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言
這本書雖然不是佛經,但是要把它當作佛經一樣尊重。民國初年,淨宗印光大師,一生中對這本書極力提倡。他的弘化社,印送這本書約在百萬冊以上。由此可知,印祖對這部書的重視。不僅如此,而且還不斷提倡,教我們研究、實行、講說。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是諸佛的法印。佛法是講原則,是講道理的。所以,佛經有五種人說,除佛之外,其餘弟子、天、仙、化人所說的,只要和佛說的宗旨一樣,不違背佛的原則,佛都承認它是佛經。
我們看看這本書的內容,都是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等於佛經。佛是講理的,並不是只有佛自己說的,才稱為佛經。這就是佛教值得人尊敬,值 得人讚歎的地方。因此凡是符合佛陀教育的原理、原則,我們都應該看成經典。尤其是這本書,經過祖師的證明,一再提倡,它是我們學佛的根基。不但是學佛的基 礎,也是一般人在社會上安身立命的根本。
創造命運是有一套學問,它是有理論、有方法的。這些理論方法就在這本書中。本書的分量雖然不多,但對於這方面確實掌握住綱領。所以我們想要改造命運,創造命運。乃至學佛真正有所成就,都要依本書的道理方法為基礎。可見本書對於我們學佛修行是何等的重要。
[了凡四訓]是這本書的名字。[了凡]是寫這本書的人。[了凡]兩個字的[凡]字,有兩種說法。第一、是講到人。如果不是佛菩薩羅漢這些聖人,就是一個 平常的[凡人]。[了]是明白、也是完結的意思。[了凡]就是明白做個平凡人是不夠的,應該要做最上等的人。就是說凡是平常人所動那些不好的念頭,要漸漸 消除。所以稱作[了凡]。第二、就是指作者袁了凡先生。他是明朝人,出生在江蘇省蘇州府的吳江縣。他是進士出身,做過寶坻縣知縣。他喜歡做善事,並且是信 仰佛教的。因為他是一個大善人,所以大家都尊重他,稱他了凡先生。
[四訓]是四種教訓,就是本書所說的四篇文章:第一是立命之學,第二是改過之法,第三是積善之方,第四是謙德之效。這是了凡先生把他讀書所得到的心得,以及他一生奉行[太上感應篇]的經驗,寫了這本書來教導他的兒子。所以此書是他的家訓。
————————————-
(一)立命之學
了凡四訓(第一卷)
——2001/4/16、檔名:19-16-01
各 位同學,大家好!今天我們能夠在鳳凰衛視的攝影棚跟大家見面,來談談《了凡四訓》。這本書是我在二十六歲,剛剛接觸佛法,第一本念的書;它對我的影響非常 之大,可以說影響了我一生。這部書,我對它非常愛好,也常常讀誦,也講過不少遍。過去所講的跟現在所講的,當然在境界上有些不同,但是往年所講的依舊可以 做參考。
了凡先生姓袁,他的名字叫黃,紅黃藍白黑的黃,字坤儀,他是當時江南吳江縣人。他生於明世宗(世宗是明朝第十二代的皇帝)嘉靖十四年,公 元一五三五年。這樣子,諸位就比較有清晰的概念,距離我們現在有五百多年。《了凡四訓》後面附有一篇文章,《俞淨意公遇灶神記》,也是一篇非常值得我們學 習的一門功課。俞淨意生於嘉靖四年,大了凡先生十歲。他們曾經在丁醜年,就是了凡先生第二次去考進士,那一年他是四十三歲,俞淨意先生五十三歲,他們兩個 同科。俞淨意考取,了凡先生沒有考取。了凡先生一直到丙戌年,他五十二歲才考取進士。我們從他一生傳記裏面來觀察,改過自新也是相當辛苦的事情,不是那麼 容易。特別是早年,前二十年很辛苦;到了晚年,功夫成熟了,斷惡修善是愈來愈容易。我們來看本文:
【余童年喪父】
『余』是了凡先生自稱。『童年』,童子的時候。根據「立命之學」來看,我們曉得,他喪父決定是在十五歲之前。怎麼知道?因為他遇到孔先生那一年是十五歲,所以決定是在十五歲之前。
【老母命棄舉業學醫】
『舉業』,就是讀書求取功名。他的母親告訴他,不必去念書求取功名,勸他學醫。
【謂可以養生,可以濟人。】
學醫有好處,可以養活自己,也可以救濟一些病苦之人。
【且習一藝以成名,爾父夙心也。】
如果你真的把醫學學好了,將來能成為名醫,這是你父親對你的一個願望。
【後余在慈雲寺遇一老者,修髯偉貌,飄飄若仙,余敬禮之。】
以 後,『後』是他十五歲那一年,公元一五四九年。他在慈雲寺遇到一個老人,『修髯偉貌』,修髯是鬍鬚很長,相貌非常魁梧。『飄飄若仙』,不像是凡人的樣子。 他看到之後,對他非常禮敬。由此可知,了凡先生從小家教好,雖然年紀輕輕十五歲,處事待人接物就很懂規矩,這才能討人歡喜,逗人喜愛。
【語余曰】
這個老人告訴他。
【子仕路中人也】
這個老人好像是會看相的,一看到,你是個作官的命。
【明年即進學】
『進學』,就是明年你就會考取秀才。
【何不讀書】
為什麼不讀書?你到處在外面遊蕩,為什麼不讀書?
【余告以故】
他就把他母親教導他,不要念書,去學醫。他在外面遊蕩,可能是在采藥。因為十五歲學醫,那一定是學徒;或者跟著大夫,或者跟藥店裏面作學徒,這都是我們能夠想像得到的。所以他把緣故告訴道長。
【並叩老者姓氏裏居】
向老人請教貴姓,從哪里來的?
【曰:吾姓孔,雲南人也。】
這老人告訴他,他姓孔,他是雲南人。
【得邵子皇極數正傳】
邵康節的《皇極數正傳》,現在《四庫全書》裏頭還收著有。我曾經去翻了一翻,實在說看不懂,完全是屬於高等的數學。這個書裏頭不但是可以講一個人的命運,講國家的命運,講世界的命運,完全是從《易經》卦數裏面來斷定。
【數該傳汝】
從定數上來講,我應該傳給你。這個老者第一次跟他見面,怎麼知道能傳給他?這裏頭就有大學問。這一種學問,跟佛門宗門教下祖師大德傳道,非常類似。
【余引之歸】
了凡先生就引導這個老人回家,看他的母親,告訴他的母親。
【母曰:善待之。試其數,纖悉皆驗。】
母親說:好好招待他。試驗試驗他算得靈不靈?結果一試驗,他算得果然靈。
【余遂起讀書之念】
從這個地方,他對老者給他推算,他有信心了,這樣又生起讀書的念頭。
【謀之表兄沈稱】
跟他的表兄商量。
【言:鬱海穀先生,在沈友夫家開館,我送汝寄學甚便。余遂禮鬱為師。】
他的表兄把他送到鬱海穀先生那裏,鬱海穀在那裏教私塾,『開館』就是教私塾,他把他送到那裏去寄學。了凡先生就拜鬱海穀先生為老師。
【孔為余起數,縣考童生當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學考第九名。】
孔先生替他推算,他說:你明年到縣裏面去考秀才,縣考是十四名,府考是七十一名,提學考第九名。提學是省考。那個時候考秀才要通過這三關。
【明年赴考,三處名數皆合。】
明年去考,明年是十六歲。十六歲去考的時候,果然考取了,而且名數完全相合。可見得孔先生算命的功夫很不錯,相當高明,他不是江湖術士,他是個真正有實學的數術專家,中國也講命理專家。他是真的,他不是假的。
【複為蔔終身休咎】
既然這樣靈驗,請老先生算算一生的流年,吉凶禍福。
【言:某年考第幾名,某年當補廩。】
『廩』,也是秀才裏面一個等級,相當於我們現在講公費學生。廩是廩米,它的名額是有一定的,必須要有缺,出缺。秀才裏面考試名次最高的,再遞補上去,補稟。
【某年當貢】
貢生比廩生又要高一等,都還是秀才。秀才裏頭分很多等級,以貢生為最高,廩生為其次。
【貢後某年當選四川一大尹】
你 當了貢生之後,某年,貢生就有資格入太學去讀書。所以那個時候入太學,太學就是國家辦的大學。古時候只有一個,叫國子監。太學都是設在首都,設在京城。明 朝時候有兩個國子監,這什麼原因?明太祖建國的時候定都在南京,所以南京有國子監。以後到成祖,成祖遷都到北京,所以北京也有個國子監。明朝國家辦的大學 就變成兩個,這個常識我們要懂。貢生以上,才有資格到國子監去讀書。這是貢後某一年,你會當選四川一位縣長,『大尹』是縣長。
【在任三年半,即宜告歸。】
你在任三年半,你就要告老還鄉。為什麼?
【五十三歲八月十四日醜時】
算得這麼準確。
【當終於正寢】
你壽終正寢,你的壽命到了。
【惜無子】
你命裏頭沒有兒子。
【余備錄而謹記之】
『備錄』,一樁一樁的,他所講的統統把它記起來。這是他一生的流年。
【自此以後,凡遇考校,其名數先後,皆不出孔公所懸定者。】
『懸』就是他算定的。以後每一年讀書考試,名次全都被孔先生算定了,絲毫不差。這裏面有個插曲。
【獨算余食廩米九十一石五鬥當出貢】
就是他當廩生,他領的國家給他的米糧,配給他的米糧,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公費生。他要領多少米糧?要領九十一石五鬥,他就出貢。換句話說,他從廩生就升到貢生。
【及食米七十一石,屠宗師即批准補貢,余竊疑之。】
算命是給他算,九十一石五鬥他才能出貢,但是他領廩米七十多石的時候,這個時候屠宗師,『宗師』就是當時的提學,管一省教育,相當於現在所說的教育廳長,他就批准補貢生。補貢生,那就是出貢。他心裏就疑惑,為什麼這個不對?這個算的就不對。
【後果為署印楊公所駁】
屠宗師批准補貢,文件上去了,被署印,『署印』是代理,代理的這位楊先生把它駁回來,不准他補貢。
【直至丁卯年】
丁卯年是明穆宗隆慶元年,了凡先生三十三歲。諸位想想,他十六歲考取秀才,到三十三歲才當上貢生。十幾年,這麼長的時間。直到丁卯年。
【殷秋溟宗師見余場中備卷,歎曰:五策,即五篇奏議也。】
這 個時候督學,就是主持教學的長官殷秋溟先生。他在閒暇之中,把從前這些秀才,他們那些考試卷,沒有考中的這些考試卷,重新拿來看看。突然之間,看到了凡先 生他的考卷寫得非常好,所以就感歎說:這五篇,他做的這五篇文章,就等於五篇奏議。他的見解、文字都好,可以比得上大臣對於皇帝的奏議。
【豈可使博洽淹貫之儒,老於窗下乎!】
『博』是說他見聞廣博,他的學識很豐富;『洽』是說他對於理論瞭解得很透徹;『淹』是說他的文義透徹;功夫一『貫』。這樣的文章,很難得看到。他說:不能讓這樣一個有學問、有德行、有能力的人,老於窗下,一輩子當窮秀才。
【遂依縣申文准貢】
再給他申請去補貢,這一次批准了。
【連前食米計之,實九十一石五鬥也。】
孔先生算得一點也沒錯,確確實實他的廩生米領到九十一石五鬥,他才能出貢。
【余因此益信進退有命,遲速有時,澹然無求矣。】
他 到這個時候,完全肯定,相信一個人有命運。命運遲早都有時候,強求不得的,於是他的心定下來,妄念沒有了,真正做到「於人無爭,於世無求」。所以我說,這 種人叫標準凡夫。我們作凡夫都不標準,一天到晚胡思亂想,到處妄求,求不到的。命裏有的終須有,命裏無時莫妄求,哪里求得到?
【貢入燕都】
做了貢生,到燕都,到北京。到北京,當然也許想看看那一邊的國家大學。我想他一定是去兩個大學都瞭解一下,選擇到底在哪里讀書,這是我們能夠想像到的。
【留京一年,終日靜坐,不閱文字。】
為什麼?一生都是命,想什麼都是枉然,所以把妄念止住了。實在說,他是被命運所拘,無可奈何。我們看了凡這個情形,也值得同情,也值得可憐。
【己巳歸】
第二年從北京回到南方。
【遊南雍】
這個時候了凡先生三十五歲。『南雍』就是南京的國子監。可見得他調查,搞清楚了,他選擇南京的大學,想到這個學校去念書。
【未入監】
還沒有上學,在沒有上學之前。
【先訪雲穀會禪師】
沒 有上學之前,聽說棲霞山,棲霞山在南京,現在南京有個棲霞寺,他到棲霞山去訪問雲穀禪師。『雲穀』是大師的號,他的法名叫做「法會」,所以此地稱他「會禪 師」,這是尊稱他。雲穀禪師是當時佛門的一位大德、一位高僧。這個時候雲穀禪師已經是六十九歲,了凡先生三十五歲,雲穀大了凡三十四歲。了凡三十五歲去見 他,這也是頭一次遇見。
我們在後面傳記裏面看到,雲穀禪師的行誼,他的道風,他是一個真正開悟的人。雖然很年輕的時候出家,出家的時候也跟現在一 樣,做一些經懺佛事。但是那個時候經懺佛事,跟我們現在性質完全不一樣。後來他覺悟到,出家幹這些事情,與了生死、出三界不相干,「我不是為這個而出家 的,這個出家就等於維持自己的生活而已」,所以生死事大。十九歲他就去參學,尋師訪道,以後他確實成就了。開悟之後,他在寺院裏面韜光養晦,專做苦行,別 人不願意做的苦工他做。以後有一些地方上的名士、官員發現他,這是一個真正有道的高僧,所以就幫助他,希望把棲霞山的道場恢復。他老人家無意於名聞利養, 他介紹另一位法師去作住持、方丈。道場復興之後,他在山後面很隱密的一個地方,建了一個小的修行地方,這個地方叫做「天開岩」。人跡罕至,他一個人在那邊 苦修。我想,了凡先生去訪問,必定是在這個所在;天開岩,一定在這個所在,因為法師已經六十九歲。法師是七十五歲圓寂的,也就是一五七五年,這一年了凡先 生四十一歲。所以了凡先生跟他見面,與大師圓寂這個時間並不很長,只有七年。我們想想,他一定是住在棲霞山天開岩。
大師平常接眾,不管哪個人去訪問他,他總是丟一個蒲團,叫你坐在那裏,叫你參「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一句話都不說。一天不講一句話,都在定中。了凡先生去參訪他,大概也不例外。
【於棲霞山中,對坐一室,凡三晝夜不瞑目。】
跟了凡先生,他們坐在禪堂裏面,三天三夜一句話沒說。
【雲穀問曰:凡人所以不得作聖者,只為妄念相纏耳。】
特別是修行人,修行人為什麼不能成就?妄念太多了,妄想、分別、執著太多,這個心定不下來。
【汝坐三日,不見起一妄念,何也?】
你 很奇怪!你在這裏坐了三天,我『不見起一妄念』,沒有看到你起一個妄念。這什麼緣故?雲穀禪師好奇!平常很少說話,遇到了凡先生,跟他說了這麼一大堆的 話,不容易,這也是特別的緣分。我們要懂得這裏面的道理,人與人之間確確實實有時節因緣。他遇到了雲穀禪師,這才開始轉變命運,「立命之學」是雲穀禪師傳 授給他的。
【余曰:吾為孔先生算定,榮辱死生,皆有定數,即要妄想,亦無可妄想。】
我早年念到這一句,我想了凡先生這個時候是標準凡夫。 也不錯,一生按照命運去過日子,到五十三歲壽終正寢;一生沒有大過失,來生肯定不墮三惡道,標準凡夫。他的命運被孔先生算定,『榮辱死生,皆有定數』。這 個話同時也告訴我們,我們也不例外。凡人只要你有念頭,你就不能沒有數;也就是說,你就不能沒有定命,只要你有妄念在。如果沒有妄念,你就超越命運。了凡 先生雖然能夠改造命運,他只能改變,他不能超越。
雲穀禪師了不起,為什麼沒有把高一層的,超越命運這個方法教導他?這也是要觀機授教,看看了凡先 生的本質,他的天賦。這些有道德的高僧,都有能力觀機,看你是上根,還是中根、下根,應機說法。所以一切眾生遇到這些高人,沒有不得利益的。我們看看了凡 先生,他是中人的根性,他不是上根,他是中根。對中根,當然不能夠說上法;說上法,他不能接受。所以說法,契機比什麼都重要。法不契機,等於是閑言語,這 是佛經上說的。閑言語,用現在的話來說,廢話,白說了。所以必須要契機契理。
我們要深深相信,任何一個人都有命運、都有一個定數,只是自己不知 道。自己不知道,換句話說,你在這一生當中,你必定是盲目摸索。了凡先生他被人算定,他清楚;他這一生,他所行的方向、目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只是 照著命運走就是。我們可憐,我們不知道自己的命運,所以在茫茫大海當中盲目在摸索。如果隨順煩惱,摸索當中還會造許許多多罪業,這些罪業損我們的福報,減 我們的壽命;一般講折壽,折損我們的壽命。這種情形在今天社會,可以說比比皆是。如果善根福德深厚的人,他雖然不知道自己的命運,但是心地善良,沒有非非 之想,存心、行事都能守規矩,不做傷天害理之事,不做損人利己之事;雖然不知道自己的命運,必定替自己增福,替自己增壽,不知不覺當中得福報。
但 是現在我們的社會大環境不好,這是古今中外,有史以來從來沒有過的。人是凡夫,不可能不受環境的影響,環境不善,我們天天被不善影響;換句話說,我們造不 善業的機會就多了,而且不知不覺在造孽。這個事情很可怕!我往年求學的時候,李老師給我講了一故事,不是給我一個人說,上課給我們同學們一起講的。他講 到,從前古時候,有一個地方發生了一個逆倫的命案,兒子殺父親。這個事情在從前不得了,這是大事情。這個事情上報給皇帝,當然這個兒子處死刑,皇帝下了命 令,這個地方的縣長撤職查辦。縣長犯了什麼過失?這個地方是你統治的區域,是你教化的地區,你怎麼教化這樣一個大逆不道的人?你教育失敗,縣長撤職,巡撫 記過,巡撫是當時的省長。這種行政處分還其次,朝廷下命令,那個時候縣都有城牆,把城牆拆掉一個角;皇帝下命令,城牆拆掉一個角。這什麼意思?你們這個 縣,出了這樣一個大逆不道的人,是你們全縣人的恥辱。
現在我們在報紙、雜誌上,常常看到殺父親、殺母親,太多了。古時候的教學跟現在的教育一對 比,我們就明白了,為什麼古時候社會能安定,長治久安,人民確確實實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再回過頭來看看今天,無論是富貴或是貧賤,有億萬財富的人,他活 得幸福不幸福?沒有幸福;他快樂不快樂?他沒有快樂。他生活得很可憐,說個不好聽的話,不是過著人的生活。這到底是什麼原因,我們有沒去想過?這裏頭都有 定數。定數,我們每天起心動念、語言造作,都有加減乘除。加減乘除的幅度不大,大概距離你的命數不會超越太多,一般算命看相都能算得很準確。如果我們的惡 念善念、善行惡行,幅度很大的話,你有大善或者是有大惡,就把你的定數改變了。如果你有大善,你命中不好,它會變好;如果你造的是大惡,你命裏頭本來很 好,會變壞。
凡人在所不免,尤其是在現代的社會。現代社會,沒有一樣不在誘惑人,人心怎麼能夠定得下來?所以今天修道,今天做學問,不容易成就。 能在這個時代,學業、道業有成,都是相當的善根福德因緣;如果沒有相當的善根福德,都不可能。你有善根,你能夠明理;你有福德,你才不動心。面對所有一切 誘惑,不會起心動念,這是真功夫,這是真的福德。
古時候古大德,學校是教學的場所,佛門是修行的場所,為什麼要選擇在山林人跡罕至之處?實在講, 它的目的無非就是避開社會的誘惑,讓我們的心容易定下來而已。現在難了,我學佛講經,雖然這麼多年,佛教許許多多的道場,我都沒有去過。在中國,我只去過 九華山、去過峨嵋山。而現在這些道場,公路開上去了,遊客很方便,以前很不方便。我小時候,我是安徽人,我的老家在廬江,距離九華山不算太遠,但是從前朝 山要走三天,現在汽車三個小時。從前要走三天,真的要有誠意。還有人三步一拜,大概要走七天到十天,從我們家鄉很虔誠的拜到九華山。選擇這些地方,無非是 交通不方便,遊人不方便,不喜歡人家到這兒來,我們這個環境寧靜,不要被人破壞。現在開上馬路,寺廟裏都裝上電視,完了,這個染汙已經到家裏來了。現在修 道難了,太難太難了!
我在國外這麼多年,一直到今年,我們才選擇澳洲圖文巴的小城,山上,山城。這個小城,人口只有八萬。而且這個地方的人非常保 守,在現在講是很難得的做學問、修道的一個好環境。不能選擇在都市,都市誘惑力量太強,沒有定力決定不能成就。花花世界,你怎麼修行?我一九七七年在香港 講經,聽那邊的同修們告訴我:虛雲老和尚曾經到香港,香港同修要挽留老和尚定居在香港,老和尚說:這個地方花花世界,不適合修行。所以住了沒幾天,就回到 中國去。為什麼?誘惑力量太大,名利心太重,不是一個修行的處所。
如果要像是了凡先生這種心態,那行。他已經知道自己命運,算定了,打妄想也是枉然,他心定下來了。這一說明,雲穀禪師就哈哈大笑。
【我待汝是豪傑,原來只是凡夫。】
我 本來以為你是一個英雄豪傑。什麼叫豪傑?一般人做不到的,你能做到,這個人就是英雄、就是豪傑。三天三夜不起一個妄念,不是普通人能做到,了凡先生能做 到。再一問什麼原因?命被人算定,打妄想也枉然,這樣才不打妄想。這是凡夫,這是一個標準凡夫。我們要知道,從這個地方要真正省悟過來,看看雲穀禪師怎樣 開導他,怎樣教化他,怎樣把他這些錯誤的觀念扭轉過來,這是真實的學問。
了凡先生能接受,是他的善根。佛家講善根,是能夠明瞭。能夠深信不疑,依教奉行,這是他的福德。有善根、有福德,又遇到這樣好的善知識開導他,這是因緣。善根、福德、因緣三個條件具足,他成就了。他能夠把他的命運改變,道理在此地。好,我們今天講到此地。
了凡四訓(第二卷)
——2001/4/16、檔名:19-16-02
諸 位同學,大家好!前面講到了凡先生拜訪雲穀禪師,在禪堂裏面對坐三天三夜,不起一個念頭。雲穀禪師很好奇,問他:這是什麼緣故?了凡先生說他自己的命運被 孔先生算定,二十年當中絲毫沒有差誤,他想起心動念也是都是枉然,因此把這個心定下來。雲穀禪師這才告訴他:你這一生當中,會被命運拘束住,是因為你還是 有妄念,不能算是功夫,只可以說是個標準的凡夫。了凡先生聽了之後,反過來向禪師請教。
【余問曰:然則數可逃乎?】
【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詩書所稱,的為明訓。我教典中說:「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壽得長壽。」夫妄語乃釋迦大戒,諸佛菩薩豈誑語欺人?】
這 一段話裏面,有很深的意思在其中。了凡先生問:人既然有命運,這個命運可以能夠逃避嗎?提出這麼一個疑問出來。禪師告訴他,『命是由我作,福是自己求』。 這兩句話裏面有很大的學問,首先我們要明瞭,六道凡夫都逃不出命數。命數從哪里來的?古聖先賢、諸佛菩薩他們是過來人,他們對於這個事實真相徹底明瞭,絲 毫沒有錯誤,這是我們要信得過的。如果用現代科學家他們的說法,那就是空間是無限維次的,如同他們所講的三度空間、四度空間、五度空間。在理論上說,空間 是無限度數。我們生在人道,只是生活在三度空間裏面,四度空間以上維次的眾生,我們就不知道。
今天科學家告訴我們,確確實實有十一度空間存在,但 是如何突破空間維次,現在科學家還在那裏研究。空間維次突破了,就是我們一般人所說的,你知道過去、未來。過去造的是什麼因,現在得的是什麼果報,這一生 造的是什麼因,來世是什麼樣的果報,不就都清楚了嗎?這不是推算,比孔先生高明多了。孔先生是從數學,《易經》是一部數學,從數理上推斷的,推斷得相當正 確,但是不敢講完全正確。因為推斷只要有絲毫的差誤,結果就完全不相同。但是如果能夠突破空間維次,那是決定正確,絲毫沒有錯誤。為什麼?過去、現在、未 來是你親眼所見的。
這些事情,實在說還不難。在古印度婆羅門教、瑜伽、數論這些大師們,他們都有這個能力。所以六道輪回這個說法,不是佛教的,而 是古婆羅門教的,就是現在所說的印度教。他們的歷史,現在在世界上,公認它有八千五百年的歷史,比佛教早得很多。這些人都修禪定,佛經裏面所講的四禪八 定,因此六道之內的空間維次,他們幾乎完全突破了,所以六道裏面的狀況,他說得很清楚。但是他只知其當然,而未知其所以然。六道怎麼來的,為什麼會有這個 現象,為什麼會有這些變化,他就不知道了。因此釋迦牟尼佛出現在這個世間,他為的是什麼?為了這些人有能力觀察到這些境界,但是對於這些境界還有許許多多 疑惑不能夠解除。釋迦牟尼佛出現到世間,就是為了這樁事情。所謂是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這樣把釋迦牟尼佛感應到這個世間,為我們說明這些現象的所以 然。佛在大乘經裏面講得很多,特別是在《華嚴經》上。不僅是六道,六道之外,還有四聖法界,還有一真法界,這都是歸納起來說的。如果細說,那不是言語能說 得盡的。就像科學家所說的,空間是無限維次,跟佛在經典所說的話完全相應。
這麼多不同維次的空間怎麼發生的?佛告訴我們,都是從妄想、分別、執著 裏面變現出來。我們冷靜的去思惟、去觀察,眾生的妄想無量無邊,前念滅了,後念就生,一天不知道起多少個妄念,不知道有多少的分別執著,這樣造成不同維次 的空間,造成不同的現象。佛在經上常講,十法界依正莊嚴,用現在話就是宇宙人生的現象,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就像我們今天在螢光幕上,螢光幕上現的 相,這是心,心現的;這個相它能活動,它在那裏產生變化,這個變化是識變的。識就是分別、執著、妄想,這個東西它能把現象改變,變得非常的複雜。這是佛一 語把宇宙人生現象的根源,給我們說出來。
所以雲穀禪師才講,「命由我作」,不是別人做的,與別人毫不相關。自己身外的境界是一個幻境,《金剛經》 上說得好,「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不是真實的。這種現象佛給我們說,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無。就如同作夢一樣,你不能說沒有夢中境界,夢中境界確 實存在,但是你不能說它有。為什麼?它是虛幻的,確確實實了不可得。如果我們細心的去思惟觀察,我們現在在這個世間的確是一場夢。我們晚上睡著了,人家把 你的身體抬走,你都不知道,由此可知,身不是我。
西方的哲學家很聰明,他知道這身不是我,於是他提出一個理論,「我思故我在」。那就是承認什麼? 物質的身體不是我,虛幻的;但是能夠思惟、能夠想像的,這個是我。這是比一般人要高出一等,是不是真相?不是的。我思是妄想,不是事實真相。所以佛法比他 的境界就更高,連我思也放下,徹法底源,恢復到真心,恢復到本性,然後才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個真相在佛教裏頭有個名詞,叫一真法界,或者叫真如,或者 叫第一義諦,名詞術語佛用得很多。佛在教學,為什麼要說這麼多的名詞?這裏頭有個用意,就是教我們明瞭事實真相,不要執著名詞。執著名詞,又產生妄想、分 別、執著。這是屬於教學的方法,教學的藝術。
我們既然起了妄想、分別、執著,今天想把妄想、分別、執著斷掉,心裏想「我也很想」,問題是什麼?斷 不掉,妄念還是一個接著一個,這就是我們的功夫不能成就。我們雖然在經教裏面明白了,深信不疑,這在佛法講,我們只是解悟,我們沒有證得,沒有契入真實的 境界。要證悟才有用,解悟沒有用處,不能解決問題。因此解悟之後要修行,要把這些理論、把這些方法,落實在自己生活當中,逐漸提升自己的境界,這個樣子才 能解決問題。於是這才說,六道裏面的眾生,這是妄想、分別、執著比較重的,「命由我作」。
我們這一生窮通富貴,這是命。這個命是有定數的,定數從 哪里來?自己造作的。佛家講因果通三世,人決定是有過去世、有未來世。佛講到究竟處,他講時間講?那。?那,這個時間很短暫。我們今天講時間單位,最小的 講秒,佛家講?那。?那怎麼個計算法?佛用彈指,一彈指有六十個?那。一彈指不到一秒,我們如果彈得快,一秒鐘我可以彈四次。一彈指是一秒鐘的四分之一, 一彈指有六十個?那,就是四分之一秒的六十分之一,才叫一?那。一?那裏面,有九百個生滅。就是念頭,一個念頭生,一個念頭滅,一?那當中有九百念頭生 滅。這太微細,我們一般人覺察不到,我們常講粗心大意。什麼人能夠觀察得到?入定。定就是清淨心,把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統統伏住。相當深度的禪定,這 個生滅現象見到了。那是大功夫,雲穀禪師恐怕還沒有見到。大乘佛法裏面講,能夠見到?那生滅的頭數,大乘圓教八地菩薩。八地叫不動地,跟如來的果位非常接 近。八地上面是九地、十地、等覺,那就是佛的果位,非常接近,這才真正瞭解宇宙人生真相。
我們今天講念頭,是粗念,太粗太粗的念頭。我們動一個善 念,利益別人,利益社會,利益眾生,果報是福。我們動一個惡念,惡念是利益自己,所謂是利己損人,這個念頭在佛法叫惡念。惡念,果報是凶,果報是災禍。所 以一個人一生的吉凶禍福,是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的果報,也可以說是言語造作的現象,這就所以說是「命由我作」。真正明白人、通達人,肯定這個說法,肯 定這個事實,他在這一生當中,無論遭遇的是什麼樣橫逆不善的環境,他決不會怨天,決不會尤人。他不會怪別人,反過頭來他怪自己,「我自己造作的不善,所以 才受這種苦報」。明瞭之後,福要自己去求。怎麼求法?改過遷善。
我在年輕的時候,早年,我的父親過世也很早,我二十一歲,我父親過世。我們生活正 好遇到中國跟日本的戰爭,受過八年戰爭的苦難,學業沒有完成。那個期間我們是流亡學生,完全跟家庭脫離。國家對我們算是相當不錯,成立了許多國立中學,收 容我們這一批流亡學生。學校是我們的家,老師是我們的父母,同學是我們的兄弟姊妹,所以我們那個時候,對於學校、對同學、對老師,那一份真誠的親愛,現在 人沒有法子想像。我們是患難當中生活的朋友,彼此互相照顧,過的生活非常清苦。我父親過世,家庭裏頭一無所有。
我流亡到臺灣,在台灣工作了七、八 年,看看自己沒有前途。我的老師章嘉大師,為我選擇這一個行業,他勸我出家,勸我弘揚佛法。我想了很久,他老人家的指示很正確,我就聽從他的教誨,選擇這 一個行業。我跟他三年,他給我奠定了基礎。以後我辭去了職務,到台中跟李炳南老居士學教,在台中住了十年。所以在佛法上,我是接受兩個老師十三年的教誨; 但是在世間學曆上,我只是初中畢業。而後這一生,福自己求。我明白了,我覺悟了,所以從二十六歲學佛以後,我就小心謹慎,依教奉行。
年輕時候,也 有一些看相算命的給我算過命,這是我們中國人老風俗。年幼的時候,我母親給我算過命;在台灣,也遇到不少這些高人,算我過不了四十五歲。我的命比了凡還 苦,壽命比他還短,他還活到五十三,我四十五歲就沒有了。所以在那個時候學佛,我就把我的壽命算到四十五歲;四十五歲以後,沒有了。四十五歲這個期間當 中,自己一定要有一個成就。這個成就,就是決定要能夠往生淨土,我把目標定在這裏,自己要有個打算。可是到四十五歲那一年,果然我害了一場病,病了一個 月。我也不看醫生、也不吃藥,因為我自己明白,醫生可以醫病,不能醫命;命到了,你找醫生有什麼用處?所以就關起門來念佛,求生淨土。每天有幾個學生替我 做一點東西送給我吃,吃稀飯、醬菜。一個月之後,身體慢慢就好了。我是一生都沒有生過病。病好了之後,我們還繼續從事於講經弘法的工作。到晚年,愈來愈順 利。
記得有一年,我在善導寺遇到甘珠活佛,那也是我的老朋友,他是章嘉大師的學生,大概差不多大我二十歲。遇到時候,他告訴我,他說:淨空法師, 你過來。我們也是很難得見一次面,非常歡喜。他說:你現在命運完全轉了。我說:怎麼回事?他說:從前我們都在背後說你。我說:說什麼?說:你這個人,人很 聰明,可惜沒有福報,又短命。我說:這些可以當我面說,不要背後說;我說:我很清楚。他說:你現在這些年弘揚佛法,完全轉過來了;不但你有福報,而且你很 長壽。我很感慨的是,到第二年,甘珠活佛就過世了。這是藏傳佛教裏面,一位很難得的大德,是一個真正的善知識,規規矩矩的出家人。現在在這個社會裏頭,能 找到這樣規規矩矩的出家人,確實不多見。我在香港遇到一位,就是聖一法師,大嶼山寶林寺的。我對他非常尊重,非常的敬仰。聽說這兩年,身體也不太好。他對 於中國佛教貢獻很大。
所以命可以改。改命的方法,就是覺悟之後再不造惡。起心動念,要為別人想,要為社會想,要為眾生想,不要為自己想。這個話說 起來容易,做起來不容易。了凡先生做了十幾年,感應才現前。我自己差不多做了三十年,感應才明顯的我自己能覺察得到。我學成之後出來講經說法,二十年才有 一個小道場,就是景美的「華藏圖書館」。我弘法二十年,才有這麼一個地方;又過了五年,這才有一個「佛陀教育基金會」;再過五年,在世界上許許多多地方, 我們建立「淨宗道場」。所以到晚年,確實甘珠活佛講的話應驗了,愈來愈順利,心地愈來愈清淨,愈來愈沒有替自己想。我今天活在這個世間,為別人活,不為我 自己,自己沒有了。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享受,早就放下了。印光大師晚年常說,我一無所有,我也不怕死。我現在差不多也入了他的境界,自己一無所有,真的 也不怕死。死對我來講,是一樁歡喜的事情、高興的事情,因為我知道死了到哪里去。生從哪里來,死從哪里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就叫「命由我作,福自己 求」。這個話是真的,一點都不假。
了凡先生改命運改得很辛苦,往後讀這個文,我會提醒諸位。我自己這一生改的時候,我很幸運,我比他改得順利。這 個原因是因為我始終沒有離開老師,老師常常在身邊督促、指導,這個得利益太大了。我跟章嘉大師三年,跟李炳南老居士十年,十三年的時間在老師的身邊,這個 得利益太大了,耳提面命。那個時候畢竟是年輕,是很用功,但是沒有達到古人所講的標準。我自己是用功努力,充其量給自己打分數也不過六十分,才及格而已。 現在,大概可以能夠到八、九十分。所以效驗愈來愈明顯。
這一樁事情,古大德常講,要「真幹」!我集合自己五十年的心得,寫了二十個字。人家問我: 法師,你怎麼修的?你怎麼教人?我都在這二十個字當中。「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十個字是存心。無論是順境、逆境,無論是善緣、惡緣;佛家講 緣是對人事,人事環境是用緣來說,物質環境是講境界,順境、逆境是講物質環境,善緣、惡緣是講人事環境。我們必須在這些境緣當中磨煉自己,一定要以真誠心 處事待人接物。別人用虛妄心對我,沒有關係,那是他,與我不相干;甚至於他譭謗我、侮辱我、陷害我,與我都不相干。我們自己要一味真誠待人,這個樣子轉禍 為福,轉得快,災消福來。
處事待人接物要用清淨心,清淨就是一塵不染,順境絕不起貪戀的心,惡境絕不起瞋恚心,永遠保持自己心地的清淨平等,自然 就生智慧。愛護一切眾生的心油然而生,這叫慈悲心。慈悲心,兩、三年有效驗。過去我讀印光法師的傳記,印光大師早年住的寮房,房間裏面有蚊蟲、有蒼蠅、有 跳蚤,這些東西幹擾。他的侍者,就是照顧他的人,想把這些東西清除,趕出去。大師說:不必,有它們在,顯示我自己修行的德行不夠,不能夠感動它們,不要趕 它們走。到七十歲以後,他的房間去找這些東西,一個都找不到。果然這些東西搬家了,在佛法的術語叫「遷單」,它搬走了。印光大師七十歲以後,我現在也七十 歲以後,這兩年來,我很歡喜有了效果。我居住的這些房子,也有這些螞蟻、蟑螂,常常會看見,這兩年當中逐漸逐漸少了。
我在圖文巴買了一個小地方, 已經有一年八個月,剛剛買下來的時候,螞蟻非常多,蟑螂、小蟲很多。山上住了兩位同修,我告訴她,決定不殺生,對於它們要以清淨心、恭敬心來對待;不但不 可以傷害這些小螞蟻,連害它的念頭都要斷絕。看到它們,我們合掌「螞蟻菩薩、蟑螂菩薩」,我們要這個心對待它。告訴它,我們生活環境不一樣,房子裏面是我 的生活環境,房子外面是你們生活環境,希望我們和睦相處,互不幹擾,互助合作,常常這樣的心對待它、勸勉它。這一年半以來,我再看看螞蟻少了百分之九十, 現在還有,很少,不像從前成群結隊。我告訴大眾,我們再努力兩年,大概完全就沒有。用真誠的愛心,對這些小動物。
不僅對這些小動物,對植物也不例 外。我們花園裏面種了很多花、很多樹木,還有蔬菜,在山上我們自己種蔬菜,我們也是用愛心對待它、愛心照顧它,花開得特別美、開得香,這些小樹、蔬菜長得 特別好。我們不要用化肥,不要用農藥,完全沒有,是以愛心來照顧。有感應,連樹木花草都有感應,這使我們想到,古時候傳說的「生公說法,頑石點頭」,連石 頭都有感應。我現在還沒有這個效應,現在我相處的只是到植物,植物跟我有感應,石頭還沒有。生公的功夫比我還高一等,我還達不到他的功夫。
這都是跟諸位說明,「命由我作,福自己求」。我這一生當中,五十年學佛所體驗到的,命運完全轉過來。雖不敢說得大自在、大圓滿,但是自在、圓滿是接近了,有信心可以得到。
下 麵文字上說,『詩書所稱,的為明訓』。古聖先賢著作裏面所說的,的的確確、明明白白的教訓,我們要相信。『我教典中說』,「我」是雲穀禪師,他是出家人, 「我教」,那就是佛教。佛教經典裏面講:『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壽得長壽。』我們凡夫不能無求,我早年學佛,心裏也是有希求。章嘉大師看出來 了,告訴我,「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是他老人家教我求的方法。袁了凡是雲穀禪師傳他求的方法,我求的方法是章嘉大師傳授給我的,言語比雲穀簡單,非常 有效果。他告訴我:你在真心祈求的時候,沒有感應,求的時候沒有感應,這是什麼原因?你自己有業障。障礙不在佛法那一邊,不在外面,障礙在自己本身,本身 有業障。只要把業障除掉,感應就現前,有求必應。我就問他,向老師請教,我說:業障怎麼除掉?他跟我說:懺悔。「懺除業障」,普賢菩薩在《華嚴經》裏頭說 的。然後教給我,怎麼懺除?絕對不是去拜梁皇懺、拜水懺,不是搞這個。所以我遇到這個老師,真的是個好老師。他說:佛法不在形式,要在實質。什麼叫實質? 後不再做。譬如,我們起了不好的念頭,說了不好的話,做了不好的事情,現在知道這是罪過,這是錯了,從此以後,我不再錯了,這叫做真正懺悔,這樣才能消除 業障。假如你在佛菩薩面前念經、念咒,以為懺悔了,念完之後再造,造了以後再去念,這個沒有用處,這是完全錯了。
我的老師跟我講實話,佛法重實 質,不重形式。譬如講到戒律,他非常重視戒律,我跟他三年,他提到戒律的重要,總提了幾十遍,我的印象最深。怎樣持戒?他告訴我,不必到哪個地方求法師受 戒,他說:用不著,他說:那個沒用處。我說:那要怎麼做?學一條,做到一條,這一條你持了。譬如,不殺生,你真正能做到,對於一切生物絕對沒有殺害的念 頭,你這一條戒就圓滿,不一定要去受戒。到戒壇受了戒,受了戒你做不到,你就全破了、全犯了,罪上不是加罪?老師教導我是這個方法,學一條做一條,做到 了,那就是真正受持。所以我學佛,得力於這些大善知識的教誨。
在前年,我遇到新加坡納丹總統,我們在一起吃飯,納丹總統告訴我,他是印度教徒。他 說:我最佩服佛教,佛教重實質,不重形式。我聽了,聽呆了,這個話幾十年前章嘉大師跟我講的,這幾十年當中,我就沒有聽人講過這個話。我聽納丹總統講,這 內行人,這個人不簡單,所以我對他也非常尊重。
我們要懂得究竟怎麼個求法,真正消除業障,有求必應。但是業障習氣重,這個不怕,我們需要耐心、需 要時間來消除。了凡先生用幾十年的時間,我也用二十年到三十年的時間,你沒有這麼長的時間不行。不是說斷就斷,哪有那麼容易!毛病習氣自己一定要克服,常 常提醒自己。所以古人重視讀誦,非常有道理。我自己這一生能成就,我知道,我得力於講臺。我四十多年沒有離開講臺,天天在講經,天天勸別人,天天勸自己, 別人有沒有得到利益我不知道,我自己真的得利益。這就是佛法常說的「一門深入,長時熏修」。如果沒有長時間的熏修,怎麼能成就?我們的毛病習氣是無量劫熏 習而成的,都是長時熏得的。現在我們要把壞的習氣、惡的習氣舍掉,要學古聖先賢,要學諸佛菩薩,還是要時間。所以如果沒有相當長的時間,要有決心、有毅 力,斷除自己習氣,這才能圓滿成就。
了凡四訓(第三卷)
——2001/4/16、檔名:19-16-03
諸位同學,大家好!前面講到有求必應,雲穀禪師特別加強語氣說,妄語是佛門大戒,諸佛菩薩怎麼會欺騙人?這些話都是幫助了凡增進信心。了凡先生聽了之後。
【余進曰:孟子言:「求則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義,可以力求;功名富貴,如何求得?】
了凡進一步向雲穀禪師請教:孟子曾經說過,「求則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義,這是我可以求得的;功名富貴,身外之物,如何能夠求得?
【雲穀曰:孟子之言不錯,汝自錯解了。汝不見六祖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求在我,不獨得道德仁義,亦得功名富貴;內外雙得,是求有益於得也。】
這 一段話非常重要。雲穀禪師畢竟是老修行,了凡跟他見面,了凡先生三十五歲,雲穀禪師這個時候六十九歲,而且是一個真正修行得道之人。我們中國俗話稱得道, 真正開悟、真正契入佛菩薩境界的人。所以孟子的話沒有錯,你錯解了。孟子話哪個地方沒錯,你錯解在什麼地方?此地沒有多說。我在上一堂所講的,諸位要是能 夠細心去體會,雲穀禪師這兩句話,你自然就明白了。
下麵他舉禪宗六祖的話來說,這是在《壇經》上的。『一切福田,不離方寸』,「方寸」就是指我們 的心地,禍福吉凶都是念頭變現出來的,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我們求感應,求感應從哪里求?從真心裏面去求。所以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 女,求長壽得長壽。你要懂得求的道理,你要懂得求的方法,如理如法哪有求不到的?世出世間最難的是成佛,成佛尚且可以求得,何況世間功名富貴?那簡直就是 雞毛蒜皮,算不了什麼,哪有求不到的道理!
我們今天求,最重要的是通。什麼叫通?通就是貫通空間維次;我這樣說,現代人比較容易理解。用什麼方法 來貫通?用真誠心。什麼叫誠?什麼叫真?真就是沒有妄,不是虛妄,一絲毫的虛妄都沒有。什麼叫誠?清朝晚年,曾國藩先生說得好,他的《讀書筆記》給「誠」 這個字下一個定義:「一念不生是謂誠」,這個定義下得非常正確。佛法裏面講,一個妄念都沒有,這叫真誠。真誠心就是自己的本性,就是自己的真心,世出世間 一切法都是從真心本性裏頭變出來的,你把真心本性找到了,哪有不得的道理?
這些理、事,釋迦牟尼佛在大乘經典裏面講得太多太多了,稍稍涉獵大乘都 知道釋迦牟尼佛這些教誨。什麼人得受用?依教奉行的人就得受用、就得利益。如果你讀經,你只會讀,不瞭解經裏面的道理,不瞭解它的意思,不能把這些道理方 法落實到自己生活行為上,你得不到利益,你還是不通。不通,雖有求,不會得感應的。
我往年,提起這個事情,大概是三十年前,我在台北西門町「法華 寺」講《地藏經》。我記得,我那時候講經,廣欽法師還來聽過一次,他坐在下麵蒲團上。有一天,我講經下來,有一位法師住在基隆,聽到我講感應的事情,他來 問我:法師,你講的感應靠不住。我說:怎麼靠不住?他說:我天天向佛菩薩求一個電冰箱,求了三年都還求不到。我聽了就笑一笑,我說:法師,你那個道場住多 少人?他說:就是我一個人住。我說:你一個住,沒有要一個電冰箱的必要,所以你求不到。
我說:我這些年當中,有求必應。他問我求什麼?我說:我要 講經,我需要參考資料。那個時候在台灣,找這些經書典籍相當不容易,很難得有人給我介紹香港的智開法師,我跟智開法師沒有見過面,以為他是個老法師,每一 次寫信我都恭恭敬敬稱「老法師」;以後見了面,才知道我們兩個同年。智開法師對我幫助很多,凡是我所要的書籍,他儘量給我搜集,搜集寄到臺灣給我,我什麼 時候有錢什麼時候還他,沒有錢就欠著,這對我的幫助太大太大了。幾乎我開的單子,所要的這些東西都是些古籍,他都替我找到。其中只有一部時間最長,半年, 《中觀論疏》。這一部書,他六個月之後才寄給我,很不容易找到。
我跟這個法師說:我有求必應,我求的是求道,是我所需要的;你求電冰箱,你沒有需 要。出家人在物質生活上應當清苦,不應當奢華,你的那個求不如法,我的求如法。如法如理,真的是有求必應。所以我對於老師的教誨,經典裏面所說,深信不 疑。「從心而覓,感無不通」這八個字,就是有求必應的理論與方法。
求在我,不獨道德仁義可以得到,身外之物,功名富貴也能得到;內外雙得,是求有益於得也。我們應當要發心求善,不要求惡,這個樣子才好。下麵文說:
【若不反躬內省,而徒向外馳求,則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
大 師這些開示,句句話都非常重要。我們想求,不論是求內在的德行,或者求外在的資生之具,就是我們生活所必需的,如果你不反躬內省;這個求是反躬,回頭,佛 家常講「回頭是岸」,你要向內心裏面去反省。向內求,你能求得到。如果你不能夠反省,不能夠充實你的德行,只是向外面攀緣,你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 「道」就是你求的方法,你求的理論。譬如,像現在我們在許多信息裏面看到、書店裏面看到,世間有些商業巨子他們成功,寫出他們自己奮鬥成功努力的經驗教 訓,提供一般人做參考。你用他們這些理論方法去求,你要是求得,得到了,那是你命裏有的;你命裏沒有,你還是得不到。為什麼?你不是向真心裏頭求,你不是 向心性裏面去求。這種求法,必然是「內外雙失,故無益」。我們看到今天社會,這樣的人太多太多了,這一段是大師提醒了我們。
下麵這一段,要討論改造命運的方法,文也有幾小段。頭一段是講你一定知道自己過失,確實反省,把這個根源找到。譬如,他命裏面沒有兒子,沒有兒子是什麼原因;壽命短,壽命短是什麼原因。
【因問:孔公算汝終身若何?】
雲穀禪師問了凡:孔道長算你的命,你這一生的流年怎麼樣?
【余以實告】
了凡老老實實向雲穀禪師報告。
【雲穀曰:汝自揣應得科第否?應生子否?】
你回過頭來自己想想,你應不應該得科第?這講功名。你應不應該有兒子?一定要向內反省。
【余追省良久。】
他聽了雲穀禪師的話,想了很久。
【曰:不應也。】
說:不應該。了凡是個讀書人、是個聰明人,他想一想,想出了不少的理由。
【科第中人,類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積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煩劇,不能容人;時或以才智蓋人,直心直行,輕言妄談。凡此皆薄福之相也,豈宜科第哉?】
了 凡一回頭、一反省,就把自己的毛病找出來,這個難得。所以平常很少說話的雲穀禪師,雲穀禪師是不太跟人說話的,有的時候一天一句話都不說,他能跟了凡說這 麼多的話,不容易。這也是古人所謂,真正遇到知己,才說了這麼多話。了凡一想,我不應該。為什麼?『科第中人』,就是官場當中的人物,都有福相。他說:我 自己福太薄,沒有福,怎麼能夠去考中科第?再加上他缺點很多,他不能夠積功累行,以基厚福。『基』是基礎,從基礎上培養自己的福德,他做不到。為什麼做不 到?下麵說,他『不耐煩劇』,就是太繁瑣的事情,他不願意做。又『不能容人』,心胸狹小,容不了人。『時或以才智蓋人』,「蓋」就是遮蓋別人,把別人壓下 去,現在人講喜歡出鋒頭,喜歡壓別人。『直心直行』,直心直行在此地,意思是心裏想說什麼就說什麼,並不是古聖先賢經教裏面講的直心直行。《維摩經》裏面 講「直心是道場」,那個直心直行是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個是妄想分別執著,這是毛病習氣。『輕言妄談』,說話不通過大腦,隨隨便便妄說的。像 這些都是『薄福之相』,他自己瞭解;「我這麼一大堆的毛病,天天在造業,當然沒有辦法考中功名」。在古時候,科第都是講參加國家的考試,取得學位,我們現 在人講學位。在從前也是三個學位: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我們現在學校裏面稱為:學士、碩士、博士,三個學位。這是說明他不應該考取功名的原因,他沒有 福。然後接著再說,他也不應該有兒子。
【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
先說兩句成語。地,我們看到地很骯髒,骯髒它會長很多東西,土地肥沃。水清就沒有魚。
【余好潔】
他有潔癖。
【宜無子者一】
好潔,變成了潔癖,這怎麼能有兒子?這是第一個,沒有兒子,不應該生子的原因。
【和氣能育萬物,余善怒,宜無子者二。】
和 氣非常重要,諺語常講「家和萬事興」。一個國家上下能相和睦,這個國家哪有不強盛的道理?如果不和,那就是衰敗的預兆現前。所以和,比什麼都重要。他沒有 和氣,常常喜歡發脾氣。換句話說,這就是我們講的貢高我慢、狂妄自大,沒有把別人看在眼睛裏頭。了凡是這麼一個人,所以想想這不應該生兒子。第三:
【愛為生生之本,忍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節,常不能舍己救人,宜無子者三。】
這是第三條,不應該有兒子。『愛』,慈愛是生生之本。他沒有愛心,心地很殘忍。『忍』是殘忍,殘忍是不育之根。他說:我對自己的名節非常愛惜,因為愛惜自己的名節,就不能夠舍己救人。這是不應該生子的第三個原因。接著他說:
【多言耗氣,宜無子者四。】
他喜歡說話,喜歡發牢騷,喜歡諷刺人,現在講喜歡挖苦人,常常在大庭廣眾之下,叫別人下不了台,也就是喜歡捉弄別人。這是不應該有兒子第四個因素。
【喜飲鑠精,宜無子者五。】
喜飲,歡喜喝酒。常常喝醉,傷害自己的精神體力。這也是不應該生子的因素。
【好徹夜長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無子者六。】
喜歡徹夜長坐,晚上不睡覺,不知道保養元神,這些都不應該有兒子。縱然生育,那個兒子也短命。
【其餘過惡尚多,不能悉數。】
反省反省自己的毛病,實在是太多了。
說 到「徹夜長坐」,佛家有「不倒單」,用打坐代替睡眠。我講這個話有毛病,你們要會聽得懂。打坐在定中是清醒的,不是睡眠;如果用打坐代替睡眠,不如躺著睡 得舒服,坐著睡多難過,這個道理一定要懂。我初學佛的時候非常羡慕,人能學到不倒單多好,連床鋪都不要了,生活愈簡單愈自在。我曾經向李老師報告過,我 說:我學這個好不好?因為我在台中學日中一食,我有五年的時間每天吃一餐飯,早晚都不吃,精神體力都很好,老師也很歡喜、很讚歎。因為老師本人日中一食, 他大概是有四、五十年了,我在台中學他。我進一步想學不倒單,學打坐。老師笑一笑,躺著睡比坐著睡舒服。以後我就算了,我就不再學了。為什麼?他已經把我 看准了,我沒有辦法入定,不過是坐在那裏睡覺而已。如果坐在那裏睡覺,那就錯了,不如躺著睡覺。我們也確確實實看到,有些不倒單的,我仔細觀察,他是坐在 那裏睡覺,坐在那裏打呼,睡覺了,所以他不是入定;不是像虛雲老和尚,虛雲老和尚他真的是入定,他不是睡覺。
真正大修行人,自私自利的念頭斷掉 了,對於世間五欲六塵確確實實不動心,這個時候他的心境空明,他沒有陰氣,所以常在定中。智慧光明,念念在增長。睡眠這個現象,他斷掉了。睡眠是可以斷 的,要功夫,要心地清淨,清淨到一定的程度,可以不要睡眠。因為財、色、名、食、睡,這叫五欲,欲界有,色界跟無色界都沒有。由此可知,這個東西是可以斷 的。但是你的煩惱習氣沒有斷,你要是勉強坐在那裏睡覺,對你的身體決定有害,這是很不健康的生活,我們必須要知道。所以在修行場合當中,千萬不要好面子、 好強、好勝,自己做不到,勉強去做,到最後把自己身體毀壞掉了,這是愚癡的事情。
了凡先生這樣一反省之後。
【雲穀曰:豈惟科第哉!世間享千金之產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產者,定是百金人物;應餓死者,定是餓死人物;天不過因材而篤,幾曾加纖毫意思?】
這 段話是至理名言,我們要細心去玩味。雲穀教了凡,他說:豈獨是考功名而已!世間大富大貴之人,家裏有千萬財產的人,定是千金人物;換句話說,他要有這個福 分才行。他過去生中沒有修福,他怎麼能夠得福報?過去生中修積得厚,這一生中得大福報;過去生中修積得薄,他就得小福報。這一段就是這個意思。沒有修福, 應該餓死的,也是過去造的罪業深重。這個報應是自己作自己受,與老天爺、與鬼神、與佛菩薩毫無關係。所以末後他說,天不過因材而篤,幾曾加纖毫意思?換句 話說,老天爺對於一切眾生確實是公平的。此地這個老天爺,實在講就是自然的果報,確確實實沒有加絲毫成見、沒有加絲毫意思在裏頭。下麵,這是告訴他積功德 的重要。他舉例說:
【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孫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孫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孫保之;其斬焉無後者,德至薄也。】
這 是雲穀禪師借著一般人的知見,勸了凡先生要積功累德。『百世之德』,在我們中國古時候的古聖先王,我們在歷史上所看到的,禹王。夏、商、周,夏享國四百 年,商享國六百年,周享國八百年;這中國歷史上最長的,祖宗有德。周朝能享國那麼久,文王、武王、周公,他們所累積的功德,百世之德;定有百世子孫保之, 這就世俗眼光來說。不在王位的,中國的孔子,孔子是教學,以大公無私,真誠愛心,有教無類,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他積的功德大。我們今天看 到,當代的子孫,大概是傳了七十多代,不但在中國受到國人的尊敬,孔德成先生到美國去,在舊金山受到美國當地社會人士的尊重。大家一聽說,孔老夫子的後 代,特別對待他禮遇。是說的這樁事情。
『十世之德』,像中國曆朝的帝王。我們今天講到了凡先生,他是明朝人。明朝太祖以及他的先人,累積的大功大 德,所以能傳十七代,能夠享國二百七十多年。我們再看看世間人,一般富貴人家,傳三代的、傳二代的,現在這個社會已經不多,但是還能見到。一代就完了,甚 至於自己晚年還保不住;中年的時候發達,晚年的時候破產,我們常常看到。這是什麼情況?『德至薄』。他沒有積功累德,起心動念、所作所為都是自私自利;縱 然做一點好事,也不舍棄名聞利養。他做好事,沒有條件的好事他不做。他做的這些好事,在社會上做一點慈善事業,他必須要有代價,要以得到大眾的褒獎、政府 的獎勵,他才肯幹;他為這個幹的,不是真心。這是假善,不是真善。這是德至薄。
舉出這些例子來給他說,然後教他,針對自己缺點,徹底改過自新,你就有救了。
【汝今既知非】
你今天既然曉得你的過失。
【將向來不發科第,及不生子之相,盡情改刷。】
改 造命運,從哪里改起?從自己的習氣、過失下手。你自己想想,你現在已經說了這麼多,你很清楚,為什麼考不取功名?你把你考不取功名的這些過失統統改過來。 為什麼你沒有兒子?現在你一反省,你也知道,你要把這些過錯統統改正過來,『盡情改刷』,刷是刷新,改是改正。然後教他要修善。
【務要積德】
務必要,一定要積德。過去你做的缺德的事情太多了,貢高我慢,常常以自己的才智去壓別人,處處好強、好勝,不能容人,這都是缺德,要改過來。
【務要包荒】
『包 荒』是拓開心量。你的心量太狹小,要能包容一切。佛菩薩之所以偉大,就是心量大,「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我今天還跟朋友們談起,我講到澳洲的土著,他們 自稱為「真人」,生活在沙漠曠野,政府提供他們的房屋,他們不住,把房子拿去當作儲藏室,他每天晚上還是願意睡在曠野大地上。有道理!他的心胸多麼開闊。 我的朋友告訴我,他說:確實,蒙古人、西藏人,青海、新疆人,這些遊牧民族,他們住在曠野,他的歌聲豪放,心胸開闊。我們現在人很可憐,住在公寓,鴿子籠 裏頭,那個心量多小!怎麼能跟人家相比?一定要拓開心量,拓開心量的人有福。
【務要和愛】
一定要和愛,了凡先生缺乏和氣、缺乏愛心,一定要修養。
【務要惜精神】
喜歡喝酒,喜歡熬夜,這都是不知道愛惜自己的精神,不知道愛惜自己的身體。雲穀禪師提出這幾個重點教他,改毛病,要認真去修學,修善積德。
【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
以前已經過去,不要再去想它。
【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此義理再生之身也。】
這 話說得好。人只要能夠改過自新,就能夠超越命數,命數拘他不住。在佛法裏面,佛常常勸學生們要發願。佛家的發願,就跟世俗人講的立志,是同樣一個意思。但 是佛教人發願,為眾生服務。如果想要為眾生服務,你要有服務的能力;換句話說,你要有道德、有學問、有能力,你才有條件為社會、為大眾服務。因此,你這個 心一發之後,你就要去修養你那些條件。修養品德,你一定要把自己煩惱習氣改掉;成就學問,成就德行,你一定要修善,積功累德;你才有能力如願以償。我幫助 這個社會,幫助這些苦難眾生,如果本身不具備這些條件,你發的這個願是空願,是永遠不能兌現的虛願,假的願,不是真的。如果發的願是虛假,那就有罪。什麼 罪?欺騙佛菩薩,欺騙眾生。所以虛假的願有罪,沒有功德。
佛教弟子們,最普通的願叫「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度」用現在的話說,幫 助、協助。眾生無量無邊,我們要發心去幫助他,去協助他們,幫助他們離苦得樂,幫助他們破迷開悟,我本身要有能力才行。末後接著三條,第一個斷煩惱,第二 個學法門,斷煩惱成就自己的德行,學法門成就自己的學問;然後成佛道,圓滿自己的功德。你這個願就是真實,就不是虛假的。如果這個願力很強、很大,超過了 業力,那就是佛門講的「乘願再來」,你的命運一百八十度的轉過來了。願力大於業力,就成功了。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這本書雖然不是佛經,但是要把它當作佛經一樣尊重。民國初年,淨宗印光大師,一生中對這本書極力提倡。他的弘化社,印送這本書約在百萬冊以上。由此可知,印祖對這部書的重視。不僅如此,而且還不斷提倡,教我們研究、實行、講說。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是諸佛的法印。佛法是講原則,是講道理的。所以,佛經有五種人說,除佛之外,其餘弟子、天、仙、化人所說的,只要和佛說的宗旨一樣,不違背佛的原則,佛都承認它是佛經。
我們看看這本書的內容,都是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等於佛經。佛是講理的,並不是只有佛自己說的,才稱為佛經。這就是佛教值得人尊敬,值 得人讚歎的地方。因此凡是符合佛陀教育的原理、原則,我們都應該看成經典。尤其是這本書,經過祖師的證明,一再提倡,它是我們學佛的根基。不但是學佛的基 礎,也是一般人在社會上安身立命的根本。
創造命運是有一套學問,它是有理論、有方法的。這些理論方法就在這本書中。本書的分量雖然不多,但對於這方面確實掌握住綱領。所以我們想要改造命運,創造命運。乃至學佛真正有所成就,都要依本書的道理方法為基礎。可見本書對於我們學佛修行是何等的重要。
[了凡四訓]是這本書的名字。[了凡]是寫這本書的人。[了凡]兩個字的[凡]字,有兩種說法。第一、是講到人。如果不是佛菩薩羅漢這些聖人,就是一個 平常的[凡人]。[了]是明白、也是完結的意思。[了凡]就是明白做個平凡人是不夠的,應該要做最上等的人。就是說凡是平常人所動那些不好的念頭,要漸漸 消除。所以稱作[了凡]。第二、就是指作者袁了凡先生。他是明朝人,出生在江蘇省蘇州府的吳江縣。他是進士出身,做過寶坻縣知縣。他喜歡做善事,並且是信 仰佛教的。因為他是一個大善人,所以大家都尊重他,稱他了凡先生。
[四訓]是四種教訓,就是本書所說的四篇文章:第一是立命之學,第二是改過之法,第三是積善之方,第四是謙德之效。這是了凡先生把他讀書所得到的心得,以及他一生奉行[太上感應篇]的經驗,寫了這本書來教導他的兒子。所以此書是他的家訓。
————————————-
(一)立命之學
了凡四訓(第一卷)
——2001/4/16、檔名:19-16-01
各 位同學,大家好!今天我們能夠在鳳凰衛視的攝影棚跟大家見面,來談談《了凡四訓》。這本書是我在二十六歲,剛剛接觸佛法,第一本念的書;它對我的影響非常 之大,可以說影響了我一生。這部書,我對它非常愛好,也常常讀誦,也講過不少遍。過去所講的跟現在所講的,當然在境界上有些不同,但是往年所講的依舊可以 做參考。
了凡先生姓袁,他的名字叫黃,紅黃藍白黑的黃,字坤儀,他是當時江南吳江縣人。他生於明世宗(世宗是明朝第十二代的皇帝)嘉靖十四年,公 元一五三五年。這樣子,諸位就比較有清晰的概念,距離我們現在有五百多年。《了凡四訓》後面附有一篇文章,《俞淨意公遇灶神記》,也是一篇非常值得我們學 習的一門功課。俞淨意生於嘉靖四年,大了凡先生十歲。他們曾經在丁醜年,就是了凡先生第二次去考進士,那一年他是四十三歲,俞淨意先生五十三歲,他們兩個 同科。俞淨意考取,了凡先生沒有考取。了凡先生一直到丙戌年,他五十二歲才考取進士。我們從他一生傳記裏面來觀察,改過自新也是相當辛苦的事情,不是那麼 容易。特別是早年,前二十年很辛苦;到了晚年,功夫成熟了,斷惡修善是愈來愈容易。我們來看本文:
【余童年喪父】
『余』是了凡先生自稱。『童年』,童子的時候。根據「立命之學」來看,我們曉得,他喪父決定是在十五歲之前。怎麼知道?因為他遇到孔先生那一年是十五歲,所以決定是在十五歲之前。
【老母命棄舉業學醫】
『舉業』,就是讀書求取功名。他的母親告訴他,不必去念書求取功名,勸他學醫。
【謂可以養生,可以濟人。】
學醫有好處,可以養活自己,也可以救濟一些病苦之人。
【且習一藝以成名,爾父夙心也。】
如果你真的把醫學學好了,將來能成為名醫,這是你父親對你的一個願望。
【後余在慈雲寺遇一老者,修髯偉貌,飄飄若仙,余敬禮之。】
以 後,『後』是他十五歲那一年,公元一五四九年。他在慈雲寺遇到一個老人,『修髯偉貌』,修髯是鬍鬚很長,相貌非常魁梧。『飄飄若仙』,不像是凡人的樣子。 他看到之後,對他非常禮敬。由此可知,了凡先生從小家教好,雖然年紀輕輕十五歲,處事待人接物就很懂規矩,這才能討人歡喜,逗人喜愛。
【語余曰】
這個老人告訴他。
【子仕路中人也】
這個老人好像是會看相的,一看到,你是個作官的命。
【明年即進學】
『進學』,就是明年你就會考取秀才。
【何不讀書】
為什麼不讀書?你到處在外面遊蕩,為什麼不讀書?
【余告以故】
他就把他母親教導他,不要念書,去學醫。他在外面遊蕩,可能是在采藥。因為十五歲學醫,那一定是學徒;或者跟著大夫,或者跟藥店裏面作學徒,這都是我們能夠想像得到的。所以他把緣故告訴道長。
【並叩老者姓氏裏居】
向老人請教貴姓,從哪里來的?
【曰:吾姓孔,雲南人也。】
這老人告訴他,他姓孔,他是雲南人。
【得邵子皇極數正傳】
邵康節的《皇極數正傳》,現在《四庫全書》裏頭還收著有。我曾經去翻了一翻,實在說看不懂,完全是屬於高等的數學。這個書裏頭不但是可以講一個人的命運,講國家的命運,講世界的命運,完全是從《易經》卦數裏面來斷定。
【數該傳汝】
從定數上來講,我應該傳給你。這個老者第一次跟他見面,怎麼知道能傳給他?這裏頭就有大學問。這一種學問,跟佛門宗門教下祖師大德傳道,非常類似。
【余引之歸】
了凡先生就引導這個老人回家,看他的母親,告訴他的母親。
【母曰:善待之。試其數,纖悉皆驗。】
母親說:好好招待他。試驗試驗他算得靈不靈?結果一試驗,他算得果然靈。
【余遂起讀書之念】
從這個地方,他對老者給他推算,他有信心了,這樣又生起讀書的念頭。
【謀之表兄沈稱】
跟他的表兄商量。
【言:鬱海穀先生,在沈友夫家開館,我送汝寄學甚便。余遂禮鬱為師。】
他的表兄把他送到鬱海穀先生那裏,鬱海穀在那裏教私塾,『開館』就是教私塾,他把他送到那裏去寄學。了凡先生就拜鬱海穀先生為老師。
【孔為余起數,縣考童生當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學考第九名。】
孔先生替他推算,他說:你明年到縣裏面去考秀才,縣考是十四名,府考是七十一名,提學考第九名。提學是省考。那個時候考秀才要通過這三關。
【明年赴考,三處名數皆合。】
明年去考,明年是十六歲。十六歲去考的時候,果然考取了,而且名數完全相合。可見得孔先生算命的功夫很不錯,相當高明,他不是江湖術士,他是個真正有實學的數術專家,中國也講命理專家。他是真的,他不是假的。
【複為蔔終身休咎】
既然這樣靈驗,請老先生算算一生的流年,吉凶禍福。
【言:某年考第幾名,某年當補廩。】
『廩』,也是秀才裏面一個等級,相當於我們現在講公費學生。廩是廩米,它的名額是有一定的,必須要有缺,出缺。秀才裏面考試名次最高的,再遞補上去,補稟。
【某年當貢】
貢生比廩生又要高一等,都還是秀才。秀才裏頭分很多等級,以貢生為最高,廩生為其次。
【貢後某年當選四川一大尹】
你 當了貢生之後,某年,貢生就有資格入太學去讀書。所以那個時候入太學,太學就是國家辦的大學。古時候只有一個,叫國子監。太學都是設在首都,設在京城。明 朝時候有兩個國子監,這什麼原因?明太祖建國的時候定都在南京,所以南京有國子監。以後到成祖,成祖遷都到北京,所以北京也有個國子監。明朝國家辦的大學 就變成兩個,這個常識我們要懂。貢生以上,才有資格到國子監去讀書。這是貢後某一年,你會當選四川一位縣長,『大尹』是縣長。
【在任三年半,即宜告歸。】
你在任三年半,你就要告老還鄉。為什麼?
【五十三歲八月十四日醜時】
算得這麼準確。
【當終於正寢】
你壽終正寢,你的壽命到了。
【惜無子】
你命裏頭沒有兒子。
【余備錄而謹記之】
『備錄』,一樁一樁的,他所講的統統把它記起來。這是他一生的流年。
【自此以後,凡遇考校,其名數先後,皆不出孔公所懸定者。】
『懸』就是他算定的。以後每一年讀書考試,名次全都被孔先生算定了,絲毫不差。這裏面有個插曲。
【獨算余食廩米九十一石五鬥當出貢】
就是他當廩生,他領的國家給他的米糧,配給他的米糧,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公費生。他要領多少米糧?要領九十一石五鬥,他就出貢。換句話說,他從廩生就升到貢生。
【及食米七十一石,屠宗師即批准補貢,余竊疑之。】
算命是給他算,九十一石五鬥他才能出貢,但是他領廩米七十多石的時候,這個時候屠宗師,『宗師』就是當時的提學,管一省教育,相當於現在所說的教育廳長,他就批准補貢生。補貢生,那就是出貢。他心裏就疑惑,為什麼這個不對?這個算的就不對。
【後果為署印楊公所駁】
屠宗師批准補貢,文件上去了,被署印,『署印』是代理,代理的這位楊先生把它駁回來,不准他補貢。
【直至丁卯年】
丁卯年是明穆宗隆慶元年,了凡先生三十三歲。諸位想想,他十六歲考取秀才,到三十三歲才當上貢生。十幾年,這麼長的時間。直到丁卯年。
【殷秋溟宗師見余場中備卷,歎曰:五策,即五篇奏議也。】
這 個時候督學,就是主持教學的長官殷秋溟先生。他在閒暇之中,把從前這些秀才,他們那些考試卷,沒有考中的這些考試卷,重新拿來看看。突然之間,看到了凡先 生他的考卷寫得非常好,所以就感歎說:這五篇,他做的這五篇文章,就等於五篇奏議。他的見解、文字都好,可以比得上大臣對於皇帝的奏議。
【豈可使博洽淹貫之儒,老於窗下乎!】
『博』是說他見聞廣博,他的學識很豐富;『洽』是說他對於理論瞭解得很透徹;『淹』是說他的文義透徹;功夫一『貫』。這樣的文章,很難得看到。他說:不能讓這樣一個有學問、有德行、有能力的人,老於窗下,一輩子當窮秀才。
【遂依縣申文准貢】
再給他申請去補貢,這一次批准了。
【連前食米計之,實九十一石五鬥也。】
孔先生算得一點也沒錯,確確實實他的廩生米領到九十一石五鬥,他才能出貢。
【余因此益信進退有命,遲速有時,澹然無求矣。】
他 到這個時候,完全肯定,相信一個人有命運。命運遲早都有時候,強求不得的,於是他的心定下來,妄念沒有了,真正做到「於人無爭,於世無求」。所以我說,這 種人叫標準凡夫。我們作凡夫都不標準,一天到晚胡思亂想,到處妄求,求不到的。命裏有的終須有,命裏無時莫妄求,哪里求得到?
【貢入燕都】
做了貢生,到燕都,到北京。到北京,當然也許想看看那一邊的國家大學。我想他一定是去兩個大學都瞭解一下,選擇到底在哪里讀書,這是我們能夠想像到的。
【留京一年,終日靜坐,不閱文字。】
為什麼?一生都是命,想什麼都是枉然,所以把妄念止住了。實在說,他是被命運所拘,無可奈何。我們看了凡這個情形,也值得同情,也值得可憐。
【己巳歸】
第二年從北京回到南方。
【遊南雍】
這個時候了凡先生三十五歲。『南雍』就是南京的國子監。可見得他調查,搞清楚了,他選擇南京的大學,想到這個學校去念書。
【未入監】
還沒有上學,在沒有上學之前。
【先訪雲穀會禪師】
沒 有上學之前,聽說棲霞山,棲霞山在南京,現在南京有個棲霞寺,他到棲霞山去訪問雲穀禪師。『雲穀』是大師的號,他的法名叫做「法會」,所以此地稱他「會禪 師」,這是尊稱他。雲穀禪師是當時佛門的一位大德、一位高僧。這個時候雲穀禪師已經是六十九歲,了凡先生三十五歲,雲穀大了凡三十四歲。了凡三十五歲去見 他,這也是頭一次遇見。
我們在後面傳記裏面看到,雲穀禪師的行誼,他的道風,他是一個真正開悟的人。雖然很年輕的時候出家,出家的時候也跟現在一 樣,做一些經懺佛事。但是那個時候經懺佛事,跟我們現在性質完全不一樣。後來他覺悟到,出家幹這些事情,與了生死、出三界不相干,「我不是為這個而出家 的,這個出家就等於維持自己的生活而已」,所以生死事大。十九歲他就去參學,尋師訪道,以後他確實成就了。開悟之後,他在寺院裏面韜光養晦,專做苦行,別 人不願意做的苦工他做。以後有一些地方上的名士、官員發現他,這是一個真正有道的高僧,所以就幫助他,希望把棲霞山的道場恢復。他老人家無意於名聞利養, 他介紹另一位法師去作住持、方丈。道場復興之後,他在山後面很隱密的一個地方,建了一個小的修行地方,這個地方叫做「天開岩」。人跡罕至,他一個人在那邊 苦修。我想,了凡先生去訪問,必定是在這個所在;天開岩,一定在這個所在,因為法師已經六十九歲。法師是七十五歲圓寂的,也就是一五七五年,這一年了凡先 生四十一歲。所以了凡先生跟他見面,與大師圓寂這個時間並不很長,只有七年。我們想想,他一定是住在棲霞山天開岩。
大師平常接眾,不管哪個人去訪問他,他總是丟一個蒲團,叫你坐在那裏,叫你參「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一句話都不說。一天不講一句話,都在定中。了凡先生去參訪他,大概也不例外。
【於棲霞山中,對坐一室,凡三晝夜不瞑目。】
跟了凡先生,他們坐在禪堂裏面,三天三夜一句話沒說。
【雲穀問曰:凡人所以不得作聖者,只為妄念相纏耳。】
特別是修行人,修行人為什麼不能成就?妄念太多了,妄想、分別、執著太多,這個心定不下來。
【汝坐三日,不見起一妄念,何也?】
你 很奇怪!你在這裏坐了三天,我『不見起一妄念』,沒有看到你起一個妄念。這什麼緣故?雲穀禪師好奇!平常很少說話,遇到了凡先生,跟他說了這麼一大堆的 話,不容易,這也是特別的緣分。我們要懂得這裏面的道理,人與人之間確確實實有時節因緣。他遇到了雲穀禪師,這才開始轉變命運,「立命之學」是雲穀禪師傳 授給他的。
【余曰:吾為孔先生算定,榮辱死生,皆有定數,即要妄想,亦無可妄想。】
我早年念到這一句,我想了凡先生這個時候是標準凡夫。 也不錯,一生按照命運去過日子,到五十三歲壽終正寢;一生沒有大過失,來生肯定不墮三惡道,標準凡夫。他的命運被孔先生算定,『榮辱死生,皆有定數』。這 個話同時也告訴我們,我們也不例外。凡人只要你有念頭,你就不能沒有數;也就是說,你就不能沒有定命,只要你有妄念在。如果沒有妄念,你就超越命運。了凡 先生雖然能夠改造命運,他只能改變,他不能超越。
雲穀禪師了不起,為什麼沒有把高一層的,超越命運這個方法教導他?這也是要觀機授教,看看了凡先 生的本質,他的天賦。這些有道德的高僧,都有能力觀機,看你是上根,還是中根、下根,應機說法。所以一切眾生遇到這些高人,沒有不得利益的。我們看看了凡 先生,他是中人的根性,他不是上根,他是中根。對中根,當然不能夠說上法;說上法,他不能接受。所以說法,契機比什麼都重要。法不契機,等於是閑言語,這 是佛經上說的。閑言語,用現在的話來說,廢話,白說了。所以必須要契機契理。
我們要深深相信,任何一個人都有命運、都有一個定數,只是自己不知 道。自己不知道,換句話說,你在這一生當中,你必定是盲目摸索。了凡先生他被人算定,他清楚;他這一生,他所行的方向、目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只是 照著命運走就是。我們可憐,我們不知道自己的命運,所以在茫茫大海當中盲目在摸索。如果隨順煩惱,摸索當中還會造許許多多罪業,這些罪業損我們的福報,減 我們的壽命;一般講折壽,折損我們的壽命。這種情形在今天社會,可以說比比皆是。如果善根福德深厚的人,他雖然不知道自己的命運,但是心地善良,沒有非非 之想,存心、行事都能守規矩,不做傷天害理之事,不做損人利己之事;雖然不知道自己的命運,必定替自己增福,替自己增壽,不知不覺當中得福報。
但 是現在我們的社會大環境不好,這是古今中外,有史以來從來沒有過的。人是凡夫,不可能不受環境的影響,環境不善,我們天天被不善影響;換句話說,我們造不 善業的機會就多了,而且不知不覺在造孽。這個事情很可怕!我往年求學的時候,李老師給我講了一故事,不是給我一個人說,上課給我們同學們一起講的。他講 到,從前古時候,有一個地方發生了一個逆倫的命案,兒子殺父親。這個事情在從前不得了,這是大事情。這個事情上報給皇帝,當然這個兒子處死刑,皇帝下了命 令,這個地方的縣長撤職查辦。縣長犯了什麼過失?這個地方是你統治的區域,是你教化的地區,你怎麼教化這樣一個大逆不道的人?你教育失敗,縣長撤職,巡撫 記過,巡撫是當時的省長。這種行政處分還其次,朝廷下命令,那個時候縣都有城牆,把城牆拆掉一個角;皇帝下命令,城牆拆掉一個角。這什麼意思?你們這個 縣,出了這樣一個大逆不道的人,是你們全縣人的恥辱。
現在我們在報紙、雜誌上,常常看到殺父親、殺母親,太多了。古時候的教學跟現在的教育一對 比,我們就明白了,為什麼古時候社會能安定,長治久安,人民確確實實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再回過頭來看看今天,無論是富貴或是貧賤,有億萬財富的人,他活 得幸福不幸福?沒有幸福;他快樂不快樂?他沒有快樂。他生活得很可憐,說個不好聽的話,不是過著人的生活。這到底是什麼原因,我們有沒去想過?這裏頭都有 定數。定數,我們每天起心動念、語言造作,都有加減乘除。加減乘除的幅度不大,大概距離你的命數不會超越太多,一般算命看相都能算得很準確。如果我們的惡 念善念、善行惡行,幅度很大的話,你有大善或者是有大惡,就把你的定數改變了。如果你有大善,你命中不好,它會變好;如果你造的是大惡,你命裏頭本來很 好,會變壞。
凡人在所不免,尤其是在現代的社會。現代社會,沒有一樣不在誘惑人,人心怎麼能夠定得下來?所以今天修道,今天做學問,不容易成就。 能在這個時代,學業、道業有成,都是相當的善根福德因緣;如果沒有相當的善根福德,都不可能。你有善根,你能夠明理;你有福德,你才不動心。面對所有一切 誘惑,不會起心動念,這是真功夫,這是真的福德。
古時候古大德,學校是教學的場所,佛門是修行的場所,為什麼要選擇在山林人跡罕至之處?實在講, 它的目的無非就是避開社會的誘惑,讓我們的心容易定下來而已。現在難了,我學佛講經,雖然這麼多年,佛教許許多多的道場,我都沒有去過。在中國,我只去過 九華山、去過峨嵋山。而現在這些道場,公路開上去了,遊客很方便,以前很不方便。我小時候,我是安徽人,我的老家在廬江,距離九華山不算太遠,但是從前朝 山要走三天,現在汽車三個小時。從前要走三天,真的要有誠意。還有人三步一拜,大概要走七天到十天,從我們家鄉很虔誠的拜到九華山。選擇這些地方,無非是 交通不方便,遊人不方便,不喜歡人家到這兒來,我們這個環境寧靜,不要被人破壞。現在開上馬路,寺廟裏都裝上電視,完了,這個染汙已經到家裏來了。現在修 道難了,太難太難了!
我在國外這麼多年,一直到今年,我們才選擇澳洲圖文巴的小城,山上,山城。這個小城,人口只有八萬。而且這個地方的人非常保 守,在現在講是很難得的做學問、修道的一個好環境。不能選擇在都市,都市誘惑力量太強,沒有定力決定不能成就。花花世界,你怎麼修行?我一九七七年在香港 講經,聽那邊的同修們告訴我:虛雲老和尚曾經到香港,香港同修要挽留老和尚定居在香港,老和尚說:這個地方花花世界,不適合修行。所以住了沒幾天,就回到 中國去。為什麼?誘惑力量太大,名利心太重,不是一個修行的處所。
如果要像是了凡先生這種心態,那行。他已經知道自己命運,算定了,打妄想也是枉然,他心定下來了。這一說明,雲穀禪師就哈哈大笑。
【我待汝是豪傑,原來只是凡夫。】
我 本來以為你是一個英雄豪傑。什麼叫豪傑?一般人做不到的,你能做到,這個人就是英雄、就是豪傑。三天三夜不起一個妄念,不是普通人能做到,了凡先生能做 到。再一問什麼原因?命被人算定,打妄想也枉然,這樣才不打妄想。這是凡夫,這是一個標準凡夫。我們要知道,從這個地方要真正省悟過來,看看雲穀禪師怎樣 開導他,怎樣教化他,怎樣把他這些錯誤的觀念扭轉過來,這是真實的學問。
了凡先生能接受,是他的善根。佛家講善根,是能夠明瞭。能夠深信不疑,依教奉行,這是他的福德。有善根、有福德,又遇到這樣好的善知識開導他,這是因緣。善根、福德、因緣三個條件具足,他成就了。他能夠把他的命運改變,道理在此地。好,我們今天講到此地。
了凡四訓(第二卷)
——2001/4/16、檔名:19-16-02
諸 位同學,大家好!前面講到了凡先生拜訪雲穀禪師,在禪堂裏面對坐三天三夜,不起一個念頭。雲穀禪師很好奇,問他:這是什麼緣故?了凡先生說他自己的命運被 孔先生算定,二十年當中絲毫沒有差誤,他想起心動念也是都是枉然,因此把這個心定下來。雲穀禪師這才告訴他:你這一生當中,會被命運拘束住,是因為你還是 有妄念,不能算是功夫,只可以說是個標準的凡夫。了凡先生聽了之後,反過來向禪師請教。
【余問曰:然則數可逃乎?】
【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詩書所稱,的為明訓。我教典中說:「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壽得長壽。」夫妄語乃釋迦大戒,諸佛菩薩豈誑語欺人?】
這 一段話裏面,有很深的意思在其中。了凡先生問:人既然有命運,這個命運可以能夠逃避嗎?提出這麼一個疑問出來。禪師告訴他,『命是由我作,福是自己求』。 這兩句話裏面有很大的學問,首先我們要明瞭,六道凡夫都逃不出命數。命數從哪里來的?古聖先賢、諸佛菩薩他們是過來人,他們對於這個事實真相徹底明瞭,絲 毫沒有錯誤,這是我們要信得過的。如果用現代科學家他們的說法,那就是空間是無限維次的,如同他們所講的三度空間、四度空間、五度空間。在理論上說,空間 是無限度數。我們生在人道,只是生活在三度空間裏面,四度空間以上維次的眾生,我們就不知道。
今天科學家告訴我們,確確實實有十一度空間存在,但 是如何突破空間維次,現在科學家還在那裏研究。空間維次突破了,就是我們一般人所說的,你知道過去、未來。過去造的是什麼因,現在得的是什麼果報,這一生 造的是什麼因,來世是什麼樣的果報,不就都清楚了嗎?這不是推算,比孔先生高明多了。孔先生是從數學,《易經》是一部數學,從數理上推斷的,推斷得相當正 確,但是不敢講完全正確。因為推斷只要有絲毫的差誤,結果就完全不相同。但是如果能夠突破空間維次,那是決定正確,絲毫沒有錯誤。為什麼?過去、現在、未 來是你親眼所見的。
這些事情,實在說還不難。在古印度婆羅門教、瑜伽、數論這些大師們,他們都有這個能力。所以六道輪回這個說法,不是佛教的,而 是古婆羅門教的,就是現在所說的印度教。他們的歷史,現在在世界上,公認它有八千五百年的歷史,比佛教早得很多。這些人都修禪定,佛經裏面所講的四禪八 定,因此六道之內的空間維次,他們幾乎完全突破了,所以六道裏面的狀況,他說得很清楚。但是他只知其當然,而未知其所以然。六道怎麼來的,為什麼會有這個 現象,為什麼會有這些變化,他就不知道了。因此釋迦牟尼佛出現在這個世間,他為的是什麼?為了這些人有能力觀察到這些境界,但是對於這些境界還有許許多多 疑惑不能夠解除。釋迦牟尼佛出現到世間,就是為了這樁事情。所謂是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這樣把釋迦牟尼佛感應到這個世間,為我們說明這些現象的所以 然。佛在大乘經裏面講得很多,特別是在《華嚴經》上。不僅是六道,六道之外,還有四聖法界,還有一真法界,這都是歸納起來說的。如果細說,那不是言語能說 得盡的。就像科學家所說的,空間是無限維次,跟佛在經典所說的話完全相應。
這麼多不同維次的空間怎麼發生的?佛告訴我們,都是從妄想、分別、執著 裏面變現出來。我們冷靜的去思惟、去觀察,眾生的妄想無量無邊,前念滅了,後念就生,一天不知道起多少個妄念,不知道有多少的分別執著,這樣造成不同維次 的空間,造成不同的現象。佛在經上常講,十法界依正莊嚴,用現在話就是宇宙人生的現象,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就像我們今天在螢光幕上,螢光幕上現的 相,這是心,心現的;這個相它能活動,它在那裏產生變化,這個變化是識變的。識就是分別、執著、妄想,這個東西它能把現象改變,變得非常的複雜。這是佛一 語把宇宙人生現象的根源,給我們說出來。
所以雲穀禪師才講,「命由我作」,不是別人做的,與別人毫不相關。自己身外的境界是一個幻境,《金剛經》 上說得好,「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不是真實的。這種現象佛給我們說,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無。就如同作夢一樣,你不能說沒有夢中境界,夢中境界確 實存在,但是你不能說它有。為什麼?它是虛幻的,確確實實了不可得。如果我們細心的去思惟觀察,我們現在在這個世間的確是一場夢。我們晚上睡著了,人家把 你的身體抬走,你都不知道,由此可知,身不是我。
西方的哲學家很聰明,他知道這身不是我,於是他提出一個理論,「我思故我在」。那就是承認什麼? 物質的身體不是我,虛幻的;但是能夠思惟、能夠想像的,這個是我。這是比一般人要高出一等,是不是真相?不是的。我思是妄想,不是事實真相。所以佛法比他 的境界就更高,連我思也放下,徹法底源,恢復到真心,恢復到本性,然後才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個真相在佛教裏頭有個名詞,叫一真法界,或者叫真如,或者 叫第一義諦,名詞術語佛用得很多。佛在教學,為什麼要說這麼多的名詞?這裏頭有個用意,就是教我們明瞭事實真相,不要執著名詞。執著名詞,又產生妄想、分 別、執著。這是屬於教學的方法,教學的藝術。
我們既然起了妄想、分別、執著,今天想把妄想、分別、執著斷掉,心裏想「我也很想」,問題是什麼?斷 不掉,妄念還是一個接著一個,這就是我們的功夫不能成就。我們雖然在經教裏面明白了,深信不疑,這在佛法講,我們只是解悟,我們沒有證得,沒有契入真實的 境界。要證悟才有用,解悟沒有用處,不能解決問題。因此解悟之後要修行,要把這些理論、把這些方法,落實在自己生活當中,逐漸提升自己的境界,這個樣子才 能解決問題。於是這才說,六道裏面的眾生,這是妄想、分別、執著比較重的,「命由我作」。
我們這一生窮通富貴,這是命。這個命是有定數的,定數從 哪里來?自己造作的。佛家講因果通三世,人決定是有過去世、有未來世。佛講到究竟處,他講時間講?那。?那,這個時間很短暫。我們今天講時間單位,最小的 講秒,佛家講?那。?那怎麼個計算法?佛用彈指,一彈指有六十個?那。一彈指不到一秒,我們如果彈得快,一秒鐘我可以彈四次。一彈指是一秒鐘的四分之一, 一彈指有六十個?那,就是四分之一秒的六十分之一,才叫一?那。一?那裏面,有九百個生滅。就是念頭,一個念頭生,一個念頭滅,一?那當中有九百念頭生 滅。這太微細,我們一般人覺察不到,我們常講粗心大意。什麼人能夠觀察得到?入定。定就是清淨心,把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統統伏住。相當深度的禪定,這 個生滅現象見到了。那是大功夫,雲穀禪師恐怕還沒有見到。大乘佛法裏面講,能夠見到?那生滅的頭數,大乘圓教八地菩薩。八地叫不動地,跟如來的果位非常接 近。八地上面是九地、十地、等覺,那就是佛的果位,非常接近,這才真正瞭解宇宙人生真相。
我們今天講念頭,是粗念,太粗太粗的念頭。我們動一個善 念,利益別人,利益社會,利益眾生,果報是福。我們動一個惡念,惡念是利益自己,所謂是利己損人,這個念頭在佛法叫惡念。惡念,果報是凶,果報是災禍。所 以一個人一生的吉凶禍福,是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的果報,也可以說是言語造作的現象,這就所以說是「命由我作」。真正明白人、通達人,肯定這個說法,肯 定這個事實,他在這一生當中,無論遭遇的是什麼樣橫逆不善的環境,他決不會怨天,決不會尤人。他不會怪別人,反過頭來他怪自己,「我自己造作的不善,所以 才受這種苦報」。明瞭之後,福要自己去求。怎麼求法?改過遷善。
我在年輕的時候,早年,我的父親過世也很早,我二十一歲,我父親過世。我們生活正 好遇到中國跟日本的戰爭,受過八年戰爭的苦難,學業沒有完成。那個期間我們是流亡學生,完全跟家庭脫離。國家對我們算是相當不錯,成立了許多國立中學,收 容我們這一批流亡學生。學校是我們的家,老師是我們的父母,同學是我們的兄弟姊妹,所以我們那個時候,對於學校、對同學、對老師,那一份真誠的親愛,現在 人沒有法子想像。我們是患難當中生活的朋友,彼此互相照顧,過的生活非常清苦。我父親過世,家庭裏頭一無所有。
我流亡到臺灣,在台灣工作了七、八 年,看看自己沒有前途。我的老師章嘉大師,為我選擇這一個行業,他勸我出家,勸我弘揚佛法。我想了很久,他老人家的指示很正確,我就聽從他的教誨,選擇這 一個行業。我跟他三年,他給我奠定了基礎。以後我辭去了職務,到台中跟李炳南老居士學教,在台中住了十年。所以在佛法上,我是接受兩個老師十三年的教誨; 但是在世間學曆上,我只是初中畢業。而後這一生,福自己求。我明白了,我覺悟了,所以從二十六歲學佛以後,我就小心謹慎,依教奉行。
年輕時候,也 有一些看相算命的給我算過命,這是我們中國人老風俗。年幼的時候,我母親給我算過命;在台灣,也遇到不少這些高人,算我過不了四十五歲。我的命比了凡還 苦,壽命比他還短,他還活到五十三,我四十五歲就沒有了。所以在那個時候學佛,我就把我的壽命算到四十五歲;四十五歲以後,沒有了。四十五歲這個期間當 中,自己一定要有一個成就。這個成就,就是決定要能夠往生淨土,我把目標定在這裏,自己要有個打算。可是到四十五歲那一年,果然我害了一場病,病了一個 月。我也不看醫生、也不吃藥,因為我自己明白,醫生可以醫病,不能醫命;命到了,你找醫生有什麼用處?所以就關起門來念佛,求生淨土。每天有幾個學生替我 做一點東西送給我吃,吃稀飯、醬菜。一個月之後,身體慢慢就好了。我是一生都沒有生過病。病好了之後,我們還繼續從事於講經弘法的工作。到晚年,愈來愈順 利。
記得有一年,我在善導寺遇到甘珠活佛,那也是我的老朋友,他是章嘉大師的學生,大概差不多大我二十歲。遇到時候,他告訴我,他說:淨空法師, 你過來。我們也是很難得見一次面,非常歡喜。他說:你現在命運完全轉了。我說:怎麼回事?他說:從前我們都在背後說你。我說:說什麼?說:你這個人,人很 聰明,可惜沒有福報,又短命。我說:這些可以當我面說,不要背後說;我說:我很清楚。他說:你現在這些年弘揚佛法,完全轉過來了;不但你有福報,而且你很 長壽。我很感慨的是,到第二年,甘珠活佛就過世了。這是藏傳佛教裏面,一位很難得的大德,是一個真正的善知識,規規矩矩的出家人。現在在這個社會裏頭,能 找到這樣規規矩矩的出家人,確實不多見。我在香港遇到一位,就是聖一法師,大嶼山寶林寺的。我對他非常尊重,非常的敬仰。聽說這兩年,身體也不太好。他對 於中國佛教貢獻很大。
所以命可以改。改命的方法,就是覺悟之後再不造惡。起心動念,要為別人想,要為社會想,要為眾生想,不要為自己想。這個話說 起來容易,做起來不容易。了凡先生做了十幾年,感應才現前。我自己差不多做了三十年,感應才明顯的我自己能覺察得到。我學成之後出來講經說法,二十年才有 一個小道場,就是景美的「華藏圖書館」。我弘法二十年,才有這麼一個地方;又過了五年,這才有一個「佛陀教育基金會」;再過五年,在世界上許許多多地方, 我們建立「淨宗道場」。所以到晚年,確實甘珠活佛講的話應驗了,愈來愈順利,心地愈來愈清淨,愈來愈沒有替自己想。我今天活在這個世間,為別人活,不為我 自己,自己沒有了。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享受,早就放下了。印光大師晚年常說,我一無所有,我也不怕死。我現在差不多也入了他的境界,自己一無所有,真的 也不怕死。死對我來講,是一樁歡喜的事情、高興的事情,因為我知道死了到哪里去。生從哪里來,死從哪里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就叫「命由我作,福自己 求」。這個話是真的,一點都不假。
了凡先生改命運改得很辛苦,往後讀這個文,我會提醒諸位。我自己這一生改的時候,我很幸運,我比他改得順利。這 個原因是因為我始終沒有離開老師,老師常常在身邊督促、指導,這個得利益太大了。我跟章嘉大師三年,跟李炳南老居士十年,十三年的時間在老師的身邊,這個 得利益太大了,耳提面命。那個時候畢竟是年輕,是很用功,但是沒有達到古人所講的標準。我自己是用功努力,充其量給自己打分數也不過六十分,才及格而已。 現在,大概可以能夠到八、九十分。所以效驗愈來愈明顯。
這一樁事情,古大德常講,要「真幹」!我集合自己五十年的心得,寫了二十個字。人家問我: 法師,你怎麼修的?你怎麼教人?我都在這二十個字當中。「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十個字是存心。無論是順境、逆境,無論是善緣、惡緣;佛家講 緣是對人事,人事環境是用緣來說,物質環境是講境界,順境、逆境是講物質環境,善緣、惡緣是講人事環境。我們必須在這些境緣當中磨煉自己,一定要以真誠心 處事待人接物。別人用虛妄心對我,沒有關係,那是他,與我不相干;甚至於他譭謗我、侮辱我、陷害我,與我都不相干。我們自己要一味真誠待人,這個樣子轉禍 為福,轉得快,災消福來。
處事待人接物要用清淨心,清淨就是一塵不染,順境絕不起貪戀的心,惡境絕不起瞋恚心,永遠保持自己心地的清淨平等,自然 就生智慧。愛護一切眾生的心油然而生,這叫慈悲心。慈悲心,兩、三年有效驗。過去我讀印光法師的傳記,印光大師早年住的寮房,房間裏面有蚊蟲、有蒼蠅、有 跳蚤,這些東西幹擾。他的侍者,就是照顧他的人,想把這些東西清除,趕出去。大師說:不必,有它們在,顯示我自己修行的德行不夠,不能夠感動它們,不要趕 它們走。到七十歲以後,他的房間去找這些東西,一個都找不到。果然這些東西搬家了,在佛法的術語叫「遷單」,它搬走了。印光大師七十歲以後,我現在也七十 歲以後,這兩年來,我很歡喜有了效果。我居住的這些房子,也有這些螞蟻、蟑螂,常常會看見,這兩年當中逐漸逐漸少了。
我在圖文巴買了一個小地方, 已經有一年八個月,剛剛買下來的時候,螞蟻非常多,蟑螂、小蟲很多。山上住了兩位同修,我告訴她,決定不殺生,對於它們要以清淨心、恭敬心來對待;不但不 可以傷害這些小螞蟻,連害它的念頭都要斷絕。看到它們,我們合掌「螞蟻菩薩、蟑螂菩薩」,我們要這個心對待它。告訴它,我們生活環境不一樣,房子裏面是我 的生活環境,房子外面是你們生活環境,希望我們和睦相處,互不幹擾,互助合作,常常這樣的心對待它、勸勉它。這一年半以來,我再看看螞蟻少了百分之九十, 現在還有,很少,不像從前成群結隊。我告訴大眾,我們再努力兩年,大概完全就沒有。用真誠的愛心,對這些小動物。
不僅對這些小動物,對植物也不例 外。我們花園裏面種了很多花、很多樹木,還有蔬菜,在山上我們自己種蔬菜,我們也是用愛心對待它、愛心照顧它,花開得特別美、開得香,這些小樹、蔬菜長得 特別好。我們不要用化肥,不要用農藥,完全沒有,是以愛心來照顧。有感應,連樹木花草都有感應,這使我們想到,古時候傳說的「生公說法,頑石點頭」,連石 頭都有感應。我現在還沒有這個效應,現在我相處的只是到植物,植物跟我有感應,石頭還沒有。生公的功夫比我還高一等,我還達不到他的功夫。
這都是跟諸位說明,「命由我作,福自己求」。我這一生當中,五十年學佛所體驗到的,命運完全轉過來。雖不敢說得大自在、大圓滿,但是自在、圓滿是接近了,有信心可以得到。
下 麵文字上說,『詩書所稱,的為明訓』。古聖先賢著作裏面所說的,的的確確、明明白白的教訓,我們要相信。『我教典中說』,「我」是雲穀禪師,他是出家人, 「我教」,那就是佛教。佛教經典裏面講:『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壽得長壽。』我們凡夫不能無求,我早年學佛,心裏也是有希求。章嘉大師看出來 了,告訴我,「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是他老人家教我求的方法。袁了凡是雲穀禪師傳他求的方法,我求的方法是章嘉大師傳授給我的,言語比雲穀簡單,非常 有效果。他告訴我:你在真心祈求的時候,沒有感應,求的時候沒有感應,這是什麼原因?你自己有業障。障礙不在佛法那一邊,不在外面,障礙在自己本身,本身 有業障。只要把業障除掉,感應就現前,有求必應。我就問他,向老師請教,我說:業障怎麼除掉?他跟我說:懺悔。「懺除業障」,普賢菩薩在《華嚴經》裏頭說 的。然後教給我,怎麼懺除?絕對不是去拜梁皇懺、拜水懺,不是搞這個。所以我遇到這個老師,真的是個好老師。他說:佛法不在形式,要在實質。什麼叫實質? 後不再做。譬如,我們起了不好的念頭,說了不好的話,做了不好的事情,現在知道這是罪過,這是錯了,從此以後,我不再錯了,這叫做真正懺悔,這樣才能消除 業障。假如你在佛菩薩面前念經、念咒,以為懺悔了,念完之後再造,造了以後再去念,這個沒有用處,這是完全錯了。
我的老師跟我講實話,佛法重實 質,不重形式。譬如講到戒律,他非常重視戒律,我跟他三年,他提到戒律的重要,總提了幾十遍,我的印象最深。怎樣持戒?他告訴我,不必到哪個地方求法師受 戒,他說:用不著,他說:那個沒用處。我說:那要怎麼做?學一條,做到一條,這一條你持了。譬如,不殺生,你真正能做到,對於一切生物絕對沒有殺害的念 頭,你這一條戒就圓滿,不一定要去受戒。到戒壇受了戒,受了戒你做不到,你就全破了、全犯了,罪上不是加罪?老師教導我是這個方法,學一條做一條,做到 了,那就是真正受持。所以我學佛,得力於這些大善知識的教誨。
在前年,我遇到新加坡納丹總統,我們在一起吃飯,納丹總統告訴我,他是印度教徒。他 說:我最佩服佛教,佛教重實質,不重形式。我聽了,聽呆了,這個話幾十年前章嘉大師跟我講的,這幾十年當中,我就沒有聽人講過這個話。我聽納丹總統講,這 內行人,這個人不簡單,所以我對他也非常尊重。
我們要懂得究竟怎麼個求法,真正消除業障,有求必應。但是業障習氣重,這個不怕,我們需要耐心、需 要時間來消除。了凡先生用幾十年的時間,我也用二十年到三十年的時間,你沒有這麼長的時間不行。不是說斷就斷,哪有那麼容易!毛病習氣自己一定要克服,常 常提醒自己。所以古人重視讀誦,非常有道理。我自己這一生能成就,我知道,我得力於講臺。我四十多年沒有離開講臺,天天在講經,天天勸別人,天天勸自己, 別人有沒有得到利益我不知道,我自己真的得利益。這就是佛法常說的「一門深入,長時熏修」。如果沒有長時間的熏修,怎麼能成就?我們的毛病習氣是無量劫熏 習而成的,都是長時熏得的。現在我們要把壞的習氣、惡的習氣舍掉,要學古聖先賢,要學諸佛菩薩,還是要時間。所以如果沒有相當長的時間,要有決心、有毅 力,斷除自己習氣,這才能圓滿成就。
了凡四訓(第三卷)
——2001/4/16、檔名:19-16-03
諸位同學,大家好!前面講到有求必應,雲穀禪師特別加強語氣說,妄語是佛門大戒,諸佛菩薩怎麼會欺騙人?這些話都是幫助了凡增進信心。了凡先生聽了之後。
【余進曰:孟子言:「求則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義,可以力求;功名富貴,如何求得?】
了凡進一步向雲穀禪師請教:孟子曾經說過,「求則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義,這是我可以求得的;功名富貴,身外之物,如何能夠求得?
【雲穀曰:孟子之言不錯,汝自錯解了。汝不見六祖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求在我,不獨得道德仁義,亦得功名富貴;內外雙得,是求有益於得也。】
這 一段話非常重要。雲穀禪師畢竟是老修行,了凡跟他見面,了凡先生三十五歲,雲穀禪師這個時候六十九歲,而且是一個真正修行得道之人。我們中國俗話稱得道, 真正開悟、真正契入佛菩薩境界的人。所以孟子的話沒有錯,你錯解了。孟子話哪個地方沒錯,你錯解在什麼地方?此地沒有多說。我在上一堂所講的,諸位要是能 夠細心去體會,雲穀禪師這兩句話,你自然就明白了。
下麵他舉禪宗六祖的話來說,這是在《壇經》上的。『一切福田,不離方寸』,「方寸」就是指我們 的心地,禍福吉凶都是念頭變現出來的,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我們求感應,求感應從哪里求?從真心裏面去求。所以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 女,求長壽得長壽。你要懂得求的道理,你要懂得求的方法,如理如法哪有求不到的?世出世間最難的是成佛,成佛尚且可以求得,何況世間功名富貴?那簡直就是 雞毛蒜皮,算不了什麼,哪有求不到的道理!
我們今天求,最重要的是通。什麼叫通?通就是貫通空間維次;我這樣說,現代人比較容易理解。用什麼方法 來貫通?用真誠心。什麼叫誠?什麼叫真?真就是沒有妄,不是虛妄,一絲毫的虛妄都沒有。什麼叫誠?清朝晚年,曾國藩先生說得好,他的《讀書筆記》給「誠」 這個字下一個定義:「一念不生是謂誠」,這個定義下得非常正確。佛法裏面講,一個妄念都沒有,這叫真誠。真誠心就是自己的本性,就是自己的真心,世出世間 一切法都是從真心本性裏頭變出來的,你把真心本性找到了,哪有不得的道理?
這些理、事,釋迦牟尼佛在大乘經典裏面講得太多太多了,稍稍涉獵大乘都 知道釋迦牟尼佛這些教誨。什麼人得受用?依教奉行的人就得受用、就得利益。如果你讀經,你只會讀,不瞭解經裏面的道理,不瞭解它的意思,不能把這些道理方 法落實到自己生活行為上,你得不到利益,你還是不通。不通,雖有求,不會得感應的。
我往年,提起這個事情,大概是三十年前,我在台北西門町「法華 寺」講《地藏經》。我記得,我那時候講經,廣欽法師還來聽過一次,他坐在下麵蒲團上。有一天,我講經下來,有一位法師住在基隆,聽到我講感應的事情,他來 問我:法師,你講的感應靠不住。我說:怎麼靠不住?他說:我天天向佛菩薩求一個電冰箱,求了三年都還求不到。我聽了就笑一笑,我說:法師,你那個道場住多 少人?他說:就是我一個人住。我說:你一個住,沒有要一個電冰箱的必要,所以你求不到。
我說:我這些年當中,有求必應。他問我求什麼?我說:我要 講經,我需要參考資料。那個時候在台灣,找這些經書典籍相當不容易,很難得有人給我介紹香港的智開法師,我跟智開法師沒有見過面,以為他是個老法師,每一 次寫信我都恭恭敬敬稱「老法師」;以後見了面,才知道我們兩個同年。智開法師對我幫助很多,凡是我所要的書籍,他儘量給我搜集,搜集寄到臺灣給我,我什麼 時候有錢什麼時候還他,沒有錢就欠著,這對我的幫助太大太大了。幾乎我開的單子,所要的這些東西都是些古籍,他都替我找到。其中只有一部時間最長,半年, 《中觀論疏》。這一部書,他六個月之後才寄給我,很不容易找到。
我跟這個法師說:我有求必應,我求的是求道,是我所需要的;你求電冰箱,你沒有需 要。出家人在物質生活上應當清苦,不應當奢華,你的那個求不如法,我的求如法。如法如理,真的是有求必應。所以我對於老師的教誨,經典裏面所說,深信不 疑。「從心而覓,感無不通」這八個字,就是有求必應的理論與方法。
求在我,不獨道德仁義可以得到,身外之物,功名富貴也能得到;內外雙得,是求有益於得也。我們應當要發心求善,不要求惡,這個樣子才好。下麵文說:
【若不反躬內省,而徒向外馳求,則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
大 師這些開示,句句話都非常重要。我們想求,不論是求內在的德行,或者求外在的資生之具,就是我們生活所必需的,如果你不反躬內省;這個求是反躬,回頭,佛 家常講「回頭是岸」,你要向內心裏面去反省。向內求,你能求得到。如果你不能夠反省,不能夠充實你的德行,只是向外面攀緣,你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 「道」就是你求的方法,你求的理論。譬如,像現在我們在許多信息裏面看到、書店裏面看到,世間有些商業巨子他們成功,寫出他們自己奮鬥成功努力的經驗教 訓,提供一般人做參考。你用他們這些理論方法去求,你要是求得,得到了,那是你命裏有的;你命裏沒有,你還是得不到。為什麼?你不是向真心裏頭求,你不是 向心性裏面去求。這種求法,必然是「內外雙失,故無益」。我們看到今天社會,這樣的人太多太多了,這一段是大師提醒了我們。
下麵這一段,要討論改造命運的方法,文也有幾小段。頭一段是講你一定知道自己過失,確實反省,把這個根源找到。譬如,他命裏面沒有兒子,沒有兒子是什麼原因;壽命短,壽命短是什麼原因。
【因問:孔公算汝終身若何?】
雲穀禪師問了凡:孔道長算你的命,你這一生的流年怎麼樣?
【余以實告】
了凡老老實實向雲穀禪師報告。
【雲穀曰:汝自揣應得科第否?應生子否?】
你回過頭來自己想想,你應不應該得科第?這講功名。你應不應該有兒子?一定要向內反省。
【余追省良久。】
他聽了雲穀禪師的話,想了很久。
【曰:不應也。】
說:不應該。了凡是個讀書人、是個聰明人,他想一想,想出了不少的理由。
【科第中人,類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積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煩劇,不能容人;時或以才智蓋人,直心直行,輕言妄談。凡此皆薄福之相也,豈宜科第哉?】
了 凡一回頭、一反省,就把自己的毛病找出來,這個難得。所以平常很少說話的雲穀禪師,雲穀禪師是不太跟人說話的,有的時候一天一句話都不說,他能跟了凡說這 麼多的話,不容易。這也是古人所謂,真正遇到知己,才說了這麼多話。了凡一想,我不應該。為什麼?『科第中人』,就是官場當中的人物,都有福相。他說:我 自己福太薄,沒有福,怎麼能夠去考中科第?再加上他缺點很多,他不能夠積功累行,以基厚福。『基』是基礎,從基礎上培養自己的福德,他做不到。為什麼做不 到?下麵說,他『不耐煩劇』,就是太繁瑣的事情,他不願意做。又『不能容人』,心胸狹小,容不了人。『時或以才智蓋人』,「蓋」就是遮蓋別人,把別人壓下 去,現在人講喜歡出鋒頭,喜歡壓別人。『直心直行』,直心直行在此地,意思是心裏想說什麼就說什麼,並不是古聖先賢經教裏面講的直心直行。《維摩經》裏面 講「直心是道場」,那個直心直行是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個是妄想分別執著,這是毛病習氣。『輕言妄談』,說話不通過大腦,隨隨便便妄說的。像 這些都是『薄福之相』,他自己瞭解;「我這麼一大堆的毛病,天天在造業,當然沒有辦法考中功名」。在古時候,科第都是講參加國家的考試,取得學位,我們現 在人講學位。在從前也是三個學位: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我們現在學校裏面稱為:學士、碩士、博士,三個學位。這是說明他不應該考取功名的原因,他沒有 福。然後接著再說,他也不應該有兒子。
【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
先說兩句成語。地,我們看到地很骯髒,骯髒它會長很多東西,土地肥沃。水清就沒有魚。
【余好潔】
他有潔癖。
【宜無子者一】
好潔,變成了潔癖,這怎麼能有兒子?這是第一個,沒有兒子,不應該生子的原因。
【和氣能育萬物,余善怒,宜無子者二。】
和 氣非常重要,諺語常講「家和萬事興」。一個國家上下能相和睦,這個國家哪有不強盛的道理?如果不和,那就是衰敗的預兆現前。所以和,比什麼都重要。他沒有 和氣,常常喜歡發脾氣。換句話說,這就是我們講的貢高我慢、狂妄自大,沒有把別人看在眼睛裏頭。了凡是這麼一個人,所以想想這不應該生兒子。第三:
【愛為生生之本,忍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節,常不能舍己救人,宜無子者三。】
這是第三條,不應該有兒子。『愛』,慈愛是生生之本。他沒有愛心,心地很殘忍。『忍』是殘忍,殘忍是不育之根。他說:我對自己的名節非常愛惜,因為愛惜自己的名節,就不能夠舍己救人。這是不應該生子的第三個原因。接著他說:
【多言耗氣,宜無子者四。】
他喜歡說話,喜歡發牢騷,喜歡諷刺人,現在講喜歡挖苦人,常常在大庭廣眾之下,叫別人下不了台,也就是喜歡捉弄別人。這是不應該有兒子第四個因素。
【喜飲鑠精,宜無子者五。】
喜飲,歡喜喝酒。常常喝醉,傷害自己的精神體力。這也是不應該生子的因素。
【好徹夜長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無子者六。】
喜歡徹夜長坐,晚上不睡覺,不知道保養元神,這些都不應該有兒子。縱然生育,那個兒子也短命。
【其餘過惡尚多,不能悉數。】
反省反省自己的毛病,實在是太多了。
說 到「徹夜長坐」,佛家有「不倒單」,用打坐代替睡眠。我講這個話有毛病,你們要會聽得懂。打坐在定中是清醒的,不是睡眠;如果用打坐代替睡眠,不如躺著睡 得舒服,坐著睡多難過,這個道理一定要懂。我初學佛的時候非常羡慕,人能學到不倒單多好,連床鋪都不要了,生活愈簡單愈自在。我曾經向李老師報告過,我 說:我學這個好不好?因為我在台中學日中一食,我有五年的時間每天吃一餐飯,早晚都不吃,精神體力都很好,老師也很歡喜、很讚歎。因為老師本人日中一食, 他大概是有四、五十年了,我在台中學他。我進一步想學不倒單,學打坐。老師笑一笑,躺著睡比坐著睡舒服。以後我就算了,我就不再學了。為什麼?他已經把我 看准了,我沒有辦法入定,不過是坐在那裏睡覺而已。如果坐在那裏睡覺,那就錯了,不如躺著睡覺。我們也確確實實看到,有些不倒單的,我仔細觀察,他是坐在 那裏睡覺,坐在那裏打呼,睡覺了,所以他不是入定;不是像虛雲老和尚,虛雲老和尚他真的是入定,他不是睡覺。
真正大修行人,自私自利的念頭斷掉 了,對於世間五欲六塵確確實實不動心,這個時候他的心境空明,他沒有陰氣,所以常在定中。智慧光明,念念在增長。睡眠這個現象,他斷掉了。睡眠是可以斷 的,要功夫,要心地清淨,清淨到一定的程度,可以不要睡眠。因為財、色、名、食、睡,這叫五欲,欲界有,色界跟無色界都沒有。由此可知,這個東西是可以斷 的。但是你的煩惱習氣沒有斷,你要是勉強坐在那裏睡覺,對你的身體決定有害,這是很不健康的生活,我們必須要知道。所以在修行場合當中,千萬不要好面子、 好強、好勝,自己做不到,勉強去做,到最後把自己身體毀壞掉了,這是愚癡的事情。
了凡先生這樣一反省之後。
【雲穀曰:豈惟科第哉!世間享千金之產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產者,定是百金人物;應餓死者,定是餓死人物;天不過因材而篤,幾曾加纖毫意思?】
這 段話是至理名言,我們要細心去玩味。雲穀教了凡,他說:豈獨是考功名而已!世間大富大貴之人,家裏有千萬財產的人,定是千金人物;換句話說,他要有這個福 分才行。他過去生中沒有修福,他怎麼能夠得福報?過去生中修積得厚,這一生中得大福報;過去生中修積得薄,他就得小福報。這一段就是這個意思。沒有修福, 應該餓死的,也是過去造的罪業深重。這個報應是自己作自己受,與老天爺、與鬼神、與佛菩薩毫無關係。所以末後他說,天不過因材而篤,幾曾加纖毫意思?換句 話說,老天爺對於一切眾生確實是公平的。此地這個老天爺,實在講就是自然的果報,確確實實沒有加絲毫成見、沒有加絲毫意思在裏頭。下麵,這是告訴他積功德 的重要。他舉例說:
【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孫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孫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孫保之;其斬焉無後者,德至薄也。】
這 是雲穀禪師借著一般人的知見,勸了凡先生要積功累德。『百世之德』,在我們中國古時候的古聖先王,我們在歷史上所看到的,禹王。夏、商、周,夏享國四百 年,商享國六百年,周享國八百年;這中國歷史上最長的,祖宗有德。周朝能享國那麼久,文王、武王、周公,他們所累積的功德,百世之德;定有百世子孫保之, 這就世俗眼光來說。不在王位的,中國的孔子,孔子是教學,以大公無私,真誠愛心,有教無類,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他積的功德大。我們今天看 到,當代的子孫,大概是傳了七十多代,不但在中國受到國人的尊敬,孔德成先生到美國去,在舊金山受到美國當地社會人士的尊重。大家一聽說,孔老夫子的後 代,特別對待他禮遇。是說的這樁事情。
『十世之德』,像中國曆朝的帝王。我們今天講到了凡先生,他是明朝人。明朝太祖以及他的先人,累積的大功大 德,所以能傳十七代,能夠享國二百七十多年。我們再看看世間人,一般富貴人家,傳三代的、傳二代的,現在這個社會已經不多,但是還能見到。一代就完了,甚 至於自己晚年還保不住;中年的時候發達,晚年的時候破產,我們常常看到。這是什麼情況?『德至薄』。他沒有積功累德,起心動念、所作所為都是自私自利;縱 然做一點好事,也不舍棄名聞利養。他做好事,沒有條件的好事他不做。他做的這些好事,在社會上做一點慈善事業,他必須要有代價,要以得到大眾的褒獎、政府 的獎勵,他才肯幹;他為這個幹的,不是真心。這是假善,不是真善。這是德至薄。
舉出這些例子來給他說,然後教他,針對自己缺點,徹底改過自新,你就有救了。
【汝今既知非】
你今天既然曉得你的過失。
【將向來不發科第,及不生子之相,盡情改刷。】
改 造命運,從哪里改起?從自己的習氣、過失下手。你自己想想,你現在已經說了這麼多,你很清楚,為什麼考不取功名?你把你考不取功名的這些過失統統改過來。 為什麼你沒有兒子?現在你一反省,你也知道,你要把這些過錯統統改正過來,『盡情改刷』,刷是刷新,改是改正。然後教他要修善。
【務要積德】
務必要,一定要積德。過去你做的缺德的事情太多了,貢高我慢,常常以自己的才智去壓別人,處處好強、好勝,不能容人,這都是缺德,要改過來。
【務要包荒】
『包 荒』是拓開心量。你的心量太狹小,要能包容一切。佛菩薩之所以偉大,就是心量大,「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我今天還跟朋友們談起,我講到澳洲的土著,他們 自稱為「真人」,生活在沙漠曠野,政府提供他們的房屋,他們不住,把房子拿去當作儲藏室,他每天晚上還是願意睡在曠野大地上。有道理!他的心胸多麼開闊。 我的朋友告訴我,他說:確實,蒙古人、西藏人,青海、新疆人,這些遊牧民族,他們住在曠野,他的歌聲豪放,心胸開闊。我們現在人很可憐,住在公寓,鴿子籠 裏頭,那個心量多小!怎麼能跟人家相比?一定要拓開心量,拓開心量的人有福。
【務要和愛】
一定要和愛,了凡先生缺乏和氣、缺乏愛心,一定要修養。
【務要惜精神】
喜歡喝酒,喜歡熬夜,這都是不知道愛惜自己的精神,不知道愛惜自己的身體。雲穀禪師提出這幾個重點教他,改毛病,要認真去修學,修善積德。
【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
以前已經過去,不要再去想它。
【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此義理再生之身也。】
這 話說得好。人只要能夠改過自新,就能夠超越命數,命數拘他不住。在佛法裏面,佛常常勸學生們要發願。佛家的發願,就跟世俗人講的立志,是同樣一個意思。但 是佛教人發願,為眾生服務。如果想要為眾生服務,你要有服務的能力;換句話說,你要有道德、有學問、有能力,你才有條件為社會、為大眾服務。因此,你這個 心一發之後,你就要去修養你那些條件。修養品德,你一定要把自己煩惱習氣改掉;成就學問,成就德行,你一定要修善,積功累德;你才有能力如願以償。我幫助 這個社會,幫助這些苦難眾生,如果本身不具備這些條件,你發的這個願是空願,是永遠不能兌現的虛願,假的願,不是真的。如果發的願是虛假,那就有罪。什麼 罪?欺騙佛菩薩,欺騙眾生。所以虛假的願有罪,沒有功德。
佛教弟子們,最普通的願叫「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度」用現在的話說,幫 助、協助。眾生無量無邊,我們要發心去幫助他,去協助他們,幫助他們離苦得樂,幫助他們破迷開悟,我本身要有能力才行。末後接著三條,第一個斷煩惱,第二 個學法門,斷煩惱成就自己的德行,學法門成就自己的學問;然後成佛道,圓滿自己的功德。你這個願就是真實,就不是虛假的。如果這個願力很強、很大,超過了 業力,那就是佛門講的「乘願再來」,你的命運一百八十度的轉過來了。願力大於業力,就成功了。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