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菩提!一合相的實相本體,是不可以言語文字說明清楚的,只是迷惑事理和流轉生死的凡夫貪愛執著去解釋說明什麼是一合相,這些事。」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
「須菩提!若是有人說道:佛陀有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你認為如何?這個人了解我所說的法義嗎?」
「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註)【我見】【人見】
【我見】
(術 語)指五蘊假和合之心身,視為常一之義,謂之我見,又云身見。梵語曰沒曳達利瑟致,譯曰我見。唯識論四曰:「我見者,謂我執。於非我法妄計為我,故名我 見。」同述記九末曰:「梵云沒曳達利瑟致,此云我見。」大乘義章六曰:「言身見者,亦名我見。五陰名身,身中見我,取執分別,從其所迷故,名身見。以見我 故,從其所立,亦名我見。」起信論曰:「一切邪執,皆依我見。若離於我,則無邪執。」
【人見】
又名我見,或人我見,即固執人有一個實在我體的邪見。
【眾生見】
(術語)謂固執實有眾生之妄見也。我見之異名。
謂眾生妄計五陰眾共和合而生,是名眾生見。
【壽者】
謂於五陰等法中,妄計有我,受一期果報,命有長短,故名壽者。(一期者,謂人從生至死也。)
「世 尊!這個人不了解如來所說的法義。什麼緣故呢?因為世尊所說的: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眾生固執因緣和合所成法實有,把五蘊假和合之心身,視為常 一之義,於非我法妄計為我之妄見也,並非是說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等法的本體實相。只是把眾生固執因緣和合所成法於非我法妄計為我等等妄見,假名 叫做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註)【信解】【法相】
【信解】
(術語)聞佛之說法初信之,後解之,謂之信解。又鈍根者信之,利根者解之,謂之信解。又信者破邪見,解者破無明。法華經序品曰:「種種信解,種種相貌。」同嘉祥疏二曰:「信解者,始名為信,終稱為解。又鈍根為信,利根為解。」同七曰:「信破邪見,解破無明。」
【法相】
謂 五蘊、十二入、十八界等諸法,以肉眼觀故,則見是有;以慧眼觀故,則見是無。眾生迷故,於此等法,起執取相,故名法相。(五蘊者,色蘊、受蘊、想蘊、行 蘊、識蘊也。十二入者,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色入、聲入、香入、味入、觸入、法入也。十八界者,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 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也。)
(術語)諸法一性殊相,殊別之相,由外可見,謂之法相。維摩經佛國品曰:「善解法相,知眾生根。」大乘義章二曰:「一切世諦有為無為,通名法相。」
「須菩提!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心的人,面對五蘊、十二入、十八界等一切法,應該像這樣的了知,像這樣的去思慮推求審詳決擇,像這樣的去確信和了解,即是不要對一切法由外可見殊別之相狀生起分別執著的念頭。須菩提!這裡所說一切法由外可見殊別之相狀(法相)者,如來說這個並非是一切法的實相(說明:諸法空相實相無相),只是將一切法由外可見殊別之相狀假名叫做法相而已。」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薩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
(註)【如如】【不動】
【如如】
如於真如,是不動、寂默、平等不二、不起顛倒分別的自性境界。因是如理智所證得的真如,故說如如。
謂真如妙智,本來清淨,無明不能覆,煩惱不能染。照了諸法,平等不二,以其智如如境,故說如如智。
【不動】
謂此涅槃之理,寂然不動,妙絕無為,故曰不動。
不動者,謂真如性體,圓常凝靜,不遷不變也。
無性釋七卷二十頁云:言不動者,謂一切相及一切行,皆悉不能動彼心故。
「須 菩提!若有人用堆滿等同於無量阿僧祇那麼多數量個世界的七寶來布施,若是另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起行菩薩行心的人,用這部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甚至只是用 這部經裡面的任何一句四句偈,深心信受憶持不忘或讀誦這部經或為他人解說其中法義,所得的福得勝過前述以無量數的七寶用來布施的人所得的福德。為何能為人 演說這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的法義,不於諸相上貪愛執取分別執著,一切相及一切行都不能擾動那個人的心。是什麼緣故呢?」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註)【六喻】【有為法】【有為法見】
【有為法】
指因緣和合而生的一切理法。
【有為法見】
瑜伽九十二卷十三頁云:復次有二法見。一、有為法見,二、無為法見。
有 為法見者:謂如有一,於諦依處,及諦自性,皆如實知。云何名為諦所依處?謂名色及人天等有情數物。云何為諦?謂世俗諦,及勝義諦。云何世俗諦?謂即於彼諦 所依處,假想安立我,或有情,乃至命者,及生者等。又自稱言:我眼見色,乃至我意知法。又起言說:謂如是名,乃至如是壽量邊際。如前廣說。當知此中,唯有 假想,唯假自稱,唯假言說,所有性相作用差別;名世俗諦。云何勝義諦?謂即於彼諦所依處,有無常性;廣說乃至有緣生性。如前廣說。如無常性,有苦性等,當 知亦爾。若於如是世俗勝義諦所依處,其世俗諦,如實了知是世俗諦。其勝義諦,如實了知是勝義諦。如是名為有為法見。若有成就有為法見苾芻,齊此言說滿足。
【六喻】
秦金剛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初、喻夢者,寐中神游也。
列子分六夢:一、正夢(平居自夢),二、愕夢(驚愕而夢),三、思夢(思念而夢),四、寤夢(覺而道之而夢),五、懼夢(恐懼而夢),六、喜夢(喜悅而夢)。
周禮占六夢之吉凶。善見律,明四種夢:
一、四大不和夢,夢見山崩飛騰虛空,或見虎狼獅子賊逐;
二、先見故夢,晝見白黑及男女相,夜剋夢見;
三、天人與夢,若善知識,天人示善得善,若惡知識,示惡得惡;
四、想心故夢,前身修福,今感吉夢。先世造罪,今感凶夢。
石壁法師釋夢喻云:
如 有一人(真如一心),忽然睡著(不覺無明忽起),作夢(最初業識相)見(轉識相)種種事(現識相),起心分別(六麤初智相),念念無間(二相續相)。於其 違順,深生取著(三執取相),為善為惡,是親是疏(四計名字相),於善於親,則種種惠利;於惡於疏,則種種淩損(五起業相)。或有報恩受樂,或有報怨受苦 (六業計苦相)。忽然覺來,上事都遣(覺唯心故,佛如夢覺,如蓮華開)。
釋籤辨夢三觀云:如於夢中,修因得果,夢事宛然,即假也。求夢不可得,即空也。夢之心性,即中也。
止觀云:若體知心性非真、非假,息緣真假之心,名之為正。諦觀心性非空、非假,而不壞空假之法。若能如是照了,則於心性通達中道,圓照三諦。
二、喻幻者
, 楞伽云:如工幻師,依草木瓦石作種種幻。起一切眾生若干形色,起種種妄想。釋籤云:燄幻之名,通於偏圓。今從圓說,一心三幻。淨名記云:具如幻化,俗同真 異,一俗三真。指要立三種幻:以性奪修幻;但理隨緣幻;緣生無體幻。故指要云:性本圓具,遍發由熏,以性奪修,故修如幻。又云:然此尚非但理隨緣之幻,豈 同緣生無體之幻?方知如幻名同,幻義各異。
三、喻泡者
,淨名疏云:上水渧下水,上水為因,下水為緣,得有泡起,斯須即無。
四、喻影者
,顏氏家訓云:影字,當為光景之景。凡陰景者,因光而生,即謂景也。尚書云惟景響。晉葛洪字苑,傍加[杉-木]於景切。梵云頻婆帳,此云身影。淨名疏云:有物遮光,則有影現。物異影異,物動影動。無明行業,遮理智光,則有三事,報身影現業異,從生至死,流動非一。
五、喻露者,大戴禮云:露,陰陽之氣也。夫陰氣勝,則凝為霜雪。陽氣勝,則散雨露。朝陽纔照,薤露即晞,人生處世,奄忽何期?
六、喻電者,經律異相明四電師。或云電是龍瞬眼生光。五經通義曰:電,雷光也。顧凱之曰:電,陰陽相觸為雷電。經取疾速之象,令悟無常之法。性通達者,當起信志。(此釋六種能喻)其所譬法,今
述頌曰:
世界變成如幻化,受想行起似浮泡;法塵緣慮同觀影,身似露珠垂樹梢,
過去翻思事若夢,現前如電耀荒郊;須知畢竟常空寂,自是無端與物交。
因為「因緣和合而生的一切理法(有為法),猶如作夢、幻影、水泡、光影,猶如朝露又如閃電,剎那生滅,無常無我,虛幻不實,我們應當像這樣的去觀照一切的法(有為法)」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釋迦摩尼佛演說這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完畢,長老須菩提及所有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聽聞佛所說法義,身心都得大喜悅,深心信受恭敬持行。
- Nov 04 Thu 2010 20:12
「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