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百家集註大成


看經警文

夫看經之法‧後學須知‧當淨三業。若三業 無虧‧則百福俱集。三業者‧身口意也。一‧端身正坐‧如對聖容‧則身業淨也。二‧口無雜言‧斷諸嬉笑‧則口業淨也。三‧意不散亂‧屏息萬緣‧則意業淨也。 內心既寂‧外境俱捐‧方契悟於真源‧庶研窮於法理。可謂水澄珠瑩‧雲散月明。義海湧於胸襟‧智嶽凝於耳目。癫莫容易‧實非小緣。心法雙忘‧自他俱利。若能 如是‧真報佛恩。

旃陀羅引

昔有旃陀羅日殺十羊販肉自活經過寺中拾得 一紙有三千佛名隨奉歸家供養當日媳生一肉卵破有八童子及長形狀醜陋揚眉努目揮拳掉臂見者莫不恐懼大為殃禍後又生一卵自謂先所生既為人害今必不祥將棄之空中 叱曰當善護勿輕毀迨卵破得四女顏貌端嚴人所喜見雖不讀書亦能識字出語成文受持齋戒誦金剛經一心好善八兄感而改惡從善其父亦修兄為八金剛妹為四菩薩(梵語旃 陀羅華言屠戶也)

御製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集註序

朕惟佛道弘深精蜜神妙感通以慈悲利物以智 慧覺人超萬有而獨尊歷曠劫而不壞先天地而不見其始後天地而不見其終觀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蓋可見矣是經也發三乘之奧旨啟萬法之玄微論不空之空見無相之相指明 虛妄即夢幻泡影而可知推極根原於我人眾壽而可見誠諸佛傳心之祕大乘闡道之宗而群生明心見性之機括也夫一心之源本自清淨心隨境轉妄念即生如大虛起雲輒成障翳 如寶鏡蒙塵隨韞光彩由此逐緣而墮幻安能返妄以歸真惟如來以無上正等正覺發慈悲至願憫凡世之沉迷念眾生之冥昧為說此經大開方便俾解粘而釋縛咸滌垢以離塵出生 死途登菩提岸轉癡迷為智慧去昏暗即光明是經之功德廣矣大矣雖然法由心得非經無以寓夫法經以人傳非言無以著夫經爰自唐宋以來註釋是經者無慮數十百家雖眾說悉 加於剖析而群言莫克於折衷朕夙欽大覺仰慕真如間閱諸編選其至精至要經旨弗違者重加纂輯特命缄梓用廣流傳俾真言洞徹祕義昭融見之者如仰日月於中天悟之者若探 寶珠於滄海豈不快哉豈不偉哉嗚呼善人良士果能勤誠修習虔禮受持緣經以求法因法以悟覺即得滅無量罪愆即得獲最勝福田果證人天永臻快樂功德所及奚有涯涘哉謹書 為序以示將來

永樂二十一年四月十七日

重刊金剛經集註序

金剛經者說自釋迦來從舍衛鳩摩翻譯得語言 文字之詳象教宏敷統綱領源流之正洵禪門之寶炬覺路之金繩也惟是微言響絕誦之者莫測其端奧旨淵深解之者莫窺其際苟非鑽研舊註萃會諸家參考乎得失之林折衷于異 同之旨則雖誦萬遍而書萬本究難證三昧而入三摩余禪悅夙耽鈍根未化公餘披覽歷有歲年見夫明成祖所集金剛經註一書闡發靡遺紬繹無盡適有普應寺住持震初上人勤脩 戒律大暢宗風因屬其詳加參校付之剞劂傾群言之瀝液渡彼迷津采眾說之精英成茲善果庶使生公說法登臺而頑石皆驚學士參禪入坐而天花亂落夫香山居士曾結淨緣靈運 文人自許慧業現宰官身而得度證辟支果而無難余則冠蓋勞形簿書鞅掌四禪易縛五蘊未空刊布是經藉資度引非徒廣福田而揚正教實欲開覺路以濟群生昔人所謂行不捨之 檀而施洽群有唱無緣之慈而澤周萬物者是則余之微意也夫質之震初當為印可時

道光丙午六月錦州樊師仲序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僊遊翁集英曰】金剛者。金中精堅者也。 剛生金中。百煉不銷。取此堅利。能斷壞萬物。五金皆謂之金。凡止言金者謂鐵也。此言金剛。乃若刀缅之有鋼鐵耳。譬如智慧。能斷絕貪瞋癡一切顛倒之見。般若 者梵語。(梵語者。西方之語也。)唐言智慧。(唐言者。中國之言也。)性體虛融。照用自在。故云般若。梵語波羅蜜。唐言到彼岸。欲到彼岸。須憑般若。此岸 者。乃眾(平聲)生作業受苦生死輪迴之地。彼岸者。謂諸佛菩薩究竟超脫清淨安樂之地。凡夫即此岸。佛道即彼岸。一念惡即此岸。一念善即彼岸。六道如苦 海。(六道者。天。人。阿脩羅。地獄。餓鬼。畜生。)無舟而不能渡。以般若六度為舟航。(度與渡同。六度見此後陳雄解。)渡六道之苦海。又西方俗語。凡作 事了辦。皆言到彼岸。經者。徑也。此經乃學佛之徑路也。

【沖應真人周史卿】作楊亞夫真讚解云。鐵 之為物。其生在礦。其成為鐵。性剛而體不變。火王(去聲)而器乃成。佛之所以喻金剛也。又因其兄看圓覺經。以書示之曰。古人有云。青青翠竹。總是真如。鬱 鬱黃花。無非般若。真如與翠竹一體。蓋無色聲香味觸法也。(六塵)般若與黃花一類。蓋無見聞覺知也。

【陳雄曰】波羅蜜有六。或布施。(度慳 貪)或持戒。(度邪淫)或忍辱。(度瞋恚)或精進。(度懈退)或禪定。(度散亂)各占六度之一。唯一般若能生八萬四千智慧。則六度兼該。萬行俱備。是故如 來以智慧力。鑿人我山。以智慧因。取煩惱礦。以智慧火。鍊成佛性精金。夫植善根者。始而誦經。終而悟理。得堅固力。金剛是也。具大智慧。般若是也。度生死 海。登菩提岸。波羅蜜是也。五祖大師常勸僧俗但持金剛經。即自見性成佛。六祖大師一夜聽五祖說法。恰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言下便悟。茲其所以為上乘頓教也 歟。

【顏丙曰】只這一卷經。六道含靈。一切性 中。皆悉具足。蓋為受身之後。妄為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埋沒此一遐靈光。終日冥冥。不知不覺。故我佛生慈悲心。願救一切眾生齊超 苦海。共證菩提。所以在舍衛國中為說是經大意。只是為人解粘去縛。直下明了自性。自性堅固。萬劫不壞。如金性堅剛也。

【李文會曰】金剛者。堅利之物。能破萬物也。般若者。梵語也。唐言智慧。善破一切煩惱。轉為妙用。波羅蜜者。梵語也。唐言到彼岸。不著諸相謂之彼岸。若著諸相謂之此岸。又云心迷則此岸。心悟則彼岸。經者徑也。見性之道路也。

【川禪師曰】法不孤起。誰為安名。頌曰。摩訶大法王。無短亦無長。本來非皂白。隨處現青黃。華發看朝艷。林凋逐晚霜。疾雷何太急。迅電亦非光。凡聖猶難測。龍天豈度量。古今人不識。權立號金剛。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奉詔譯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

【王日休曰】是。此也。指此一經之所言也。我者。乃編集經者自謂。是阿難也。如是我聞者。如此經之所言。乃我親聞之於佛也。弟子嘗問佛云。他時編集經教。當如何起首。佛言從如是我聞起。

【李文會曰】如是我聞者。如來臨涅槃日。 阿難問曰。佛滅度後一切經首初安何字。佛言初安如是我聞。次顯處所。是故傅大士云。如來涅槃日。娑羅雙樹間。阿難沒憂海。悲慟不能前。優波初請問。經首立 何言。佛教如是者。萬代古今傳。若以諸大宗師言之。如者。眾生之性。萬別千差。動靜不一。無可比類。無可等倫。是者。只是眾生性之別名。離性之外。更無別 法。又云法非有無。謂之如。皆是佛法。謂之是。

【川禪師云】如是。古人道喚作如如。早是 變了也。且道變向什麼處去。咄。不得亂走。畢竟作麼生道。火不曾燒你口。如如。明鏡當臺萬象居。是是。水不離波波是水。鏡水塵風不到時。應現無瑕照天地。 我者。為性自在。強名之也。又云身非有我。亦非無我。不二自在。名為真我。又云淨裸裸。赤灑灑。沒可把。頌曰。我我認著分明成兩箇。不動纖毫合本然。知音 自有松風和。聞者。聽聞也。經云。聽非有聞。亦非無聞。了無取捨。名為真聞。又云切忌隨他去。頌曰。猿啼嶺上。鶴唳林間。斷雲風卷。水激長湍。最愛晚秋霜 午夜。一聲新雁覺天寒。

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

【肇法師曰】一時者。說此般若時也。

【李文會曰】一時者。謂說理契機感應道交之時也。

【川禪師曰】一。相隨來也。頌曰。一。 一。破二成三從此出。乾坤混沌未分前。已是一生參學畢。時。如魚飲水。冷暖自知。頌曰。時。時。清風明月鎮相隨。桃紅李白薔薇紫。問著東君總不知。疏鈔 云。佛者。梵云婆伽婆。唐言佛。佛者。覺也。自覺覺他。覺圓滿故。一切有情。咸具此道。悟者即名佛。迷者曰眾生。

【李文會曰】佛者梵語。唐言覺也。內覺無諸妄念。外覺不染六塵。又云佛者。是教主也。非相而相。應身佛也。相而非相。報身佛也。非相非非相。法身佛也。

【川禪師云】佛。無面目說是非漢。頌曰。小名悉達。長號釋迦。度人無數。攝伏群邪。若言他是佛。自己冧成魔。祇把一枝無孔笛。為君吹起太平歌。

【李文會曰】在者。所在之處也。

【川禪師云】客來須看。不得放過。隨後便打。頌曰。獨坐一爐香。金文誦兩行。可憐車馬客。門外任他忙。

【六祖曰】舍衛國者。波斯匿王所居之國。祗者。匿王太子祗陀樹是祗陀所施。故言祗樹

【疏鈔云】經云。舍衛國有一長者名須達 拏。常施孤獨貧。故曰給孤獨長者。因往王舍城中護彌長者家。為男求婚。見其家備設香花。云來旦請佛說法。須達聞之。心生驚怖。何也。須達本事外道。乍聞佛 名。所以怕怖。至來日聞佛說法。心開意解。欲請佛歸。佛許之。令須達先歸家卜勝地。惟有祗陀太子有園。方廣嚴潔。往白太子。太子戲曰。若布金滿園。我當賣 之。須達便歸家運金。側布八十頃園並滿。是以太子更不復愛其金。同建精舍。請佛說法。曰。祗樹給孤獨園。

【李文會曰】舍衛國者。說經之處也。祗樹者。祗陀太子所施之樹。樹。謂法林也。給孤獨園者。給孤長者所施之園。共建立精舍也。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僧子榮】引智度論三卷云。如來臨入涅 (奴結切)槃時。告阿(入聲)難言。十二部經。汝當流通。復告優波離言。一切律戒。汝當受持。阿難聞佛付囑。心沒憂海。時優波離尊者語阿難言。汝是守護佛 法藏者。當問佛未來要事。於是優波離尊者同阿難往問世尊四條事。第一問一切經首。當置何言。答曰。一切經首當置如是。第二問以何為師。答曰。以波羅提木 叉。是汝大師。此云戒。第三問依何而住。答曰。皆依四念處而住。四念者。一觀身不淨。二觀受是苦。三觀法性空。四觀心無我。第四問惡性車匿。如何共住。答 曰。惡性比(音鼻)丘以梵檀治之。此云默擯。(梵語。梵檀者。猶中國言默擯。默擯者。正如黃魯直云。萬言萬當。不如一默。百戰百勝。不如一忍。擯者敬而遠 之之意。此處惡性比丘之道也。)如來於是付囑言訖。在俱尸羅大城。娑羅雙樹間。示般涅槃。阿難聞佛入涅槃。悶絕憂惱。不能前問四事。

【王日休曰】梵語比丘。此云乞士。謂上乞法於諸佛。以明己之真性。下乞食於世人。以為世人種福。此所以名乞士也。大比丘則得道之深者。乃菩薩阿羅漢之類也。俱。謂同處也。所謂佛與此千二百五十人。同處於給孤獨園中。

【陳雄曰】比丘今之僧是也。

【李文會曰】比丘者。去惡取善。名小比丘。善惡俱遣。名大比丘也。若人悟達此理。即證阿羅漢位。能破六賊小乘四果人也。

【川禪師云】獨掌不浪鳴。頌曰。巍巍堂堂。萬法中王。三十二相。百千種光。聖凡瞻仰。外道歸降。莫謂慈容難得見。不離祗園大道場。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

【王日休曰】爾時者。彼時也。佛為三界之尊。故稱世尊。三界者。謂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僧若訥】引毘羅三昧經云。早起諸天。日中諸佛。日西異類。日暮鬼神。今言食時。正當午前。將行乞食之時也。

【李文會曰】爾時者。佛現世時也。世尊者。三界四生中智慧福德無有等量。一切世間之所尊也。食時者。正當午食將辦之時也。著衣者。柔和忍辱衣也。

【遺教經云】慚恥之服。於諸莊嚴最為第一。疏鈔云。著衣持缽者。著僧伽之衣。即二十五條大衣也。持四天王所獻之缽也。

入舍衛大城乞食。

【僧若訥曰】寺在城外。故云入也。乞食者。佛是金輪王子。而自持缽乞食。為欲教化眾生捨離憍慢也。

【李文會曰】乞食者。欲使後世比丘不積聚財寶也。

於其城中。次第乞已。

【僧若訥曰】不越貧從富。不捨賤從貴。大慈平等。無有選擇。故曰次第。

【李文會曰】次第者。如來慈悲。不擇貧富平等普化也。

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

【王日休曰】乞食而歸。故曰還至本處。飯食已畢。收衣缽。洗足者。謂收起袈裟與缽盂。然後洗足。以佛行則跣足故也。

【李文會曰】洗足已者。淨身業也。

敷座而坐。

【顏丙曰】敷。乃排布也。排布高座而坐。

【智者禪師頌曰】法身本非食。應化亦如 然。為長人天福。慈悲作福田。收衣息勞慮。洗足離塵緣。欲證三空理。跏趺示入禪。(疏鈔云。三空者。三輪體空也。施者。受者。并財等名三輪也。施者。反觀 體空。本無一物。故云理空。受者。觀身無相。觀法無名。身尚不有。物從何受。故曰受空。施受既空。彼此無妄。其物自空。故云三輪體空。)

【李文會曰】敷座而坐者。一切法空是也。

【川禪師曰】惺惺著。頌曰。飯食訖子洗足已。敷座坐來誰共委。向下文長知不知。看看平地波濤起。

善現啟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

【李文會曰】時者。空生起問之時也。長老者。德尊年高也。須菩提者。梵語也。唐言解空是也。

【王日休曰】長老。謂在大眾中。乃年長而老者也。

【僧若訥曰】梵語須菩提。此翻善吉善現。空生尊者。初生時。其家一空。相師占之。唯善唯吉。後解空法以顯前相。

【僧了性曰】須菩提人人有之。若人頓悟空寂之性。故名解空。全空之性。真是菩提。故名須菩提。空性出生萬法。故名空生尊者。空性隨緣應現。利人利物。亦名善現。萬行吉祥。亦名善吉。尊者。隨德應現。強名五種。

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

【李文會曰】須菩提解空第一。故先起問。右膝著地者。先淨三業。摧伏身心。整儀贊佛也。合掌者。心合於道。道合於心也。希有者。我佛性能含融萬法。無可比類也。

【僧若訥曰】言偏袒者。此土謝過請罪。故肉袒。西土興敬禮儀。故偏袒。兩土風俗。有所不同。言右肩者。弟子侍師。示執捉之儀。作用之便。言右膝著地者。文殊問般若經云。右是正道。左是邪道。用正去邪。將請以無相之正行。

【王日休曰】白。謂啟白。希。少也。世尊。佛號也。先嘆其少有。次又呼佛也。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王日休曰】如來者。佛號也。佛所以謂之 如來者。以真性謂之真如然則如者。真性之謂也。真性所以謂之如者。以其明則照無量世界而無所蔽。慧則通無量劫事而無所礙。能變現為一切眾生而無所不可。是 誠能自如者也。其謂之來者。以真性能隨所而來現。故謂之如來。真如本無去來。而謂之來者。蓋謂應現於此而謂之來也。若人至誠禱告則有感應。若欲為一切眾生 設化則現色身。皆其來者也。此佛所以謂之如來。然則言如如者。乃真性之本體也。言來者。乃真性之應用也。是則如來二字兼佛之體用而言之矣。此經所以常言如 來也。梵語菩薩。本云菩提薩埵。(音朵)欲略其文而便於稱呼。故云菩薩。梵語菩提。此云覺。梵語薩埵。此云有情。有情則眾生也。一切眾生有佛性者。皆有生 而有情。唯菩薩在有情之中乃覺悟者。故謂之覺有情也。大略言之。情則妄想也。菩薩未能絕盡其情想。唯修至佛地。則情想絕矣。故佛獨謂之覺。而不謂之有情。 佛言一切諸佛解脫諸想盡無餘故是也。佛又云十地菩薩。皆有二種愚癡。豈非所謂愚癡者。亦情想之類乎。此菩薩所以謂之有情。而不得獨謂之覺也。

【陳雄曰】菩薩受如來教法者也。諸菩薩指大眾言之也。大眾聽如來說法。固當信受奉行。儻如來不起慈悲心。衛護眷念。俾信受是法。則惡魔或得以惱亂。不付委囑託。俾奉行是法。則勝法有時而斷絕。故須菩提於大眾聽法之初。未遑它恤。惟願如來起慈悲心。為之護念付囑也。

【李文會曰】如來者。如者不生。來者不 滅。非來非去。非坐非臥。心常空寂。湛然清淨也。善護念者。善教諸人不起妄念也。諸菩薩者。諸者不一之義。菩之言照。薩之言見。照見五蘊皆空。謂色受想行 識也。菩薩者。梵語也。唐言道心。眾生常行恭敬。乃至鱗甲羽毛蛆虫蟻螻。悉起敬愛之心。不生輕慢。此佛所謂蠢動含靈皆有佛性也。善付囑者。念念精進。勿令 染著。前念纔著。後念即覺。勿令接續也。

【川禪師曰】如來不措一言。須菩提便恁麼讚歎。具眼勝流。試著眼看。頌曰。隔墻見角。便知是牛。隔山見煙。便知是火。獨坐巍巍。天上天下。南北東西。鑽龜打瓦。咄。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李文會曰】善男子者。正定心也。善女人者。正慧心也。謂有剛斷決定之心。永無退轉也。發心之義。阿者無也。無諸垢染也。耨多羅者。上也。三界無能比也。三者。正也。正見也。藐者。遍也。一切有情。無不遍有。三菩提者。知也。知一切有情。皆有佛性也。

【王日休曰】梵語阿。此云無。梵語耨多 羅。此云上。梵語三。此云正。梵語藐。此云等。梵語菩提。此云覺。然則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乃無上正等正覺也。謂真性也。真性即佛也。梵語佛。此云覺。 故略言之。則謂之覺。詳言之。則謂之無上正等正覺也。以真性無得而上之。故云無上。然上自諸佛。下至蠢動。此性正相平等。故云正等。其覺。圓明普照。無偏 無虧。故云正覺。得此性者。所以為佛。所以超脫三界。不復輪迴。

【僧若訥曰】菩薩初修行。皆發此廣大心也。

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王日休曰】應。當也。云。言也。云何者。言如何也。須菩提於此問佛云。為善之男子或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謂求真性成佛之心也。發求真性成佛之心。云何應住。謂當住於何處也。云何降伏其心。謂當如何降伏此妄想心也。

【僧若訥曰】須菩提正發此二問。一問眾生發無上心。欲求般若。云何可以安住諦理。二問降伏惑心。云何可以折攝散亂。一經所說。不出此降住而已。

【李文會曰】云何降伏其心者。須菩提謂凡夫妄念煩惱無邊。當依何法。即得調伏。

【川禪師曰】這問從甚處出來。頌曰。你喜我不喜。君悲我不悲。雁思飛塞北。無憶舊巢歸。秋月春花無限意。箇中只許自家知。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李文會曰】如汝所說者。是佛贊歎須菩提。能知我意。善教諸人。不起妄念。心常精進。勿令染著。諸法相也。諦聽者。諦者名了。汝當了達聲塵。本來不生。勿逐語言。詳審而聽也。

【王日休曰】諦。審也。謂仔細聽也。

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李文會曰】應如是住者。如來欲令眾生之心。不生不滅。湛然清淨。即能見性也。

【龐居士曰】世人重珍寶。我貴剎那靜。金多亂人心。靜見真如性。

【逍遙翁曰】凡夫之心動而昏。聖人之心靜而明。又云凡人心境清淨。是佛國淨土。心境濁亂。是魔國穢土也。

【黃蘗禪師曰】凡夫多被境礙心。事礙理。 常欲逃境以安心。屏事以存理。不知乃是心礙境。理礙事。但令心空境自空。理寂事自寂。勿倒用心也。又云凡夫取境。智者取心。心境雙亡。乃是真法。亡境猶 易。亡心至難。人不敢亡心。恐落於空。無撈摸處。不知空本無空。唯一真法界耳。凡夫皆逐境生心。遂生欣厭。若欲無境。當亡其心。心亡則境空。境空則心滅。 若不亡心。而但除境。境不可除。祗益紛擾。故萬法惟心。心亦不可得。既無所得。便是究竟。何必區區更求解脫也。如是降伏其心者。若見自性。即無妄念。既無 妄念。即是降伏其心矣。唯者。應諾之辭。然者。協望之謂。願樂欲聞者。欣樂欲聞其法也。

【陳雄曰】唯者。諾其言也。然者。是其言也。

【顏丙曰】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唐言 謂無上正等正覺心也。應者。當也。住者。乃常住不滅也。須菩提問。有向善男女發菩提心者。應當如何得常住不滅。如何能降伏其心。佛稱善哉善哉。乃讚歎之 辭。發菩提心者。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如是者只這是也。唯然者。乃須菩提領諾之辭。與曾子曰。唯無異。樂者。愛也。願愛欲聞說法也。

【智者禪師頌曰】希有希有佛。妙理極泥 洹。(此云寂滅。一覽集入滅品云。能事既畢入泥洹。舍利以留為佛事。)云何降伏住。降伏住為難。二儀法中妙。(孚上座曰。法身之理。猶若太虛。豎窮三際。 橫亙十方。彌綸八極。包括二儀。所謂包括二儀者。與此二儀法中妙之意同。)三乘教喻寬。(法華經三卷。佛言乘是三乘。便得快樂。自求涅槃。是名聲聞乘。樂 獨善寂。是名辟支佛乘。度脫一切。是名大乘。)善哉今諦聽。六賊免遮攔。

【川禪師曰】往往事從叮囑生。頌曰。七手八腳。神頭鬼面。拳打不開。刀割不斷。閻浮跳躑幾千迴。頭頭不離空王殿。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

【李文會曰】摩訶薩者。摩訶言大。心量廣大。不可測量。乃是大悟人也。

所有一切眾生之類。

【六祖曰】一切者。總標也。次下別列九類。

【王日休曰】凡有生者。皆謂之眾生。上自諸天。下至蠢動。不免乎有生。故云一切眾生也。眾生雖無數無窮。不過九種。下文所言是。

【李文會曰】眾生者。謂於一切善惡凡聖等見有取捨心。起無量無邊煩惱妄想。輪迴六道是也。

【古德曰】覺華有種無人種。心火無煙日日燒。謂諸愚迷之人。被諸煩惱。則熙熙然。此非悟道。其實如木偶耳。若或中根之士。而以煩惱為苦。是則智慧不如愚癡也。不亦謬乎。固當勿存于心。苟或不然。學道何用。於己何益。須令智慧力勝之可也。

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

【六祖曰】卵生者。迷性也。胎生者。習性 也。濕生者。隨邪性也。化生者。見趣性也。迷故造諸業。習故常流轉。隨邪心不定。見趣墮阿鼻。(平聲)起心修心。妄見是非。內不契無相之理。名為有色。內 心守直。不行恭敬供養。但言直心是佛。不修福慧。名為無色。不了中道。眼見耳聞。心想思惟。愛著法相。口說佛行。心不依行。名為有想。迷人坐禪。一向除 妄。不學慈悲。喜捨智慧方便。猶如木石。無有作用。名為無想。不著二法想。故名若非有想。求理心在。故名若非無想。

【王日休曰】若卵生者。如大而金翅鳥。細 而H虱是也。若胎生者。如大而獅象。中而人。小而貓鼠是也。若濕生者。如魚鱉黿鼉。以至水中極細虫是也。若化生者。如上而天人。下而地獄。中而人間米麥果 實等所生之虫是也。上四種謂欲界眾生。若有色者。色謂色身。謂初禪天至四禪天諸天人。但有色身而無男女之形。已絕情欲也。此之謂色界。若無色界者。謂無色 界諸天人也。此在四禪天之上。唯有靈識而無色身。故名無色界。若有想者。此謂有想天諸天人也。此天人唯有想念。故自此以上。皆謂之無色界。不復有色身故 也。若無想者。此謂無想天諸天人也。在有想天之上。此天人一念寂然不動。故名無想天。若非有想非無想者。此謂非想非非想天諸天人也。此天又在無想天之上。 其天人一念寂然不動。故云非有想。然不似木石而不能有想。故云非無想。此天於三界諸天為極高。其壽為極長。不止于八萬劫而已。

【李文會曰】若卵生者。貪著無明。迷暗包覆也。若胎生者。因境求觸。遂起邪心也。若濕生者。纔起惡念。即墮三塗。謂貪瞋癡因此而得也。若化生者。一切煩惱。本自無根。起妄想心。忽然而有也。

【又教中經云】一切眾生。本自具足。隨業受報。故無明為卵生。煩惱包裹為胎生。愛水浸淫為濕生。欻起煩惱為化生也。又云眼耳鼻舌。迴光內燭。有所貪漏。即墮四生。謂胎卵濕化是也。色聲香味。迴光內燭。無所貪漏。即證四果。謂須陀洹等是也。

【傅大士曰】空生初請問。善逝應機酬。先 答云何住。次教如是脩。胎生卵濕化。咸令悲智收。若起眾生見。還同著相求。若有色者。謂凡夫執有之心。妄見是非。不契無相之理。若無色者。執著空相。不修 福慧。若有想者。眼見耳聞。遂生妄想。口說佛行。心不依行。若無想者。坐禪除妄。猶如木石。不習慈悲智慧方便。若非有想者。

【教中經云】 有無俱遣。語默雙忘。有取捨憎愛之心。不了中道也。

【臨濟禪師曰】入凡入聖。入染入淨。處處現諸國土。盡是諸法空相。是名真正見解。你若愛聖憎凡。生死海裏浮沉也。非無想者。謂有求理心也。

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李文會曰】我者。佛自謂也。皆者。總也。令者。俾也。入者。悟入也。無餘者。真常湛寂也。

【法華經云】佛當為除斷。令盡無有餘涅槃者。菩薩心無取捨。如大月輪。圓滿寂靜。眾生迷於涅槃無相之法。而為生死有相之身也。滅者。除滅。度者。化度也。

【六祖曰】如來指示三界九地。各有涅槃妙 心。令自悟入無餘者。無餘。習氣煩惱也。涅槃者。圓滿清淨義。令滅盡一切習氣不生。方契此也。度者。渡生死大海也。佛心平等。普願與一切眾生。同入圓滿清 淨無想涅槃。同渡生死大海。同諸佛所證也。煩惱萬差。皆是垢心。身形無數。總名眾生。如來大悲普化。皆令得入無餘涅槃。

【證道歌曰】達者。同遊涅槃路。註云。涅槃者。即不生不滅也。涅而不生。槃而不滅。即無生路也。

【沖應真人周史卿】對喫不拓和尚指香煙云。要觀學人有餘涅槃。爐中灰即是。要觀學人無餘涅槃。爐中灰飛盡即是。

【王日休曰】梵語涅槃。此云無為。楞伽經 云。涅槃乃清淨不死不生之地。一切脩行者之所依歸。然則涅槃者乃超脫輪迴。出離生死之地。誠為大勝妙之所。非謂死也。世人不知此理。乃誤認以為死。大非 也。此無餘涅槃。即大涅槃也。謂此涅槃之外。更無其餘。故名無餘涅槃。此謂上文盡諸世界。所有九類眾生。皆化之成佛。而得佛涅槃也。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王日休曰】一切眾生。皆自業緣中現。故 為人之業緣。則生而為人。脩天上之業緣。則生於天上。作畜生之業緣。則生為畜生。造地獄之因緣。則生於地獄。如上文九類眾生。無非自業緣而生者。是本無此 眾生也。故菩薩發心化之。皆成佛而得涅槃。實無一眾生被涅槃者。以本無眾生故也。

【僧若訥曰】第一義中無生可度。即是常心也。若見可度。即是生滅。良由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何生可度。所謂平等真法界。佛不度眾生。

【陳雄曰】大乘智慧。性固有之。然眾生不 能自悟。佛實開悟無量無數無邊眾生。令自心中愚癡邪見煩惱眾生。舉皆滅度矣。滅度如是其多。且曰實無眾生得滅度者。蓋歸之眾生自性自度。我何功哉。六祖壇 經云。自性自度。名為真度。淨名經云。一切眾生。本性常滅。不復更滅。文殊菩薩問世尊。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如何。世尊曰。性本清淨。無生無滅。故無眾生得滅 度。無涅槃可到。此皆歸之眾生自性耳。華嚴經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惟心造。造化因心偈云。賦象各由心。影響無欺詐。元無造化工。 群生自造化。

【李文會曰】無量無數無邊眾生者。謂起無量無數無邊煩惱也。得滅度者。既已覺悟。心無取捨。無邊煩惱轉為妙用。故無眾生可滅度也。

【寶積經云】智者於苦樂。不動如虛空。

【逍遙翁曰】善能觀察煩惱性空。既過即止。勿使留礙也。又云煩惱性空。勿為罣礙。觀如夢幻。不用介懷。設使情動。如響應聲。即應即止。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六祖曰】修行人亦有四相。心有能所。輕慢眾生名我相。自恃持戒。輕破戒者名人相。厭三塗苦。願生諸天。是眾生相。心愛長年。而勤修福業。法執不忘。是壽者相。有四相即是眾生。無四相即是佛。

【僧若訥曰】言我相者。以自己六識心。相 續不斷。於中執我。此見乃計內也。人相者。六道外境。通稱為人。於此諸境。一一計著。分別優劣。有彼有此。此見從外而立。故云人相。如眾生相者。因前識 心。最初投託父母。續有色受想行四陰。計其和合。名眾生相。如壽者相者。計我一期。命根不斷。故云壽者相。

【陳雄曰】貪瞋癡愛。為四惡業。貪則為己 私計。是有我相。瞋則分別爾汝。是有人相。癡則頑傲不遜。是眾生相。愛則希覬長年。是壽者相。如來不以度眾生為功。而了無所得。以其四種相盡除也。圓覺經 云。未除四種相。不得成菩提。菩薩發菩提無上道心。受如來無相教法。豈應有四種相哉。設若有一于此。則必起能度眾生之心。是眾生之見。非菩薩也。菩薩與眾 生。本無異性。悟則眾生是菩薩。迷則菩薩是眾生。有是四種相。在夫迷悟如何耳。何以故者。辨論之辭也。佛恐諸菩薩不知真空無相之說。故為之辨論。而有及於 四種相。十七分。二十五分皆云。

【顏丙曰】一切眾生者。涅槃經云。見佛性 者。不名眾生。不見佛性者。是名眾生。摩訶者大也。佛告須菩提。及大覺性之人。若卵胎濕化。乃蠢動含靈也。有形色。無形色。有情想。無情想。乃至不屬有無 二境眾生。體雖不同。性各無二。此十類眾生。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涅槃者。不生謂涅。不死謂槃。經云。如來證涅槃。永斷於生死。滅度者。滅盡一切煩 惱。度脫生死苦海。令者使也。我皆使入無餘涅槃。無餘者。羅漢雖證涅槃。尚有身智之餘。經中謂之有餘涅槃。唯無身智餘剩者。方謂無餘涅槃。又曰。實無眾生 得滅度者。眾生既悟本性空寂。更滅度箇甚麼。若四相未能直下頓空。即非菩薩覺性也。

【傅大士頌曰】空生初請問。善逝應機酬。(善逝即世尊號)先答云何住。次教如是修。胎生卵濕化。咸令悲智收。若起眾生見。還同著相求。

【李文會曰】有我相者。倚恃名位權勢財寶 藝學。攀高接貴。輕慢貧賤愚迷之流。人相者。有能所心。有知解心。未得謂得。未證謂證。自恃持戒。輕破戒者。眾生相者。謂有苟求希望之心。言正行邪。口善 心惡。壽者相者。覺時似悟。見境生情。執著諸相。希求福利。有此四相。即同眾生。非菩薩也。

【臨濟禪師曰】五蘊身田。內有無位真人。堂堂顯露。何不識取。但於一切時中。切莫間斷。觸目皆是。只為情生智隔。相變體殊。所以輪迴三界。受種種苦。敢問諸人觸目皆是。是箇甚麼。一一山河無隔礙。重重樓閣應時開。

【川禪師曰】頂天立地。鼻直眼橫。頌曰。堂堂大道。赫赫分明。人人本具。箇箇圓成。祗因差一念。現出萬般形。

妙行無住分第四

復次。須菩提。

【王日休曰】謂再編次。佛與須菩提答問之言也。此乃敘經者自謂。

【顏丙曰】復次。乃再說也。

【李文會曰】復次者。連前起後之辭。

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

【疏鈔云】言應無所住者。應者當也。無所住者。心不執著。

【李文會曰】菩薩於法者。總標一切空有之法也。應無所住者。一切諸法。應當無所住著也。

【法華經云】十方國土中。惟有一乘法。謂一心也。心即是法。法即是心。二乘之人。不能解悟。謂言心外即別有法。逆生執著住於法相。此同眾生之見解也。

【逍遙翁曰】凡夫不識自佛。一向外求。住相迷真。分別他境。不為助道。但求福門。似箭射空。如人入暗。俱胝和尚凡見僧來問話。唯豎起一指頭。

【佛鑑禪師頌曰】不用將心向外求。箇中消息有來由。報言達摩西來意。祗在俱胝一指頭。菩薩了悟人法二空。心無取捨。能知凡聖一等。空色一般。善惡一體。

【龍濟和尚頌曰】心境頓消融。方明色與 空。欲識本來體。青山白雲中。是菩薩心無所住著也。行於布施者。布者普也。施者散也。謂除我人眾生壽者四相。煩惱妄想取捨憎愛之心。世尊即以教法布施。內 破一切執著。外即利益一切眾生。菩薩布施。皆應無住。不見有我為能施人。不見有它為受施者。不見中間有物可施。三體皆空。住無所住。清淨行施。不愛已乏。 不望報恩。不求果報也。凡夫布施。希求福利。此是住相布施也。

【永嘉大師云】住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

【逍遙翁曰】誦金剛經者。若人了知住無所住心。得無所得法者。此名慧業。若人日積課誦之功。希求福利。此名福業。二者相去絕遠。如霄壤也。

【法華經云】若於後世讀誦是經典者。是人不復貪著衣服臥具飲食資生之物。所願不虛。

【張無盡云】夫學道者。不可以溫飽為志。本求無上菩提。出世間法。若以事不如意為怨。而圖衣飯為心者。又何益於事乎。

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王日休曰】色。謂形色。聲。謂音樂。香。謂鼻之所聞。味。謂食物之味。觸。謂男女之慾。法。謂心之所校量思惟者。乃教化眾生不使著於六塵也。

【陳雄曰】摩訶般若經云。眼色識。耳聲 識。鼻香識。舌味識。身細滑識。意法識。又懺法云。眼著色。耳著聲。鼻著香。舌著味。身著觸細滑。意著法塵。起種種業。此言住。亦識著之謂。凡夫六根不 淨。貪是六者。以快其欲。是名六塵。一不如其所欲。則必布施以求滿其欲。其所住而布施者然也。菩薩受如來無相教法。無諸欲之求。無能施之心。但以法施利益 一切眾生。如水行地中。無有罣礙。無所住行布施者然也。華嚴經云。不求色聲香與味。亦不希求諸妙觸。但為救度諸群生。常求無上最勝智。正此之所謂行布施 也。

【華嚴二十四卷云】眼識所知種種諸色。耳 識所知種種諸聲。鼻識所知種種諸香。舌識所知種種諸味。身識所知種種諸觸。意識所知種種諸法。又天地八陽經云。眼常見種種無盡色。耳常聞種種無盡聲。鼻常 嗅種種無盡香。舌常了種種無盡味。身常覺種種無盡觸。意常思想分別種種無盡法。詳此二經。既言種種諸聲。種種無盡聲。則王氏所言。聲謂音樂者。恐失之拘於 音樂矣。既言種種諸觸。種種無盡觸。則王氏所言。觸謂男女之慾者。恐失之執於男女之慾矣。

【張無盡曰】不住色布施者。謂智慧性照見一切皆空也。梵語檀那。此云施。菩薩無色可捨。名為布施。如藥對病。似空含有。有病既除。空藥俱遣。色空泯絕。中道皆亡。了無一法可得。二乘之人捨色取空。為不住色而行布施。

【玄奘法師所譯經云】不住於色。不住非色香味觸法。一例皆然。是故空有悉皆無住。無空可取。無有可捨。空有同如一體平等。平等行施。即知法界。不住有施。不住無施。不得有無一邊障礙。施心廣大。猶如虛空。所獲功德。亦復如是。故經中舉十方虛空較量施福。即斯意耳。

【傅大士曰】施門通六行。六行束三檀。資 生無畏法。聲色勿相干。二邊純莫立。中道不須安。欲覓無生理。背境向心觀。不住聲者。清淨無罣礙也。梵語尸羅。此云戒。二乘之人。意謂聲從色起。遂向聲塵 中分別。聞樂則喜。聞悲則哀。欲捨此聲。而取無聲。名之為戒。菩薩無聲可捨。色若是有。聲從是生。色既本空。聲從何起。若能如是悟者。雖在生死中。生死不 能拘。雖在六塵中。六塵不能染。在在處處。心常清淨。又云。尸羅得清淨。無量劫來因。妄想如怨賊。貪愛若參辰。在欲而無欲。居塵不染塵。權依離垢地。當證 法王身。不住香者。謂見色清淨也。梵語羼提。此云忍辱。二乘之人。妄生忍辱。惟恐貪著。欲行遠離。故名忍辱。正是捨色取空。不了中道也。殊不知香性本空。 菩薩忍亦無忍。辱亦無辱。須是自性清淨。不生起滅之心。方始悟明心地。故古德曰。明心之士。其心猶如明鏡。能攝眾像。盡入其中。無有罣礙。清淨含容。無有 邊際。又云。忍心如幻夢。辱境若龜毛。常能修此觀。逢難轉堅牢。無非亦無是。無下亦無高。欲滅貪瞋賊。須行智慧刀。不住味者。謂眾生性。與如來性。無所分 別也。梵語毘離耶。此云精進。了知舌根本空。為不住味。故云受諸飲食。當如服藥。或好或弱。不可生憎愛也。

【肇法師曰】會萬法歸于自己者。其惟聖人乎。

【晁太傅曰】一切凡夫皆是迷人。內有回心起信。詢求妙理。悟明心地者。此是迷中悟人也。

【徑山杲禪師曰】佛與眾生。本無異相。只因迷悟。遂有殊塗。

【黃蘗禪師曰】有識食。有智食。四大之身。飢瘡為患。隨順給養。不生貪著。謂之智食。恣情取味。妄生分別。唯圖適口。不生厭離。謂之識食也。三乘之人。雖不住飲食之味。尚猶貪著諸法之味。以貪著故。名為精進。菩薩之心。於諸法相。悉如夢幻。遇緣即施。緣散即寂。

【圖覺經云】照了諸相。猶如虛空。此名如來。隨順覺性。

【傅大士曰】進修名燄地。良為慧光舒。二 智心中遣。三空境上祛。無明念念滅。高下執情除。觀心如不間。何啻至無餘。不住觸者。謂心無取捨也。內無菩提可取。外無煩惱可捨。梵語禪那。此云靜慮。二 乘之人。認觸為色身。色身若是有。即言離諸觸。色身既本無。諸觸何曾有。又云。了觸即無生。不住虛分別。一切諸萬法。本來無所動。

【六祖曰】一切萬法。皆從心生。心無所生。法無所住。

【大陽禪師曰】大陽一禪。竟日如然。滔滔不間。觸目遇緣。若能如是。法法現前。

【傅大士曰】禪河隨浪靜。定水逐波清。澄神生覺性。亡慮滅迷情。遍計虛分別。由來假立名。若了依他起。無別有圓成。不住法者。謂照見身心法相空也。梵語般若。此云智慧。諸法屬意。意屬識。此識是妄。

【金剛三昧經云】所見境界。非我本識。二乘之人。分別諸相。皆是妄識。本識又何可得也。菩薩了知本識。究竟故無分別。

【傅大士曰】慧燈如朗日。蘊界若乾城。明來暗便謝。無暇�時停。妄心猶未滅。乃見我人形。妙智圓光照。惟得一空名。

【六波羅蜜有總頌云】三大僧祗劫。萬行俱齊修。既悟無人我。長依聖道流。二空方漸證。三昧任遨遊。創居歡喜地。常樂遂亡憂。

【臨濟禪師曰】佛有六通者。謂入色界不被色惑。入聲界不被聲惑。入香界不被香惑。入味界不被味惑。入身界不被觸惑。入意界不被法惑。所以達此六種。皆是空相。不能繫縛。此乃無依道人。雖是五蘊穢陋之身。便是地行菩薩。

【黃蘗禪師曰】本是一精明。分為六和合。一精明者。一心也。六和合者。六根也。各與塵合。眼與色合。耳與聲合。鼻與香合。舌與味合。身與觸合。意與法合。中間生六識為十八界。若了十八界無所有。一切皆空。束六和合為一精明。此乃了悟之人。唯有真心。蕩然清淨。

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

【六祖曰】應如無相心布施者。為無能施之心。不見有施之物。不分別受施之人。故云無相布施。

【僧若訥曰】應如是布施者。指出色香等六塵也。不住於相者。乃不住六塵之相。若住相布施者。但是人天果報而已。

【李文會曰】菩薩應如是布施者。謂捨除一切煩惱憎愛之心也。然煩惱本空。皆是妄見。有何可捨。經云。一切諸有。如夢如幻。一切煩惱。是魔是賊。

【逍遙翁曰】夫煩惱性。是佛境界。觀煩惱 性空。是正修行。學人若止依此觀練精至。不須求別法也。又云夫見性之人。十二時中。凡遇逆順境界。心即安然。不隨萬境所轉。一任毀謗於我。我即不受。惡言 謗黷。返自歸己。所謂自作自受者也。譬如有人。手執火炬。擬欲燒天徒自疲困。終不可得。故古德曰。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復無憂。

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疏鈔云】何以故者。此證問意。施本求 福。今令不住於相。其意云何。佛答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若達三輪體空。方名不住相布施。不住者。心不住有為之福也。三輪者。施者。受者。并 財等是三輪也。施者。返觀體空。本無一物。故云理空。受者。觀身無相。觀法無名。身尚不有。物從何受。故曰受空。施受既空。彼此無妄。其物自空。故曰三輪 體空。

【陳雄曰】世尊答文殊曰。財施為凡。法施 為聖。蓋凡夫布施。必以滿三千世界七寶。為求福之具。財施也。此住相布施也。且以人天大福報自期。數盡未免輪迴。菩薩布施。但一心清淨。利益一切。為大施 主。法施也。此不住相布施也。雖不邀福。自然離生死苦。受大快樂。歷千劫而不古。超三界以長今。是所謂無限福德。實不可思惟而量度也。佛憫末世眾生被六塵 染。未可遽化。姑誘以福德無限之說。使之頓悟法施之會。維摩經云。當為法施之會。何用是財施會為。

【顏丙曰】住者。著也。菩薩於佛法中。應 當無所著布施。布施者。捨施也。所謂不住於色聲香味觸法布施。六者謂之六塵。眼貪色。耳貪聲。鼻貪香。舌貪味。情塵相對謂觸。貪著有為謂法。人性清淨。本 無六根可得。六塵又向什麼處安頓。所以佛云。應當如是布施不住於相。若不著相捨施。其福德量等虛空。非思量可及。

【傅大士曰】檀波羅蜜布施。頌曰。施門通 六行。(六行即六度)六行束三檀。(疏鈔云。三檀者。資生檀。無畏檀。法檀。布施是資生檀。能資益生諸善法。故曰資生檀。持戒忍辱是無畏檀。因戒淨毀辱不 動。心無怖畏。故曰無畏檀。法檀者。精進禪定智慧是也。因定生慧。因慧生種種法。故曰法檀。將此六行束為三檀。)資生無畏法。聲色勿相干。二邊純莫立。中 道不須安。(子榮曰。二邊即有無。二邊不立。有無俱遣。中道何安。晁文元公曰。凡夫著有。不見有中之空。二乘著空。不見空中妙有。不著見於二邊。不取相于 中道。惟佛知見。)欲識無生處。背境向心觀。尸波羅蜜持戒頌曰。尸羅得清淨。無量劫來因。妄想如怨賊。貪愛若參辰。(參辰。即參商二星。一出一沒。常相遠 離。)在欲而無欲。居塵不染塵。權依離垢地。當證法王身。(圓覺經註云。佛為萬法之王。)羼提波羅蜜忍辱頌曰。(華嚴六十卷羼初眼初き二切)忍心如幻夢。 辱境若龜毛。(華嚴經云。無則同于龜毛兔角。)常能修此觀。(去聲)逢難轉堅牢。無非亦無是。無下亦無高。欲滅貪瞋賊。須行智慧刀。毘離耶波羅蜜精進頌 曰。進修名燄地。良為慧光舒。二智心中遣。(真俗二智)三空境上祛。無明念念滅。(十二因緣法。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 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高下執情除。觀心如不間。何啻至無餘。禪波羅蜜禪定頌曰。禪河隨浪靜。定水逐波清。澄神生覺 性。息慮滅迷情。遍計虛分別。由來假立名。若了依他起。無別有圓成。(華嚴合論第四卷云。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般若波羅蜜智慧頌曰。慧燈如朗 日。蘊界若乾城。(華嚴四十二卷云。龍依宮住。而能興雲。有人仰視。所見宮殿。當知是乾闥婆城。子榮曰。乾城者。即乾闥婆城。海上龍蜃化現餘氣。人見樓 閣。忽爾還無。此破眾生妄執五蘊色身為實。)明來暗便謝。無暇�時停。妄心猶未滅。乃見我人形。妙智圓光照。唯得一空名。

【智者禪師】萬行齊修頌曰。三大僧祗劫(阿僧祗數名。阿者無也。僧祗者數也。乃無數劫。)萬行具齊修。既悟無人我。長依聖道流。二空方漸證。(人法二空)三昧任遨遊。(三昧梵語。中國言正定。亦云正見)。創居歡喜地。常樂遂無憂。

【李文會曰】不住於相者。非但見色是相。一切種種分別。皆名為相。如是之相。皆從因緣而生。應知一切分別。皆如夢幻。遇緣即施。緣散即寂。是故佛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又西明和尚云。法相若是有。可言住諸相。法相既本無。故言不住相。既不住相布施。其福德更有何思量也。

【逍遙翁曰】須知諸法。如夢如幻。如影如響。如水中月。如鏡中像。又云。了達一切法。不住一切相。心如虛空。自然無礙。心住於相。即屬有法。故知一切法。不住一切相。即能見佛性也。

【傅大士曰】若論無相施。功德極難量。行悲濟貧乏。果報勿須望。凡夫情行劣。初且略稱揚。欲知檀狀貌。如空遍十方。川禪師曰。若要天下行。無過一藝精。頌曰。西川十樣錦。添花色轉鮮。欲知端的意。北斗面南看。虛空不礙絲毫念。所以張名大覺仙。

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李文會曰】不也世尊者。須菩提謂虛空我思量之。實無可思量也。不可思量者。既已覺悟。心無能所。即無我人眾生壽者四相。豈更有可思量。但應如所教住者。謂諸學人。當依佛教。行無所住。必得悟入也。

【謝靈運曰】聖言無謬。理不可越。但當如佛所教而安心耳。

【陳雄曰】佛謂所教之住。與華嚴經住無所 住同。如來教菩薩法。不過住無所住之法。菩薩受如來教。非敢變異。但當如其所教者。以無住為住處。楞嚴經云。得住般若波羅蜜。文殊般若經云。佛告文殊師 利。當云何住般若波羅蜜。文殊言以不住法。為住般若波羅蜜。復問云何不住法。名住般若波羅蜜。文殊言以無住相。即住般若波羅蜜。此住之法詳矣。無非住無所 住之意。三昧經云。如來所說法。悉從於無住。我從無住處。是處禮如來。

【顏丙曰】四維者。四隅也。如。東方東南方。西方西北方之類。東西南北及四維上下方。總謂十方。佛問如十方虛空可思量不。須菩提答不可思量。蓋大莫大於十方虛空。佛所以借此喻福德也。

【傅大士頌云】欲知檀狀貌。如空遍十方。 佛云。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虛空不可思量測度。菩薩當如佛所指教處住。佛教所謂住者。湛若十方。空無所住而住。又頌曰。若論無相施。功德極難 量。行悲濟貧乏。果報不須望。(平聲)凡夫情行(去聲)劣。初且略稱揚。欲知檀狀貌。如空遍十方。

【川禪師曰】可知禮也。頌曰。虛空境界豈思量。大道清幽理更長。但得五湖風月在。春來依舊百花香。

如理實見分第五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寶積如來解曰】如來真身。本無生滅。湛然常住。託陰受形。同凡演化。入神母胎。擐(胡貫切)此凡相各別。故云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頌曰。凡相滅時性不滅。真如覺體離塵埃。了悟斷常根果別。此名佛眼見如來。

【王日休曰】此如來。乃謂真性之佛也。佛呼須菩提而問之云。可以用三十二相見真性之佛否。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王日休曰】此須菩提言否也。而又呼世尊云。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是其言否也者。乃大略言之。下乃詳言之也。

【李文會曰】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者。須菩提謂色身即有相。法身即無相。色身者。地水火風。假合成人。法身者。即無形遐相貌。色身即是凡夫。法身即是如來。須菩提以凡夫但以色身不見法身。故答是語。

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王日休曰】此如來謂色身佛也。須菩提又自問。何故不可以身相見如來。乃自答云。如來所說身相。非是真實。故云即非身相。謂無有真實身相也。

【李文會曰】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者。非者無色。凡夫謂色身是有。執著修行。所以不見佛性。生死轉重。如來法身無相。故言所說身相非身相也。

【華嚴經云】佛以法為身。清淨如虛空。

【雲門大師云】我當時若見。一棒打殺與狗子喫者。此大乘先覺之人。解粘去縛。遣疑破執也。

【黃蘗禪師云】夫學道人。若欲得知要訣。 但莫於心上著一物。佛真法身。猶若虛空。此謂法身即虛空。虛空即法身。常人謂法身遍虛空處。虛空中含容法身。不知法身即虛空。虛空即法身也。虛空與法身無 異相。佛與眾生無異相。生死與涅槃無異相。煩惱與菩提無異相。離一切相。即名諸佛也。

【川禪師曰】且道只今行住坐臥是什麼相。休瞌睡。頌曰。身在海中休覓水。日行山嶺莫尋山。鶯啼燕語皆相似。莫問前三與後三。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陳雄曰】須菩提欲人人見自性。佛所以有即非身相之說。色身是相。中無真實之體。故云皆是虛妄。法身非相。即有真如本體。寓乎其中。若見諸相非相。是見色身中有法身。見自性中有如來而如來。豈可外求。即吾性見矣。壇經云。佛即是性。離性無別佛。

【顏丙曰】佛問可以身相見如來不。須菩提 答不可。如來者。乃自性不屬去來也。四大色身本由妄念而生。若執虛妄身相。而欲見如來之性。譬如認賊為子。終無是處。所以佛告須菩提云。凡所有相。皆是虛 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若能迴光返照。得見身相。無形可得。即是見自性如來。

【李文會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者。虛則不實。妄則不真。既不真實。相即非相。又云。非獨佛身相即無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色身有相。故言虛妄。法身無相。故言非相也。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者。言身虛妄。即是人空。言非相者。即是法空。若悟人法二空。即見自性。

【法華經云】一切諸相。皆悉空寂。又云。或見菩薩。觀諸法性。無有二相。猶如虛空。

【傅大士頌曰】如來舉身相。為順世間情。 恐人生斷見。權且立虛名。假名三十二。八十也空聲。(大藏一覽集示生品曰。菩薩以四月八日。因母晝寢。以示其夢。從右脅入。夫人夢覺。自知身重。菩薩住 胎。十月滿足。四月八日。菩薩化從右脅而生自行七步。舉其右手。作師子吼。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九龍空中。吐清淨水。灌太子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放大 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即名太子為悉達多。漢言頓吉。)有身非覺體。無相乃真形。

【川禪師曰】山是山。水是水。佛在甚麼處。頌曰。有相有求俱是妄。無形無見墮偏枯。堂堂蜜蜜何曾間。一道寒光爍太虛。

正信希有分第六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脩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

【陳雄】引華嚴經云。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智度論云。佛法大海。信為能入。蓋實信者。實諦之階也。須菩提疑眾生不能生實信。故作此問。而佛恐沮眾生實信之心。且告之以莫作是說。

【僧若訥曰】持戒者。諸惡莫作。脩福者。眾善奉行。夫持戒脩福者。即種善根者也。

【李文會曰】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者。須菩提謂前說無相行於布施。即是因深。得見無相如來。即是果深。既談因果。切恐如來滅後。濁劫惡世之中。無人聽信。故有是問。

【傅大士曰】因深果亦深。理蜜奧難尋。當來末法後。惟慮法將沉。空生情未達。聞義恐難任。如能信此法。定是覺人心。有持戒脩福者。不著諸相。即是持戒。心常空寂。無諸妄念。即是脩福。此人不被諸境所惑。能生信心。以此為實。

【慈受禪師云】念念常空寂。日用有大力。此是三世諸佛行履處。六代祖師行履處。無功之功。功不虛棄。

【川禪師曰】金佛不度鑪。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頌曰。三佛形儀總不真。眼中瞳子面前人。若能信得家中寶。啼鳥山花一樣春。

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李文會曰】不於一佛二佛者。謂一劫一佛出世也。種諸善根者。世間種種善事。不可勝計。大楖止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也。

【法華經云】隨宜方便事。無復諸疑惑。心生大歡喜。自知當作佛。

【傅大士曰】依它非自立。必假眾緣成。日謝樹無影。燈來室乃明。

【六祖曰】何謂種諸善根。所謂於諸佛所。 一心供養。隨順教法於諸菩薩。善知識師僧父母。耆年宿德尊長之處。常行恭敬供養。承順教命。不違其意。是名種諸善根。於一切貧苦眾生散慈愍心。不生輕厭。 有所須求。隨力惠施。是名種諸善根。於一切惡類。自行柔和忍辱。歡喜逢迎。不違其意。令彼發歡喜心。息剛戾心。是名種諸善根。於六道眾生不加殺害。不欺不 賤。不毀不辱。不騎不箠。不食其肉。常行饒益。是名種諸善根。

【王日休曰】何謂種善根乎。至誠稱其佛號。或拈香一✽。或為一拜。或以一物供養。皆謂之種善根。

【僧若訥曰】顯其已多種善根者。見佛多。聞法多。修行多也。

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六祖曰】信心者。信般若波羅蜜。能除一切煩惱。信般若波羅蜜。能成就一切出世功德。信般若波羅蜜。能出生一切。諸佛。信自身佛性。本來清淨。無有染污。與諸佛性。平等無二。信六道眾生本來無相。信一切眾生盡得成佛。是名淨信心也。

【李文會曰】乃至一念生淨信者。謂凡夫于諸法中。起一切善惡凡聖等見。有取捨心。種種妄念。不能生淨信者。菩薩了悟人法二空。無諸妄念。心常清淨。聽信其法。故言一念生淨信也。

【傅大士頌曰】信根生一念。諸佛盡能知。修因於此日。證果未來時。三大經多劫。六度久安施。熏成無漏種。(阿毘達摩論云。漏者。令心連注流散不絕。故名為漏。僧問清平和尚曰。如何是有漏。平曰横籬。僧曰。如何是無漏。平曰木杓。)方號不思識。

【李文會曰】得如是無量福德者。此謂如來知見眾生。無諸妄念。心常清淨。敬信其法。所得智慧勝妙功德。不可測量。

【川禪師曰】種甘草甜。種黃連苦。作如是因。獲如是果。又曰。種瓜得瓜。種果得果。頌曰。一佛二佛千萬佛。各各眼橫兼鼻直。昔年曾種善根來。今日依前得渠力。須菩提須菩提。著衣喫飯尋常事。何須特地卻生疑。

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李文會曰】無復我人眾生壽者相者。謂不 倚恃名位權勢。財寶藝學。精進持戒。輕慢貧賤愚癡懈怠破戒之流。無能所知解之心。無苟求希望之心。言行相應也。無法相者。經云。心生則一切法生。心滅則一 切法滅。心既清淨。諸法皆空。故無取捨一切善惡凡聖等見諸法相也。亦無非法相者。謂不著能知解心。不作有所得心。無人無法。內明實相。外應虛緣也。

【肇法師曰】無法相者。明法非有。遣著有心也。亦無非法相者。明法非無。遣著無心也。

【僧若訥曰】法相者。有見也。非法相者。無見也。捨二邊之著。故云無也。

【圜悟禪師曰】伶俐漢。腳跟須點地。脊梁要硬似鐵。遊人間世。幻視萬緣。把住作主。不线人情。截斷人我。脫去知解。直下以見性成佛。直指妙心為階梯。及至作用。外應虛緣。不落窠臼。辦一片長久守寂淡身心。於塵勞中透脫去。乃善之又善者也。

【川禪師曰】圓同太虛。無欠無餘。頌曰。法相非法相。開拳復成掌。浮雲散碧空。萬里天一樣。

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李文會曰】心若取相。即起妄念。故著我人眾生壽者相也。

【圜悟禪師曰】諸佛開示。祖師直指。唯心妙性。徑截承當。不起一念。透頂透底。於見成際。不勞心力。任運逍遙。了無取捨。乃真蜜印也。

【逍遙翁曰】有念無覺。凡人境界。有念有覺。賢人境界。無念有覺。聖人境界。智者可了知。說則難為說。

【黃蘗禪師】謂裴丞相曰。佛與眾生。唯止 一心。更無差別。此心無始以來。無形無相。不曾生不曾滅。當下便是。動念即乖。猶如虛空。無有邊際。唯此一心。即便是佛。佛與眾生。更無別異。但是眾生著 相外求。求之轉失。使佛覓佛。將心捉心。窮極盡形。終無所得。不知息念忘慮。佛自現前。此心即是佛。佛即是眾生。為眾生時。此心不滅。為諸佛時。此心不 添。遇緣即施。緣散即寂。不假脩證。本自具足。若不決定信此是佛。縱使累劫修行。終不成道。取法相者。謂言心外有法。故著諸相也。

【慈受禪師曰】順天門外古招提。爛熳春光照錦溪。物物更無心外法。箇中能有幾人知。

【消遙翁云】欲外安和。但內寧靜。心虛境寂。念起法生。水濁波昏。潭清月朗。修行之要。靡出於斯。

【黃蘗禪師曰】造惡造善。皆是著相。著相造惡。枉受輪迴。著相造善。枉受勞苦。都總不如便自認取本心。心外無法。此心即法。法外無心。將心無心。心卻成有。一切在我默契而已。若取非法相者。謂有取捨善惡凡聖等相也。

【傅大士曰】人空法亦空。一相本來同。遍計虛分別。依他礙不通。圓成沉識海。流轉若飄蓬。(圓成之理。墮在識海。流轉生死。有若飄蓬。)欲識無生理。心外斷行蹤。是不著諸法相也。

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

【李文會曰】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者。此謂有無俱遣。語默雙亡。若取法相。即有法執。若取非法相。即有空執。有執則煩惱熾然。無執則信心清淨。

【傅大士頌曰】有因名無號。無相有馳名。有無無別體。(有之與無。本無各別之體。)無有有無形。(有無之形。本來無有。)有無無自性。(有無之間。無此自性。)妄起有無情。(有無之情。人自妄起。)有無如谷響。勿著有無聲。

【川禪師曰】金不博金。水不洗水。頌曰。得樹攀枝未足奇。懸崖撒手丈夫兒。水寒夜冷魚難覓。留得空舡載月歸。

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王日休曰】筏。謂編竹木成牌以渡人。乃 過水之具。亦舡之類也。以是義理之故。乃指上文所言之意也。佛嘗謂汝等比丘。當知我之說法。如舡筏之譬喻。是未渡之時。不可無舡筏喻若未了悟真性之時。不 可無佛法也。既渡之後。則不須舡筏喻既了悟真性之後。即不須佛法也。如此則既悟之後。佛法尚當捨去。則非佛法而為外道法者。尤當捨去。故云法尚應捨。何況 非法。

【傅大士頌曰】渡河須用筏。到岸不須舡。此言盡之矣。

【僧若訥曰】筏喻經云。若解筏喻者。善法尚捨。何況不善法。如欲濟川。先應取筏。至彼岸已。捨而去之。

【顏丙曰】法相屬有。非法相屬無。乃兩頭 見。直須截斷。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此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筏乃大舡也。譬如人未渡河。須假舡筏。既到彼岸。當離其筏。不 可執著也。人未出生死愛河。須假佛法。方得度脫。法亦當捨。所以趙州道佛之一字。吾不忍聞。佛法尚應捨。何況非佛法。

【李文會曰】執有說空。因何用筏。有執既喪。空說奚存。既已渡河。那更存筏。

【傅大士曰】渡河須用筏。到岸不須舡。人 法知無我。悟理詎勞筌。中流仍被溺。誰論在二邊。(子榮曰。存心中道。尚被流溺。中道不立。二邊何安。)有無如取一。即被污心田。且未見性之時。在於死生 海中。遇善知識教以言說。分別法相。得見自性。不可更執著也。法尚應捨。何況非法者。經云。若人欲識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外無一法而建立。法尚應捨。 何況非法乎。

【川禪師曰】水到渠成。頌曰。終日忙忙。那事無妨。不求解脫。不樂天堂。但能一念歸無念。高步毘盧頂上行。

無得無說分第七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僧若訥曰】空生領解佛旨。乃云第一義中。無有定實之法可得。亦無有定實之法可說。

【陳雄曰】楞伽經論七種空有曰。一切法離 言說空。第一義聖智大空。如來了真空之妙。固無法可得。亦無法可說。是以設為之問。無上菩提。乃第一義。深妙難名。或持戒忍辱而得之。或精進禪定而得之。 或聚沙為塔。或稱南無。皆已得之。豈可拘以定法而名之哉。如來憫眾生之未悟。安得嘿然而離說。或為志求勝法者說。或為求無上慧者說。或為求聲聞者說。(傳 心法要曰。自聲教而悟者為聲聞。)或為求辟支佛者說。(法華經曰。樂獨善寂。是名辟支佛乘。)應機而酹。隨即而答。寧有定法耶。佛盡變通之義。無執無著。 須菩提兩言無有定法。非能解佛所說義乎。

【李文會曰】如來有所說法耶者。佛所問意。恐謂如來有所說也。無有定法者。根器有利鈍。學性有淺深。隨機設教。對病用藥。

【法華經云】諸根利鈍。精進懈怠。隨其所堪而為說法。是故法無定相。迷悟懸殊。若未悟時。以無所得。若悟了時。似有所得。得與不得。皆是妄見。但不可執著自契中道。豈有定法可說耶。

【川禪師曰】寒即言寒。熱即言熱。頌曰。雲起南山雨北山。驢名馬字幾千般。請看浩渺無情水。幾處隨方幾處圓。

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謝靈運曰】非法則不有。非非法則不無。有無並無。理之極也。

【王日休曰】此法為眾生而設。非有真實之法。故云非法。然亦假此以開悟眾生。又不可全謂之非法。故云非是非法也。

【陳雄曰】如來所說者。無上菩提法也。可 以性修。而不可以色相取。徒取。則何以深造於性理之妙。可以心傳。而不可以口舌說。徒說。則何以超出於言。行之表。須菩提所以辨論兩言其不可也。是法也。 微妙玄通深不可識。一以為有耶。雖有而未嘗有。一以為無耶。雖無而未嘗無。此非法非非法之意。真空不空。其若是乎。

【李文會曰】不可取者。空生深恐學人不悟如來無相之理。不可說者。深恐學人執著如來所說章句也。非者。無也。非非者。不無也。

【黃蘗禪師曰】法本不有。莫作無見。法本不無。莫作有見。謂無即成斷滅。謂有即成邪見。

【傅大士曰】菩提離言說。從來無得人。須依一空理。當證法王身。(子榮曰。先悟人法二空。然後證涅槃妙果。)有心俱是妄。無執乃名真。若悟非非法。消遙出六塵。

【川禪師曰】是什麼。頌曰。恁麼也不得。不恁麼也不得。廓落太虛空。鳥飛無影跡。咄。撥轉機輪卻倒回。南北東西任往來。

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疏鈔曰】未了人空法空。皆名執著。了此二法。即曰無為。菩薩能齊證二空。聲聞方離人空。未達法空。故云離一非。以證前之義。故云而有差別。

【六祖云】三乘根性。所解不同。見有淺深。故言差別。佛說無為說者。即是無住。無住即無相。無相即無起。無起即無滅。蕩然空寂。照用齊施。鑑覺無礙。乃真是解脫佛性。佛即是覺。覺即是觀照。觀照即是智慧。智慧即是般若也。

【王日休曰】其言聖賢。以無為法而有差別者何哉。蓋謂於無為法得之淺者。則為賢人。若須沱洹之類是也。得之深者。則謂聖人。若佛與菩薩是也。此所以為差別歟。

【顏丙曰】佛問須菩提。如來得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答云。如我解佛所說義理。皆無一定之法。可名可說。何故如來所說法。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法屬 有。非法屬無。執有著相。執無落空。所以道不是法。不是非法。又以者用也。無為者。自然覺性。無假人為。故一切賢聖。皆用此無為之法。然法本無為。悟有淺 深。遂生差別。見到頭則一也。

【李文會曰】無為法性。本無淺深定相可取。若有定相。應無差別。有差別者。謂根有利鈍。學有淺深。故曰差別。既有差別。即無定相也。

【海覺元禪師曰】一金成萬器。皆由匠者智。何必毘耶城。人人說不二。

【傅大士曰】人法俱名執。了即二無為。菩薩齊能證。聲聞離一非。所知煩惱盡。空中無所依。常能作此觀。證果定無疑。

【川禪師曰】毫釐有差。天地懸隔。頌曰。正人說邪法。邪法悉歸正。邪人說正法。正法悉皆邪。江北成枳江南橘。春來都放一般花。

依法出生分第八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

【王日休曰】三千大千世界者。此日月所 照。為一小世界。其中間有須彌山。日月遶山運行。故南為閻浮提。東為佛婆提。西為瞿耶尼。北為鬱單越。是名四天下。日月運行。乃在須彌山之中腰。故此山之 高。其半出日月之上。山上分四方。每方分八所。中間又有一所。共三十三所。謂之三十三天。梵語謂之嗞利天是也。日月運行於此四天下。謂之一小世界。如此一 千小世界。謂之小千。如此一千小千世界。謂之中千。如此一千中千世界。謂之大千。以三次言千字。故云三千大千。其實則一大千耳。如此方謂之一大世界。寧為 多不者。此寧字。乃譯師之言。蓋若助辭耳。不必深考也。

【六祖曰】此是如來問起此意如何。布施供 養。身外之福。受持經典。身內之福。身福即衣食。性福即智慧。雖有衣食。性中愚迷。即是前生布施供養。不持經典。今生聰明智慧。而貧窮無衣食者。即是前生 持經聽法。不布施供養。外修福德即衣食。內脩福德即智慧。錢財見世之寶。般若在心之寶。內外雙修。方為全德。此是讚歎持經功德。勝布施福也。

【疏鈔云】七寶者。金。銀。琉璃。珊瑚。瑪瑙。赤真珠。玻璃。佛意欲顯無為之福。先將有漏之福。問及善現。三千世界盡著七寶以用布施作福。所得其福德寧為多不。下文須菩提答。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謝靈運曰】福德無性。可以因緣增多。多則易著。故即遣之。

【六祖曰】三千大千世界七寶持用布施。得福雖多。於性一無利益。依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修行。令自性不墮諸有。是名福德性。心有能所。即非福德性。能所心滅。是名福德性。心依佛教。行同佛行。是名福德性。不依佛教。不能履踐佛行。即非福德性。

【僧若訥曰】空生謂大千七寶。寶豐福勝。故曰甚多。是福德者。事福也。即非福德性者。非般若福德種性。既非理福。不趨菩提也。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者。于世間事福。乃云多也。

【僧子榮曰】住相布施。唯成有漏之因。而得人天福業報。離相持經。則證無為之理。得福無有邊際。

【陳雄曰】聚寶布施。持經精進。皆六度之 一也。佛化度眾生。未嘗沮其布施。而獨喜其精進。蓋謂世人計著。多用金銀。琉璃。珊瑚。瑪瑙。真珠。玻璃。為求福地。殊不知以覺性之寶。修其性上福德。故 併為二者設為之問。以較其優劣。持經精進者。率性而修也。性彌滿六虛。其福德亦如是。夫是之謂福德性。聚寶布施者。藉物而修也。物有限而其福亦有限。又非 福德性之比。故須菩提辨論曰。是福德即非福德性。且斷之曰。如來說福德多者。以其有限。得以計其多寡故也。五祖嘗曰。自性若迷。福何可救。六祖亦曰。功德 在自性。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又曰。自悟自修。是自性上功德。二佛之言。深契玄旨。

【顏丙曰】佛問若人滿世界七寶捨施得福多不。須菩提答福德雖多。畢竟非福德性。

【川禪師曰】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此是住相布施。希求福利。得福雖多。而於識心見性。了無所得。故事向無心得。頌曰。寶滿三千及大千。福緣應不離人天。若知福德元無性。買得風光不用錢。

【傅大士曰】寶滿三千界。齎持作福田。唯成有漏業。終不離人天。故知住相布施。即非福德性。若人心無能所。識心見性。方名福德性也。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

【疏鈔云】此經者。人人俱有。箇箇周圓。上及諸佛。下及螻蟻。亦具此經。即妙圓覺心是也。無物堪比。

【顏丙曰】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 偈等。受者。直下承受。持者。時時行持。更為他人解說。如一燈傳百千萬燈。其福勝彼。如何便見得勝彼處。彼以七寶乃住相布施。縱得濁福。福盡墮落。此因經 悟性。四句現前。福等太虛。歷劫不壞。故云住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爭似無為實相門。一超直入如來地。又四句決 疑金剛經者。乃大藏經之骨髓。而四句偈者。又金剛經之骨髓。若人受持是經。而不明四句下落。又豈能超生脫死而成佛作祖也哉。古今論四句偈者不一。或指聲香 味觸法是。或指經中二偈是。或云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或云眼耳鼻舌。或云有為句。無為句。非有為句。非無為句。或云有諦無諦。真諦俗諦。各執己見。初無 定論。唯銅牌記云。天親菩薩。昇兜率宮。請益彌勒。如何是四句偈。彌勒云。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也。六祖大師復以摩訶般若波羅蜜多是也。若果執 此兩轉語。便為倒根。何異數他人珍寶。於自己無半文之分。幸而傅大士曾露箇消息。最是親切云。若論四句偈。應當不離身。以是而觀。則四句偈者。初不假外 求。而在吾心地明了。方真四句也。不然六祖何以註四句偈云。我人頓盡。妄想既除。言下成佛。向使此偈可以言傳面命。可以聰明測度而到。則我佛乃天人之師。 住世四十九年。廣為眾生說法。三百五十度。而於此經凡一十四處舉四句偈。而終不明明指示端的。豈我佛吝其辭而不為說破耶。蓋恐人執指為月。而徒泥紙上之死 句。而不能返觀內照於自己之活句也。且我佛尚不敢執著指示。況其餘者乎。吾之所謂活句者。死生不能汨。凡聖立下風。在於常行日用中。字字放光。頭頭顯露。 初無一點文墨污。若是箇漢。直下承當。早是蹉過了也。何更容些小見識解會。而分別此是彼非也。唯有過量人方知鼻孔元來在面上。

【傅大士頌曰】寶滿三千界。賚持作福田。唯成有漏業。終不離人天。持經取四句。與聖作良緣。欲入無為海。須乘般若船。

【玄宗皇帝云】三千七寶雖多。用盡還歸生滅。四句經文雖少。悟之直至菩提。

【百丈禪師曰】眼耳鼻舌。各各若不貪染一切諸法。是名受持四句偈。亦名四果仙人。亦名六通羅漢。若能受持乃至四句偈等。功德廣大。勝彼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也。

【陳雄曰】三昧經云。一切佛法攝在一四句偈中。故得之者不在於文字之多。但一念頃。即入實諦。而其性天昭徹矣。若更有勤行修進。受之不忘於心。持之不厭其久。說之普得聞知。非特覺一己之性。且將覺億萬人之性。其為福德莫大焉。比之多施七寶之福為勝。

【李文會曰】受持者。身口意皆清淨是也。曉解經義。依教而行。如舡如海。無所不通。亦名受持。既不曉解經義。而又懈怠。心口相違。如入小港。即有斷絕。非受持也。四句偈。川禪師注載在卷末應化非真分中。

【張若盡曰】佛為無上法王。金口所宣。聖 教靈文。若一誦之則為法輪轉地。夜叉唱空。報四天王。天王聞已。如是展轉。乃至梵天通暗通明。龍神悅懌。猶如綸言。誕布詔令。橫流寰宇之間。孰不欽奉誦經 之功。其旨如此。若止形留神往。外寂中搖。尋行數墨而已。何異春禽晝啼。秋蛩夜鳴。雖千萬遍果何益哉。池陽缍山因禪師遣僧往大通鎮陳宅求經。頌曰。燈籠露 柱熾然說。莫學驢年紙上鑽。看經須具看經眼。多見看經被眼謾。

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疏鈔云】經云。三世諸佛。及阿耨菩提一切妙法。皆從此經出。即明持經果滿顯前義也。又多心經云。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菩提。亦同此義。又忠國師云。茲經喻如大地。何物不從地之所生。諸佛惟指一心。何法不從心之所立。故云皆從此經出。

【王日休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謂真性也。一切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者。謂諸佛求真性之法也。何以故者。佛自問何故於此經受持講說。所得福德勝於彼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也。乃自答云。一切諸佛。求真性之法。皆從此經出。則此經之功為極大而且無窮矣。

【顏丙曰】何以故一切諸佛。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自此經出者。蓋大藏經及從上諸佛無上正等正覺之法。皆出自此經。此經者此外無餘經也。

【僧若訥曰】皆從此經出者。非指此一經文句語言。乃指實相般若即是一心。遍為諸法性體。自己一念能生一切法故。

【李文會曰】無相福德生出應身。無相智慧顯出真身。謂從自己心中出菩提法也。

【川禪師曰】且道此經從甚處出。須彌頂上。大海波心。頌曰。佛祖垂慈實有權。言言不離此經宣。此經出處還相委。便向雲中駕鐵船。切忌錯會。

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

【王日休曰】佛於此再呼須菩提而告之。所謂佛法者。乃上文所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也。佛恐人泥於有此佛法。故云所謂佛法者。非有真實佛法。乃虛名為佛法而已。蓋謂佛法本來無有。唯假此以開悟眾生耳。是於本性中非為真實也。

【六祖曰】如來所說佛者令人覺。所說法者令人悟。若不覺不悟。取外佛外法者。即非佛法也。

【顏丙曰】所謂佛法即非佛法者。隨說隨划也。

【李文會曰】二乘之人執著諸相以為佛法。遂乃向外尋求。

【文殊師利云】一切眾生愚迷顛倒。不知覺 悟。種種修行。不離身內。若於身外修行。無有是處。菩薩於諸佛法。都無染著。亦不捨離。見如不見。聞如不聞。心境空寂。自然清淨。是故佛法非佛法也。覺道 之人。既能覺悟諸相皆空。但用所得知解做藥。治箇心中妄想執著之病。心地自然調伏無罣礙也。

【川禪師曰】能將蜜棗子。換汝苦葫蘆。頌曰。佛法非法。能縱能奪。有放有收。有生有殺。眉間常放白毫光。癡人猶待問菩薩。

一相無相分第九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陳雄曰】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 漢。此四羅漢在一切凡夫人中為第一。佛告彌勒菩薩。於法華經嘗言之矣。告大慧菩薩。於楞伽經亦詳言之。大涅槃經。佛言有比丘欲得須沱洹果。斯陀含果。阿那 含果。阿羅漢果。當勤修習奢摩他。毘婆舍那二法。大般若經有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正此之所謂四果也。又云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著預流果。 不著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抑又見四羅漢得是果。而不存所得心也。今我佛恐四羅漢不知以無念為宗。尚萌所得之念。故設四問以為能作得果得道之念不。須 菩提皆以不也答之。復為之辨論。以形容其所得之實。夫入流者。初入其門得預聖人之流也。須陀洹已證入流之果。名為入流。且心無所得。故曰而無所入。其所以 無所入者。不入六塵境界耳。名須陀洹其以是歟。

【李文會曰】問第一果須陀洹者。知身是妄。欲入無為之理。斷除人我執著之相。以無取心。契無得理。無取則心空。無得乃理寂。雖然能捨□重煩惱。而未能離微細煩惱。此人不入地獄。不作修羅餓鬼異類之身。此謂學人悟初果也。

【逍遙翁云】夫煩惱者菩提之根本也。若人 照了練習。可為出世之法。譬如高源陸地不生蓮花。蓮花生於淤泥濁水中也。又云煩惱勿令損於菩提心。譬如日月翳於煙雲中。而日月必無損也。珠玉落於泥滓中。 珠玉亦無損也。莫管煩惱障。但存菩提心。入流者。謂捨凡入聖。初入聖流也。而無所入者。修無漏業。不入六塵。然終未能捨離塵境。

【傅大士曰】捨凡初入聖。煩惱漸輕微。斷除人我執。刱始證無為。緣塵及身見今者乃知非七反人天後。趣寂不知歸。不入色聲香味觸法者。厭喧求靜。六塵之境。於念未忘。所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也。

【圜悟禪師曰】報緣未謝。於人間世上有許多交涉。應須處之使綽綽然有餘裕始得。人生各隨緣分。不必厭喧求靜。但令中虛外順。雖在鬧市沸湯中。亦恬然安穩。纔有纖毫見刺。即便打不過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肇法師曰】一往來者。一生天上。一生人中。便得涅槃。故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者。證無為果時。不見往來相也。

【六祖曰】斯陀含人。名一往來。行從天上卻得人間生。從人間死。卻生天上竟。欲界九品思惑。斷前六品盡。名斯陀洹果。大乘斯陀含者。目睹諸境。心有一生一滅。無第二生滅。故名一往來。

【王日休曰】一往來者。但色身一次往來天上人間。而真性遍虛空世界。豈有往來哉。故此色身往來非為真實。但虛名為一往來而已。故云實無往來。以色身非真實故也。

【陳雄曰】一往來者。一往天上。一來人間。不復再來人間也。斯陀含已證一來之果。名一往來。且心無所得。而實無生滅相。名斯陀含其以是歟。

【李文會曰】問第二果斯陀含者。是漸修精進之行。修無漏業。念念不住六塵境界。然終未有湛然清淨之心。一往來者。謂人間報謝。一往天上。卻來受生也。實無往來者。謂前念纔著。後念即覺。是無得果之心。心既無我。誰云往來。故曰而實無往來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僧若訥曰】梵語阿那含。此翻不來。已斷欲界思惑。更不來生欲界。故名不來而實無不來者。謂不計不來相也。

【陳雄曰】不來者。謂不來欲界受生也。阿那含已證不來之果。名為不來。且心無所得。而實無不來之相。名阿那含。以是之故。豈他在耶。

【李文會曰】第三果阿那含者。已悟人法俱空。漸修精進。念念不退菩提之心。名為不來者。謂能斷除。內無欲心。外無欲境。已離欲界。不來受生。故名不來。心空無我。孰謂不來。故云而實無不來也。

【傅大士頌曰】捨凡初入聖。煩惱漸輕微。 斷除人我執。創始至無為。緣塵及身見。今者乃知非。七返人天後。趨寂不知歸。(佛說四十二章經曰。佛言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曠劫壽命。住動天地。次為阿 那含。阿那含者。壽終魂靈上十九天。於彼證阿羅漢。次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還。即得阿羅漢。一上天上。一還人間。次為須陀洹。須陀洹者。七死七生。 便證阿羅漢。又十六菩薩因果頌。阿氏多尊者頌曰。萬行周通能覺住。驅除煩惱更勤修。七生七死方成道。初等陀洹入聖流。子榮曰。七返人天後者。七度往返天上 人間受生。謂初果須陀洹人。趣寂不知歸者。第四果證得阿羅漢。已悟人法二空。怕染著世間生死。一向灰心滅智。入無餘界。沉空寂滅。不來塵世。化導度生。為 有智無悲。不能入生死界且自利也。)

【川禪師曰】諸行無常。一切皆苦。頌曰。三位聲聞已出塵。往來求靜有疏親。明明四果元無果。幻化空身即法身。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謝靈運曰】阿羅漢者。無生也。相滅生盡。謂之無生。若有計念。則見我人起相也。有註云。阿羅漢者。生已盡。行已立。所作已辨。不受後有。故於諸相諸法實無所得。更不於三界內受生。故名不生。

【僧若訥曰】阿羅漢者。名含三義。一殺煩惱惑使。二後報不來。三應受人天供養。亦謂之無學果。自初果至阿羅漢果。無別有法。皆同證此無為之體。無可取捨。故云實無等。又曰。若阿羅漢起得果之念。即有著我人等過。

【陳雄曰】諸漏已盡。無復煩惱。名阿羅 漢。阿羅漢心行般若波羅蜜故。法得是道。若自有法。是所得心未除。何以稱是名哉。故曰。實無有法名阿羅漢。法華經云。於諸法不受。亦得阿羅漢。正謂此耳。 自須陀洹而至於阿羅漢。自得果而至於得道。如是次第修。則菩提無上道。可以次第到。

【顏丙曰】四果修行。名四不還。須陀洹名 為入流者。隨順世間也。而無所入者。本性空故。居塵不染塵之說。斯陀含名一往來者。色身雖有來去。而法身湛然不動。而實無往來也。阿那含名為不來者。離生 死義。而實無不來者。假名不來。實無動靜。阿羅漢能作是念而得道者。是為著相。實無有法。但假名為阿羅漢。

【陳雄曰】世尊者。啟咨之辭也。念者。萌之於心也。須菩提啟咨世尊曰。設若阿羅漢作得道之念。是萌所得心。則四著謬妄。無不為已。故曰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李文會曰】問第四果阿羅漢者。此是梵語。由須菩提當此果也。諸漏已盡。無復煩惱。實無有法者。謂無煩惱可斷。無貪瞋可離。情無逆順。境智俱亡。豈有得果之心。我心既空。無得道念。若於道有得。於法有名。是凡夫之行。即著我人眾生壽者相也。

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

【六祖曰】三昧梵音。此云正受。亦云正見。遠離九十五種邪見。是名正見。

【王日休曰】梵語三昧。亦云三摩地。亦云 三摩提。此云正定。亦云正受。乃謂入定思想法也。正定者謂入定之法正也。正受者謂定中所想境界。而受之非是妄想。故云正受。世人不知此理。乃謂三昧為妙趣 (去聲)之意。故以善於點茶者。謂得點茶三昧。善於簡牘者。謂得簡牘三昧。此皆不知出處。妄為此說也。於此三昧人之中。須菩提為第一。

【僧若訥曰】無諍者。涅槃經云。須菩提住虛空地。若有眾生嫌我立者。我當終日端坐不起。嫌我坐者。我當終日立不移處。一念不生。諸法無諍。言三昧者。得此無諍精妙之處。於諸弟子中最為第一。

【李文會曰】三昧者。梵語也。此名正定。心心無生滅。名為正定。故云三昧。人中最為第一。離欲阿羅漢者。能離一切法。亦無離欲之心。微細四相。皆已滅盡。愛染不生。故謂之離欲耳。又曰無我心寂。不作是念。我是離欲得道果者。若作是念。即是心有生滅。不名離欲阿羅漢也。

【川禪師曰】把定則雲橫谷口。放行則月落寒潭。頌曰。喚馬何曾馬。呼牛未必牛。兩頭都放下。中道一昧休。六門迸出遼天鶻。獨步乾坤總不收。(六祖壇經曰。六門。六根也。禪宗禪古白雲瑞曰。趙州放出遼天鶻。鶻乎骨切。)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僧若訥曰】阿蘭那。此翻無諍。世尊雖稱歎我。我實不作是念。若作是念。世尊不應記我無諍之行最為第一。又曰離三界欲。證四果法。得無諍三昧。方受須菩提名。以須菩提翻為空生。故云是樂阿蘭那行。若計著實有所行。則非無諍行也。

【陳雄曰】三昧梵語。此言正受也。無生法 忍。證寂滅樂。是所謂無諍三昧也。華嚴經云。有諍說生死。無諍即涅槃。六祖偈曰。諍是勝負心。與道相違背。便生四相心。何由得三昧。須菩提證真空無相之 妙。得六萬三昧。而無諍三昧為最。以三昧力超出物表。不為物役。名為第一離欲阿羅漢宜矣。且啟咨世尊曰。我不作如是之念。則須菩提不存所得心可知。又曰須 菩提恐大眾不知去所得心。是以啟咨世尊。至於再四。我者須菩提自稱也。須菩提者。亦自稱也。樂者好也。阿蘭那梵語。無諍之謂也。言樂阿蘭那行者。即是好無 諍行之人也。夫萌之於心者曰念。見於修為者曰行。有所行則必有是行。(去聲)有是行則必有所得。須菩提得無諍三昧。有是行故也。且曰無所行者。蓋以心無所 得也。有是行而心無所得。宜乎世尊以樂阿蘭那行名之也。

【顏丙曰】若阿羅漢生一妄念作有所得想。 即著四相。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無諍者佛性包含大千。無有鬥諍。三昧者唐言正見。人中第一。無鬥諍也。是第一離欲阿羅漢者。六欲頓空也。阿蘭那 行者。無人我行也。是樂阿蘭那行者。窮其本性空寂。畢竟實無所行。所行謂之行。樂者。愛也。

【李文會曰】阿蘭那者。是梵語也。此名無諍。心若作是念。心有生滅。即是有諍心。須菩提實無所行。是無生滅。所以佛許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

【百丈禪師云】只如今一切諸法。若於藏府 中有纖毫停留。是不出網。但有所求所得。生心動念。盡是野干。若藏府中都無所求。都無所得。此人諸惡不生。人我不起。是納須彌於芥子中。不起一切貪瞋。是 能吸四大海水。不受一切喜怒語言入耳中。於一切境。不惑不亂。不瞋不喜。刮削併當得淨潔。是無事人。勝一切知解精進頭陀。是名有天眼。是名有法界性。是作 車載因果。是佛出世度眾生。

【傅大士頌曰】無生即無滅。無我復無人。 永除煩惱障。長辭後有身。(子榮曰。出生死苦。更不受父母胞胎之身。)境亡心亦滅。無復起貪瞋。無悲空有智。翛(思邀切)然獨任真。(子榮曰。無悲空有 智。翛然獨任真者。為方證得果。悟人法空寂。更有餘習。一向沉空趨寂。為不敢入眾生生死海中。教化眾生。方有智慧。未全悲愍之心。故云空有智。)

【川禪師曰】認著依前還不是。頌曰。蚌腹隱明珠。石中藏碧玉。有麝自然香。何用當風立。活計看來恰似無。應用頭頭皆具足。

莊嚴淨土分第十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劉虯曰】言如來作菩薩時。在然燈佛所。於法畢竟無所得。離所取也。

【六祖曰】然燈是釋迦牟尼佛授記之師。故問須菩提我於師處聽法。有法可得不。須菩提知法。即因師開示而實無得。但悟自性本來清淨。本無塵勞。寂而常照。即自成佛。當知世尊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王日休曰】如來。佛自謂也。昔。舊也。然燈即定光佛。乃釋迦佛本師。

【陳雄曰】八王子皆師妙光。得成佛道。而 其最後成佛者。名曰然燈。十六王子出家為沙彌。皆得如來之慧。最後者。我釋迦牟尼。然燈是釋迦授記之師。釋迦如來因師開導。得無上菩提法。為諸釋之法王。 於法寧無所得耶。但不存其所得心耳。佛恐諸菩薩所得心未除。故設是問。須菩提深悟佛意。以不也答之。且言於法實無所得。則以如來實得之心傳故也。言實則將 以息大眾之疑心。

【李文會曰】於法有所得不者。如來欲破二乘之人執著之心。故有此問。

【白樂天問寬禪師云】無修無證。何異凡夫。師云。凡夫無明。二乘執著。離此二病。是名真修也。真修者。不得勤。不得怠。勤則近執著。怠則落無明。乃為心要耳。此是初學入道之法門也。於法實無所得者。須菩提謂如來自性本來清淨。而於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傅大士頌曰】昔時稱善慧。今日號能 仁。(善慧能仁者。皆釋迦佛號。)看緣緣是妄。識體體非真。法性非因果。如理不從因。(法性本乎自然。非因有果而後得。如理出於真性。不從有因而後能。) 謂得然燈記。寧知是舊身。(然燈佛即定光佛。乃釋迦佛本師也。舊身即本來非身也。涅槃經曰。唯有法身常住不滅是也。寒山詩曰。嘗聞釋迦佛。先受然燈記。然 燈與釋迦。祗論前後智。前後體非殊。異中無一異。一佛一切佛。心是如來地。)川禪師云。古之今之。頌曰。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南北東西。秋毫不睹。生來心 膽大如天。無限群魔倒赤幡。

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肇法師曰】是名離相莊嚴佛土。疏鈔云。 佛土者。佛之妙性也。眾生之真心也。如是心土。還可以相好莊嚴不。又云不也者。即善現從理以答之。何故。自心之土。不在莊嚴。何故。為性無相。體等虛空。 如何莊嚴。何名莊嚴。答。六度萬行。布施戒定慧等一切善法。是皆莊嚴。又曰若染斷常。即非淨土。經云。欲淨其土。先淨其心。心淨故。即淨土也。問心云何 淨。答。外不染六塵。內無我人。不著斷滅。故名淨土。

【王日休曰】既曰菩薩。而言莊嚴佛土。何 也。蓋一大世界。必有一佛設化。如此間大世界。乃釋迦佛設化之所。東方有大世界。乃不動佛設化之所是也。唯其一大世界。有一佛設化。故凡大世界。皆謂之佛 土。而菩薩莊嚴者。蓋有菩薩於其佛土之中。作種種善事以變易其世界。如阿彌陀佛為菩薩時。作無量善事。故其善緣福業。能變其世界。皆以黃金為地。七寶為樹 林樓臺。是為莊嚴也。佛於此又自問何以故者。謂何故菩薩言我當莊嚴清淨佛土者。為非真實語也。乃自答云。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者。為真性中。非 有此莊嚴。故此莊嚴。但為虛名而已。非是真實。唯真性為真實故也。

【陳雄曰】維摩經云。隨其心淨。則佛土淨。蓋此心清淨。便是莊嚴佛土。奚以外俙為哉。七寶宮殿。五采棟宇。皆外俙也。此凡夫之所謂莊嚴。非菩薩之所謂莊嚴。欲知菩薩莊嚴。當於非莊嚴中求之。則萬行莊嚴。是乃所以名其為莊嚴也。

【李文會曰】莊嚴佛土者。謂造寺寫經布施供養。此是著相莊嚴。若人心常清淨。不向外求。任運隨緣。一無所得。行住坐臥。與道相應。是名莊嚴佛土。龐婆看藏經。維那請回向。婆於面前取梳子就腦後插云。回向了也。此是無能所心。

【傅大士云】莊嚴絕能所。無我亦無人。斷除俱不染。穎脫出囂塵。

【川禪師云】娘生褲子。青州布衫。頌曰。抖擻渾身白勝霜。蘆花雪月轉爭光。幸有九骂翹足勢。更添朱頂又何妨。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疏鈔云】應者當也。故云當如是生清淨心。即佛勸生真如無染之心也。問云何生清淨心。答。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又楞嚴經云。若能轉物。即同如來。凡夫被物轉。菩薩能轉物。如是轉者。故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王日休曰】梵語菩薩摩訶薩。此云覺眾生 大眾生。其實即所謂菩薩也。如是字乃指下文。謂不當住於有形色者而生心。亦不當住於有聲音馨香滋味及所觸。及一切法者而生其心。當無所住而生其心者。謂不 可生心以住著於六塵。唯可於無所住著處生心也。諸佛教化眾生。有第一義第二義。此經說第一義。雖至高而可曉。然不易到淨土。雖為第二義。而人人可行。佛言 修淨土而明第一義。讀誦大乘經典者。上品上生。則為菩薩。生死自如。然則修淨土者。豈可不曉此經之義。而受持讀誦。以期於上品上生也。

【陳雄曰】菩薩莊嚴。既不在於外俙。則當 反而求之於心。心苟清淨。莊嚴莫甚焉。故云應如是生清淨心。凡住六塵而生其心者。皆非清淨心也。菩薩豈應如是。且如佛心本來清淨無相。寧有所住。菩薩受如 來教。亦應如是。故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與十四分應生無所住心同。佛言六塵之苦。每以色獨言於先。而繼之以聲香味觸法。益以見色者。人情之所易惑。在六塵 中尤其最者也。

【五祖為六祖說金剛經】恰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言下大悟。乃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搖動。五祖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

【李文會曰】菩薩之心。心常空寂。無諸妄念。不生不滅。不動不搖。即是清淨心也。凡夫之心。無明起滅。妄想顛倒。取捨善惡。凡聖等見。是名濁亂心也。不應住色生心者。心若清淨。即不被諸境惑亂也。

【逍遙翁云】若人心境清淨。是佛國淨土。心境濁亂。是魔國穢土也。

【傅大士頌曰】掃除心意地。名為淨土因。 無論福與智。先且離貪瞋。莊嚴絕能所。無我亦無人。(圓覺經曰。無能無所。清涼國師答皇太子曰。是非兩忘。能所雙絕。)斷常俱不染。穎脫出囂塵。(或斷 滅。或常久。此心俱不染著也。唯俱不染著。故能如穎之脫囊中而出乎囂塵也。華嚴經四十四卷十忍品云。非斷非常。史記毛遂曰。使遂早得處囊中。乃脫穎而出。 此言雖小。可以喻大也。)

【川禪師云】雖然恁麼。爭奈目前何。頌曰。見色非干色。聞聲不是聲。色聲不礙處。親到法王城。

【李文會曰】眾生之心。本無所住。因境來觸。遂生其心。不知觸境是空。將謂世法相實。便於境上住心。正猶猿猴捉月。病眼見花。一切萬法。皆從心生。若悟真性。即無所住。無所住心。即是智慧。無諸煩惱。譬如大空。無有罣礙。有所住心。即是妄念。六塵競起。譬如浮雲往來不定。

【維摩經云】欲得淨土。但淨其心。隨其心淨。即佛土淨。

【黃蘗禪師曰】心若清淨。何假言說。但無 一切心即名無漏智。汝每日行住坐臥。一切語言。但莫著有為法。出言瞬目。盡須無漏。如今修行學道者。皆著一切聲色。何不與我心同虛空去。如枯木石頭去。如 寒灰死火去。方有少分相應。若不如是。他日盡被閻羅老子罢訊你在。你但離卻有無諸法。心如日輪。常在虛空。自然不照而照。豈不是省力底事。到此之時。無棲 泊處。即是行諸佛路。便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你清淨法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

【川禪師曰】退後退後。看看頑石動也。頌曰。山堂靜夜坐無言。寂寂寥寥本自然。何事西風動林野。一聲寒雁唳長天。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王日休曰】須彌山王者。以此山在四天下 之中。為山之極大者。故名山王。謂在眾山之中而為王者也。日月遶山而行以為晝夜。由此而分四面為四天下。其上有三十三天。可謂大至矣。人身豈有如是之大者 乎。蓋譬喻耳。故云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也。雖如是至大。亦非真實。是虛名大身而已。故云佛說非身。是名大身也。何則。凡有形相者。皆為虛妄。故三千大千 世界亦為虛妄。況如須彌山之身者乎。唯真性為真實。此經說真性第一義。故以一切皆為虛妄也。一切所以為虛妄者。以其有形相。既有形相。則無不壞者。縱使不 壞。乃業力以持之。非本不壞也。業力盡則壞矣。唯真性無形相。故無得而壞。此所以為不壞之本。自無始以來。至於今日。無有損動。故云常住真性。謂真性常住 而無變壞。此所以為真實也。

【陳雄曰】須彌山高廣三百三十六萬里。為 眾山之王。謂人身有如是之大。萬無是理。唯佛真性清淨無相。無住著。無罣礙。包太虛。藏沙界。雖須彌山不足以擬其大。世尊欲以真心悟人。託大身以為問。而 須菩提深悟佛意。遂有甚大之對。恐大眾未曉。為之辨論曰。佛說非身。是名大身。非身者。法身也。真心也。文殊菩薩問世尊。何名大身。世尊曰。非身是名大 身。具一切戒定慧。了清淨法。故名大身。蓋亦指真心言之也。如此則真心可以吞須彌山矣。

【顏丙曰】色身雖大如須彌山王。畢竟非大。為有生滅。佛說非身。非身乃為此身也。本性無此妄身。是名大身。所謂佛身充滿於法界是也。

【李文會曰】色身雖大。心量即小。縱如須彌山王形。有相有可量。不名大身。法身心量廣大。等虛空界。無形無相。無可比量。方名大身。

【圜悟禪師曰】不登泰山。不知天之高。不涉滄溟。不知海之闊。此區中之論也。若是其中人。天在一粒粟米中。海在一毫毛頭上。浮幢王華藏界。盡在毛眉眼睫閒。且道此箇人什麼處安身立命。還委悉麼。無邊虛空盛不盡。直透威音更那邊。

【傅大士頌曰】須彌高且大。(子榮曰。梵 語須彌山。此云妙高山。出眾山之最高大為第一。是眾山之王。更有六萬小山而為眷屬也。)將喻法王身。(子榮曰。報身佛能現千重化。化受用身。化十地菩薩。 是為說法之王。示現大身。實無最大之相現。心雖廣。亦無有廣身之心量也。)七寶齊圍繞。(子榮曰。須彌外更有七重金山圍繞也。)六度次相あ。(子榮曰。報 身佛因中。唯修六度萬行。證得佛果。故云六度次相あ也。)四色成山相。(延光集註。須彌東方玻鈪峰紅色。南方琉璃峰青色。西方真金峰赤色。北方白玉峰白 色。榮曰。須彌四面各有色。喻報身佛有四相。)慈悲作佛因。(子榮曰。菩薩人因地中。皆修四無量心。具慈悲喜捨。修諸萬行。方能成佛。故云作佛因。)有形 終不大。無相乃為真。(子榮曰。有形不名為大身。法身無相。故名為大身也。)

【川禪師曰】設有。向甚處著。頌曰。擬把須彌作幻軀。饒君膽大更心□。目前指出千般有。我道其中一也無。便從這裏入。

無為福勝分第十一

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云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

【王日休曰】西土有河。名曰恆河。佛多以此河沙為言者。蓋因眾人之所見。而取以為譬喻也。然佛尚以此問須菩提寧為多不者。蓋使須菩提先省悟此沙已不勝其多矣。然後為下文之說也。寧字。儒家訓豈如此。乃譯師用字。止如助字。然不須深考也。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李文會曰】如恆河中所有沙數者。一沙即為一河。是諸河中各有其沙。河尚無數。何況其沙也。

【川禪師云】前三三。後三三。頌曰。一二三四數河沙。沙等恆河數更多。算盡目前無一法。方能靜處薩婆訶。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肇法師曰】良由施福是染。沉溺三有。(三有謂三界。三界不離于有。故謂之三有。)持經福淨。超昇彼岸。是故勝也。

【疏鈔云】佛重顯無為福。勝有為福也。圓 覺經云。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一切真如涅槃。如此之理。豈不是以經四句偈。何故。圓覺者。妙性也。因圓覺妙性。流出一切真如之法。涅槃之理。不生滅 之道。從此而出。亦同第八分之妙義也。如是解者。受持無廢。自利利他。普與有情。咸達其道。而此福者。即無為福也。其福勝前恆河沙珍寶布施之福。所以題號 無為福勝之分。

【王日休曰】佛再呼須菩提言。善男子善女 人於此經中。受其義理而持守之。乃至以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則已不為惡業所縛。而可以悟明真性。而人亦得聞此至理。而有悟明真性之漸。久而善根皆熟。可以脫 離輪迴。永超生死。則萬劫無有盡期。故其福德勝於彼恆河沙數世界七寶布施。無量無數也。佛嘗言財施有盡。法施無窮。財施不出欲界。法施能出三界。此法施之 福。勝於彼無量無數。不足怪也。

【陳雄曰】七寶雖多。不過人間有限之物布 施。以此但受人間有限之福。較之經中一偈。悟之者生天。豈不相去萬里耶。三昧經云。若復有人持以滿城金銀而以布施。不如是人所受持是經一四句偈。今有善男 女非特受持即自見性。又且解說。教人見性。則彼此生天。成無上道。回視七寶之福為不足道。故有勝前云。華嚴云。譬如暗中寶。無燈不可見。佛法無人說。雖慧 不能了。是則解說之功。又孰有大於此者。

【顏丙曰】將七寶滿世界布施。得福多多。屬在有漏。未免窮盡。不如於此經中受持自己四句。更能展轉教人。皆得入佛知見。此福德歷劫長存。故勝前著相福德。

【李文會曰】甚多世尊者。謂七寶滿恆河沙 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福德甚多。受持四句偈者。川禪師解註甚是詳明。載在應化非真分中。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者。若能說此大乘經義。化導眾 生。了悟住無所住心。得無所得法。當知受持此經。無為功德。勝前以七寶滿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有為之福德也。

【智者禪師頌曰】恆河數甚多。沙數更難量。舉沙齊七寶。能持布施漿。有相皆為幻。徒言智慧強。若論四句偈。此福未為長。

【川禪師曰】真□不換金。頌曰。入海算沙徒費力。區區未免走埃塵。爭如運出家中寶。枯木生花別是春。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

【陳雄曰】隨順者。隨順眾生而為說也。但 說是經一偈之處。則凡在天道人道阿修羅道者。舉皆以華香瓔珞幢幡繒蓋香油蘇燈。恭敬供養。如佛真身舍利寶塔在此。況能持誦一經全文乎。應知盡能持誦全文 者。則所成就之法。乃出世間上上法也。非尋常法也。故壇經有所謂摩訶般若波羅蜜法。最尊最上最第一。

【謝靈運曰】封殯法身謂之塔。樹像虛空謂之廟。聖體神儀。全在四句。獻供致敬。宜盡厥心也。

【六祖曰】所在之處。見人即說是經。常行無所得心。即此身中有如來全身舍利。故言如佛塔廟。心清淨而說是經。令諸聽者除迷妄心。悟得本來佛性。常行真實。感得天人阿修羅人非人等。皆來供養持經之人也。

【王日休曰】謂隨其所在之處。乃一切處 也。有人受持讀誦演說。則其功德威力為甚大。故其處即成塔寺。而一切人及諸天與阿修羅等皆恭敬也。阿修羅有三種。一屬天趣。一屬人趣。一屬畜生趣。大概如 人耳。唯瞋恨之心重。故託生於此類。其福力大者生天趣。其次者生於人趣。其下者生於畜生趣。

【僧若訥曰】塔廟者。具云塔婆。此翻方墳。亦名圓塚。廟者。梵云支提。此云靈廟。安佛形貌處也。

【李文會曰】隨說者。心無分別。理應萬 差。逢凡說凡。逢聖說聖也。當知此處者。謂此心也。如佛塔廟者。若人但為名聞利養。心不清淨而說是經。轉墮輪迴。有何利益。心若清淨。即當空寂。不起妄 念。以此無所得心。無能解心。而說是經。令諸聽者生清淨心。無諸妄念。是名供養。即此幻身。便是法身。中有如來全身舍利。盛得天人恭敬。何殊塔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zakimirag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