佈施的功德受用
修學佛法應該要心中無煩惱而得到自受用才是有功德的人,若是學法而沒有自受用,就不叫作功德了。六祖也曾講過:自受用與他受用合起來就是功德。
佈 施財物時,應該自己親手送給受施者,不要託人轉交。因為這裡面有因果關係:如果自己親手送去,不經過第三者,未來世所得的福報就不會被別人所掌控;若是委 託別人幫你佈施,未來世所得的福報就必須透過受託人才能得到。因為他幫你跑了這一趟路去佈施,未來世你該得的福報必須經由他的同意,你才可能擁有,所以有 一部分是他該得的,而你該得的部分還得經過他才能得到。
所以護持正法、供養法僧,最好是自己親手去做,未來世的福德誰都掌控不了,而且全部是你個人所有,這叫做「手自授與」。
菩 薩的佈施與世俗人的佈施不同,世俗人的佈施只有福德而無功德,來世可得福報,但是於解脫不相應,也與實相般若智慧不相應,所以沒有智慧莊嚴。菩薩一念佈 施,有功德智慧莊嚴,因為了知施的因果,所以根本不去掛念它,因為種在心田裡,誰也拿不走;既然誰也拿不走,就完全不會去牽掛這件事情,所以就得到了解脫 的受用,有受用就是功德。
真功德與真修行
“哇!好殊勝哦!人家李太太竟然捐了伍拾萬元來蓋廟,我一定要捐得比她多,功德比她大!”
“哇!這位師父好厲害哦!他懂得好多,又能言善道,聽得大家如癡如醉的,好殊勝哦!我一定要努力用功,懂得比他多,以后一定能夠度比他更多的眾生,得到更多的尊敬。”
“哇!”唉!您每天學佛也是這樣學的嗎?您在興奮什麼呢?您在比什麼呢?
學佛、佈施,確實是功德無量無邊,但真正的功德、真正的修行是這樣子的嗎?還是您在作功德當中,一邊大量的在減損自己的功德呢?
“哇!這位師父好厲害哦!他懂得好多,又能言善道,聽得大家如癡如醉的,好殊勝哦!我一定要努力用功,懂得比他多,以后一定能夠度比他更多的眾生,得到更多的尊敬。”
“哇!”唉!您每天學佛也是這樣學的嗎?您在興奮什麼呢?您在比什麼呢?
學佛、佈施,確實是功德無量無邊,但真正的功德、真正的修行是這樣子的嗎?還是您在作功德當中,一邊大量的在減損自己的功德呢?
您佈施的錢再多,能夠比古代的皇帝還多嗎?西元五二○年左右,那時的中國正值南北朝時代,而且跟台灣目前相似,也是寺廟四處林立,學佛的人非常多,甚至於當朝皇帝~梁武帝,還大力建寺、齋僧、推展佛教,使佛教在當時盛極一時。您或許會在想:“哇!好殊勝哦!梁武帝的功德好大哦!”
沒錯,梁武帝的心情正跟您一樣,認為自己建佛寺、度僧尼、抄寫佛經等,以一國之君,大量的在作佈施,而且自己率先勤修佛法,並將佛教普傳到全國各地,功德應該很大吧!但結果在有名的“達梁會談”當中,梁武帝竟然被徹悟如來心印的禪宗大成就者達摩大師一口咬定:“無功德!”這下子,真是給一天到晚在追求功德的梁武帝一記重重的當頭棒喝了。
“什麼?花那麼多錢、作那麼多佛事,怎麼竟然連一點功德都沒有?那我以前也佈施了不少錢幫忙作了不少的佛事,豈不是也沒什麼功德了嗎?”不!不一定!有沒有“真功德”並不是由花錢多少、作事多寡等事相上來評斷的。讓我們先來看一段真事的故事,或許您就比較明白了。
在兩千五百多年前佛陀住世之時,有一位“十大弟子”之一的大迦葉尊者,以“頭陀第一”著稱,后來在靈山法會上,受佛陀正法眼藏之付囑,傳佛心印,成為禪宗的初祖。在當時,尊者身上常放金光,能蓋過其他任何光芒,使之隱蔽不現,因此人家又稱他為“飲光”。但迦葉尊者為何會感召得到相好莊嚴、身放金光的果報呢?這可是有一段“千古佳話”的。
話說在本師 釋迦牟尼佛成就佛果之前,我們這世界就已經成就過好幾尊如來了,而距離我們時間最近的七尊如來(包括釋迦佛),我們習慣稱祂們為“過去七佛”。就在過去久遠的第七尊佛~毗婆屍佛~入滅之后,四眾弟子將祂的舍利子以七寶塔恭敬的禮供了起來,整座寶塔里里外外非常莊嚴。
后來,寶塔里毗婆屍佛的佛像金身,臉部脫落、缺了一小塊,此時有一位貧女沿途在行乞,得到了一顆金珠,心里非常高興,就想要發心將佛像的臉部補好。而迦葉尊者在久遠以前這時候的前身是個鍛金師,於是貧女便將金珠帶過去,想要請迦葉尊者的前身為佛像金身修補。
迦葉尊者的前身在聽到貧女的這種發心之后,也很歡喜的答應要將佛像補好,而且在恭敬的將佛像金身修補好后,二人更共同發願說:“願我倆生生世世都能結為夫妻,而且全身真金色,恒受無上殊勝的妙樂!”
就是由於這樣的因緣,他們二人在往后九十一劫當中,都在人中、天上受生,快樂無比,而且每一世身上還真的都散發真金色的光芒來,一直到本師 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都還是這樣子,並於這一世徹悟成就。
看到這裡,您是不是能夠明白,為什麼同樣是佈施作佛事,梁武帝花費這麼大的去作,反而被達摩祖評為“無功德”,但迦葉尊者與貧女只是用一小顆金珠去作,卻能得到這麼大的果報呢?沒錯,重點就在於一個“發心”!梁武帝雖然作了很多佛事,但卻經常計較、在意著自己所作的功德多少,就是因為著于這樣的一個“功德相”,而著相佈施與著相修行,因此都不是真功德與真修行。而迦葉尊者夫妻倆,卻是基於一片真心,想要把破損的佛像補好,是真心、恭敬的在作佈施,因此“舍一得萬報”,而得到了很大的功德!
所以,當您在佈施蓋寺廟、齋僧或贊助法會等時,如果您是因為如此贊助有大功德,而來發心佈施的話,那麼您不管花再多的錢,多少都會被您的“著功德相”佈施所抵消,故非“真功德”。甚至於,如果您是因為不想捐得比別人少,在“輸人不輸陣,輸陣歹看面”的偏差心態作祟之下,而想佈施得比別人多,想要把別人比下去時,那您真正佈施的功德不僅很小,而且由於您想把別人比下去、好勝、爭功德的錯誤心理,還可能使自己死后墮入阿修羅界而無法升天呢!
此外,當您學佛之后,一心想變得比別人聰明、有智慧,或懂得比別人多、辯論時能辯贏別人,乃至於因為您有在學佛、吃素、持戒或者修持無上密法、殊勝大法等,便產生大我慢之心,有意、無意的看不起別人,好像別人是次等人種,而自己特別優秀一樣。如此學佛修行,也不是“真修行”,而是“在功德中摻毒”為自己死后種下墮入阿修羅界的因種。
進 一步來說,如果您打坐、修行當中,身心產生了一此異於常態的變化,心里就興奮無比;或者每拉一個人信佛、求道,每幫助一個人一些忙,心里就興奮、欣喜一 次;也或者當您一提到您的師父、宗派或修法時,您就會整個人興奮起來,滔滔不絕、無法自己的停不下來,這時候,您就應該當下警覺到這種“興奮莫名”的背后,是不是夾雜著源源不斷的“貪毒”在滋長著?也就是說,當您每興奮一次,您就“中毒”一次,因此,不管您修行得有多精進,也不管您修行的境界有多殊勝,您都是一邊在修行累積功德中在一邊摻毒,故亦非“真修行”。
“那麼,我到底應該怎樣作,才是‘真功德’與‘真修行’呢?”也許您會這麼問著。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讓我們看看,佛陀在“像法決疑經”中所告訴我們一些依循的準則吧!這部經典是佛陀臨涅槃前所宣說的,經中對“真佈施”、“真功德”闡述得非常清楚,因此筆者在此為您介紹部分相關的法要,以供您參考。
佛陀說,祂老人家入滅之后一千年,眾生開始進入像法時期,但從這時期以后的眾生,就都很可憐了。為什麼呢?因為一切眾生雖然勤苦修行,但不懂如來正理,因此所作甚多,卻獲報甚少。許多人雖然也是在作各種善事,但卻大多不是求名、求利,不然就是要勝過他人(種“修羅”因),因此不是真心想要修行求解脫、出三界。
像 法時期以后,不管出家眾或在家眾,競相到處建寺蓋廟,因此寺廟、佛像處處都有,不僅山林曠野或城中馬路上有,就連巷子旁、臟臭穢惡之處,也都有寺廟、佛像 的蹤影。但寺廟雖多,有很多卻任其老舊頹廢,無人管理。這時候大家雖花錢蓋廟、供養三寶,但對三寶卻不生敬重。也就是說,大家雖然花了很多錢在蓋廟、齋 僧,但卻著于功德相,求名、求利、求勝他,貪念佈施之功德大小。
佛陀又告誡我們,與其蓋了一大堆的新廟,又任其毀壞不管,獲罪無量,倒不如將一些老舊而破落毀壞的塔廟、佛像與經典,重新加以整治、修補,反而功德更大,其福甚多。這一點告誡,對已處末法時代的我們,真是一針見血,實在是值得我們深自警惕的啊!
此外,也有眾生看到別人佈施作功德,為了名聲、為了面子,就是傾家蕩產也要花大錢來佈施,但是當他看到一些貧窮孤苦的人,卻對他們百般刁難與呵罵,還把人家趕走,連一分錢都不給他們,佛陀說這種佈施的人,叫做“顛倒作善”、“癡狂修福”,是“不正修福”,這樣的人是非常可憐的,因為他們花費了大筆錢財,卻獲福甚少。
佛陀進一步的說,如果有人以無量之身供養十方佛菩薩及聲聞聖眾,不如有人佈施畜生一口之食,后者的功德比前者大了百千萬倍以上,無量無邊。佛陀他老人家更明白指出“佈施”的真義,祂說,祂在許多經典里面說到的佈施,主要是希望出家、在家人,能修慈悲心,以佈施貧窮孤老乃至餓狗。但是很多弟子卻不解佛意,而專施“敬田”——佛法僧三寶,不施“悲田”——貧窮孤老乃至動物。在這兩種福田當中,以佈施悲田功德最大。
所以,佛陀教導我們佈施,不是去貪求功德有多少,主要還是在長養我們的慈悲心,因為貪求的“貪”就 是我們墮落之因,而慈悲心卻是我們成佛的資糧啊!不次,當您又要佈施蓋廟、齋僧、贊助法會、打齋時,應該也檢查一下自己的心里,有沒有過多的興奮?有沒有 要把別人比下去的心?是不是因為別人說這樣作功德很大,所以您才肯掏出錢來佈施?還是說,您是真心出於虔誠與恭敬,希望因為您的發心,使更多人得到佛法的 幫助與利益而得到解脫!
雖然從外觀上看起來,佈施的表相都只是把錢拿出 來,但隨著您發心不一樣,其結果也是截然不同的。如果您已經有了這些智慧去分辨,相信下次當您發心想要佈施的時候,便不會只挑一些看起來功德較大的項目去 佈施(但也不能因此而排斥、不去佈施這些項目),反而可能更樂意去贊助孤苦貧病,或者那些社會上較弱勢的慈善機構了。這樣也不會造成一窩蜂贊助少數大型慈 善團體,卻讓更多較小的慈善機構缺乏經費而幾乎撐不下去了。
當然,您更可以打開自己佈施的領域,除了佈施、幫助許多人的色身生命,讓他們能吃飽、穿暖、生活安適、減輕病痛之外,您還可以佈施給更多的正信弘法團體,贊助弘法或助印佛書、經典,以救更多人的法身慧命,超脫煩惱、痛苦。
現代人學佛、修行很奇怪,常常要攀緣一些奇特或殊勝的無上大法,讓他修起來覺得很興奮、很有意義,認為自己也是在度人、吃素、修行、作好事,但究其背后的力量,還是一股強大的“無明”在推動,致使他越修越增長貪心與慢心,難怪會覺得很興奮,或覺得自己高人一等——您在精進學佛之餘,是不是也應該常常讓自己好好冷靜下來,放鬆身心,仔細看看自己背后推動您修行的那股動力,到底是貪與慢,還是一心求解脫痛苦無明以及一心為利益天下蒼生的所謂“智慧”與“慈悲”?因為只有悲與智雙運,才有可能讓您真正超脫三界之苦,究竟解脫的呀!
禪門一直致力於將佛陀較原版而正統的法脈,透過平實、簡易、生活化的方式,讓您取認、體悟佛性,而不是讓您一邊修行中,一邊起過多的妄想攀緣與追逐,而向外貪法、執法,造成心理過多的負擔,心靈變得更加複雜而遠離佛性。
如果您心性善良、單純,想要解開宇宙生命之謎,卻又不想修了一大堆很龐雜的法來綁住自己,而是希望能直接了當的步上菩提解脫大道的話,都歡迎與我們結緣,互相學習,提攜。
“什麼?花那麼多錢、作那麼多佛事,怎麼竟然連一點功德都沒有?那我以前也佈施了不少錢幫忙作了不少的佛事,豈不是也沒什麼功德了嗎?”不!不一定!有沒有“真功德”並不是由花錢多少、作事多寡等事相上來評斷的。讓我們先來看一段真事的故事,或許您就比較明白了。
在兩千五百多年前佛陀住世之時,有一位“十大弟子”之一的大迦葉尊者,以“頭陀第一”著稱,后來在靈山法會上,受佛陀正法眼藏之付囑,傳佛心印,成為禪宗的初祖。在當時,尊者身上常放金光,能蓋過其他任何光芒,使之隱蔽不現,因此人家又稱他為“飲光”。但迦葉尊者為何會感召得到相好莊嚴、身放金光的果報呢?這可是有一段“千古佳話”的。
話說在本師 釋迦牟尼佛成就佛果之前,我們這世界就已經成就過好幾尊如來了,而距離我們時間最近的七尊如來(包括釋迦佛),我們習慣稱祂們為“過去七佛”。就在過去久遠的第七尊佛~毗婆屍佛~入滅之后,四眾弟子將祂的舍利子以七寶塔恭敬的禮供了起來,整座寶塔里里外外非常莊嚴。
后來,寶塔里毗婆屍佛的佛像金身,臉部脫落、缺了一小塊,此時有一位貧女沿途在行乞,得到了一顆金珠,心里非常高興,就想要發心將佛像的臉部補好。而迦葉尊者在久遠以前這時候的前身是個鍛金師,於是貧女便將金珠帶過去,想要請迦葉尊者的前身為佛像金身修補。
迦葉尊者的前身在聽到貧女的這種發心之后,也很歡喜的答應要將佛像補好,而且在恭敬的將佛像金身修補好后,二人更共同發願說:“願我倆生生世世都能結為夫妻,而且全身真金色,恒受無上殊勝的妙樂!”
就是由於這樣的因緣,他們二人在往后九十一劫當中,都在人中、天上受生,快樂無比,而且每一世身上還真的都散發真金色的光芒來,一直到本師 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都還是這樣子,並於這一世徹悟成就。
看到這裡,您是不是能夠明白,為什麼同樣是佈施作佛事,梁武帝花費這麼大的去作,反而被達摩祖評為“無功德”,但迦葉尊者與貧女只是用一小顆金珠去作,卻能得到這麼大的果報呢?沒錯,重點就在於一個“發心”!梁武帝雖然作了很多佛事,但卻經常計較、在意著自己所作的功德多少,就是因為著于這樣的一個“功德相”,而著相佈施與著相修行,因此都不是真功德與真修行。而迦葉尊者夫妻倆,卻是基於一片真心,想要把破損的佛像補好,是真心、恭敬的在作佈施,因此“舍一得萬報”,而得到了很大的功德!
所以,當您在佈施蓋寺廟、齋僧或贊助法會等時,如果您是因為如此贊助有大功德,而來發心佈施的話,那麼您不管花再多的錢,多少都會被您的“著功德相”佈施所抵消,故非“真功德”。甚至於,如果您是因為不想捐得比別人少,在“輸人不輸陣,輸陣歹看面”的偏差心態作祟之下,而想佈施得比別人多,想要把別人比下去時,那您真正佈施的功德不僅很小,而且由於您想把別人比下去、好勝、爭功德的錯誤心理,還可能使自己死后墮入阿修羅界而無法升天呢!
此外,當您學佛之后,一心想變得比別人聰明、有智慧,或懂得比別人多、辯論時能辯贏別人,乃至於因為您有在學佛、吃素、持戒或者修持無上密法、殊勝大法等,便產生大我慢之心,有意、無意的看不起別人,好像別人是次等人種,而自己特別優秀一樣。如此學佛修行,也不是“真修行”,而是“在功德中摻毒”為自己死后種下墮入阿修羅界的因種。
進 一步來說,如果您打坐、修行當中,身心產生了一此異於常態的變化,心里就興奮無比;或者每拉一個人信佛、求道,每幫助一個人一些忙,心里就興奮、欣喜一 次;也或者當您一提到您的師父、宗派或修法時,您就會整個人興奮起來,滔滔不絕、無法自己的停不下來,這時候,您就應該當下警覺到這種“興奮莫名”的背后,是不是夾雜著源源不斷的“貪毒”在滋長著?也就是說,當您每興奮一次,您就“中毒”一次,因此,不管您修行得有多精進,也不管您修行的境界有多殊勝,您都是一邊在修行累積功德中在一邊摻毒,故亦非“真修行”。
“那麼,我到底應該怎樣作,才是‘真功德’與‘真修行’呢?”也許您會這麼問著。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讓我們看看,佛陀在“像法決疑經”中所告訴我們一些依循的準則吧!這部經典是佛陀臨涅槃前所宣說的,經中對“真佈施”、“真功德”闡述得非常清楚,因此筆者在此為您介紹部分相關的法要,以供您參考。
佛陀說,祂老人家入滅之后一千年,眾生開始進入像法時期,但從這時期以后的眾生,就都很可憐了。為什麼呢?因為一切眾生雖然勤苦修行,但不懂如來正理,因此所作甚多,卻獲報甚少。許多人雖然也是在作各種善事,但卻大多不是求名、求利,不然就是要勝過他人(種“修羅”因),因此不是真心想要修行求解脫、出三界。
像 法時期以后,不管出家眾或在家眾,競相到處建寺蓋廟,因此寺廟、佛像處處都有,不僅山林曠野或城中馬路上有,就連巷子旁、臟臭穢惡之處,也都有寺廟、佛像 的蹤影。但寺廟雖多,有很多卻任其老舊頹廢,無人管理。這時候大家雖花錢蓋廟、供養三寶,但對三寶卻不生敬重。也就是說,大家雖然花了很多錢在蓋廟、齋 僧,但卻著于功德相,求名、求利、求勝他,貪念佈施之功德大小。
佛陀又告誡我們,與其蓋了一大堆的新廟,又任其毀壞不管,獲罪無量,倒不如將一些老舊而破落毀壞的塔廟、佛像與經典,重新加以整治、修補,反而功德更大,其福甚多。這一點告誡,對已處末法時代的我們,真是一針見血,實在是值得我們深自警惕的啊!
此外,也有眾生看到別人佈施作功德,為了名聲、為了面子,就是傾家蕩產也要花大錢來佈施,但是當他看到一些貧窮孤苦的人,卻對他們百般刁難與呵罵,還把人家趕走,連一分錢都不給他們,佛陀說這種佈施的人,叫做“顛倒作善”、“癡狂修福”,是“不正修福”,這樣的人是非常可憐的,因為他們花費了大筆錢財,卻獲福甚少。
佛陀進一步的說,如果有人以無量之身供養十方佛菩薩及聲聞聖眾,不如有人佈施畜生一口之食,后者的功德比前者大了百千萬倍以上,無量無邊。佛陀他老人家更明白指出“佈施”的真義,祂說,祂在許多經典里面說到的佈施,主要是希望出家、在家人,能修慈悲心,以佈施貧窮孤老乃至餓狗。但是很多弟子卻不解佛意,而專施“敬田”——佛法僧三寶,不施“悲田”——貧窮孤老乃至動物。在這兩種福田當中,以佈施悲田功德最大。
所以,佛陀教導我們佈施,不是去貪求功德有多少,主要還是在長養我們的慈悲心,因為貪求的“貪”就 是我們墮落之因,而慈悲心卻是我們成佛的資糧啊!不次,當您又要佈施蓋廟、齋僧、贊助法會、打齋時,應該也檢查一下自己的心里,有沒有過多的興奮?有沒有 要把別人比下去的心?是不是因為別人說這樣作功德很大,所以您才肯掏出錢來佈施?還是說,您是真心出於虔誠與恭敬,希望因為您的發心,使更多人得到佛法的 幫助與利益而得到解脫!
雖然從外觀上看起來,佈施的表相都只是把錢拿出 來,但隨著您發心不一樣,其結果也是截然不同的。如果您已經有了這些智慧去分辨,相信下次當您發心想要佈施的時候,便不會只挑一些看起來功德較大的項目去 佈施(但也不能因此而排斥、不去佈施這些項目),反而可能更樂意去贊助孤苦貧病,或者那些社會上較弱勢的慈善機構了。這樣也不會造成一窩蜂贊助少數大型慈 善團體,卻讓更多較小的慈善機構缺乏經費而幾乎撐不下去了。
當然,您更可以打開自己佈施的領域,除了佈施、幫助許多人的色身生命,讓他們能吃飽、穿暖、生活安適、減輕病痛之外,您還可以佈施給更多的正信弘法團體,贊助弘法或助印佛書、經典,以救更多人的法身慧命,超脫煩惱、痛苦。
現代人學佛、修行很奇怪,常常要攀緣一些奇特或殊勝的無上大法,讓他修起來覺得很興奮、很有意義,認為自己也是在度人、吃素、修行、作好事,但究其背后的力量,還是一股強大的“無明”在推動,致使他越修越增長貪心與慢心,難怪會覺得很興奮,或覺得自己高人一等——您在精進學佛之餘,是不是也應該常常讓自己好好冷靜下來,放鬆身心,仔細看看自己背后推動您修行的那股動力,到底是貪與慢,還是一心求解脫痛苦無明以及一心為利益天下蒼生的所謂“智慧”與“慈悲”?因為只有悲與智雙運,才有可能讓您真正超脫三界之苦,究竟解脫的呀!
禪門一直致力於將佛陀較原版而正統的法脈,透過平實、簡易、生活化的方式,讓您取認、體悟佛性,而不是讓您一邊修行中,一邊起過多的妄想攀緣與追逐,而向外貪法、執法,造成心理過多的負擔,心靈變得更加複雜而遠離佛性。
如果您心性善良、單純,想要解開宇宙生命之謎,卻又不想修了一大堆很龐雜的法來綁住自己,而是希望能直接了當的步上菩提解脫大道的話,都歡迎與我們結緣,互相學習,提攜。
註1:佛教的名詞中 緣 代表環境中的關係條件
任何事情或現象要發生 不管是從無到有 或者從有到無
都需要有兩個以上的環境條件 絕不可能單獨一個條件可以完成
稱為緣起法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任何事物都有他發生的原因.原由.這是因.
任何事情都他的結果.就是果.
介於因跟果之間就是緣.
環境關係條件中 基本的 根本的條件 稱為因緣
次要的 有助於現象發生的 稱為助緣
通常 將因緣稱為因 將助緣稱為緣
譬如 種西瓜子就會長出西瓜苗
西瓜子是根本的條件 乃是長出西瓜苗的因
但是 只有西瓜子還是不行
還要有足夠的水分 陽光 空氣 肥料 土壤等
這些就稱為助緣
想要時時都遇到好事情 就要廣結善緣
要廣結善緣的話 就要奉行六度波羅蜜 奉行四攝法
攀緣攀取緣慮之意。指心執著於某一對象之作用。眾生之妄想緣取三界諸法,此乃一切煩惱之根源。蓋凡夫之人,妄想微動即攀緣諸法;妄想既有所攀緣,則善惡已分;善惡既分,則憎愛並熾;由是,內煩眾結,外生萬疾;此皆攀緣作用所致者。
結緣謂 今生之修行雖無法獲得解脫,然亦可作為他日得果之機緣。摩訶止觀卷六下即有:「和光同塵,結緣之始」一語。於天台宗,結緣係廣通於藏、通、別、圓四教。如 法華玄義(會本)卷六下所說,若作三藏教之結緣,則宣說生滅之法;若作通教之結緣,則宣說無生之法;若作別教之結緣,則宣說不生生恆沙之佛法;若作圓教之 結緣,則宣說不生不生一實相法。 天台宗又依眾生根機之利鈍或業障之輕重等類別,而將結緣分為汎爾結緣與下種結緣二種。眾生之類別有四:(一)根鈍障重者,此類人縱聞圓乘教法,然不能悟解,故屬於汎爾結緣。(二)根鈍障輕者,此類人先聞權乘教法,悟解其義而結緣。(三)根利障重者與(四)根 利障輕者,此二類人聽聞圓乘教法而發圓解,佛種乃薰於本識。其中,以佛種薰於本識者稱為下種結緣,聞教而不能悟解者稱為汎爾結緣。 又一般為造立寺塔、刻 印經書等,而喜捨金錢財物以結法緣之情形,亦稱結緣。另如在一會座之中,共同聽聞佛法之大眾,則稱結緣眾。後世教界中廣用此語,其涵義亦廣,要之,為彼此 交結善緣之意。此外,日本佛教有所謂之「結緣五重」,即結緣灌頂、結緣八講、結緣經、結緣供養、結緣授戒等五種法會之總稱。
註2: 民法的"有償行為與無償行為名詞解釋
有償行為....就是法律行為雙方互負給付義務...例如買賣契約
無償行為.....法律行為當事人單方負給付義務他方無償取得...例如一般的贈與契約...
無償行為.....法律行為當事人單方負給付義務他方無償取得...例如一般的贈與契約...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