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三)積善之方

了凡四訓(第十六卷)
——2001/4/19、檔名:19-16-16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接著再看半滿最後的一段:
【又為善而心不著善,則隨所成就,皆得圓滿。心著於善,雖終身勤勵,止於半善而已。譬如以財濟人,內不見己,外不見人,中不見所施之物,是謂三輪體空,是謂一心清淨,則鬥粟可以種無涯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倘此心未忘,雖黃金萬鎰,福不滿也。此又一說也。】
「半、 滿」說到這一段文,才算是究竟。但是,這樁事情不是凡夫能做得到的。由此可知,我們講半、講滿,半滿還是有等級的,不能夠一概而論。如果用此地這個標準, 前面所說的滿都是半,都不是真正的圓滿,到三輪體空才是真正圓滿。「三輪體空」誰能做到?法身菩薩才能做到;不但六道眾生做不到,四聖法界裏面聲聞、緣 覺、菩薩也做不到。為什麼?人不能無心。換句話說,他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標準就不適用;什麼時候把妄想分別執著斷盡,就是這個標準。所以這個標準是法身 菩薩的標準,我們要知道。知道了有好處,什麼好處?行善不會自以為滿足,有這個好處。無論積多大的功德,自己心裏面總是以為還不夠多,還是很少,這就好。 不會自以為滿足,你才肯認真努力發憤的去修善。這個道理你明白了,才知道諸佛菩薩他們的善行念念圓滿;無論他修的善事是大、是小,無一不圓滿。為什麼?因 為他沒有妄心,他用的是真心,用的是本性,真心本性是圓滿的。所以,用真心本性行事,無一而不圓滿,道理在此地。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學佛,為什麼要發願作 佛。
我們現在把這個文簡單解釋一下。『為善而心不著善』,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則隨所成就,皆得圓滿』,都是圓滿的,都是滿善。如果『心著於 善,雖終身勤勵,止於半善而已』,你要是著相修善,就是一生勤奮勉勵積修,還是半善而已。什麼原因?你的善心裏頭夾雜;心裏頭有執著就是夾雜,夾雜著不 善。所以你的善功不純,只得個半善而已。下麵舉例來說明。『譬如以財濟人』,修財佈施,應當要『內不見己』,我修財佈施之後,不執著有我;「我能施,我用 多少財物來佈施」,他執著有個「我」在,這個心就不真、不純了。『外不見人』,我佈施的那個人,也不要放在心上;「我能佈施,他接受我佈施」,你永遠不會 忘記,這就是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把你純善的心破壞了。還要『中不見所施之物』,你佈施多少錢財,不要去計較。常常行佈施,常常有「我佈施,某個人接受我佈 施,我佈施了多少財物」,這樣的心行佈施,佈施一輩子還是個半善。
應該怎樣才是「滿善」?新加坡有個許哲居士,現在很多人都知道她。我們去訪問 她,做成錄像的光盤,現在隨著我們一般光盤流通到全世界。她今年一百零二歲,一生修佈施,她的佈施是滿善。她佈施的財物不多,天天幹,沒有一天休息。她的 滿善的果報,大家看見的,非常羡慕:一百零二歲,身體健康,一點毛病都沒有。我仔細觀察,她就掉一個牙齒,她的體能狀況跟三、四十歲的人一樣。所以她常 說:「我們要長壽,我們不要老,我們不要病。」她一生沒有生過病,活到一百零二歲,精神飽滿,天天為一些老人、病人服務,那個服務就是佈施。外財佈施、內 財佈施,她真的做到「三輪體空」。她不知道有自己,她也不會把別人,佈施那個人、受她恩惠的人放在心上,她沒有,她心地空空洞洞、幹乾淨淨。也沒有想到: 「我今天做多少事情,做多少好事」,沒有這個念頭,她真正做到三輪體空。所以她的果報殊勝,沒有人能跟她相比,心地真誠清淨慈悲,就像《壇經》上所說的,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我在新加坡這三年,我舉出許哲居士做例子,現身說法,你們相信不相信?你們是不是很羡慕?羡慕就要學!我們舍要舍得乾淨,有 很多人不明這個道理,不明事理真相,不敢舍,認為什麼?「我都佈施掉了、舍了,明天我怎麼辦?誰肯佈施我?」所以,他念念不忘「我」,他就不敢真的放下; 放下是放下,放下一半,那一半是永遠沒有辦法放下。因此,他修的善只有半善,不能達到滿善;他的果報只能得到一半,不能達到圓滿。這個事不能不認真去想 想。如果你對這個道理瞭解不夠透徹,你行善不徹底,要想希求圓滿的果報,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佛在一切經論裏頭常常開導我們,一個人一生的財富從哪 來的?你得財富是果報,果必有因。財富的因是什麼?財佈施,愈施愈多。不會說「我佈施,我把財佈施出去之後,後面沒有收穫的」,這個不可能。你佈施是種 因,「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種得多,你一定收穫得多,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愈是肯施財的人,這個人愈發財,他的財源滾滾不斷而來。但是你的心要真; 我不是為祈求發財才想佈施。我要是求發財而行佈施,這是因地不真。會不會發財?會發,不多,比你佈施出去多一點點。為什麼?加一點利息。如果沒有為發財念 頭而財施的,那個財就不得了,財就太多太多了。這個財來了,你一定拿這個財不是自己享受,你一定拿這個財去救濟一切苦難的眾生,你這個功德、果報愈來愈殊 勝。你的果報決不在人間,人間沒有這麼大富,果報在天上,果報在華藏世界,果報在極樂世界。所以,你要懂得,你要會做。法佈施得聰明智慧,無畏佈施得健康 長壽。財富、聰明、健康長壽都是果報,你要不懂得的修因,因要不純,因要不正,你怎麼能得到這些果報?
我們在許許多多同修當中,這些話我們不能夠 勉強勸人;勉強勸人,人家還以為我有企圖。我勸他財佈施,「這個法師貪財,他動腦筋想要我的錢」,不能說!只有在講經說法的時候多說一些,讓他聽到自己覺 悟。我不要人的錢,我如果說是用心機把你的錢騙來了,沒有錯,你是修了佈施,你會得福,我可要遭難了。我欺騙人、造作罪業,我要墮落的,我怎麼會幹這種事 情?我勸導你,我比你做得乾淨,所以我得的果報比你圓滿。財圓滿,這個圓滿不是說我有很多的財富,不是的,我每天生活不缺乏,這就是圓滿。你有萬億財產, 你每天也是日食三餐,夜眠六尺,也不過如此而已。我一分錢沒有,我每天三餐不缺,我每天晚上睡得很好,跟你沒有什麼差別,要懂得這個道理。這個福就是 「滿」;身體健康長壽,沒有病苦,沒有煩惱,沒有憂慮,沒有牽掛,這是真正的滿福。
我接觸佛法、修學佛法,今年整整五十年了。這五十年當中,我得 到老師的教誨,讓我破迷起信,接著依教奉行。當初初接觸的時候,老師告訴我「修學佛法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真的得到了。老師沒有欺騙我,我非常感激。我 這一生如果沒有遇到這個法門,我自己知道,這一生會過得非常痛苦,也活不到今天;壽命不必去計較,長與短是一樣的事情,苦樂的差別太大了,死後那一個果報 差別,那就難以想像了。所以遇到佛法,帶給我這一生的幸福美滿,帶給我來世的,我相信決定超過這一生許多倍的福分。所以這個道理要懂,事實真相要瞭解。
『三 輪體空』重要,做再多的善事都不要放在心上。別人偶爾提起,心裏想想,是有這麼回事情;沒人提起,忘得幹乾淨淨,這就對了。它基本的道理就是『一心清 淨』。我們修淨土宗,淨土主要修學的就是這一句;《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這是淨宗學人修學主要的目標。「一心」是真心,一心裏面沒有界限,所以是 等虛空遍法界,你的絲毫之善跟你的心量一樣大。所以,『鬥粟可以種無涯之福』,一鬥米不多,一鬥米的佈施種無量無邊的福報。為什麼?你是一心清淨佈施,你 是不著相的佈施,這個福報就這麼大。人能夠到不著相,就是菩薩,就不是凡人;《金剛經》上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個人是菩薩。 如果這個人著相,經上講:「有我相、有人相、有眾生相、有壽者相,即非菩薩。」菩薩與非菩薩的差別,《金剛經》這個標準太好了。你心裏還有我、還有人、還 有是非,你是凡夫,你不是菩薩;你心裏頭沒有我、也沒有人、也沒有眾生、也沒有壽者;壽者是時間的觀念,過去、現在、未來,統統都沒有了。這種分別執著都 沒有了,這個人是菩薩。這個人一鬥米的佈施,福報是無量無邊,一文錢的佈施可以『消千劫之罪』。
所以我們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境界,境界愈高修福愈容 易。要想提高境界,必須從斷惡下手,惡要斷得乾淨。一般人是在這用功夫,但是依舊是不乾不淨;他是斷了,斷得不幹淨,因此果報不殊勝。許哲斷得乾淨,所以 果報殊勝、果報圓滿。末後這幾句話說,『倘此心未忘』,就是沒有忘我,也沒有忘他,也沒有忘掉你做的這些好事;『雖黃金萬鎰』,這是講你佈施錢財之多; 『福不滿也』,你是半福,你不是滿福。『此又一說也』,對於「半」跟「滿」了凡先生講得很多,我們要知道修圓滿的福報。接著再跟我們講:
【何謂大小】
什麼是大的福?什麼是小福?
【昔衛仲達為館職】
『衛仲達』,好像是宋朝時候人,他的故事在中國古人著作裏引用得很多。由此可知,他確確實實是事實,他不是一個虛構的。『館職』是在翰林院任職,大概職位也不是太高。
【被攝至冥司】
這一句話是說,他被小鬼帶到陰曹地府裏面去了。
【主者命吏呈善惡二錄】
這是被鬼抓去了。『主者』是閻羅王。閻羅王,『吏』是判官,叫判官把衛仲達的善惡簿子;你作惡、作善,陰間都有記錄,等於說都有檔案在,把他的檔案調出來看看。
【比至】
他拿來了。
【則惡錄盈庭,其善錄一軸。】
衛仲達一生造的惡,惡的檔案擺滿了一地,都是造惡的;善的,善的只有一卷,太少了。
【僅如箸而已】
如箸,就像我們吃飯的筷子那麼樣的細,卷成一卷。閻羅王看到這個樣子:「好,拿秤來稱一稱。」
【索秤稱之,則盈庭者反輕,而如箸者反重。】
這一稱之下,那個擺滿一房間的作惡的簿子反而輕;他這一卷行善的很少很少,就像一張紙卷起來一樣,反而重。
【仲達曰】
衛仲達說:
【某年未四十】
他不到四十歲。
【安得過惡如是多乎】
我怎麼會有這麼多的過惡?
【曰】
閻羅王就說:
【一念不正即是,不待犯也。因問軸中所書何事?】
你 一生造的惡太多太多了。起個惡念,陰間就已經把善惡簿子裏頭,那個惡的本子上記上一筆,不等待你犯;你要是犯了,是大惡,你念頭才一動,是小惡。大小惡的 本子擺滿一地,所以才有這麼多,起心動念不能不謹慎。他就又問,他說:「善的那一卷裏頭,那是什麼東西?你記載的是什麼?」閻羅王就講:
【曰:朝廷嘗興大工】
朝廷想做一個大的工程。
【修三山石橋】
這是在福州城裏面有三座山,批註裏頭有,九仙山、閩山、越王山,所以稱為『三山』,在三山這裏要修一個石橋。
【君上疏諫之,此疏稿也。】
你曾經上疏建議給皇帝,不要興這個工程,勞民傷財,因為這個工程不是必要的,不是必須要修的,可以不必。
【仲達曰】
仲達就說:
【某雖言,朝廷不從,於事無補,而能有如是之力。】
我是有這麼一個建議,但是朝廷並沒有接納,三山石橋還是照做,我這篇奏稿會有這麼大的力量嗎?閻羅王告訴他:
【曰:朝廷雖不從,君之一念,已在萬民;向使聽從,善力更大矣。】
這 個地方我們要多想想,因為他這一念,不是為自己,是為一切人民。政府要做這個工程,這個錢是老百姓納的稅,是多少人民辛辛苦苦的血汗錢,朝廷在可以不用的 時候,把它用掉了,這個錢用得不當。所以他來諫諍,他這個心是為人民著想的,這個善就大了。如果朝廷採納,你的善就更大;雖然沒有採納,你的心已經是為國 為民,這個善大。這底下總結:
【故志在天下國家,則善雖少而大;茍在一身,雖多亦小。】
如果你只顧著你自己個人、你家庭的利益,你做得再 多、做得再大,也是小善。這個道理,還是佛法裏面所說的「境隨心轉」。所以,我們存心一定要為眾生;你為眾生境界愈廣大,你善的力量愈大。我念念為這個深 圳市,這個善就很大。深圳市居民有四百多萬,我今天在報紙上看到的;如果包括到這邊來做生意不是定居的這些旅遊的人,人口達到七百萬。我們的存心念念為七 百萬人的福利著想,這個善大。如果你要是為整個廣東省著想,為全國著想,為全世界著想,那這個善就更大了。但是,如果要比法身菩薩,我們這麼大的善,為整 個世界人著想的善,還是半還不是滿。為什麼?法身大士起心動念是盡虛空遍法界,不是為一個世界,不是為一個星系。我們講太陽系、銀河系,不是的,那還小, 法身菩薩起心動念是為盡虛空遍法界,所以人家點滴之善都不可思議,都無量無邊。這個道理、事實真相,我們一定要懂得,怎樣去學古聖先賢、諸佛菩薩修積大 善。末後這一段講到「難易」:
【何謂難易】
說到這一條,了凡先生先引用儒家講存養的功夫。
【先儒謂克己須從難克處克將去。夫子論為仁,亦曰先難。】
先 要從難的下手,容易的自然就都做到了。所以他說,古時候儒家講求克己的功夫。『克己』,是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要從哪里做起?要從難克服的地方克將去。譬 如我們一般人,有人貪財、愛財,有人好色、貪色,有人好名、貪名,每個人煩惱習氣不相同。怎樣克服自己的習氣、毛病?自己習氣哪一條最重,譬如我對財看得 最重,貪財這個念頭、煩惱習氣最重,我要從這一條下手,其他的都容易了。
『夫子論為仁』,孔老夫子講到「為仁」,也說到『先難』;換句話說,如何 能做到仁,也必須從難的地方下功夫。難在哪里?難在你要想做一個仁人,必須要把自私自利克服掉。自私自利,難!有自私自利,仁就沒有了。「仁」這個字,這 個文字是個符號,你看看這個符號是什麼樣子:它一邊是個「人」,一邊是個「二」,這是會意,教我們從這個符號體會這個意思,要做到自他不二。「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這是仁的意思;想到別人立刻就想到自己,想到自己立刻就想到別人,這叫做仁。佛法裏面講「自他不二」,自他是一不是二;換句話說,如果我們有 私心、有自私自利,「仁」這個字就沒有了。菩薩稱為「仁者」,在佛法經論裏面,佛常常稱菩薩稱仁者,仁者是菩薩,沒有自私自利。前面跟諸位舉過例子,《金 剛經》上講「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種人是仁者,這個標準高。所以夫子說「先難」,克服自己自私自利這個念頭難,要從這裏下手;在佛法 講無我,要從「無我相」這個地方下手。下麵,了凡先生舉幾個例子,當然這幾個例子還沒有達到夫子論仁的標準,這個標準太高了,那是聖人的標準,是佛菩薩的 標準,不是凡人。現在把這個放下,我們先來看看凡人。
【必如江西舒翁】
江西有個舒老先生。
【舍二年僅得之束修,代償官銀,而全人夫婦。】
這 是有一對夫婦很貧窮,大概欠了國家的稅收,沒有辦法完納稅收。遇到舒老先生。舒老先生也不容易,他是個教書的,大概是個教私塾的,兩年得到學生一點束修, 就是一點供養,不多。遇到這些苦難的人,沒有辦法繳付罰款,我們以罰款來說,他統統把它代償,保全這一對夫婦,這個不容易!在有錢的人,做這個事情不難; 沒有錢,兩年辛辛苦苦教書的收入,都幫助別人。第二個故事:
【與邯鄲張翁】
邯鄲張老先生。
【舍十年所積之錢,代完贖銀,而活人妻子。】
他也是遇到這一家可憐的人,把十年的積蓄統統拿出來幫助人完贖銀,成全這一家人。
【皆所謂難舍處能舍也】
這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
【如鎮江靳翁,雖年老無子,不忍以幼女為妾,而還之鄰。】
這是一個鄰居,看到他年老無子,把他的女兒送給他作妾,女兒很年輕,他不忍心,把她送還。
【此難忍處能忍也。故天降之福亦厚。凡有財有勢者,其立德皆易。】
做好事容易。
【易而不為,是為自暴。】
自暴自棄,把積善積德修福的機會錯過了,他不肯幹;在他幹,太容易了。
【貧賤作福皆難,難而能為,斯可貴耳。】
難 能可貴。舉的例子都是非常貧窮,在社會上沒有財富、沒有地位,看到別人有急難,他能夠不顧一切,把他的全部財富拿出來去幫助別人,解決別人的困苦,這難能 可貴!所以,他們的果報也厚。但是我們要明瞭,他當時做這個事情的時候,只是知道幫助解決別人的苦難,沒有想到自己的果報;如果想到自己的果報,可能他就 不幹了。所以這八段文字我們讀了,我們自己一定要曉得,「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癡慢」,這十六個字必須克服。這十六個字不能克服,我們這一 生斷惡,惡斷得不幹淨。修善,善修得不圓滿,總是一些小善、半善。果報雖然在來世,因為只有大善、滿善才能改變自己的業報,像了凡先生他做的,他改變了命 運。有很多人修善積德,依舊被命運所轉,改不了命運,原因在此地;他斷惡斷得不幹淨,修善修得不圓滿,道理在此地。如果再學佛,學佛的目的是要開悟,是要 求明心見性,是要求往生淨土,這十六個字如果不把它克服,這十六個字就造成嚴重的障礙;不僅是明心見性被它障礙了,大徹大悟也被它障礙了,不僅如是,連我 們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被它障礙了,我們不能不知。所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原因在什麼地方,我們就明白了。今天就講到此地。

了凡四訓(第十七卷)
——2001/4/19、檔名:19-16-17
諸位同學,大家好!接著請看「積善之方」最後的一段:
【隨緣濟眾,其類至繁,約言其綱,大約有十。】
這是了凡先生教導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要知道隨緣盡力的去行善。哪些是善事?他舉了十個例子。
【第一、與人為善。第二、愛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勸人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興建大利。第七、舍財作福。第八、護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長。第十、愛惜物命。】
這十條我們讀了以後仔細想一想,確實有必要。而這十條在現前社會裏面,可以說是嚴重的缺乏。所以社會的動亂不安,人心人心惶惶,確實是有道理的。這十條對我們的幫助很大,了凡先生往下是一條一條為我們說明。先說「與人為善」:
【何謂與人為善】
這是舉古時候的一個例子。
【昔舜在雷澤,見漁者皆取深潭厚澤,而老弱則漁於急流淺灘之中,惻然哀之,往而漁焉。】
這 是說舜王,大舜在年輕的時候。『雷澤』是湖的名字,在山東。在湖邊,當然打魚的人很多;『漁者』就是打魚的人。這些人年輕力壯,都選擇好的地方去捕魚。但 是老弱就沒有辦法跟他們爭,只好到急流淺灘之處;這是很不好的地方,也很不容易撈獲。舜看到之後,生了憐憫之心,這是年輕人欺負老弱,對不起老年人。他怎 麼辦?他也去捕魚。他也去,以身作則,做一個榜樣給人看。
【見爭者,皆匿其過而不談。見有讓者,則揄揚而取法之。】
他這個方法好!看到人在捕魚的時候互相爭執,相爭不讓,他一句話都不說,不說他們的過失;偶爾見有互相謙讓的,他就大加讚揚。
【期年】
過了一年。
【皆以深潭厚澤相讓矣】
過了一年之後,由於舜的感化,大家彼此都能夠互相相讓。
【夫以舜之明哲,豈不能出一言教眾人哉?乃不以言教而以身轉之,此良工苦心也。】
舜 確實有大智慧。他為什麼不用言教來開導大眾,而以身體力行,給大家做一個榜樣?這其中的道理我們要多想想,言教不如身教;你教人家做,你自己做不到,沒有 人相信。尤其在今天的社會,一般大眾貪瞋癡慢的習氣,染汙得比古人不知道要多十倍、百倍都不止。在那個時候,我們可以講,民風還相當淳樸,舜這種方法一年 就能夠收到效果。我們今天要效法大舜的精神,要採取大舜的方法「以身作則」,一年收不到效果;至少得十年,如果十年能收到效果,那就非常的幸運;十年收不 到效果,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持之以恆,必定能夠感化眾生。這是以舜的悲心、以舜的善巧方便做一個例子。下麵說:
【吾輩處末世】
『末 世』是佛法裏面講的「末法時期」。釋迦牟尼佛的法運,我們在經典上看到是一萬二千年:第一個一千年叫正法時期;第二個一千年叫像法時期,像法,相似,已經 變質了;往後一萬年都稱為末法時期,現在末法已經過了一千年。了凡先生是明朝人,明朝已經是在末法時代,這個時候人心逐漸逐漸薄了,沒有從前那麼樣淳厚; 這是特別提出來,我們這一輩現在處在末世。
【勿以己之長而蓋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
這是了凡先生勸導我們,在末世千萬不要以自己的長處去蓋過別人。別人有不善的事情,做不善事情的人在現在的社會太多太多了,我們自己雖然行善,決不可以用善來跟他做比較、做較量,不可以。別人能力不及我,不可以把自己的能力去為難別人。
我 們這個道場有一位悟千法師,這個人能力很強。過去韓館長在世的時候常常跟我說,悟千一個人可以做五個人的事情,但是就是不能處人,跟什麼人都處不好。我也 幫助她找了幾處地方,都住不好,不能跟人相處。最後,我把她送到圖文巴山上,讓她去那邊照顧這個小地方。我把她的名字改了;館長替她取名「悟千」,大千世 界的「千」,那個「千」的形狀像一把寶劍,處處刺傷人,所以我想這個名字不好,我把她改成謙虛的「謙」,讓她學謙虛、學忍讓。她在山上住了一年多,不錯, 確實天天反省,最後她明白了,她知道她為什麼跟別人處不好。就是她做事的速度太快,認真負責,看別人都看不慣,這就是以自己的多能而困人,所以別人都不喜 歡她。這一回頭,大家都歡喜她,都讚歎她,都願意和她相處。人貴自知,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毛病在哪里,把自己的毛病改過來就好了,那才真正是一個善人。
【收斂才智,若無若虛;見人過失,且涵容而掩覆之。一則令其可改,一則令其有所顧忌而不敢縱。】
這 是教我們平常處事待人接物的態度。自己有才智,一定要收斂。要懂得收斂,有才要常作無才之想,這是真的。我們縱然有才智,比起古聖先賢,我們差遠了,根本 就配不上,這一點小才智算得了什麼?現代人稍稍有一點能力,就感覺到「值得驕傲」,這個錯了,這一「值得驕傲」,自己的德行全都毀掉了,這是很大的過失; 一定要收斂,要虛懷若穀。見別人的過失一定要包容、要掩蓋,所謂是「隱惡揚善」。古人的教訓是真理,我們這樣對人,『一則令其可改』,讓他慢慢覺悟、慢慢 的回頭,給他改過的機會;一則叫他知道有所顧忌,他作惡別人不是不知道,別人知道而不說他、而包容他,容易使他生慚愧心,不敢放縱。這是我們處世對人良好 的態度。
【見人有微長可取、小善可錄,翻然舍己而從之。】
這是隨緣度眾的秘訣。人家有很小的長處、有很小的善行,我們見到了,可以舍去自己的立場,全心全力去幫助他。我的善行比他還要大,比他做得還要好,我暫時放下隨順他,讓他生歡喜心,幫助他、成就他,這才是真正的與人為善。
【且為豔稱而廣述之】
『豔稱』是美稱、讚歎,使他善能夠日增。
【凡日用間,發一言、行一事,全不為自己起念,全是為物立則。】
什 麼叫『為物立則』?我們如果說「人」,人的範圍有限;「物」,物可以包括人。我們今天講「動物」,動物可以包括人;但是講「人」,不包括動物。所以「物」 的意思比「人」的意思廣泛得太多。不但是為一切人做一個模範,「則」就是模範、就是榜樣,做一個好樣子,要為一切眾生做好樣子。「一切眾生」,範圍就包括 得廣了。
【此大人天下為公之度也】
我們今天要改過,講修善、講積善,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要從拓開心量做起。起心動念不要為自己,為天下、為世界,為社會、為眾生,決沒有自己的念頭,這個人就稱之為『大人』,這是真正的『天下為公』。第二段講:
【何謂愛敬存心】
這 一條非常重要!我們現前的社會,實在說就是缺乏愛心。現代人幾乎已經把什麼叫愛心忘掉了,這個不得了。佛法裏面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慈悲就是愛心。 今年是二00一年,過年的時候我們在新加坡,照過去的例子,我們舉辦千禧年的溫馨晚會。我就想到:今年的晚會,我送大家什麼禮物?想到今天社會普遍沒有愛 心,我就寫了一個「愛」字,複印了兩萬張,向全世界送愛心。原本的這一張,贈送給新加坡的總理吳國棟先生,普遍的向全世界送愛心。有同修把這個字到處去贈 送,我聽了很歡喜。我自己知道送了三位總統,新加坡的納丹總統,印度尼西亞的瓦西德總統送他了,美國的小布什總統也送了他一張。處處送愛心,提醒大家愛心 重要。唯有真誠的愛護別人、愛護一切眾生,我們這個世界才能夠安定,才能和平,人民才能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我們看底下的文字:
【君子與小人,就形跡觀,常易相混。】
這個世間什麼叫君子?什麼叫小人?如果就形相上來看,很難看得出來。
【惟一點存心處,則善惡懸絕,判然如黑白之相反。】
如果從存心上來講,君子跟小人完全不同。形相上很難辨別,存心處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像黑與白一樣,絕不混雜。
【故曰: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
存心不一樣。
【君子所存之心,只是愛人敬人之心。】
這個我們要知道,大聖大賢、諸佛菩薩,跟我們一般人有什麼兩樣?如果就形跡、日常生活工作上來看,實在講沒有兩樣;唯在存心不同。諸佛菩薩大聖大賢,他們所存的是愛敬之心,真誠的愛敬,平等的愛敬,佛菩薩的愛心是遍虛空法界。下麵文說:
【蓋人有親疏貴賤,有智愚賢不肖;萬品不齊,皆吾同胞,皆吾一體。】
誰 能懂得這個道理?為什麼人間『萬品不齊』?這是習染不同,習性不一樣。習性從哪里來的?無量劫善噁心行變現出來的。佛法叫「業力」,業力不一樣,所以才有 賢愚不肖。但是要知道,這些人跟我們是一體,『皆吾同胞』。這個事情如果不是大聖人教導我們,我們沒有辦法體會到。孔子在《易‧系辭 傳》裏面說:「人以類聚,物以群分」,又告訴我們:「精氣為物,遊魂為變。」這些話都是跟我們說明萬物的來源,生命的來源,以及族類的來源,這是儒家講 的。道家也說:「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說法言詞不一樣,意思相同。佛家講:「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所以你看看儒、釋、道三家所說的,講宇宙的 起源,生命的起源,萬物品類不齊的差別怎麼形成的,這些話都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我學佛這麼多年,把佛菩薩聖賢的教誨,我歸納也寫成兩句: 「心性幻化虛空法界」,虛空法界從哪里來的?心性幻化的,《金剛經》上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根身影現國土眾生」,我們這個身體,國土│今天所 說的宇宙之間的星球,以及一切眾生,跟我們根身是一不是二。所以心性虛空法界一如,色身、國土、眾生不二。因此愛敬萬品,是真正的自愛。「自愛」這兩個 字,今天有幾個人懂得?人要自愛,要自愛就要愛一切眾生,所以真正體會到『萬品不齊,皆吾同胞,皆吾一體』,這一句話重要!
【孰非當敬愛者】
哪一個不是我們敬愛的對象?
【愛敬眾人,即是愛敬聖賢;能通眾人之志,即是通聖賢之志。何者?聖賢之志,本欲斯世斯人,各得其所。】
我 們從這些地方去體會聖賢的大道。能夠『愛敬眾人』,了凡先生說,就是『愛敬聖賢』,就是愛敬佛菩薩;我說得更親切,就是「自愛」。能通聖賢之志,「通」是 明瞭、通達明瞭,『能通眾人之志』,就能『通聖賢之志』。「眾人之志」是什麼?都希望得到圓滿幸福的生活。不論是古人、今人,中國人、外國人,確確實實不 分國家、不分族群、不分宗教,哪一個人不希望自己過得幸福美滿?聖賢之志亦複如是。大聖大賢他們只有一個願望,那就是希望這個世界這些人各得其所。古聖先 賢,我們看佛菩薩的教誨,再仔細觀察世間所有宗教的經典,我涉獵得很多,他們所崇奉的神聖、創教的教主,無一不是希求幫助這個世間眾生,都能過著幸福美滿 的生活,不但這一生得利益,來生更得殊勝的利益。一般宗教來生生天堂,佛教勸人生極樂世界,這是聖賢之志。
【吾合愛合敬,而安一世之人,即是為聖賢而安之也。】
這 個話說得好。聖賢之志要我們去推動,要我們去實行,我們一定要懂得『合愛合敬』。合誰?合諸佛菩薩的愛敬,合古聖先賢的愛敬,合各個宗教神明的愛敬,來做 『安一世之人』。現前這個世間的人,我們全心全力幫助他,這就是為聖賢而安民哉。這些年我跟世界上許許多多宗教領袖接觸,我與他們交談。「神愛世人」,這 是宗教裏頭常說的,神在哪里?神怎麼愛世人?今天世間人這麼苦,細心去想一想,這句話太空洞了、太抽象了。我們要反省,神怎麼愛世人?我是宗教徒,我接受 神之愛,神愛我,我要把神對我的愛,從我心裏面再拓開去愛世人,我代表神愛世人,神愛世人才能落實;我要不發心代表神來愛世人,神愛世人永遠是空洞的,永 遠是個抽象的名詞。他們聽我這個說法,也點頭。
我說佛的大慈大悲,佛的大慈大悲在哪里?釋迦牟尼佛離開我們這個世間,已經三千年了。你要說他老人 家當年在世間大慈大悲,我們還能講得通;他不在世了,這個大慈大悲在哪里?所以佛的學生、佛的弟子,我們接受了佛的慈悲;我們怎麼接受?從經典裏面接受 的。每天讀經,研究經教,依教奉行,我們得到佛的慈悲加護,加持保護。我們得到了,應當從自己的內心,把佛的慈悲心變成自己的慈悲心,來對待一切眾生,落 實佛菩薩的大慈大悲。要我們去做!我們見到觀世音菩薩,絕對不是懇求觀音菩薩慈悲我,這不可能的。泥塑、木雕、彩畫的菩薩像,他怎麼能保佑你?所謂是「泥 菩薩過河,自身難保」。我們要發揚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心行,見到觀音菩薩想到「我就是觀音菩薩,我學習觀音菩薩,我效法觀音菩薩」,是這個意 思。這是佛法教學的正理,要懂得。我不作觀音菩薩,造一個觀音菩薩像以為那就是的,大錯特錯!
所以此地講的這十種善,愛敬存心是根本,沒有愛敬存 心,其餘九條都做不到;九條你去做,都是假善,都不是真善。前面了凡先生跟我們講了八條,你是假的不是真的,你是曲不是直,你是半不是滿,你是小不是大。 所以關鍵在存心,存心一定是無私無我,真誠平等的敬愛一切眾生。諸佛菩薩大聖大賢的大道,我們就得到真傳了,真傳就是真誠的愛心。第三段:
【何謂成人之美】
他先舉個例子說。
【玉之在石】
『玉』,世間人都非常寶貴它;中國人愛玉,外國人愛鑽石。鑽石跟玉沒有開採的時候:
【抵擲則瓦礫】
那是一個頑石,跟磚頭瓦塊沒有兩樣,一文不值。
【追琢則圭璋】
經過琢磨,它就變成寶物。『圭璋』是玉器,人人喜愛。
【故凡見人行一善事,或其人志可取而資可進,皆須誘掖而成就之。】
我 們看到一個人做一樁善事,這個善事可取,看到這個人很有志向,稟賦還很好,謙虛、恭敬,能夠接受別人的教誨,這種人就是人才。我們要認識人才,要愛才、要 惜才,要成就人才,這是善事裏面最大的善事,積功累德里頭最大的功德,我們要懂。這個人的志向可取,稟賦可取,我們都要幫助他。『誘掖』是幫助他,獎勵 他,扶持他。
【或為之獎借,或為之維持,或為白其誣而分其謗,務使之成立而後已。】
善人在這個社會生存很不容易!為什麼?善人必定跟不善 人對立。不是善人願意跟不善人對立,不是的;善人能夠包容不善人,不善人不能包容善人,所以不善人跟善人對立。這一對立,當然免不了有誤會、有譭謗,甚至 於陷害,讓這個善人在社會上無立足之地,這個很可悲!我們知道、發現有這些事情,『為白其誣』,我們要想方法幫助他,甚至於代替他被謗的這些事實,減輕別 人對他的譭謗,古人叫分謗,『分其謗』。這是志士仁人才能做得到,普通人做不到,務必要使他在社會上能夠安身立足,能夠發揚光大他的善業而後已;『而後 已』,我們才算是盡心盡力。接著為我們說:
【大抵人各惡其非類,鄉人之善者少,不善者多。善人在俗,亦難自立。】
這種情形,自古以來都是 這樣的。我聽到有一些同修告訴我,現在學校裏面的學生,常常欺負新來的同學、欺負不同族類的同學,都是犯這個毛病,心量窄小。譬如說,如果發現這個同學確 實有德行、有智慧,也挺能幹的;他被人排斥,我們應該要幫助他。同學當中有一等明白的人,我們一般講打抱不平的這些同學,起來仗義而行,來替他分擔這些譭 謗,分擔別人對他的壓力,讓他安心在學校裏讀書求學,完成學業,這是一個例子。下麵說:
【且豪傑錚錚,不甚修形跡,多易指摘。】
也確實如 此。真正有大智的人,往往不修邊幅,對於人與人之間的往來比較隨便,在這些場合當中,容易受到別人指責。指責的人,所謂是「雞蛋裏面挑骨頭」;你沒有過 失,人家還造你謠言,有一些形跡不端,就被人抓著把柄借題發揮,來譭謗你、侮辱你、傷害你。這些事情,自古以來我們都常常看到,常常聽到。
【故善事常易敗】
你想做一樁好事,好事多磨,障礙你的人很多。我們在新加坡,希望建一個彌陀村照顧這些年老的人,讓這些人每天有機會聽經,有機會念佛。三、四年當中到處找地方,最後都被人破壞了,真的是好事常易敗。
【而善人常得謗】
好 人常常遭遇人譭謗。我一生就在譭謗裏面長成的,幾十年來沒有離開別人譭謗。雖然我對於譭謗的人我都很尊敬他,我絕不加以辯白,因為他並沒有妨害我每天講經 說法;一般同修聽到這些譭謗的,他不來聽了,那是他的事情。我這個道場「來者不拒,去者不留」,所以各有因緣,這一段我深深體會。好,就講到此地。

了凡四訓(第十八卷)
——2001/4/20、檔名:19-16-18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接著看「積善之方」這一段的文字。「故善事常易敗,而善人常得謗」,這兩句我們讀到有非常深刻的感觸。
【惟仁人長者,匡直而輔翼之,其功德最宏。】
這種情形只有靠仁人長者,他們出面來糾正這些邪惡的錯誤,教導他們改邪歸正,保護、幫助善人,使他成立,這個功德是最大的。下麵第四段:
【何謂勸人為善?生為人類,孰無良心?世路役役,最易沒溺。凡與人相處,當方便提撕,開其迷惑。譬猶長夜大夢,而令之一覺。】
什 麼叫做『勸人為善』?了凡先生說,一個人生在這個世間,怎麼會沒有良心?「良心」實在就是《三字經》一開端說「人之初,性本善」,「性本善」就是天理良 心。可是『世路役役』,「役役」就是忙忙碌碌,形容這個世間,『最易沒溺』,特別是現代的社會,誘惑的力量太大了,人本有的天良被這些誘惑、迷惑。
早 年我在台灣的時候,有一次在方東美先生家裏,遇到有幾位教育部的官員,他們向方老師請教「如何復興中國文化」的問題,談得很多,我也在旁聽。其中有一位先 生提到另外一個問題:「美國在今天世界上是最強大的國家。從歷史的經驗來看,再強的國家,也會有滅亡的一天。中國周朝八百年,它也亡了;西方羅馬一千年, 也滅亡。」他們就問:「美國將來滅亡,第一個因素是什麼?」方先生非常嚴肅,沉默了大概有五分鐘,說了兩個字:「電視。」他說美國將來亡國的原因,第一個 因素是電視。電視是個工具,沒有善惡,怎麼會叫國家亡國?電視裏面播的內容是什麼?全是殺盜淫妄。無論是大人、小孩,每天面對著這個畫面,這是「最易沒 溺」,受這種污染太嚴重了。所以方老師講:「美國亡國不是亡在國外的因緣,沒有人家會侵略它、會去打它,而是自己滅亡的。」當時他也提了一個警告:「臺灣 千萬要注意,如果電視要不好好的把關,走向美國這種自由開放,臺灣將來的社會不可收拾。」似乎都被他老人家說中了。現在除了電視之外還有網絡,這個不得 了!
再看底下的文:『凡與人相處,當方便提撕,開其迷惑。』我們跟人家相處,要存仁慈的心,要存愛心,時時刻刻要幫助別人,提醒別人,讓他破迷開悟,回頭是岸。『譬猶長夜大夢,而令之一覺。』他正在做大夢,我們想方設法,希望他醒過來。
【譬猶久陷煩惱,而拔之清涼,為惠最溥。】
『溥』是廣播。譬如這個人久陷在煩惱,這是今天社會好象很普遍,我們怎麼樣給他一副清涼劑,這個恩惠是最大的。
【韓愈雲:一時勸人以口,百世勸人以書。較之與人為善,雖有形跡,然對症發藥,時有奇效,不可廢也。失言失人,當反吾智。】
『韓 愈』,唐朝時候人。在那個時候當面勸人,這是以言詞;要廣泛的勸導社會大眾,只有著書這才能做得到。所以,『較之與人為善,雖有形跡』而不同,可是一定要 懂得『對症發藥』,才能收到好的效果。現代這個社會害的是什麼病?善人就好比是個良醫,你一定要懂得病症的根源、如何來治療,這個功德就大了。『失言』是 不當說的,你說出來了,這叫「失言」;『失人』是你不當教導的,你來教導他。譬如說,許許多多講經的法師,我聽說過,我也聽他們講過,他們所講的都是唐宋 古大德的批註,這個講給人聽,這是「失人」。他們這些人是現代人,他們得的那些病跟唐宋時代的人病不一樣;拿唐宋那個藥方給現在人吃,沒有效果。這是說經 的人「失言」;對象,那就是「失人」。
在現代,科學技術發達,不用著書也行。著書在今天,效果好象並不是很大;今天效果最大的,無過於衛星電視傳 播、網際網絡傳播,這個效果大。所以,我們不能不懂,不能不善於運用這些高科技的傳播,用這個東西來勸世間一切大眾。可以不必再印書,我們將這些畫面、將 這些講解製成光盤,廣泛的流通,利益大眾,這是好事情!下麵一段:
【何謂救人危急?患難顛沛,人所時有。偶一遇之,當如痌瘝之在身,速為解救。】
人 生在世間,患難顛沛是很難避免的,特別是生活在現代這個時代。我們每天從報章信息裏面得到的消息,災難一年比一年頻繁,一次比一次嚴重,這些都是非常兇惡 的預兆,不是好事情!前年,美國同修寄一份資料給我,是美國國家統計的數字,每天青少年犯罪率達到六千九百萬件,這是報案的,沒有報案的還不知道。我曾經 就這樁事情,向大洛杉磯地區總檢查長請教,我說:「這事情是不是真的?」他說:「是真的。」我說:「現在情形怎麼樣?」他說:「現在還在增長,還沒有辦法 把它止住。」這有兩年了,我猜想現在美國青少年犯罪率一定超過七千萬件,每一天!你說怎麼得了!這個多可怕!真的『如痌瘝之在身』,「痌瘝」是毒瘡,人身 上生了毒瘡,你就曉得多痛苦。如何來幫他解救?這是舉例來說。
【或以一言伸其屈抑】
這個人有冤枉,我們幫助他,能夠發一言替他伸冤。
【或以多方濟其顛連】
顛沛流離,苦!我們多方面想辦法救濟幫助他。
【崔子曰: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蓋仁人之言哉。】
恩 惠不在大,救急要緊。人有急難,如實時雨,趕快要去幫助他。當前的急難,我想想,最大的急難,最嚴重的急難,無過於思想的危機,這個危機已經普遍到全世 界。任何一個國家地區,我們很安靜仔細聽聽周邊人講話,他講些什麼?從他講話當中,我們就體會到他想些什麼,他說的是什麼,他做的是什麼。行為種種過惡都 是從不良的思想產生的,所以思想危機才是根本!為什麼產生這個危機?聖賢道德的教誨完全失掉了,沒有人提倡了。教化眾生,教化全世界的眾生,最有效果的就 是衛星電視跟網絡傳播。我們看看電視的內容是什麼、網絡裏的內容是什麼,就知道了。電視、網絡是沒有道德、沒有仁義的教學,只有殺盜淫妄,只有爭名奪利, 教人怎麼去競爭,怎麼去鬥爭,到最後怎樣去戰爭。發展到戰爭,那就是全世界的毀滅。所以今天整個趨向是如此,這是人間的大難。唯有志士仁人,能夠挽救世界 劫運的是哪些人?是今天有權力操縱傳播工具的人,他有能力毀滅這個世界,他也有能力挽救世界。到底這個世界是走向毀滅,還是走向挽救?就在他們一念之間。 底下一段:
【何謂興建大利?小而一鄉之內,大而一邑之中。】
『一邑』是一個城市。
【凡有利益,最宜興建。】
這是在古時候,明朝那個時候,那種社會狀況之下。
【或開渠導水】
開河流引導的水利工程。
【或築堤防患,或修橋樑以便行旅,或施茶飯以濟饑渴。隨緣勸導,協力興修,勿避嫌疑,勿辭勞怨。】
我 們從過去人他們對社會做這些福利的工作,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提倡社會福利事業,應當努力去做,要看現前社會的需求。在今天,社會間最大的大利是倫理道德 的教學。這個事情說難也不難,在過去的時代,那的確是困難。如果社會演變成今天這個現象,真的,諸佛菩薩神仙都救不了,無能為力。今天誰有力來挽救?我剛 才說過,有權力操縱衛視、網絡,這些人有權力,他要是運用他的權力,每天能夠用一、兩個小時提倡仁義道德,提倡神聖的教誨,我相信這個世界不到一年、半 年,風氣就改變了。為什麼?人都有良心,可惜沒有人喚醒;只要有人喚醒,常常在這裏講,他們的良心會發現。良心發現,回頭是岸,這是現前最大的利益,沒有 比這個利益更大了。第七段:
【何謂舍財作福?釋門萬行,以佈施為先。所謂佈施者,只是舍之一字耳。】
『釋門』是講佛門。佛門講「菩薩行」,方法、手段無量無邊,但是總歸起來,不外乎『佈施』,所以菩薩行六個守則,頭一條就是佈施。什麼叫佈施?「佈施」就是舍,捨己為人。
【達者內舍六根,外舍六塵,一切所有,無不舍者。】
這不是普通人,『達者』,「達」是通達,誰是達者?在佛家講,法身菩薩才真正是達者。為什麼?他真的完全舍掉了,這些話講的是事實不是虛構的,可是在凡夫做不到。凡夫能夠舍財,能捨身外之物,就不錯了;要讓他內外俱舍,一切所有無不舍者,這辦不到。
【茍非能然】
如果做不到,六道凡夫做不到。
【先從財上佈施】
我們先從這裏下手。
【世人以衣食為命,故財為最重。吾從而舍之,內以破吾之慳,外以濟人之急。始而勉強,終則泰然,最可以蕩滌私情,袪除執吝。】
所 以,佛教人修行從哪里下手?從佈施。我學佛第一次跟出家人見面-章嘉大師,我第一句話向他請教,我說:「我知道佛法好,我很想學。有沒有方法叫我很快的契 入?」章嘉大師告訴我:「有,看破、放下。」我接著向他請教:「從哪里下手?」他跟我說:「佈施。」勸我學佈施。我就真聽話,回去就真幹。所以老師很喜歡 我,他教我東西我真做。做了果然有效應。所以,先從財佈施。這個效應是什麼?把我們一向慳貪的心減輕了。斷,當然是不容易的,減輕了,就是貪心、吝嗇不像 從前那麼嚴重。對外又可以幫助別人,這是佈施恩惠。所以,初做的時候勉強,到後來就做成自然了。佈施勉強,我自己的經驗,十年!前十年都很勉強,十年之後 慢慢就成了習慣。到現在,幾乎連痕跡都沒有了,所以心地清淨;把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瞋癡慢都佈施掉了。再看下麵第八段:
【何謂護持正法】
我 們說到這裏,尤其現在在中國,這一條重要!中國的社會,現在被一些邪知邪見、邪教擾亂得使大家困惑不堪。如何能破除邪知邪見?如何能夠制止邪教?唯有護持 正法。古人所謂「破邪顯正」,破邪是目的,如何達到破邪的目的?顯正就對了。顯正才能破邪,如果正不能顯,邪就決定不能破!
【法者,萬世生靈之眼目也。不有正法,何以參贊天地?何以裁成萬物?何以脫塵離縛?何以經世出世。】
這 是把『正法』的好處略略的說了四點。「正法」,佛菩薩教誨是正法,儒家的教誨是正法,道家的教誨是正法,世界上還有許許多多宗教也是正法,它們在這個世界 流傳千百年。印度教流傳到今天,世間人公認它有八千五百年的歷史;猶太教,有四千年的歷史;拜火教,好象也有人寫小說裏頭叫「明教」,我們一般也稱它作 「拜火教」,它差不多有三千五百多年;都比佛教早。佛教,依中國歷史的記載,今年三千零二十幾年,現在外國人承認的是二千五百多年。再往下來推,天主教、 基督教,我們今天用的公曆二00一年,公元就是基督教跟天主教的。回教有一千七百多年歷史,錫克教也有六、七百年歷史,最短的巴哈伊教也有一百五十多年的 歷史。
我們仔細看看,歷史愈悠久,它的法愈正。傳了這麼多年,這個世界上許許多多的人還是把它當作真理,向它學習,依教奉行,這是正法。如果沒有 這些正法,怎麼能夠『參贊天地』?「參」是參與,「贊」是幫助;就是今天講的大自然,我們怎麼能夠參贊這些大自然?何以能夠『裁成萬物』,幫助一切萬物? 這些都是說物質文明。下麵這兩句,那是講精神文明。『何以脫塵離縛』,超凡入聖,這是精神生活;『何以經世出世』,經營世出世法。
【故凡見聖賢廟貌】
廟宇是聖賢弘法利生的場所,我們見到了,見到道場,見到聖賢的造像。
【經書典籍】
這個我們稱為「法寶」。
【皆當敬重而修飭之】
我們要尊敬它,要重視它,有損壞要趕快把它修理。
【至於舉揚正法,上報佛恩,尤當勉勵。】
這 是我們應該去做的。綜合這個地方一點意思,第一個,我們決定要尊重道德。道,是人生應當走的堂堂正正的一條大道。什麼是「大道」?我們今天講的「秩序」。 社會的秩序,家庭的秩序,宇宙之間,我們曉得,太空當中許許多多星球,我們行星繞著太陽有秩序,它不亂來,太陽繞著銀河系有秩序,這是自然的秩序-天道。 人道跟天道要能合一。「人道」是什麼?儒家講的「倫常」。倫常是人道跟天道合一,夫婦、父子、兄弟、君臣、朋友,有秩序,一點都不亂。人與人的關係有秩 序,它不亂,天下太平,社會安定。如果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臣不臣,我們的道就失掉了;道失掉了,社會就動亂,天下就不太平。聖人的教誨,教我們這些 道理。如果我們能夠把人與人的關係處好,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處好,人與天地萬物的關係處好;「參贊天地,裁成萬物」,就是把這些關係處好。關係處好了,那 就是聖賢。聖賢教學的場所,聖賢教學的典籍,我們一定要尊重。我們要懂得尊重道德,要崇尚善行,要行仁義,要重視古聖先賢的教育,要重視正法的教育。末後 講『尤當勉勵』,特別是在我們現前這個社會。第九段:
【何謂敬重尊長】
這是講倫理。
【家之父兄,國之君長,與凡年高、德高、位高、識高者,皆當加意奉事。】
我 們中國人常講「忠孝傳家」,我們的德行表現在哪里?表現在尊重尊長。我們家裏父兄是我們的尊長,要尊重;國家的領導人,一定要尊重。佛在《梵網經》,這是 大乘菩薩戒經,裏面教導我們:第一條「不作國賊」,決定不能做傷害國家社會的事情;第二條「不謗國主」,國家領導人決定不能譭謗。《瓔珞菩薩戒經》裏面, 教給我們「不漏國稅」,人民有納稅的義務,決不可以偷稅、漏稅;「不犯國制」,國制是國家的法律,國家的法律決定不違犯。你看看這四條多麼重要,這四條做 到了就是敬重尊長,敬重社會,敬重國家。
【在家而奉侍父母,使深愛婉容,柔聲下氣,習以成性,便是和氣格天之本。】
現在家庭已經不教這 些,所以兒童不懂得這些道理。許許多多人說:「兒女不聽話,不聽管教。」你沒有教,你怎麼能管教?不但你沒有教,你的父母也沒教你。所以《無量壽經》上佛 說得好,「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這句話雖然講得很柔和,我們聽了很難過、很痛心。教兒女,從哪里教起?古時候從《弟子規》教起,從 灑掃應對教起,現在誰懂得?臺灣還有幾位志士仁人在提倡讀經,讓這些中小學的學生念中國的古書,很難得,很難得!希望這個提倡能有效果。我們今天在澳洲建 立個小道場,要求所有的出家人學《弟子規》,把這個定作我們第一個課程。要背、要能講、要能做到,從學做人做起。人都做不好,你怎麼能成佛?了凡先生這些 話,全在《弟子規》裏頭。
【出而事君,行一事,毋謂君不知而自恣也。】
『君』,就是現在我們所講的「領導」,無論你在哪個單位,單位領導人就是「君」。我們做一樁事情,千萬不要以為領導人不知道,可以私下胡作妄為,那就錯了。
【刑一人,毋謂君不知而作威也。】
如果我們懲罰一個人,千萬不要認為領導人不知道,我可以任意去欺負人、欺壓人,你就錯了。
【事君如天,古人格論,此等處最關陰德。試看忠孝之家,子孫未有不綿遠而昌盛者,切須慎之。】
教我們謹慎從事,這些地方最關陰德。你做好事別人不知道,這是積陰德。你的領導不知道,你在那個地方作威作福,這是損你的陰德。這個事情做不得,果報可畏!再看末後這一段:
【何謂愛惜物命】
這是培育仁慈心。
【凡人之所以為人者,惟此惻隱之心而已。】
『惻隱』是憐憫心、同情心,人之為人,實在講就在這一點。
【求仁者求此,積德者積此。】
無非是增益我們的惻隱之心,這就是仁者,這就是積德。
【周禮,孟春之月,犧牲毋用牝。】
《周禮》是周公定的。『孟春』是正月。正月要祭祀的話,祭祀都是用些動物殺生來祭神明,不要用母的。為什麼?這是它生育的時候,要憐憫它。
【孟子謂君子遠庖廚,所以全吾惻隱之心也。】
「聞 其聲,不忍食其肉」,儒家講的。佛家雖然沒有禁止肉食,但是佛勸人要吃「三淨肉」。什麼叫「三淨肉」?「不見殺」,殺的時候,你沒有看到;「不聞殺」,殺 的時候,你沒有聽到聲音;「不為我殺」,這個不是為我殺的;都是保全「惻隱之心」而已。佛教傳到中國,一直到梁武帝,梁武帝讀《楞伽經》,真的是大動惻隱 之心,他把肉食斷掉了。諸位要曉得,佛教吃素,不吃肉,素食是中國梁武帝提倡的,這個不是佛教本來的教義。梁武帝是佛門的護法,他以國王之尊提倡素食,形 成了素食運動。當時出家人統統響應,一直傳到現在,在家居士也響應,這是一樁好事情。素食對於健康決定有好處,尤其是現在的肉食,現在肉食含的病菌非常 多,非常嚴重,「病從口入」。
如果你們要以為素食不健康,肉食才是健康的,我可以給你做證明。我素食吃了五十年,我一生沒生過病,怎麼能說素食不 健康?新加坡許哲居士今年一百零二歲,她是胎裏素,她一出世就不能吃葷辛的,吃葷辛她就要吐。她素食一百零二年,身體健康,一點毛病都沒有,所以在新加坡 大家都知道「一百零二歲的年輕人」。怎麼能說素食不健康?都是一個錯誤的觀念在作祟。下麵說:
【故前輩有四不食之戒,謂聞殺不食、見殺不食、自養者不食、專為我殺者不食。】
這個比釋迦牟尼佛加了一條,加了一條就是「自養者」。
【學者未能斷肉,且當從此戒之。】
這是好事情。所以我們要想養成健康的身體,不能不注意這條。末後,了凡先生做了一個總結:
【漸漸增進,慈心愈長。不特殺生當戒,蠢動含靈,皆為物命。求絲煮繭,鋤地殺蟲,念衣食之由來,皆殺彼以自活。】
常 常想到這個,我們心裏面很難過,為了生活,沒有辦法不殺生。知道這個道理,慈悲心懇切的人他不穿絲織品。為什麼?看到傷心。一件綢緞,多少生命在裏頭,怎 麼能忍心?穿皮的衣服,都是殺生,取它的皮毛,不忍心!耕地、種植,地上許許多多的小蟲都死了,我們才得一點糧食。我最近在雪梨參觀一個農場,是出家人開 辦的,他們把蔬菜種在塑料的籃子裏面,我就問他:「為什麼不種在地上?」「種在地上,耕地會殺死很多小蟲。我們種在籃子裏面,費的工程大很多,但是不殺 生。」我聽了很受感動,很難得,這個值得提倡。他還是用土栽,不過把土放在塑料籃子裏頭,大的籃子,避免殺生。
【故暴殄之孽】
我們吃東西不愛惜,飯菜吃剩就丟棄,這個造孽,這個罪很重!
【當與殺生等】
這個罪業跟殺生沒有兩樣。
【至於手所誤傷,足所誤踐者,不知其幾,皆當委曲防之。】
我們總要懂得防範。
【古詩雲:愛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何其仁也?善行無窮,不能殫述。】
說之不盡。
【由此十事而推廣之,則萬得可備矣。】
了凡先生在此地舉出這十個例子,希望我們從十個例子去類推,認真努力去修學,自然善行就可以圓備。好,今天就講到此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zakimirage 的頭像
    ozakimirage

    南無阿彌陀佛

    ozakimirag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