而不忘,故名曰念。試以儒喻:儒者念念思憶孔子,其去孔子不
亦庶幾乎?今念念思憶五欲,不以為非,而反以念佛為非。噫!似此
一生空過,何如作愚夫愚婦耶?而惜乎智可能也,愚不可能也。
僧性空
吳泗洲寺僧性空,棄應院,閉關堯封山。嘗寄予所發誓願,及稟
告十方等語,予嘉歎希有。俄而魔著,遂癲狂以死,予甚悼焉。揆其
由,蓋由乍起信心,有信無慧故也。古人心地未通,不遠千里,參師
訪道,出一叢林,入一保社,乃至窮遊遍歷,曾不休息。得意之後,
方於水邊林下,長養聖胎耳。何得纔離火宅,便入死關?有過不知,
有疑莫辨,求升而反墮,又奚怪其然哉!頗有初心學人,結茅深山,
孤孑獨居,自謂高致,雖未必魔癲,而亦頓失利益不少。明者試一思
之。
28



竹窗隨筆
行腳
予單丁行腳時,忍饑渴,衝寒暑,備歷諸苦。今幸得把茆蓋頭,
雖不識修行,而識慚愧,雲水乍到,供事唯勤,己身受用,不敢過分。
蓋謂「曾為浪子偏憐客,窮漢起家惜土如金」也。今乍入緇門,便住
現成菴院,事事如意,喻似富家兒不諳民間疾苦,縱才智兼人,無賴
參訪,而閉門自大,習成我慢,增長無明,亦所失多矣。
妙宗鈔
曩一僧謂予曰:「佛示西方,本為普利諸根,遠超生死,是易行道。
而知禮法師純以台教精深觀法釋之,使易反成難,失如來曲為凡夫本
意。」此論亦甚有理。今思之,古人謂解佛經,寧以淺為深,毋以深
為淺。則妙宗所說,利根者自悟深理,鈍根者亦不失依經直觀,求願
往生,似無所礙。
出神(一)
或問:「仙出神,禪者能之乎?」曰:「能之而不為也。楞嚴云:『其
心離身,反觀其面』是也。而繼之曰:『非為聖證,若作聖解,即受群
邪。』是能之而不為也。」又問:「神之出也,有陰有陽,楞嚴所云:
陰神也,仙出陽神,禪者能之乎?」曰:「亦能之而不為也。」或者愕。
曰:「毋愕也。爾不見初祖已沒,隻履西歸乎?爾不見寶誌公獄中一身、
市中一身乎?爾不見溈山晏坐靜室,乃於庄上喫油滋乎?然亦不名聖
證,宗門呵之。昔一僧入定出神,自言:『我之出神,不論遠近,皆能
往來,亦能取物,正陽神也。』先德責云:『圓頂方袍,攀禪學道,奈
何作此鬼神活計?』是故吾宗大禁,不許出神。」
出神(二)
又問神有何過?曰:神即識也,而分麤細。有出有入者麤也。直
竹窗隨筆
行腳
予單丁行腳時,忍饑渴,衝寒暑,備歷諸苦。今幸得把茆蓋頭,
雖不識修行,而識慚愧,雲水乍到,供事唯勤,己身受用,不敢過分。
蓋謂「曾為浪子偏憐客,窮漢起家惜土如金」也。今乍入緇門,便住
現成菴院,事事如意,喻似富家兒不諳民間疾苦,縱才智兼人,無賴
參訪,而閉門自大,習成我慢,增長無明,亦所失多矣。
妙宗鈔
曩一僧謂予曰:「佛示西方,本為普利諸根,遠超生死,是易行道。
而知禮法師純以台教精深觀法釋之,使易反成難,失如來曲為凡夫本
意。」此論亦甚有理。今思之,古人謂解佛經,寧以淺為深,毋以深
為淺。則妙宗所說,利根者自悟深理,鈍根者亦不失依經直觀,求願
往生,似無所礙。
出神(一)
或問:「仙出神,禪者能之乎?」曰:「能之而不為也。楞嚴云:『其
心離身,反觀其面』是也。而繼之曰:『非為聖證,若作聖解,即受群
邪。』是能之而不為也。」又問:「神之出也,有陰有陽,楞嚴所云:
陰神也,仙出陽神,禪者能之乎?」曰:「亦能之而不為也。」或者愕。
曰:「毋愕也。爾不見初祖已沒,隻履西歸乎?爾不見寶誌公獄中一身、
市中一身乎?爾不見溈山晏坐靜室,乃於庄上喫油滋乎?然亦不名聖
證,宗門呵之。昔一僧入定出神,自言:『我之出神,不論遠近,皆能
往來,亦能取物,正陽神也。』先德責云:『圓頂方袍,攀禪學道,奈
何作此鬼神活計?』是故吾宗大禁,不許出神。」
出神(二)
又問神有何過?曰:神即識也,而分麤細。有出有入者麤也。直
29



竹窗隨筆
饒出入俱泯,尚住細識。細之又細,悉皆渾化,始得本體耳。而著於
出入以為奇妙,前所謂「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認作本來人」也。
聞訃
聞人訃音必大驚訝,此雖世間常情;然生必有死,亦世間常事,
自古及今,無一人得免者,何足驚訝?特其虛生浪死而不聞道,是重
可驚訝,而恬不驚訝,悲夫!
齋素
富貴人不能齋素,其故有二:一者耽芻豢之悅口,二者慮藜藿之
損身。不知肉食蔬食,體之肥瘠或因之,而壽夭不與也。且鹿之壽最
永於諸獸,而所食者草耳;虎食肉,而壽之長短於鹿,何如也?鹿不
肉而壽,人何獨不然?雖然,有厄於病苦,心雖欲齋而力不副者,有
制於所尊,心雖欲齋而勢弗克者,則姑行月齋、日齋及三淨肉,但堅
持不殺可也。久之,宿習當自斷。
輪迴根本
圓覺謂輪迴以愛欲為根本。而此愛欲,百計制之,莫可除滅。蓋
賁育無所施其勇,良平無所用其智,而離婁公輸無所著其明巧者也。
雖不淨觀正彼對治,而博地凡夫障重染深,祗見其淨,不見其不淨,
觀法精微,鮮克成就。然則竟如之何?經云:「欲生於汝意,意以思想
生。」今觀此想,復從何生?研之究之,又研究之,研之不休,究之
不已,老鼠入牛角,當必有倒斷處。
病者眾生之良藥
世人以病為苦,而先德云:「病者眾生之良藥。」夫藥與病反,奈
何以病為藥?蓋有形之身,不能無病,此理勢所必然。而無病之時,
竹窗隨筆
饒出入俱泯,尚住細識。細之又細,悉皆渾化,始得本體耳。而著於
出入以為奇妙,前所謂「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認作本來人」也。
聞訃
聞人訃音必大驚訝,此雖世間常情;然生必有死,亦世間常事,
自古及今,無一人得免者,何足驚訝?特其虛生浪死而不聞道,是重
可驚訝,而恬不驚訝,悲夫!
齋素
富貴人不能齋素,其故有二:一者耽芻豢之悅口,二者慮藜藿之
損身。不知肉食蔬食,體之肥瘠或因之,而壽夭不與也。且鹿之壽最
永於諸獸,而所食者草耳;虎食肉,而壽之長短於鹿,何如也?鹿不
肉而壽,人何獨不然?雖然,有厄於病苦,心雖欲齋而力不副者,有
制於所尊,心雖欲齋而勢弗克者,則姑行月齋、日齋及三淨肉,但堅
持不殺可也。久之,宿習當自斷。
輪迴根本
圓覺謂輪迴以愛欲為根本。而此愛欲,百計制之,莫可除滅。蓋
賁育無所施其勇,良平無所用其智,而離婁公輸無所著其明巧者也。
雖不淨觀正彼對治,而博地凡夫障重染深,祗見其淨,不見其不淨,
觀法精微,鮮克成就。然則竟如之何?經云:「欲生於汝意,意以思想
生。」今觀此想,復從何生?研之究之,又研究之,研之不休,究之
不已,老鼠入牛角,當必有倒斷處。
病者眾生之良藥
世人以病為苦,而先德云:「病者眾生之良藥。」夫藥與病反,奈
何以病為藥?蓋有形之身,不能無病,此理勢所必然。而無病之時,
30



竹窗隨筆
嬉怡放逸,誰覺之者?唯病苦逼身,始知四大非實,人命無常,則悔
悟之一機,而修進之一助也。予出家至今,大病垂死者三,而每病發
悔悟,增修進,由是信良藥之語,其真至言哉!
蛇成龍
昔人有喻:「如蛇成龍,不改其皮;如人成佛,不改其面。」此破
愚夫著相求佛,蓋彷彿為比,非的喻也;斷章取義,非全喻也。又有
謂:「蛇伏地內,由修鍊而成龍。」不知此性稟使然,非修鍊所致。是
故污水中蟲化而為蚊,廁圂中蟲化而為蠅,蜣之為蟬,蠶之為蛾,雉
之為蜃,雀之為蛤,鯊之為虎,鯤之為鵬,如是之類,種種非一,豈
其有修鍊之術乎?又不見草之為螢,飯之為螺,瓦之為鴛鴦,無情而
化有情,修鍊安在?吾恐不明理者,名為學道,潛作邪囚,妄冀邪果,
不得不辯。
名利
榮名厚利,世所同競,而昔賢謂「求之既不可得,卻之亦不可免。」
此「卻之不可免」一語最極玄妙,處世者當深信熟玩。蓋求不可得,
人或知之;卻不可免,誰知之者?如知其不可免也,何以求為?又求
之未得,不勝其慍;及其得之,不勝其喜。如知其不可免也,何以喜
為?又己得則喜,他人得之則忌。如知其不可免也,何以忌為?庶幾
達宿緣之自致,了萬境之如空,而成敗利鈍,興味蕭然矣!故知此語
玄妙。
臨終正念
經言人欲終時,聞鐘磬聲,增其正念。而杭俗亡者氣絕良久,方
乃召僧擊磬,已無及矣。又訛為之說曰:「磬之鳴也,促亡人行赴閻羅
也。」其謬一至於是。
竹窗隨筆
嬉怡放逸,誰覺之者?唯病苦逼身,始知四大非實,人命無常,則悔
悟之一機,而修進之一助也。予出家至今,大病垂死者三,而每病發
悔悟,增修進,由是信良藥之語,其真至言哉!
蛇成龍
昔人有喻:「如蛇成龍,不改其皮;如人成佛,不改其面。」此破
愚夫著相求佛,蓋彷彿為比,非的喻也;斷章取義,非全喻也。又有
謂:「蛇伏地內,由修鍊而成龍。」不知此性稟使然,非修鍊所致。是
故污水中蟲化而為蚊,廁圂中蟲化而為蠅,蜣之為蟬,蠶之為蛾,雉
之為蜃,雀之為蛤,鯊之為虎,鯤之為鵬,如是之類,種種非一,豈
其有修鍊之術乎?又不見草之為螢,飯之為螺,瓦之為鴛鴦,無情而
化有情,修鍊安在?吾恐不明理者,名為學道,潛作邪囚,妄冀邪果,
不得不辯。
名利
榮名厚利,世所同競,而昔賢謂「求之既不可得,卻之亦不可免。」
此「卻之不可免」一語最極玄妙,處世者當深信熟玩。蓋求不可得,
人或知之;卻不可免,誰知之者?如知其不可免也,何以求為?又求
之未得,不勝其慍;及其得之,不勝其喜。如知其不可免也,何以喜
為?又己得則喜,他人得之則忌。如知其不可免也,何以忌為?庶幾
達宿緣之自致,了萬境之如空,而成敗利鈍,興味蕭然矣!故知此語
玄妙。
臨終正念
經言人欲終時,聞鐘磬聲,增其正念。而杭俗亡者氣絕良久,方
乃召僧擊磬,已無及矣。又訛為之說曰:「磬之鳴也,促亡人行赴閻羅
也。」其謬一至於是。
31



竹窗隨筆
花香
庭中百合花開,晝雖有香,澹如也,入夜而香始烈。夫鼻非鈍於
晝而利於夜也;白日喧動,諸境紛雜,目視焉,耳聽焉,鼻之力為耳
目所分而不得專也。用志不分,乃凝於神,信夫!
人虎傳
說海載人虎傳:一僧戲披虎皮於山徑間,有見而怖走,遺其橐囊
者,輒取之。皮忽著身,遂成虎,不敢歸寺,而心歷歷然人也。漸饑,
不得已,食狐兔羊犬。既而捕得人,將食之,視之,僧也。大悔恨,
恨極悲號,舉身自擲,皮忽墮地,還復人體。因感斯異,乃破衲行乞,
遍參知識,刻心辦道,後竟成名德云。經云「一切唯心造」,觀於是尤
信。
六道互具
六道之中,復有六道。且以人言之:有人而天者,諸國王大臣之
類是也。有人而人者,諸小臣,及平民衣食饒足,處世安然之類是也。
有人而修羅者,諸獄吏、屠兒、劊子之類是也。有人而畜生者,諸負
重力役,恆受鞭撻之類是也。有人而餓鬼者,諸貧窮乞人,啼饑號寒
之類是也。有人而地獄者,諸刑戮剮割之類是也。天等五道亦復如是。
所以然者,昔因持戒修福,今得人身。而所修戒福有上中下;此三種
中復有三種,多多無盡,各隨其心,感報不一。經云「一切唯心造」,
又觀於是尤信。
智慧
增一阿含經:「佛言:戒律成就,是世俗常數;三昧成就,亦世俗
常數;神足飛行成就,亦世俗常數。唯智慧成就為第一義。」則知戒
定等三學,布施等六波羅蜜,唯智慧最重,不可輕也;唯智慧最先,
竹窗隨筆
花香
庭中百合花開,晝雖有香,澹如也,入夜而香始烈。夫鼻非鈍於
晝而利於夜也;白日喧動,諸境紛雜,目視焉,耳聽焉,鼻之力為耳
目所分而不得專也。用志不分,乃凝於神,信夫!
人虎傳
說海載人虎傳:一僧戲披虎皮於山徑間,有見而怖走,遺其橐囊
者,輒取之。皮忽著身,遂成虎,不敢歸寺,而心歷歷然人也。漸饑,
不得已,食狐兔羊犬。既而捕得人,將食之,視之,僧也。大悔恨,
恨極悲號,舉身自擲,皮忽墮地,還復人體。因感斯異,乃破衲行乞,
遍參知識,刻心辦道,後竟成名德云。經云「一切唯心造」,觀於是尤
信。
六道互具
六道之中,復有六道。且以人言之:有人而天者,諸國王大臣之
類是也。有人而人者,諸小臣,及平民衣食饒足,處世安然之類是也。
有人而修羅者,諸獄吏、屠兒、劊子之類是也。有人而畜生者,諸負
重力役,恆受鞭撻之類是也。有人而餓鬼者,諸貧窮乞人,啼饑號寒
之類是也。有人而地獄者,諸刑戮剮割之類是也。天等五道亦復如是。
所以然者,昔因持戒修福,今得人身。而所修戒福有上中下;此三種
中復有三種,多多無盡,各隨其心,感報不一。經云「一切唯心造」,
又觀於是尤信。
智慧
增一阿含經:「佛言:戒律成就,是世俗常數;三昧成就,亦世俗
常數;神足飛行成就,亦世俗常數。唯智慧成就為第一義。」則知戒
定等三學,布施等六波羅蜜,唯智慧最重,不可輕也;唯智慧最先,
32



竹窗隨筆
不可後也;唯智慧貫徹一切法門,不可等也。經云:「因戒生定,因定
發慧。」蓋語其生發之次第則然,而要當知所重、知所先、知所貫徹
始得。雖然,此智慧者,又非聰明才辯之謂也,如前「世智當悟」中
說。
外學
隋梁州沙門慧全,徒眾五百,中一人頗麤異,全素所不錄;忽自
云得那含果。全有疾閉門,其人徑至榻前問疾,而門閉如故。明日復
然。因謂全曰:「師命過,當生婆羅門家。」全云:「我一生坐禪,何
故生彼?」答云:「師信道不篤,外學未絕,雖有福業,不得超詣。」
今時僧有學老莊者,有學舉子業經書者,有學毛詩楚騷及古詞賦者。
彼以禪為務,但外學未絕,尚緣此累道;今恣意外學,而禪置之罔聞,
不知其可也。
靈裕法師
裕法師之說經也,或一字盤桓,動經累日;或片時之頃,便銷數
卷;或分科已定,及至後講,更改前科,增減出沒,隨機顯晦,學者
疑焉。裕曰:「此大士之宏規也,可以恆情斷乎?」裕師蓋得無礙辯才,
庶幾乎於法自在。而拘名著相,以文害辭,以辭害意,與夫參死句之
輩,何足以知之?今人不可執己見而蔑視勝流,輕談橫議;又不可昧
己量而效嚬先德,妄行自用也。
行腳住山
今人見玄沙不越嶺,保福不度關,便端拱安居,眼空四海。及見
雪峰三登投子、九上洞山,趙州八旬行腳,便奔南走北,浪蕩一生。
斯二者皆非也。心地未明,正應千里萬里,親附知識,何得守愚空坐,
我慢自高?既為生死,參師訪道,又何得觀山觀水,徒誇履歷之廣而
竹窗隨筆
不可後也;唯智慧貫徹一切法門,不可等也。經云:「因戒生定,因定
發慧。」蓋語其生發之次第則然,而要當知所重、知所先、知所貫徹
始得。雖然,此智慧者,又非聰明才辯之謂也,如前「世智當悟」中
說。
外學
隋梁州沙門慧全,徒眾五百,中一人頗麤異,全素所不錄;忽自
云得那含果。全有疾閉門,其人徑至榻前問疾,而門閉如故。明日復
然。因謂全曰:「師命過,當生婆羅門家。」全云:「我一生坐禪,何
故生彼?」答云:「師信道不篤,外學未絕,雖有福業,不得超詣。」
今時僧有學老莊者,有學舉子業經書者,有學毛詩楚騷及古詞賦者。
彼以禪為務,但外學未絕,尚緣此累道;今恣意外學,而禪置之罔聞,
不知其可也。
靈裕法師
裕法師之說經也,或一字盤桓,動經累日;或片時之頃,便銷數
卷;或分科已定,及至後講,更改前科,增減出沒,隨機顯晦,學者
疑焉。裕曰:「此大士之宏規也,可以恆情斷乎?」裕師蓋得無礙辯才,
庶幾乎於法自在。而拘名著相,以文害辭,以辭害意,與夫參死句之
輩,何足以知之?今人不可執己見而蔑視勝流,輕談橫議;又不可昧
己量而效嚬先德,妄行自用也。
行腳住山
今人見玄沙不越嶺,保福不度關,便端拱安居,眼空四海。及見
雪峰三登投子、九上洞山,趙州八旬行腳,便奔南走北,浪蕩一生。
斯二者皆非也。心地未明,正應千里萬里,親附知識,何得守愚空坐,
我慢自高?既為生死,參師訪道,又何得觀山觀水,徒誇履歷之廣而
33



竹窗隨筆
已哉?正因行腳之士自不如是。
楞嚴房融所作
有見楞嚴不獨義深,亦復文妙,遂疑是丞相房融所作。夫譯經館
番漢僧及詞臣居士等,不下數十百人,而後一部之經始成,融不過潤
色其文,非專主其義也。設融自出己意,創為是經,則融固天中天、
聖中聖矣!而考諸唐史,融之才智,尚非柳韓元白之比,何其作楞嚴
也?乃超孔孟老莊之先耶?嗟乎!千生百劫,得遇如是至精至微、至
玄至極之典,不死心信受,而生此下劣乖僻之疑,可悲也夫!可悲也
夫!
果報(一)
經言:「萬法唯心。」錯會者,謂無心則無因無果,故不患有業,
唯患有心;有業無心,閻老子其奈我何?遂安意造業,無復顧忌。不
知無心有二:如理思惟,用心之極,而自然入於無心三昧者,真無心
也。起心造業,又起心制心,強制令無,似得無心,心恰成有;心有
則業有,閻老子鐵棒未放汝在。
果報(二)
又經言:「具足智慧菩薩脫使墮落,在畜生中,畜生中王;在餓鬼
中,餓鬼中王。」錯會者謂有智則能轉業,故不患有業,唯患無智;
有業有智,閻老子其奈我何?遂安意造業,無復顧忌。不知經稱智慧,
非等閑世智之謂也。且汝智慧,得如文殊身子否?縱不及此,次而下
之,得如善星、調達否?善星博學十八香象所載法聚,調達得羅漢神
通,而俱不免生陷地獄,況汝智慧未必勝此二人乎!杯水不能熄車薪
之火,螢光不能破幽谷之昏,今之小智,滅業幾何?閻老子鐵棒,未
放汝在。
竹窗隨筆
已哉?正因行腳之士自不如是。
楞嚴房融所作
有見楞嚴不獨義深,亦復文妙,遂疑是丞相房融所作。夫譯經館
番漢僧及詞臣居士等,不下數十百人,而後一部之經始成,融不過潤
色其文,非專主其義也。設融自出己意,創為是經,則融固天中天、
聖中聖矣!而考諸唐史,融之才智,尚非柳韓元白之比,何其作楞嚴
也?乃超孔孟老莊之先耶?嗟乎!千生百劫,得遇如是至精至微、至
玄至極之典,不死心信受,而生此下劣乖僻之疑,可悲也夫!可悲也
夫!
果報(一)
經言:「萬法唯心。」錯會者,謂無心則無因無果,故不患有業,
唯患有心;有業無心,閻老子其奈我何?遂安意造業,無復顧忌。不
知無心有二:如理思惟,用心之極,而自然入於無心三昧者,真無心
也。起心造業,又起心制心,強制令無,似得無心,心恰成有;心有
則業有,閻老子鐵棒未放汝在。
果報(二)
又經言:「具足智慧菩薩脫使墮落,在畜生中,畜生中王;在餓鬼
中,餓鬼中王。」錯會者謂有智則能轉業,故不患有業,唯患無智;
有業有智,閻老子其奈我何?遂安意造業,無復顧忌。不知經稱智慧,
非等閑世智之謂也。且汝智慧,得如文殊身子否?縱不及此,次而下
之,得如善星、調達否?善星博學十八香象所載法聚,調達得羅漢神
通,而俱不免生陷地獄,況汝智慧未必勝此二人乎!杯水不能熄車薪
之火,螢光不能破幽谷之昏,今之小智,滅業幾何?閻老子鐵棒,未
放汝在。
34



竹窗隨筆
塞翁
得失曾無定形,禍福互為倚伏,塞翁一段因緣,人皆知之,而未
必信之也。予失足沸湯,筋攣不伸,畜雙拐為二侍,若將終身焉,作
跛腳法師歌自嘲,有「祇愁此腳不終疾」之句。既而足伸如故,笑以
為詩讖,而依然奉以為詩規也。且感且懼,願無忘射鉤。
神通
神通大約有三:一報得,一修得,一證得。報得者,福業自致,
如諸天皆能徹視徹聽,及鬼亦有通是也。修得者,習學而成,如提婆
達多學神通於阿難尊者是也。證得者,專心學道,無心學通,道具而
通自具,但遲速不同耳;如古今諸祖諸善知識是也。較而論之,得道
不患無通,得通未必有道。先德有言:「神通妙用不如闍黎,佛法還須
老僧。」意有在矣!試為之喻:世間官人所有爵祿冠服府署儀衛等,
若神通然。而亦有三種:其報得者,如功勳蔭襲,自然而有者也。其
修得者,人力夤緣,古人所惡,不由其道者是也。其證得者,道明德
立而位自隨之,仲尼云:「學也祿在其中矣!」是也。是三者,勝劣可
知也。
大豪貴人
世間大豪貴人多從修行中來,然有三等:其一持戒修福,而般若
正智念念不忘,則來生雖處高位,五欲具足,而心則時時在道,真所
謂有髮僧也。其二持戒修福,而般若之念稍疏,則來生遊戲法門而已。
其三持戒修福,而於般若藐不繫念,則來生為順境所迷,背善從惡,
甚而謗佛毀法滅僧者有矣!鞫其因地,則均之修行人耳。而差別如是,
來生更來生,其差別又何如也?寒心哉!
竹窗隨筆
塞翁
得失曾無定形,禍福互為倚伏,塞翁一段因緣,人皆知之,而未
必信之也。予失足沸湯,筋攣不伸,畜雙拐為二侍,若將終身焉,作
跛腳法師歌自嘲,有「祇愁此腳不終疾」之句。既而足伸如故,笑以
為詩讖,而依然奉以為詩規也。且感且懼,願無忘射鉤。
神通
神通大約有三:一報得,一修得,一證得。報得者,福業自致,
如諸天皆能徹視徹聽,及鬼亦有通是也。修得者,習學而成,如提婆
達多學神通於阿難尊者是也。證得者,專心學道,無心學通,道具而
通自具,但遲速不同耳;如古今諸祖諸善知識是也。較而論之,得道
不患無通,得通未必有道。先德有言:「神通妙用不如闍黎,佛法還須
老僧。」意有在矣!試為之喻:世間官人所有爵祿冠服府署儀衛等,
若神通然。而亦有三種:其報得者,如功勳蔭襲,自然而有者也。其
修得者,人力夤緣,古人所惡,不由其道者是也。其證得者,道明德
立而位自隨之,仲尼云:「學也祿在其中矣!」是也。是三者,勝劣可
知也。
大豪貴人
世間大豪貴人多從修行中來,然有三等:其一持戒修福,而般若
正智念念不忘,則來生雖處高位,五欲具足,而心則時時在道,真所
謂有髮僧也。其二持戒修福,而般若之念稍疏,則來生遊戲法門而已。
其三持戒修福,而於般若藐不繫念,則來生為順境所迷,背善從惡,
甚而謗佛毀法滅僧者有矣!鞫其因地,則均之修行人耳。而差別如是,
來生更來生,其差別又何如也?寒心哉!
35



竹窗隨筆
天台清涼(一)
人有恆言曰:「天台賢首,愚嘗究之。南嶽舉其綱,而萬目畢張,
則莫備乎天台;賢首持其衡,而千星交羅,則莫備乎清涼。蓋自有佛
法以來,天台集其大成;自有天台以來,清涼集其大成矣!故當以二
師相對而名宗也。」或曰:「人於天台無議矣,於賢首或置喙焉,何也?」
曰:「喙賢首者,亦百喙而一中耳。又向不云乎?賢首之道,至清涼而
始備,是則天台清涼二師,恩如父母,道亦如父母,且清涼可得議乎?」
或未答,予笑曰:「毋勞爾思也。天台之後有清涼,猶堯舜之後有孔子
也。而又何議也?」
天台清涼(二)
或曰:「彼四教,此五教,判然二宗矣,然亦有同歟?」曰:「毋
以二為也。四之與五,猶五蘊六根,開合焉耳矣!五教之小,即攝入
四中之藏;而藏之為言,猶跡涉於混,故另分曰小也。五教之頓,即
攝入四中之圓;而達磨直指,正屬乎頓,欲其彰顯,故特標曰頓也。
二宗之圓教,一也;而華嚴十玄之旨,四之圓猶含其意而未盡,故小
始終頓之後,而獨冠以一乘之圓,有深意也。以其各為一時之所依歸,
而均為萬代之所程式,以是名之二宗。宗常二而道常一,歧而二之,
則非矣!」
栯堂山居詩
永明、石屋、中峰諸大老,皆有山居詩,發明自性,響振千古。
而兼之乎氣格雄渾,句字精工,則栯堂四十詠尤為諸家絕唱。所以然
者,以其皆自真參實悟,溢於中而揚於外。如微風過極樂之寶樹,帝
心感乾闥之瑤琴,不搏而聲,不撫而鳴,是詩之極妙,而又不可以詩
論也。不攻其本而擬其末,終世推敲,則何益矣!願居山者學古人之
道,毋學古人之詩。
竹窗隨筆
天台清涼(一)
人有恆言曰:「天台賢首,愚嘗究之。南嶽舉其綱,而萬目畢張,
則莫備乎天台;賢首持其衡,而千星交羅,則莫備乎清涼。蓋自有佛
法以來,天台集其大成;自有天台以來,清涼集其大成矣!故當以二
師相對而名宗也。」或曰:「人於天台無議矣,於賢首或置喙焉,何也?」
曰:「喙賢首者,亦百喙而一中耳。又向不云乎?賢首之道,至清涼而
始備,是則天台清涼二師,恩如父母,道亦如父母,且清涼可得議乎?」
或未答,予笑曰:「毋勞爾思也。天台之後有清涼,猶堯舜之後有孔子
也。而又何議也?」
天台清涼(二)
或曰:「彼四教,此五教,判然二宗矣,然亦有同歟?」曰:「毋
以二為也。四之與五,猶五蘊六根,開合焉耳矣!五教之小,即攝入
四中之藏;而藏之為言,猶跡涉於混,故另分曰小也。五教之頓,即
攝入四中之圓;而達磨直指,正屬乎頓,欲其彰顯,故特標曰頓也。
二宗之圓教,一也;而華嚴十玄之旨,四之圓猶含其意而未盡,故小
始終頓之後,而獨冠以一乘之圓,有深意也。以其各為一時之所依歸,
而均為萬代之所程式,以是名之二宗。宗常二而道常一,歧而二之,
則非矣!」
栯堂山居詩
永明、石屋、中峰諸大老,皆有山居詩,發明自性,響振千古。
而兼之乎氣格雄渾,句字精工,則栯堂四十詠尤為諸家絕唱。所以然
者,以其皆自真參實悟,溢於中而揚於外。如微風過極樂之寶樹,帝
心感乾闥之瑤琴,不搏而聲,不撫而鳴,是詩之極妙,而又不可以詩
論也。不攻其本而擬其末,終世推敲,則何益矣!願居山者學古人之
道,毋學古人之詩。
36



竹窗隨筆
山色
近觀山色,蒼然其青焉,如藍也。遠觀山色,鬱然其翠焉,如藍
之成靛也。山之色果變乎?山色如故,而目力有長短也。自近而漸遠
焉,青易為翠;自遠而漸近焉,翠易為青。是則青以緣會而青,翠以
緣會而翠,非唯翠之為幻,而青亦幻也。蓋萬法皆如是矣!
見生夢
夜夢中多見生事,罕夢前生,何也?蓋夢以想成,想多見生,不
及前生故也。且三乘賢聖,肖有隔陰出胎乍時之昏,況具縛凡夫,脫
一殼,入一殼,從母腹中顛倒而下,尚何能記憶前生耶?惟據其目前
紛紛紜紜,晝則為想,夜則為夢耳。而或時未見之物、未作之事、未
歷之位,現於夢中者,則無始之境,任運而然,亦莫知其所以然而然
也。想陰既破,寤寐恆一,幸相與致力焉。
禮懺僧
有修淨土懺法者,一僧謂曰:「經不云乎?『若欲懺悔者,端坐念
實相』,胡為是僕僕爾亟拜也?」懺者問:「如何是實相?」僧云:「心
不起妄,即是實相。」又問:「心是何物,妄又何物?能制心者復是何
物?」僧無對。懺者曰:「吾聞之,懺以理為正,以事為助,雖念實相,
而三業翹勤,亦不相礙。何以故?初機行人未能卒與實相相應,須藉
外緣輔翼。法華謂『我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是也。起信亦言:『末
法眾生,修是法者,自懼不常值佛,如來世尊,有異方便,教令念佛,
求生淨土。』故知慈雲大師淨土懺法,酌古準今,至為精密,與法華
光明諸懺,俱事理雙備,人天交欽,照末法昏衢之大寶炬也。且治生
產業不背實相,是佛說否?」僧云:「如是。」曰:「然則禮懺不及治
生產業乎?」僧又無對。
竹窗隨筆
山色
近觀山色,蒼然其青焉,如藍也。遠觀山色,鬱然其翠焉,如藍
之成靛也。山之色果變乎?山色如故,而目力有長短也。自近而漸遠
焉,青易為翠;自遠而漸近焉,翠易為青。是則青以緣會而青,翠以
緣會而翠,非唯翠之為幻,而青亦幻也。蓋萬法皆如是矣!
見生夢
夜夢中多見生事,罕夢前生,何也?蓋夢以想成,想多見生,不
及前生故也。且三乘賢聖,肖有隔陰出胎乍時之昏,況具縛凡夫,脫
一殼,入一殼,從母腹中顛倒而下,尚何能記憶前生耶?惟據其目前
紛紛紜紜,晝則為想,夜則為夢耳。而或時未見之物、未作之事、未
歷之位,現於夢中者,則無始之境,任運而然,亦莫知其所以然而然
也。想陰既破,寤寐恆一,幸相與致力焉。
禮懺僧
有修淨土懺法者,一僧謂曰:「經不云乎?『若欲懺悔者,端坐念
實相』,胡為是僕僕爾亟拜也?」懺者問:「如何是實相?」僧云:「心
不起妄,即是實相。」又問:「心是何物,妄又何物?能制心者復是何
物?」僧無對。懺者曰:「吾聞之,懺以理為正,以事為助,雖念實相,
而三業翹勤,亦不相礙。何以故?初機行人未能卒與實相相應,須藉
外緣輔翼。法華謂『我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是也。起信亦言:『末
法眾生,修是法者,自懼不常值佛,如來世尊,有異方便,教令念佛,
求生淨土。』故知慈雲大師淨土懺法,酌古準今,至為精密,與法華
光明諸懺,俱事理雙備,人天交欽,照末法昏衢之大寶炬也。且治生
產業不背實相,是佛說否?」僧云:「如是。」曰:「然則禮懺不及治
生產業乎?」僧又無對。
37



竹窗隨筆
南嶽止觀
南嶽大乘止觀中引起信論文曰:「是故論云:『三者用大,能生世
間出世間善惡因果故。』」起信原無「惡」字,讀之令人駭然。且性惡
雖是天台一家宗旨,然慈雲謂南嶽遠承迦葉,次稟馬鳴,而馬鳴以古
佛示居八地,南嶽以異德名列神僧,不應先聖後聖兩相違悖。又起信
言約義豐,辭精理極,總括大乘諸了義經,一句一字不可得而增減者
也。彼南嶽自創為止觀則已,今引起信,正出其來源,明有據也,而
乃於本文所無,輒為增益,有是理乎?必後人為之耳。或謂此書刻自
慈雲,宜無贗雜。噫!安知非慈雲之後,又後人所增耶?我雖至愚,
定知南嶽不改起信。請高明更詳之。
韓昌黎
世傳昌黎初闢佛,後遇大顛,頓有悟入。然考其文集,有曰:「近
傳愈稍信釋氏,此傳者妄也。潮人無可與語,僧大顛頗聰明,識道理,
故與之遊。其歸也,留衣服為別,此人之情,非崇信其道,求福田利
益也。」觀此,則悍然不信如故,安在其悟入也?雖然,若據示現影
響,逆順贊揚,則不可測,安知昌黎非故為是引發因緣耶?不有昌黎
之闢佛,何從有明教之非韓?鐘因擊而聲始洪,燭以剪而光愈茂,是
故未得宿命,未具他心,未可縱口高談臧否人物。
惺寂
止觀之貴均等,尚矣!聖人復起,不能易矣!或有稍緩急於其間
者曰:「經言『因定發慧』,則止為要。」以是相沿成習,修行之人,
多主寂靜。唯永嘉既為惺惺寂寂、寂寂惺惺之說,以明均等;而後文
曰:「惺惺為正,寂寂為助。」則迥然獨得之見,從古至今,無道及者。
自後宗門教人看話頭,以期徹悟,而妙喜呵默照為邪禪,正此意也。
是故佛稱大覺,眾生稱不覺。覺者,惺也。永嘉之旨微乎?!
竹窗隨筆
南嶽止觀
南嶽大乘止觀中引起信論文曰:「是故論云:『三者用大,能生世
間出世間善惡因果故。』」起信原無「惡」字,讀之令人駭然。且性惡
雖是天台一家宗旨,然慈雲謂南嶽遠承迦葉,次稟馬鳴,而馬鳴以古
佛示居八地,南嶽以異德名列神僧,不應先聖後聖兩相違悖。又起信
言約義豐,辭精理極,總括大乘諸了義經,一句一字不可得而增減者
也。彼南嶽自創為止觀則已,今引起信,正出其來源,明有據也,而
乃於本文所無,輒為增益,有是理乎?必後人為之耳。或謂此書刻自
慈雲,宜無贗雜。噫!安知非慈雲之後,又後人所增耶?我雖至愚,
定知南嶽不改起信。請高明更詳之。
韓昌黎
世傳昌黎初闢佛,後遇大顛,頓有悟入。然考其文集,有曰:「近
傳愈稍信釋氏,此傳者妄也。潮人無可與語,僧大顛頗聰明,識道理,
故與之遊。其歸也,留衣服為別,此人之情,非崇信其道,求福田利
益也。」觀此,則悍然不信如故,安在其悟入也?雖然,若據示現影
響,逆順贊揚,則不可測,安知昌黎非故為是引發因緣耶?不有昌黎
之闢佛,何從有明教之非韓?鐘因擊而聲始洪,燭以剪而光愈茂,是
故未得宿命,未具他心,未可縱口高談臧否人物。
惺寂
止觀之貴均等,尚矣!聖人復起,不能易矣!或有稍緩急於其間
者曰:「經言『因定發慧』,則止為要。」以是相沿成習,修行之人,
多主寂靜。唯永嘉既為惺惺寂寂、寂寂惺惺之說,以明均等;而後文
曰:「惺惺為正,寂寂為助。」則迥然獨得之見,從古至今,無道及者。
自後宗門教人看話頭,以期徹悟,而妙喜呵默照為邪禪,正此意也。
是故佛稱大覺,眾生稱不覺。覺者,惺也。永嘉之旨微乎?!
38



竹窗隨筆
道原
或問:「道德經云:『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則道之一言,自
老子始,而萬代遵之;佛經之所謂道者,亦莫之能違也。則何如?」
曰:著於易,則云『履道坦坦』。紀於書,則云『必求諸道』。詠於詩,
則云『周道如砥』。五千言未出,道之名已先立矣!況彼之所謂道者,
乃法乎自然。如其空無來原,自然生道,則清涼判為無因;如其本於
自然,方乃生道,則清涼判為邪因。無因邪因,皆異計耳,非佛之所
謂道也。佛道,則萬法由乎自心,非自然,非不自然。經言「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者,是無上正覺之大道也,向非自然,何況法自然者!
菩薩不現今時
竊怪今時造業者多,信道者寡,菩薩既度生無已,何不分身示現,
化誘群迷?且昔佛法東流,自漢魏以迄宋元,善知識出世,若鱗次然;
元季國初,猶見一二;近胡寥寥無聞?如地藏願度盡眾生,觀音稱無
剎不現,豈其忍遺未度之生,亦有不現之剎耶?久而思之,乃知菩薩
隨緣度生,眾生無緣則不能度;喻如月在天上,本無絕水之心,水自
不清,月則不現。況今末法漸深,心垢彌甚,菩薩固時時度生,而生
無受度之地,是則臨濁水而求明月,奚可得乎?
如來不救殺業
復次,今時造業,惟殺尤甚。無論四海之廣,即此一邑,於一日
中所殺生命,牛羊犬豕、鵝鴨魚鱉,動以千萬,其細微者何可勝數!
而春秋二時,饗天地,祀鬼神,蒸嘗於祖考,報德報功於先聖先賢,
牲牷之用,不知其幾;而天地不矜,鬼神不憐,祖考不知,先聖先賢
不潛為禁止。至於如來,仁覆天地,慈攝鬼神,恩踰祖考,德冠於諸
聖賢,何不稍示神通,或俾現受惡報,或令還著本人,則誰不戰懼改
悔,而漠然若罔聞者,何也?久而思之,乃知今牛羊等,因昔造殺,
竹窗隨筆
道原
或問:「道德經云:『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則道之一言,自
老子始,而萬代遵之;佛經之所謂道者,亦莫之能違也。則何如?」
曰:著於易,則云『履道坦坦』。紀於書,則云『必求諸道』。詠於詩,
則云『周道如砥』。五千言未出,道之名已先立矣!況彼之所謂道者,
乃法乎自然。如其空無來原,自然生道,則清涼判為無因;如其本於
自然,方乃生道,則清涼判為邪因。無因邪因,皆異計耳,非佛之所
謂道也。佛道,則萬法由乎自心,非自然,非不自然。經言「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者,是無上正覺之大道也,向非自然,何況法自然者!
菩薩不現今時
竊怪今時造業者多,信道者寡,菩薩既度生無已,何不分身示現,
化誘群迷?且昔佛法東流,自漢魏以迄宋元,善知識出世,若鱗次然;
元季國初,猶見一二;近胡寥寥無聞?如地藏願度盡眾生,觀音稱無
剎不現,豈其忍遺未度之生,亦有不現之剎耶?久而思之,乃知菩薩
隨緣度生,眾生無緣則不能度;喻如月在天上,本無絕水之心,水自
不清,月則不現。況今末法漸深,心垢彌甚,菩薩固時時度生,而生
無受度之地,是則臨濁水而求明月,奚可得乎?
如來不救殺業
復次,今時造業,惟殺尤甚。無論四海之廣,即此一邑,於一日
中所殺生命,牛羊犬豕、鵝鴨魚鱉,動以千萬,其細微者何可勝數!
而春秋二時,饗天地,祀鬼神,蒸嘗於祖考,報德報功於先聖先賢,
牲牷之用,不知其幾;而天地不矜,鬼神不憐,祖考不知,先聖先賢
不潛為禁止。至於如來,仁覆天地,慈攝鬼神,恩踰祖考,德冠於諸
聖賢,何不稍示神通,或俾現受惡報,或令還著本人,則誰不戰懼改
悔,而漠然若罔聞者,何也?久而思之,乃知今牛羊等,因昔造殺,
39



竹窗隨筆
報在畜生。彼旃陀羅,即前所殺,轉為能殺,因緣會遇,始暢本懷,
定業使然,無能救者,俟其業盡,然後報息。雖天中天、聖中聖,亦
末如之何也已。況宿報甫平,新殃更造,因果相循,吾不知其所終也。
且往者莫諫,來者可追。則今斷殺因,後無殺果,如來明訓,彰如日
星,為諸眾生而救殺業,不已至乎?
增減古人文字
友人處偶見野史一帙,及前輩警世詩偈,頗多增減舊文。因思古
今著述,儒籍除六經論孟,梵典除佛菩薩經論,及出自名稱最顯赫諸
大老,慎不敢動,其餘亦頗隨意增減。夫流通善法,利濟眾生,實出
美心良意,而委任他人,俾之讎校,以致如是。願躬自主之;苟存殷
重之心,必有為吹藜者。
毒蛇喻
昔佛行田間,見遺橐在地,指之曰:「毒蛇!毒蛇!」言已徑去。
有耕夫荷鋤往擊之,則遺橐也。持而歸,得金數鎰,大喜過望。俄而
聞於王,責令輸官,以為獻少匿多,楚掠備至;徵索無已,併其恆產
俱盡。他日遇佛,泣曰:「瞿曇誑我,瞿曇誤我!」佛言:「向汝道毒
蛇,是毒蛇否?」嗟乎!今之螫於毒蛇者眾矣!螫而無悔,而復受其
螫者亦眾矣!豈獨一耕夫哉?
食肉(一)
有僧業楞伽,偶會緇素。一居士,儒生也,斷肉茹素,同列相與
咻之。楞伽僧不唯不解眾咻,反從而和之、勸之。生不得已,為一舉
筷。噫!此僧他日讀楞伽,至佛言有無量因緣不應食肉,不知作何面
貌?
竹窗隨筆
報在畜生。彼旃陀羅,即前所殺,轉為能殺,因緣會遇,始暢本懷,
定業使然,無能救者,俟其業盡,然後報息。雖天中天、聖中聖,亦
末如之何也已。況宿報甫平,新殃更造,因果相循,吾不知其所終也。
且往者莫諫,來者可追。則今斷殺因,後無殺果,如來明訓,彰如日
星,為諸眾生而救殺業,不已至乎?
增減古人文字
友人處偶見野史一帙,及前輩警世詩偈,頗多增減舊文。因思古
今著述,儒籍除六經論孟,梵典除佛菩薩經論,及出自名稱最顯赫諸
大老,慎不敢動,其餘亦頗隨意增減。夫流通善法,利濟眾生,實出
美心良意,而委任他人,俾之讎校,以致如是。願躬自主之;苟存殷
重之心,必有為吹藜者。
毒蛇喻
昔佛行田間,見遺橐在地,指之曰:「毒蛇!毒蛇!」言已徑去。
有耕夫荷鋤往擊之,則遺橐也。持而歸,得金數鎰,大喜過望。俄而
聞於王,責令輸官,以為獻少匿多,楚掠備至;徵索無已,併其恆產
俱盡。他日遇佛,泣曰:「瞿曇誑我,瞿曇誤我!」佛言:「向汝道毒
蛇,是毒蛇否?」嗟乎!今之螫於毒蛇者眾矣!螫而無悔,而復受其
螫者亦眾矣!豈獨一耕夫哉?
食肉(一)
有僧業楞伽,偶會緇素。一居士,儒生也,斷肉茹素,同列相與
咻之。楞伽僧不唯不解眾咻,反從而和之、勸之。生不得已,為一舉
筷。噫!此僧他日讀楞伽,至佛言有無量因緣不應食肉,不知作何面
貌?
40



竹窗隨筆
食肉(二)
世人於朋友戚屬,見有斷肉茹素者,不驚以為奇,則笑以為愚。
夫人之與畜,同一肉聚耳;肉人不食肉獸,此天理人情之所必至也,
亦何足奇,而況謂之愚乎?吁!眾生之迷昧也極矣!
曹溪不斷思想
有誦六祖偈云:「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
麼長。」揚揚自謂得旨,便擬縱心任身,一切無礙。坐中一居士斥之
曰:「大師此偈,藥臥輪能斷思想之病也。爾未有是病,妄服是藥,是
藥反成病。」善哉言乎!今更為一喻:曹溪之不斷百思想,明鏡之不
斷萬像也;今人之不斷百思想,素縑之不斷五采也。曹溪之對境心數
起,空谷之遇呼而聲起也;今人之對境心數起,枯木之遇火而煙起也。
不揣己而自附於先聖者,試閒處一思之。
四知
「天知地知,子知我知」,楊伯起語也。議者謂人己之知異矣,天
地則無二知也。愚少時亦以為然,後讀內典「佛罵意經」,有四知之說,
正與此同。蓋云天神知、地神知、彼心知、我心知也。華嚴世主品,
主天主地、主日主夜、主山主海等,莫不有神,則伯起之說非謬。故
知先賢語未可輕議。
四大五行
五行之在世間,春夏秋冬而中氣也,東西南北而中方也,天之經
也,地之緯也,自然之理,而亦必然之勢也。乃佛經不曰五行,而曰
四大,說者曰:「地水火有五行之三矣,金攝於地,木攝於風,則四未
嘗不五也。」此說良是,而未盡也。宇宙之內,則羅之五行足矣;統
論乎宇宙之外,而要其成住壞空之極致,則四大始足以該之,而猶未
竹窗隨筆
食肉(二)
世人於朋友戚屬,見有斷肉茹素者,不驚以為奇,則笑以為愚。
夫人之與畜,同一肉聚耳;肉人不食肉獸,此天理人情之所必至也,
亦何足奇,而況謂之愚乎?吁!眾生之迷昧也極矣!
曹溪不斷思想
有誦六祖偈云:「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
麼長。」揚揚自謂得旨,便擬縱心任身,一切無礙。坐中一居士斥之
曰:「大師此偈,藥臥輪能斷思想之病也。爾未有是病,妄服是藥,是
藥反成病。」善哉言乎!今更為一喻:曹溪之不斷百思想,明鏡之不
斷萬像也;今人之不斷百思想,素縑之不斷五采也。曹溪之對境心數
起,空谷之遇呼而聲起也;今人之對境心數起,枯木之遇火而煙起也。
不揣己而自附於先聖者,試閒處一思之。
四知
「天知地知,子知我知」,楊伯起語也。議者謂人己之知異矣,天
地則無二知也。愚少時亦以為然,後讀內典「佛罵意經」,有四知之說,
正與此同。蓋云天神知、地神知、彼心知、我心知也。華嚴世主品,
主天主地、主日主夜、主山主海等,莫不有神,則伯起之說非謬。故
知先賢語未可輕議。
四大五行
五行之在世間,春夏秋冬而中氣也,東西南北而中方也,天之經
也,地之緯也,自然之理,而亦必然之勢也。乃佛經不曰五行,而曰
四大,說者曰:「地水火有五行之三矣,金攝於地,木攝於風,則四未
嘗不五也。」此說良是,而未盡也。宇宙之內,則羅之五行足矣;統
論乎宇宙之外,而要其成住壞空之極致,則四大始足以該之,而猶未
41



竹窗隨筆
盡也。地水火風,又繼之空也、識也、念也,而成七也。此何說也?
地之質最為凝實,水之質不實而流衍,火之質至不可捉摸,而風則有
氣而無質矣,空則並氣而無之矣,然後會歸於識,發動於念,從麤及
微,通名七大而始盡也。彼五行者,地水火風之分布,而成天、成地、
成人物者也。五行狹而四大廣也。
世界
憶昔童子時,戲與諸童子相問難:謂天地盡處當作何狀?將空然
皆太虛歟,則此空者又何所止?將結實如垣壁歟,則此實者又何所止?
諸童子無以應,笑而罷,而予則隱隱礙於胸中也。彼山海經所謂東西
相去二億里,南北相去一億五萬里,祇據一方,誠管窺而已。後閱內
典,至「虛空不可盡,世界不可盡」,意始大豁,以為非佛不能道。嗟
乎!此未易言也。
年劫
因世界以推年劫,自今而追昔,昔何所始?自今而要後,後何所
終?彼太極圖言太極而兩儀、而五行、而萬物,則太極為始。經世書
約一元之數,而該之以十二萬九千六百年,則元之初為始。然太極又
何始?元之初又何始?縱令如歲序然,今歲之前有往歲,而往之又往,
誰為最初之祖始乎?又何時為畢竟盡處,不復更始之永終乎?則冥然
似醉。後讀內典,至佛言無始,又言劫數不可盡,意始大豁,以為非
佛不能道。嗟乎!仳又未易言也。
學道莫先智
韓信,楚士也。背楚之漢,楚卒以信困,漢以信興。夫前後一信
耳,而二國之興廢因之,善用與不善用之故也。六根在人,不善用之
則名六賊,善用之則種種神通妙用耳。煩惱即菩提,豈不信哉?雖然,
竹窗隨筆
盡也。地水火風,又繼之空也、識也、念也,而成七也。此何說也?
地之質最為凝實,水之質不實而流衍,火之質至不可捉摸,而風則有
氣而無質矣,空則並氣而無之矣,然後會歸於識,發動於念,從麤及
微,通名七大而始盡也。彼五行者,地水火風之分布,而成天、成地、
成人物者也。五行狹而四大廣也。
世界
憶昔童子時,戲與諸童子相問難:謂天地盡處當作何狀?將空然
皆太虛歟,則此空者又何所止?將結實如垣壁歟,則此實者又何所止?
諸童子無以應,笑而罷,而予則隱隱礙於胸中也。彼山海經所謂東西
相去二億里,南北相去一億五萬里,祇據一方,誠管窺而已。後閱內
典,至「虛空不可盡,世界不可盡」,意始大豁,以為非佛不能道。嗟
乎!此未易言也。
年劫
因世界以推年劫,自今而追昔,昔何所始?自今而要後,後何所
終?彼太極圖言太極而兩儀、而五行、而萬物,則太極為始。經世書
約一元之數,而該之以十二萬九千六百年,則元之初為始。然太極又
何始?元之初又何始?縱令如歲序然,今歲之前有往歲,而往之又往,
誰為最初之祖始乎?又何時為畢竟盡處,不復更始之永終乎?則冥然
似醉。後讀內典,至佛言無始,又言劫數不可盡,意始大豁,以為非
佛不能道。嗟乎!仳又未易言也。
學道莫先智
韓信,楚士也。背楚之漢,楚卒以信困,漢以信興。夫前後一信
耳,而二國之興廢因之,善用與不善用之故也。六根在人,不善用之
則名六賊,善用之則種種神通妙用耳。煩惱即菩提,豈不信哉?雖然,
42



竹窗隨筆
高帝之於信,始待之猶夫人,而蕭相國奇之;既而請假王不之許,幾
至僨事,而留侯成之。然則補偏救敝,默轉而潛維者,智臣之力也。
學道莫先智,亦復如是。
道場放赦
道場中放赦,僧道二門時有之。夫道崇天帝,不知此赦何人?自
忉利天宮領下人世,今羽士自為之,不幾於偽傳聖旨耶?僧奉佛,而
佛在常寂光中,畢竟王何國土、都何城邑、統何臣民、詔敕制誥出何
官僚,而亦效彼道流,作為赦書,此大可笑。今僧莫覺其非,齋家亦
莫覺其非,何也?無已,則有一焉:奏請於天,乞其頒赦,允與否,
唯天主之而已。若佛則慈悲普覆,猶如虛空,無一眾生不度,而奚以
赦為也?
水陸儀文
水陸齋為普度盛典,金山儀文,相傳昔於大藏放光。今藏無此文,
世遠不可考,未知盡出梁武皇祐律師否?若夫始終條理,詳而有章,
凡聖交羅,約而能盡,辭理雙得,則四明磐師所輯六卷之文最為允當。
況金山者費廣而難舉,四明者財省而易成,正應流通無盡。而舉世莫
之行,浙諸郡亦莫之行,唯本境僅行之,而又不直按其原本,增以閒
文,雜以冗舉,反於緊要處疏略,可慨也。但第五卷說法開導處,備
陳三觀之旨,稍似過於繁密;更得簡直易曉,則幽明愚智,兼利不遺,
盡美矣!復盡善矣!
見僧過
世有言:「人不宜見僧過,見僧過得罪。」然孔子聖人也,幸人知
過;季路賢者也,喜過得聞。何僧之畏人知而不欲聞也?蓋不見僧過,
為白衣言耳,非為僧言也。僧賴有此,罔行而無忌。則此語者,白衣
竹窗隨筆
高帝之於信,始待之猶夫人,而蕭相國奇之;既而請假王不之許,幾
至僨事,而留侯成之。然則補偏救敝,默轉而潛維者,智臣之力也。
學道莫先智,亦復如是。
道場放赦
道場中放赦,僧道二門時有之。夫道崇天帝,不知此赦何人?自
忉利天宮領下人世,今羽士自為之,不幾於偽傳聖旨耶?僧奉佛,而
佛在常寂光中,畢竟王何國土、都何城邑、統何臣民、詔敕制誥出何
官僚,而亦效彼道流,作為赦書,此大可笑。今僧莫覺其非,齋家亦
莫覺其非,何也?無已,則有一焉:奏請於天,乞其頒赦,允與否,
唯天主之而已。若佛則慈悲普覆,猶如虛空,無一眾生不度,而奚以
赦為也?
水陸儀文
水陸齋為普度盛典,金山儀文,相傳昔於大藏放光。今藏無此文,
世遠不可考,未知盡出梁武皇祐律師否?若夫始終條理,詳而有章,
凡聖交羅,約而能盡,辭理雙得,則四明磐師所輯六卷之文最為允當。
況金山者費廣而難舉,四明者財省而易成,正應流通無盡。而舉世莫
之行,浙諸郡亦莫之行,唯本境僅行之,而又不直按其原本,增以閒
文,雜以冗舉,反於緊要處疏略,可慨也。但第五卷說法開導處,備
陳三觀之旨,稍似過於繁密;更得簡直易曉,則幽明愚智,兼利不遺,
盡美矣!復盡善矣!
見僧過
世有言:「人不宜見僧過,見僧過得罪。」然孔子聖人也,幸人知
過;季路賢者也,喜過得聞。何僧之畏人知而不欲聞也?蓋不見僧過,
為白衣言耳,非為僧言也。僧賴有此,罔行而無忌。則此語者,白衣
43



竹窗隨筆
之良劑,而僧之砒酖矣!悲夫!
心不在內
楞嚴徵心,謂心不在內者,指真心也;若妄想心,則亦可云在內。
此意微妙,未易與不知者道。世書曰:「心藏神。」神即妄想別名,其
所稱心,則肉團之謂耳。有義學輩聞予言,搖首不信。今請以事明之:
人熟寐,戲以物壓其心則魘;或自手誤掩其心亦魘;又戲畫睡人面,
有至魘死者,此在內之明徵也。義學曰:「如是,則真妄成二物矣!」
曰:「子徒知真妄不二,不知真妄一而常二、二而常一也。不觀水與冰
乎?水冰不二,孰不知之?而水既成冰,水流動而無定方,冰凝實而
有常所;真無方,妄有所,亦猶是也。從真起妄,妄外無真,由水結
冰,冰外無水,故其體常一而用常二也。」義學曰:「此子臆見,終違
楞嚴,有據則可。」曰:「有據。據在楞嚴,諸君自不察耳。經云:『一
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雖在色身之內,不妨體遍十方;正遍十
方之時,不妨現在身內。』此意妄想破盡者方能證之,吾與子尚在妄
想中,葛藤且止。」
生死根本
黃魯直之言曰:「深求禪悅,照破生死之根,則憂畏淫怒無處著腳。
但枯其根,枝葉自瘁。」此至論也,但未明言孰為生死根者。又「禪
悅」下,要緊在「照破」字。若得禪悅便謂至足,則內守幽閒,正生
死根耳。須是窮參力究,了了見自本性,則生死無處著腳。生死尚無
處著腳,憂畏淫怒何由而生?
齊人
子輿氏設齊人之喻,分明似一軸畫,又似一堂排場戲劇。其模寫
形容,備諸醜態,讀此而不惕然悔悟者,木石也。雖然,名利固世情
竹窗隨筆
之良劑,而僧之砒酖矣!悲夫!
心不在內
楞嚴徵心,謂心不在內者,指真心也;若妄想心,則亦可云在內。
此意微妙,未易與不知者道。世書曰:「心藏神。」神即妄想別名,其
所稱心,則肉團之謂耳。有義學輩聞予言,搖首不信。今請以事明之:
人熟寐,戲以物壓其心則魘;或自手誤掩其心亦魘;又戲畫睡人面,
有至魘死者,此在內之明徵也。義學曰:「如是,則真妄成二物矣!」
曰:「子徒知真妄不二,不知真妄一而常二、二而常一也。不觀水與冰
乎?水冰不二,孰不知之?而水既成冰,水流動而無定方,冰凝實而
有常所;真無方,妄有所,亦猶是也。從真起妄,妄外無真,由水結
冰,冰外無水,故其體常一而用常二也。」義學曰:「此子臆見,終違
楞嚴,有據則可。」曰:「有據。據在楞嚴,諸君自不察耳。經云:『一
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雖在色身之內,不妨體遍十方;正遍十
方之時,不妨現在身內。』此意妄想破盡者方能證之,吾與子尚在妄
想中,葛藤且止。」
生死根本
黃魯直之言曰:「深求禪悅,照破生死之根,則憂畏淫怒無處著腳。
但枯其根,枝葉自瘁。」此至論也,但未明言孰為生死根者。又「禪
悅」下,要緊在「照破」字。若得禪悅便謂至足,則內守幽閒,正生
死根耳。須是窮參力究,了了見自本性,則生死無處著腳。生死尚無
處著腳,憂畏淫怒何由而生?
齊人
子輿氏設齊人之喻,分明似一軸畫,又似一堂排場戲劇。其模寫
形容,備諸醜態,讀此而不惕然悔悟者,木石也。雖然,名利固世情
4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zakimirage 的頭像
    ozakimirage

    南無阿彌陀佛

    ozakimirag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