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法師講述 劉承符居士記

淨空法師於一九九三年四月二十八日在加州德安乍(DEANZA)學院講了凡四訓大義,為期五日,承張德聲居士寄贈錄音帶五卷,恭聽之後,摘要記錄,供養讀者。

各位同學:

今天我們研究袁了凡先生家庭四訓,這篇文章從明末一直流傳到現在將近四百年,其價值幾乎等於經典。佛經是由真如本性中流露出來的,這就是一般人所說的真 理。真理永恆不變,超越時空。此四篇文章亦如此。淺者見淺,深者見深,絕不是由思考中想出來的,而是由真性中發洩出來的。同時又搭配他幾十年修學的心得與 經驗,故能有如此普遍廣大的流傳,給後人真實的利益。往淺裏說,它能改造個人的命運,深一層講,它給大乘佛法奠定了非常深厚的基礎。

印光大師的序文非常好,開頭說:『聖賢之道,唯誠與明。』這兩句話把世出世間教育的精髓一語道破。人生在世都被命運所支配,如果知道事實真相,即可主宰命 運。大師前面兩句話的重心即『誠與明』。佛四十九年說法與孔老夫子教誡我們的也是這兩個字。孔子教學的對像是人道,佛教化的範圍是九法界,誠與明在境界上 孔子說的廣泛,若言其根源即佛家的三無漏學。『誠』屬於『戒定』,『明』屬於『慧』。迷即凡夫,明則為佛菩薩,世間法的成就亦建立在誠與明。大師說誠之一 字,凡聖同具,而凡夫不去用它。誠即真心,不誠即妄心。佛說真心離念,心中無念頭即是誠。但不要誤會,了凡先生與雲穀禪師坐了三天三夜,一念不生,但雲穀 仍說他是凡夫。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若只有應無所住,即入了外道的無想定,其果報在無想天,出不了三界。無念是無妄念,非無正念。六根仍有廣 大圓滿的作用,但沒有邪念。對境界無分別無執著,了了分明,清清楚楚,謂之正念。心經講『照見五蘊皆空』,用照字,即非思維想像。大師又說誠是本有,而今 失掉,把它恢復叫修德,本有的叫性德。恢復的方法要覺要察,覺是醒覺,由內心覺悟,察是對外面之觀察。修學的三大綱領是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 迷、邪、染是凡夫,覺、正、淨是聖人。覺是決定不能有妄念,時時刻刻保持自己的清淨心,這是很難修的。對人對事對物非常複雜,如何保持清淨心乃是真正的工 夫。

人有過去現在未來,依佛經所述,釋迦佛時代,人壽百年,以後每百年減一歲,算到現在,人的平均壽命應為七十歲。這幾十年的生命, 極為短促,而未來的時間無限。聰明人不計較現在,假如今生為名聞利養所牽掛,將來後患無窮,應時加警惕,如何起心動念,處世待人,以及言語行為是否有違於 情理法之處,應即檢點自己習氣過失,力求改正,此謂之修行。修行不在形式而在內心。若是坐在佛堂,敲著木魚,念佛拜佛,而心中胡思亂想,甚至於貪嗔癡慢依 舊未減分毫,非真修行。印光大師一生,生活清苦,作到了與人無爭,於世無求。他勸人閑邪存誠,老實念佛,對人一無所求,可見其所說的都是真心話。我們對於 先賢要認識其人格,先建立信心,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大師又說:『然作聖不難,在自明其明德。』明德即誠與明。此是性德,真性之流露。在序文小注雲:『明 德指在聖不加,在凡不減,人人本具照曜天地之真心。』大師說教是依儒家之修行次序,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講格物之物字指物欲而 言,與佛家所說斷煩惱有同一意義,均為修行之根本。離開物欲乃真解脫,自由自在,不再受煩惱的束縛。

致知是破所知障,心中若有妄想, 真智慧即不能現前。格物最後得定,亦即是誠。致知的效果是慧。一定要從斷煩惱下手。用何種推動力使學人努力修學,精進不懈,乃是一大前提。世人熙熙攘攘, 奔波勤勞,其推動力是為名為利。佛教我們放棄名聞利養,聞之嗒然若失。因為眾生不瞭解事實真相,不知道名利是假的、是虛幻的,所以學佛人多而肯認真斷煩惱 者,並不多見。菩薩以大願心為推動力,眾生無邊誓願度,幫助一切世人出於苦難。這個偉大動力可使他們能斷一切煩惱,修學一切法門。

每 人都希望幸福快樂,安康自在,如照佛法之教誡行之,一定可以得到,因果報應,如影隨形,作善必有善報。但須參考了凡在四訓中所說之積善之方,他說善有真 假、端曲、正偏、半滿之別,為善必窮理,否則行無益。例如用私曲心打著佛教幌子,興辦佛事,暗中得到名聞利養,可能一時收穫頗豐,而後面的苦報不堪設想。

凡夫之煩惱千差萬別,有人貪心重,有人嗔恚心重,有人貪名,有人圖利。斷煩惱如治病,須先治重的症候,大病治好,小病就容易辦了。煩惱斷,心中清淨,然後再廣學多門。學一門,心可專,多則雜亂。

心正、言行自正,若心不正,言行雖然儘量掩飾,也會被人看穿。學人應把所學聖教應用到日常生活中,絕不起絲毫自私之念。大師在序文中又講:『克己複禮, 主敬存誠』。這是修學的綱領,克己複禮是手段,主敬存誠是法則。己是私欲,禮是性德,亦即王陽明先生所說的良知良能。主與存同義。誠是內在的真心,敬是表 現於外的恭敬。華嚴經十大願王第一條禮敬諸佛,佛包括過去現在未來佛,未來佛就是我們尚未成佛的眾生。諸佛禮敬九法界一切眾生,而眾生不知道禮敬諸佛,諸 佛當原諒我們無知。至於如何才能作到克己複禮,主敬存誠,具體而言必須用顏子的四勿與曾子的三省。四勿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如 真能明白這四句的意義而且真能作到,修持三年即可成聖成賢。

禮,前面已經說過,就是性德,就是合法如法,其絕對的標準是三福、六和、 三學、六度、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相對的標準是世間的風俗習慣,法律規章,以四攝法隨順世俗,如何將此絕對與相對標準相輔相成,乃是當今的重要課題。佛法不 能普遍推廣,其最大障礙即此兩種標準不能調和。有人學佛之後要去當古人,與現代人格格不入。現代人視之亦覺其不能隨群,互有矛盾。佛法的原理原則,萬古常 新,沒有時空的限制。至於手段與方法隨時適應於每一時代。換言之,絕對的標準不變,相對的標準可以隨時在變以適應各地區各時代眾生的需要。

曾子的三省:『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三句話適用於每一個人,無論士農工商,凡是天天外出工作者,應檢點是否盡心負責,把一 份工作作好,對社會國家以及一切眾生有無盡到應盡之責。在家庭中,無論家長或主婦,照顧一家人,是否作到盡善盡美?這全包括在為人謀而不忠乎一句範圍之 內。交友本來是志同道合之結合,應肝膽相照,絕無詭曲之心。美國講信用是建立在法治的基礎上,佛教的信建立在性德上,自動自發,無人管制。傳不習乎?對老 師的教誡有無認真學習,依教奉行。不辜負父母師長的期許,天下親師都希望子弟將來成聖成賢,至少也是正人君子,事業有成,並不願意子弟作奸犯科。

大師講到修學的次第,完全引用儒家術語,年歲稍長者都讀過四書五經,讀大師文章倍覺親切,且其意義與大乘佛法完全相應。他先從格物開始,革除物欲,離開 五欲六塵,生活樸素節儉,妄念少,心地清淨,快樂自在。反之,若追求奢華,填補欲望,生活必受壓力,活的好苦。以美國而言,起碼的生活並不困難。衣能禦寒 則可,不必求時髦。食能得到營養,無須大魚大肉。住家更不需要豪華。有人請我參觀其住宅,建築高雅,設備講究,確實不錯,但我覺得房主人太可憐了。清潔打 掃,整理花園,吸塵除草,一天到晚作房子的奴隸,誠愚不可及。學佛果能突破物欲,即能得人生最高的享受,無絲毫壓力、牽掛、憂慮,作自己最喜歡作的事,讀 自己最喜歡讀的書,心清淨,煩惱少,自性裏本有般若智慧自然透露出來,此為根本智,再接觸外面境界,眼一看就清楚,耳一聽就明白,此為後得智。性德透出來 謂:明明德。單有誠而無明,單有定而無慧,屬小乘定。單有慧而無定是狂慧,乃八難中之世智辯聰。真智慧非由研究經典思考而來,是自性裏自然流露。一看佛經 與我自己的意思一樣,乃真智慧。下手一定由斷惡修善開始。善惡的標準應先瞭解,凡是為己者皆惡,念念增長我執,永遠在搞六道輪回。樣樣不為自己而為眾生, 不但超越三惡道與人道,而且超越天道。念念為眾生是善,善必有善報。『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把這種事實搞清,知道一生遭遇 是果報,決不怨天尤人。讀誦了凡四訓之後,即知了凡先生改造命運之法根據的理論所在。

作一個佛弟子乃無上光榮,必須作到『行為世則, 言為世法。』一舉一動為世人的模範。如是則佛法那有不興旺,那有不被社會大眾尊重的道理。今天佛法未能普遍推廣,乃是我們講的是一套,作的又是一套。能說 不能行,使大家瞧不起。甚至於所講的與所作的完全相違背。勸人修善,而自己作惡,不但自身墮落,也破壞了佛教的形象,這個罪過可大了。

在中國大陸有許多佛教徒聽過我的錄音帶。當我去北京時都想來見我一面,信徒很多,場面很大。可惜大家不知遵守秩序,爭先恐後,亂遭遭地把我包圍。我於是 乎大聲告訴大家保持肅靜,不然把佛教形象破壞了。外面人不知發生什麼事情,警察都來維持秩序。甚至於還有人請我簽名,拿我當作明星。過去朱熹先生到寺廟參 觀,正趕上過堂用齋。朱熹一看,一點聲音沒有,秩序井然,他說:『三代之禮,盡在是矣。』

了凡四訓一書,若照佛經序正流通三分法分 之,立命之學為序分,改過積善為正宗分,謙德之效為流通分。第一篇立命之學,內容最主要的一點,說命運是真有,述明事實真相,有理論的根據。一開端他先說 他自己的一段故事,童年時遇雲南孔老先生,為其推算一生命運,最初纖細皆驗,說明人的命運可以用數理推算休咎。中國一般的算命看相占卦均發源於易經,易經 是高深的數學又是哲學。由數理推算吉凶禍福,榮辱休咎,多有靈驗。推理是比量,有時也會推錯。最正確是現量,現量由禪定產生。甚深禪定中,時間空間的界限 都消失了,過現未融成一片能親眼看到,一點不會有錯。孔先生對皇極經頗有研究,得邵子皇極數正傳,其推算之術相當高明。為了凡先生批算流年大運極為準確。 各位同學仔細讀完立命之學一章後,方知人的一生,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他算了凡每年收入的俸祿,絲毫不差。每歲考試,考第幾名,作官作到什麼階級,在最初 二十年一一悉驗。他乃恍然大悟,人的一生命運已經定了,無可奈何,打妄想也沒有用。後來他到北京一年多時間,終日靜坐,不讀書,求個心安理得。次年南歸, 到南京棲霞山訪雲穀禪師。雲穀禪師當時很有名氣,也很有道心。他與禪師在禪堂中坐了三天三夜,不瞑目,禪師對他肅然起敬。對他說:『凡人所以不得作聖者, 只為妄念相纏,汝坐三日,不見起一妄念何也?』他答覆道,我的一生命運已被孔先生算定,榮辱生死皆有定數,打妄想也沒有用。雲穀笑著說,我原來認為你是一 位豪傑,其實仍然是個凡夫。

談到禪定工夫,佛經裏說得非常透徹。了凡的定功三天三夜不起一妄念乃小工夫,倓虛大師開示,禪宗工夫好的 一坐半個月不出定,再如色界天無色界天,以至於非想非非想天的禪定有八萬大劫之久,已非按年數計算,如此甚深禪定還是不管用,因其仍有妄念,不過是伏著, 還未斷根,如定功失掉,妄念又起,所以天人也是凡夫。有妄念仍落在數裏,逃不出命運之支配。若修到羅漢才真無妄念,稱為第九次定,又稱滅盡定,滅盡了妄 念,超出三界,謂之聖人,已不是凡夫。

了凡最初二十年的經歷與孔先生推算的行運完全符合,所以他認為命有定數,數不可逃,亦未作大善 大惡之事,乃是一位標準凡夫。雲穀禪師告訴他說:『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命運是自己造的,佛事門中有求必應,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壽得長 壽。佛教經典中如此說,豈能誑語欺人。況且淨宗經典是求永遠不死,無上佛道。成佛都能求,何況其他。應知一切造作都離不開心,動作言語皆以心為主宰。一念 善即得善果,一念惡即遭惡報,他引用六祖大師的話:『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我最初同李老師學佛,他告訴我,講經說法不容易,只靠經 教不行。如想通達世出世間一切學問,不要說現代學術以及外國典籍,即以中國古老的四庫全書而言,亦無法遍閱。我曾向臺灣商務印書館訂購一部,該館經理對我 說,一個小孩一生下來就看這部全書,活一百歲,到死還看不完。何況還有佛法,其最大一套叢書是大藏經。大藏經以外之佛學典籍亦不少於大藏經之數量。一生中 不能通達世出世間一切學問,如何能講經說法。光靠讀誦研究不能通達,要用至誠感通之法。自古以來佛門裏代代相傳的就是這個法門。孔孟之學亦用此心傳,所謂 『一經通一切經通』,非文字通、義理通,而是以『真誠心』感通。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由心性中流露出來。大師說主敬存誠。內真誠、外尊敬。普賢十大願王第一 個是『禮敬諸佛』。一即一切,這一個敬字即包括後面九個願王。

從心性中求,無不可得。最初了凡還有疑惑,認為道德仁義可以力求,功名 富貴如何求得。功名富貴由心性中求亦能求得,如由外面求,則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仍在數中。兩個人同樣求發財作生意,一個發財,因其命中有財,一個賠 本,因其命中無財,還是逃不出命運。如由心性中求,內外雙得。你必須知心性是什麼?在有情眾生方面叫佛性,在無情方面叫法性。外面萬事萬物均是由心性變現 出來,由性中求,求功名富貴,求兒女,求長壽,求羅漢果,求菩薩果,求無上佛果,均能得到。不但其道德仁義成就,其外在的榮華富貴亦得到了。華嚴毗盧遮那 佛之依正莊嚴,世無倫比,是其性德自然流露。有人懷疑,生活儉樸為美德,而佛的依正二報那樣豪華,黃金為地,七寶宮殿,豈不太奢侈了嗎?其實佛也不要這 些,而是由性德自然流露,不是自己有意如此。

孔先生為了凡算命,在功名方面不能中進士,一生無子,壽命只有五十三歲,官居七品。了凡 非常誠懇,他說自己毛病很多,第一不耐煩劇,器量小,不能容人,刻薄傲慢,輕言妄談,福薄之相。其次自己有潔僻,好發脾氣,又過份愛惜羽毛,不能捨己為 人,多言耗氣,喜飲酒,喜長夜靜坐。有此種種毛病,不能有子。了凡勇於認錯是其可取處。

四訓小注中有一段說:『大修養人除欲淨盡,心 境空明,更無陰氣足以覆蓋,常在定中,智光湛然,永斷睡相,此聖境也。』修學一定要知道自己的能力,達不到的勿勉強去作。如了凡之徹夜長坐,即禪宗講的不 倒單。這要很好的工夫,要私欲斷盡,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都沒有了,心中無一物,自性裏的般若智慧透出來,光明遍照,可以不倒單,否則坐著睡那有躺著舒服,真 有工夫,坐幾分鐘即可以恢復精神。佛門中兩種現象,一個不倒單,一個持午。大多數人自不量力,目的在求恭敬供養,完全錯了。身體即一副機器,要靠能量,能 量不足,毛病就來了。能量百分之九十都消耗在打妄想上。我們念佛人修當生成就的法門,經上並沒有叫我們日中一食,夜不倒單,所以不必標榜這些。

雲穀又說:『世間享千金之產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產者定是百金人物。應餓死者,定是餓死人物。天不過因材而篤。幾曾加纖毫意思。』這是說一飲一 啄,莫非前定。從歷史上看,可以得到證明,捨己為人,累功積德者有三個人,第一個是孔老夫子,有教無類,以真誠心、平等心、大慈悲心教化眾生,其學生代代 相傳,弘揚夫子之道。二千年來孔氏子孫歷代受到世人擁戴,孔子在世時並非有顯赫地位,一普通百姓而已。其世代子孫托生孔氏家中定是其前生積德修善所致。

符按:法師說:『中國歷史上捨己為人者有三個人,但只說了孔子一人,其後二人未曾提及。在下猜測第二個人應為範文正公仲淹,作宰相,一生不置產,所得俸祿均施諸鰥寡孤獨。後世子孫簪纓不絕,直到民蘇州範家後人都是有頭有臉的人物。

雲穀禪師對了凡說:如想功名兒女,要把無功名沒兒女的業因消除,改過刷新,才能有求必應。務要積德,務要包荒。包荒就是能容人,所謂量大福大,不能容 人,沒有福報。自己沒有福報不怕,怕的是不積德不修善。我見過很多人,年輕時高官厚爵,飛黃騰達,到五六十歲下臺之後,困苦不堪。真正享福要在晚年,青年 得意時,多作佈施,舍掉之後,其命中福報仍在,到晚年又發了。佛說富貴、聰明、健康長壽是由財、法、無畏三種佈施得來。

我初學佛時, 朱鏡宙老居士送我一本了凡四訓,讀過之後非常感動。我年輕時,我的福氣比了凡還薄,習氣比了凡還重。有人給我看相算命,都說我很聰明,福薄,壽命到四十五 歲。學佛的時間表我就訂到四十五歲,到四十五歲那年害了一場病,知道時間到了,也不看醫生,只念佛求往生,結果不藥而愈。有一年臺北舉辦仁王護國法會,在 會中遇到甘珠活佛,他把我叫到一邊,對我說:『從前我們都在背後笑你,你福薄又短命,你現在變了,將來福很大,壽也很長。』我前生大概修慧不修福,所以今 生聰明有,而福報一點沒有。現在的境遇都是今生修的。

我有一位老友劉延武先生,去年過世。多年前他曾一度貧困潦倒,一家七口有五個小 孩,幾乎活不下去。我給他一本了凡四訓,叫他學了凡先生。後來五個小孩有四個博士,晚年完全改變過來。他非常感激我,說我救他一家。其實我不過送他一本 書,他肯認真改過積善,扭轉了自己一家的命運。

佛門常講乘願再來,大家都認為生西以後,再倒駕慈航來世度生,謂之乘願再來。其實當前 即可作到,我們都是受命運支配,如果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利益眾生之願超過自己的業力,現在就是乘願再來,已經是願力身而非業力身。這種轉變完全操之於自 己手中,與佛菩薩上帝鬼神並不相干。起心動念只想到世人的苦難,眾生的迷惑,希望社會國家長治久安,自然福慧日增,不求而自至矣。我們雖然力量有限,不能 沒有這個心,存此大悲心,感應不可思議。

雲穀禪師說:『易為君子謀,趨吉避凶。』聖賢之教是為君子,世人只有君子善人才能接受聖教。 並不是聖賢有偏愛,不肯施教。他又說:『凡祈天立命都要從無思無慮處感格』,就是要由清淨心中求感應,真誠恭敬心中無界限,如起了一念妄心,即有是非人我 變為窄小。清淨心盡虛空遍法界與佛菩薩天地鬼神感應道交,冥冥中得到加持。

以上是雲穀禪師教他改造命運之法,即所謂立命之學。雲穀禪 師第一個例,說明真誠之意義,道教有畫符之說,畫符要一筆下來畫到底,心中不能有雜念才靈,心中真誠能與天地鬼神感應道交。念咒也是一樣,念咒時不得有妄 念。佛法中許多咒語為鬼神言語,雖寫成梵文,印度人也不懂。代代相傳,其音已變,縱然持誦的音調不正確,只要誠心亦有感應。大悲咒只有八十四句,持誦時如 不打一個妄想亦不容易,其實『阿彌陀佛』這一句也是咒,最短最易持,果能以清淨心念佛,功德無量無邊。

世出世間一切法,凡用妄心均不 能成就。儒家講正心誠意,修齊治平,基礎即在一『誠』字。由事上下手應先修身,把不正確的思想言行糾正過來,只驀直行去,認真修行,用平常心對待,不必問 收穫。佛法叫人發願廣大無邊,但不可急於求功,或預計如何如何,如此則落到意識心上,全是妄想。清淨心能生福德智慧,所以求乃是向自性中求,而非向佛菩薩 求。

道理明白了,作起來並不簡單。平生妄想習氣太重,不易斷除,不容易接受聖教,往往半信半疑。佛度有善根的人,經中說佛不能度無緣 之人。無緣之人就是無善根福德因緣之人,他不肯照佛法去行。善根是世世累積的,福德是對聖教肯信受奉行,因緣是此人一生有無遇到正法。善根福德因緣同時成 熟,這一生就有得度的機會。此三者俱足不容易。

真修行就是修定、修清淨心、修真心、修菩提心。中國在過去無論在家出家,皆由先斷一切 知見入門,現在由廣學多聞下手,完全不同。民國以來把古老的教學方法完全捨棄,民初唐大圓先生寫了一篇文章,暢述此項改革之非,頗有見地。從前是先求根本 智,即清淨心,亦即儒家所說的正心誠意。至於修齊治平是後得智。現在學西方人,沒有根本智,那裏來的後得智,所以兩種智慧全失掉了。現已根深蒂固,對古老 的教學方法已很難接受。古人教學,儒家教小學生,先教識字,念三字經、百家姓,然後讀四書五經,只是背誦,並不開講,使學生心中清淨安祥。佛教之教學方法 類同,一出家頭五年學戒,遵守老師的教誡,祖祖相傳,先求心之清淨,心要空要寂,空是沒有一樣東西,本來無一物。寂是不要動,不要胡思亂想。各宗派用的方 法不同,禪宗修禪定,用觀心之法,不打妄想,也不能不想,什麼都不想叫死定枯定,修成功就變成外道的無想定。教下是讀經,不論經文長短,念得字字清楚,句 句分明,不許思維經中義理,一研究即是打妄想。何以言之?舉例說,金剛經與法華經的古德注解不下一百多種,每種都是打妄想思考出來的。如果是如來真實義, 應當只有一個,何以有如此之多,且不一樣?因真實義是沒有意思,無言說。古大德的注解只能幫助啟發學人的後得智,但是沒有根本智,那有後得智。佛知道後世 修行人契入佛法困難,所以說出四依法,其中之一是依法不依人。法是佛經,人是古德注疏。依經就對了,依古德注疏可能有偏差。今天知道此項事實者不多,往往 一開端就把路子走錯了。

學經教只能受持一種,如楞嚴或法華,每天讀誦一遍要五六小時。讀經是修定,有三五年功夫必見功效。讀經是戒定 慧三學一次完成。華嚴說:『行步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步。』行步依次第學習,圓融不涉次第。讀經是圓修,不讀經時,處世待人接物是次第修。五年學戒是奠定 戒定慧基礎。戒學總綱領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定學綱領是『自淨其意』。慧學綱領是『般若無知』。心經最後結論是『無智亦無得』。得到根本智,然後應 用於日常生活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無所不知,見色聞聲不迷。真心裏無界限,無分別,無執著。因無隔礙接觸任何境界都知道它的前因後果,因為心量是橫遍十 方,豎窮三際,此古時教學法之特色。

了凡先生粗念沒有了而還有細念。雲穀禪師又教他念准提咒。古德說:『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 佛。』六字洪名最易受持。如大勢至菩薩在楞嚴會上所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在初學時可用念珠記數,起初不妨定得少一點,慢慢增加,不懷疑,不夾雜, 念到純熟時,念而無念,無念而念,自有感應。縱有感應亦不必管它,一喜歡,心就不淨。了凡接受雲穀之教,認真修學。後來聽到雲穀說,功名可求,他又心動 了。他原來的號叫學海,希望廣學多聞,自從受教以後,又將學海改為了凡,取『明瞭凡間事』之義。以前只知命運既經算定,無可奈何,似頗消極。用功以後神智 清醒,變為積極。存心改過自新,斷惡修善,念念中不敢得罪天地鬼神。用現代術語說,就是怕輿論的指責,若是作了虧心事,沒有臉見人,頗有警惕之心。西方極 樂世界的人,從下下品到上上品與阿彌陀佛的能力一樣,都是天眼洞視,天耳徹聽。我們天天想生極樂世界而仍然存壞心作壞事,豈不叫西方人看笑話。有人嗔恨 我、譭謗我,以前不能忍受想報復。現在能忍受而且歡喜忍受,因為道理明白了,有很大的轉變。真心修行之後,孔先生所算的命運就不靈驗。某年禮部考科舉,孔 先生算他該中第三名而了凡考第一名,行善初步效果已驗。但他言行方面缺點仍多,行善不夠,救人不徹底,口仍有過,醉酒後仍亂心,過多於功。曾發願行三千善 事,行了十幾年才圓滿,設無堅固信心,勇猛精進,可能半途而廢。後又發願再作三千善事求子,命本無子,全家行善,四年三千善事圓滿,即連生二子。然後再求 中進士,許願作一萬件善事。他在河北省寶坻縣作縣長,每天行功過格,有一夜晚夢見一神仙,對神仙說:我許一萬件善事,不易完成,頗為發愁。神仙說:只減糧 一節,萬行俱完。醒來之後,想想確有減糧一案,但仍然猶疑不決。恰好有一位幻余禪師由五台山來,了凡即將夢中之事請教禪師,請為印證。師告之曰:『善心真 切,即一行可當萬善,況全縣減糧,萬民受福乎!』他聽後心安理得,又用自己的俸祿在五台山齋僧,打萬僧齋,其中如有得道的高僧,受其供養,功德很大,對一 般僧眾亦因而結個善緣。孔先生算他五十三歲即無壽,他寫此四訓時在六十九歲。晚年命運完全改變過來。

了凡有幾句話很重要,他說:『凡 稱禍福自己求之者,乃聖賢之言。若謂禍福惟天所命,則世俗之論矣。』又說:『遠思揚祖宗之德,近思蓋父母之愆』。想到自己的祖先,要光大祖先之德。人非聖 賢,熟能無過,如父母有過失,不可到處宣揚,屬大不孝,應知有所愆蓋。佛門也一樣,遠要發揚光大佛菩薩對一切眾生教化之德,近對老師要尊重護持,老師尚未 成佛,難免有過失,如宣揚老師的缺點,他教化此一地區必有障礙。學生對老師有幾分恭敬就得幾分利益,有恭敬才能依教專行。若常說老師壞話,不但使人瞧不起 你的老師,也瞧不起你這個學生。更有甚者,許多學生退失道心,這個因果可負不起呀。此種愚人到處都有,我到各地講經,也有道友講其道場及法師的是非。我的 態度對任何道場與法師只有讚歎,使大家生歡喜心。只要這位法師說的是正法,即應護持。至於其私人生活方面有點小缺陷,對大家修學並無妨礙,何必多加責難。 如有不如法者,不讚歎而已,不必談其過失,更重要的不與眾生結冤仇。君子絕交,不言人過。

『上思報國之恩,下思造家之福。』應常常懷 念在心。『外思濟人之急,內思閑己之邪。』閑是防範之意,防非止惡。每天要反醒自己的過失,一天認為沒有過失,這一天就空過了。只有佛沒有過失,連菩薩都 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未斷。改過是真正修行,不覺悟如何能改,一定發大勇猛心。一般人知道自己的過失,但是沒有勇氣改,因循苟且過日子。在學業上在道業上不能 發掘自己的過失,如聽到旁人說自己的過失,聰明人感激之不暇,一定以恭敬歡喜心欣然接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切勿與人辨駁。歷代帝王中唐太宗確有過人之 處,有人說太宗的過失,其實是誤會而非太宗之過,太宗並不以為侮,而且還嘉獎他。太宗說:如果我處分他,以後沒人敢說我的過失了。

在 第一篇裏我們明白命運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事實真相搞清楚後就要談到如何改過積善,以轉變命運。了凡先生引用古代典籍春秋國語裏所載,說明一個人在吉凶禍福 將要來臨時,事先必有預兆。古時候有,現在也一樣。只要冷靜觀察都可看到。大體上說,心地厚道會有福報,刻薄寡恩者,縱然眼前得意,難保一生不遭災難。福 之將至,由其善心善行可以預知。災難來時亦能預先看出,其心不善,其行不善,必有災禍發生。明白此理,若想常享幸福,遠離災禍,必須改過積善。改過是因, 遠離災禍是果,積善是因,幸福是果。如在一生中不能安身立命,這一生就白過了。佛法的基礎建立在因緣果報上。了凡四訓等於觀經三福之第一項『孝養父母,奉 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之詳細說明。觀經三福佛講的明白切要,在結論中說,此三條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一切修行成佛之人,非一個法門,各各法門 均可證得無上佛道。法門雖多,但均建立在三福的基礎上。李老師說過,念佛人多,能生淨土者不過萬分之三五,其原因是三福的基礎未能打好,心行習氣毛病不能 革除為其主因。

說到改過,了凡先生提到三點,第一點發恥心。古人說知恥近乎勇,知道自己不如人,必鬚髮奮努力迎頭趕上。諸佛在無量劫 前與我們一樣,同是凡夫,他們今天成佛,我們仍搞六道輪回,此是事實。今天聞到佛法,能發一念歡喜之心,皆是過去生中種的善根,決非偶然。真正發心求生極 樂世界者,其善根決定超過無量壽經中所說的阿闍王子。因阿闍王子曾經親近並供養過四百億佛,而聽到佛說無量壽經尚未下定決心往生淨土。可知我們學佛不只這 一生,過去生生世世無量劫都在修,修到今天,人家成佛,我們還搞生死輪回,覺得慚愧可恥極了。如能常常反醒,自然勇猛精進,真正回頭。

第二要發畏心,即敬畏之意。騙人容易,騙自己也容易,騙天地鬼神可不容易。大多數鬼神都有五通,其能力大小不同。鬼神有他心通,我們心裏想什麼,他都知 道,因為一想心裏就有一個相,鬼神就能看見。無量壽經中說的最詳細,凡往生西方者,從上上品到下下品,其神通能力幾乎與阿彌陀佛相同,鬼神都不能比。有人 懷疑,我們一身業障,何以有如此能力?其能力之來源有二:一為報得,鬼神的神通亦為報得。二為阿彌陀佛本願威神之加持。我們很小聲說話,怕人聽到,西方人 早已聽到,起心動念無法瞞過西方人。

恥心是慚愧,知道對不起自己。畏心是惟恐對不起人。了凡先生說:『古人有一生作惡,臨死悔悟,發 一善念,遂得善終者。謂一念猛厲,足以滌百年之惡也。』這話當真。觀經中之阿闍世王受提婆達多之教唆,行五逆十惡之事,臨終真正懺悔,念佛求生淨土,結果 真生到極樂世界。佛說他的品位是上品中生。造五逆十惡尚能生到如此高的品位,一因其一心念佛求生淨土。一因其臨終懺悔出於至誠。善導大師說:上三品是發大 乘心念佛者,發菩提心,一心專念。中三品是世間修善之人。下三品是造惡之人。念佛法門確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懺悔心真,懺悔力大,一回頭即證得很高的品 位。

第三要發勇心。人皆有慚愧心,因無勇氣不能改過,只是因循,把時光空過,道業不能成就,非常可惜。在修行中一般通病即昏沉與掉 舉。一用功即打瞌睡,念佛堂在止靜時常有睡覺者。掉舉與昏沉恰好相反,心裏七上八下,一想用功,妄念特別多,其實妄念本來就多,平常不覺得而已。佛在世 時,弟子阿冕樓馱(即阿那律)尊者聽佛講經時打瞌睡,佛呵斥他說:『好睡像蚌蛤一類,一睡一千年,不知佛名字。』他聽了非常慚愧,發奮修行,七晝夜不眠, 用功過猛,把眼睛搞瞎。佛教他修見光明的禪定,結果他得到天眼通,在十大弟子中天眼第一。

改過一事了凡舉出三項法則:第一從事上改, 第二從理上改,第三從心上改。事是事項,日常生活方面,屬律儀戒。初學看到戒律覺得太難,不易做到。一出家先受沙彌戒,有十條戒,二十四條威儀戒。幾乎一 舉一動都犯錯,深覺難持。其實佛家所講律儀比儒家少得多,儒家講威儀三千,佛法無如此之多。現代人放逸慣了,忽加以限制,處處覺得不自在。所以小乘比大乘 難,小乘由事上改,大乘由理上改,最上乘者由心上改。改過積善,近可避免一切災禍,遠則培養修行證果之基。

易雲:『積善之家,必有餘 慶。』了凡舉了十個人,行業不同,出身不同,皆是積善修德,得到好報。至於善惡的標準,他又說:『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陰有陽,有是有非,有偏有正, 有半有滿,有大有小,有難有易,皆當深辨。為善而不窮理,則自謂行持,豈知造孽,枉費苦心,無益也。』這是人天福報的標準,依此標準而行,必可改造命運, 不受命運之束縛。再以此基礎念佛求生淨土,萬修萬人去,一個也不會漏掉。他又引述中峰和尚之言曰:『凡情未滌,正眼未開,認善為惡,指惡為善,往往有 之。』凡是我們言語思想造作有益於人者均謂之善,凡有益於己者皆惡。在佛法中也是一般的標準,利大眾者為功德,利自己者為私欲。凡利己者只有增長我執,我 執是煩惱之本,煩惱不斷不能超越六道輪回。利益社會大眾者,自己也有一份,因我亦大眾之一,只求自利者,反而為自己造了許多成佛的障礙。修善而暗中謀利養 者乃是假善。端是正直,純為濟世之心,無絲毫所求。曲是委曲,行善而附帶條件。又如愛人之心,敬人之心,要由真心中發出。陰陽之分,如政府表揚者為陽善, 無人知曉,更無須乎標榜為陰善,亦稱為陰德。是非與利害往往連在一起,很難辨別。有的善會產生副作用,有些事當時看不出來,而日後對社會發生很大的影響。

從前僧人出家須經政府考試及格才發給戒牒,准其出家,限制極嚴,故出家人的水準很高。自從滿清順治皇帚把僧人考試製度廢除之後,任何人均可出家,不識字 的、不得意的,均可薙染。現在佛學院的學員有高中畢業者,也有小學未畢業者,均在一班上課。天主教基督教的神父牧師均須受神學院之訓練,才有資格作傳教 人,比較起來,佛教亦應有所改進。有人好心作了壞事,乃正中有偏。有人噁心而作了好事,乃偏中有正。其中錯綜複雜,宜謹慎從事,免受冤責。

中國古時教學有兩門功課很重要,即經與史。經是學向,明理。史是見識,知歷代個人成功失敗之教訓,國家興亡之明鑒。目前人文學科的學生畢業找不到工作,經史已不被重視,所以倫理道德乃逐漸式微,此今日之實況,若欲研究經史,只可盡其在我而已。

易曰:『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成名不在當時,孔孟之成名均在後代,所積的是陰善。心要真誠,善即圓滿,否則為半,故善有半滿之說。盡 心而力不逮,有障礙,缺緣份,仍屬圓滿。盡力不盡心,則屬於半。呂祖的故事殊令人覺悟。鐘離授呂祖點鐵成金之術,謂可以濟世。呂祖得知鐵變金五百年後仍複 本質,呂祖說:這樣豈不害了五百年後的人,我不學了。鐘離說:修仙要積三千功行,你這一念心三千功行已滿。所以說最上乘者修心。

作善 事心若真誠就能圓滿,與大乘經論中所講慈悲心遍滿法界的理論同。善又有大小之說,了凡先生舉衛仲達的公案為例。衛被鬼抓去,見到閻羅王,審判時要調查他所 作的善惡業多寡,叫小鬼把他一生所作善惡業案卷在天秤上秤一秤,結果惡業案卷多,重量輕,善業只有一卷,反而很重。調查後才知這件善事是他寫了一個條陳, 建議皇上不要興辦一件不必要的大工程,以免勞民傷財。他記得有這件事,但皇帝並未聽他的話,仍把這工程作了。他對閻王說:皇上未採納我的意見,有何功德可 言?閻王說:你這一念悲心已在萬民,假使聽了,你的功德更大了。此件公案現代人聽了,大概不會相信,常有人說:現在人類已登陸月球,仍然說些荒誕不經的 話,豈不可笑。說實在的,陰間是真有。我初學佛時,常與朱鏡宙老居士相往來,他是民初樸學大師章太炎先生之女婿。朱居士對我說:他老嶽丈在世時曾作過東嶽 大帝之判官,地位相當於秘書長。他白天工作,晚間還要到陰間上班,常與鬼道友人往來,朱居士也聽了許多陰間事情,證明陰間確實真有。

儒佛二家都教我們斷惡修善,由難行能行處下手。大乘經說,菩薩捨身為他之事甚多,如釋迦佛捨身飼虎,割肉喂鷹,一般人聽了,可以說這種事不近人情。如不深 入經藏,不明其真理所在,就不會相信。真理不是一般人所能瞭解。發大慈悲心,以一念真誠,大地都會震動,依報隨著正報轉,此心一發,感應不可思議。他舉一 個例,江蘇舒翁,一位私塾老師,舍二年僅得之束修,代償官銀而全人夫婦。又舉一例,邯鄲張翁,舍十年所積之錢代完贖銀,而活人妻子。這都是難舍能舍之例。 為什麼能作到,因為有大慈悲心作發動力,儒家謂之『惻隱之心』。

了凡先生又提到隨緣濟眾之事甚多,略舉十項。他先說與人為善,舉古代 聖王大舜,帝舜在中國歷史上是一位聖人,給後世最大的啟示是孝順父母,感動一家,作社會大眾最好的模範。帝堯知道有這樣一位孝子即找他來讓與王位,這是最 崇高的與人為善的典型。今值亂世,無論何處均有苦難,此乃共業之感,共業中亦有別業,如能斷惡修善,亦可倖免災難。自己過失應認真悔改,看他人有長處,善 心善行,應幫助他成全他。

愛敬存心。聖賢存心,端在愛人敬人。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第一條是禮敬諸佛。諸佛包括過去現在未來諸佛。敬人是恭敬愛護人,敬事是認真負責作事,敬物是對一切物件放置整齊,保持乾淨。

成人之美。成就他人之長處或善行,盡心盡力幫助他成全他。俗話說:『善事常易敗,善人常得謗』。又說『好事多磨』。善人的心都是正直的,不會委曲婉轉,諂媚奉承。因而在社會上雖免受人嫉妒陷害。遇此情形,應主持公道,以維護之。

勸人為善。古時只有兩種方式,『一時勸人以口,百世勸人以書』。現在科技發達,有錄音帶、錄影機,弘法的範圍比以前更具效果。了凡先生寫四訓,在當時不 過教訓其子,假如不寫出,其利益僅及於一家。他自己也沒有想到這本書普遍流通於後世。民國初年印光大師為社會一般大眾所尊重,他一生倡印了凡四訓,安士全 書、歷史感應篇等勸善書籍,使人瞭解因果報應,六道輪回,勸人老實念佛,求生淨土,決不談玄說妙。我們能知道有這本書,也是由大師在民初倡印流傳下來的版 本,今日讀之,亦應感謝大師之恩德。一九七七年我到香港,住在倓虛老法師的道場中華佛教圖書館,長達四個月講楞嚴經,有機會看到印祖弘化社所印的經書甚 多。印祖是陝西人,有濃重的鄉音,一般人不易聽懂,所以他皆用文字弘法,所收供養均用之於弘法利生以及印送經書善書之事。弘化社所印版本最好,字大,美觀 大方,校對精確,很少有錯。我看到的了凡四訓已是第二十版,每版所印數量異常龐大,有一萬冊、二萬冊、甚至五萬冊,連同安士全書、歷史感應篇,約略估計至 少有三百萬冊。他曾在上海護國息災法會講了八天開示,其講詞印有小冊子流通。冊內曾經提到當時北方有旱災,他聽到之後,馬上叫人由印經款內撥三千元現洋賑 災。侍者對他說:這筆錢匯出以後我們銀行存款只剩一百元。他聽了也不管,仍叫人馬上匯去。他已作到難行能行。

救人危急。我們有急難時 希望旁人助我一臂之力,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家有災難,我們也應當救人之急。任何人不能保證一生不遭災難。要想得善果,必須修善因。尤其照顧老人最為切 要,除非短命,人都有老的時候。對自己年老的父母公婆,務必要盡心盡力照料其生活,絕不可嫌棄,否則等你年老時,兒女們都會跑得遠遠的,這並不是迷信而是 很現實的。

興建大利。中國五千年來不被瓜分,亦未滅亡,實因兩千五百年前接受儒家倫理道德教育,與佛家大乘佛法,知道孝親尊師,維護 倫常。今天提倡孝道應列為第一優先,它能利益整個國家民族。早年政府提倡恢復中國固有文化時,我提出建立百姓祠堂,有許多人響應,也有人讚歎,但是後來事 情發展未如理想。不過我們已在佛堂中另外辟出一部份作為祖先堂。師道是建立在孝道基礎上。孝親尊師沒有了,要想天下不亂乃不可能。我對於建祠堂始終念念不 忘。我的老師李炳南先生山東濟南人,我與台中同學商量,打算在濟南蓋一個李炳南先生紀念堂。我們這些學生可以每年輪流回濟南講幾天經,以報老師之恩。

舍財作福。大乘菩薩修行,歸納為六度,六度中第一個是佈施,其餘五度皆可以納入佈施之內。佈施分財、法、無畏三種,持戒、忍辱屬無畏施,精進、禪定、般 若屬法施。佈施就是舍,四攝六度均以佈施為首。將無始劫來的貪嗔癡三毒煩惱先舍掉,恢復本來的清淨心,智慧光明自然顯出。古往今來有智慧福德之人無不認真 修學,恢復自性。禪宗明心見性,念佛人講一心不亂,從佈施下手即能達到目的。

護持正法。首須依教奉行,如自己不修行而勸人修行是假 的,自己作出成績給人看,人家才信服。大乘法要作師,受菩薩戒之後,一舉一動,作眾生之表率,社會的典型。盡力弘揚正法,使眾生有得度的機緣,乃真護持。 弘法利生,道場非常重要。從前寺院庵堂是弘法的場所,千百年來逐漸變質,已不能代表正法,我在認識佛教小冊子中已有詳細說明。要想發揚光大,必須把佛教恢 復其本來面目,回歸到佛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是說明宇宙人生之真相,可見佛教與我們有切身之關係,不能不學。

敬重尊長即三福中『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愛惜物命即三福中之『慈心不殺』。最後一章謙德之效是全篇之總結,說明謙德最為吉祥。易經在六十四卦中,每卦 有六爻,各有吉凶,惟有謙卦,六爻皆吉。謙卦的卦象,上面是地,下麵是山。山應在上而在地下,表示謙虛之象。又引書經之文:『滿招損,謙受益。』了凡先生 為人,精明細心,以前喜歡挖苦人,找人的缺點,學佛以後改變作風,專看人家長處。他觀察人,凡謙虛者,其後來果報必然殊勝。他說:『予屢同諸公應試,每見 寒士將達,必有一段謙光可掬。』從前應試就是趕考。縣考秀才,省考舉人,殿試考進士。讀書人經過三次考試,常常看到特別謙虛之人往往高中。他舉幾個很明顯 的例子,第一個是丁敬宇賓。丁賓是名字,敬宇是號,字禮原,嘉善人,隆慶進士。丁賓參加應試,了凡看到即對旁人說:這位青年今年一定考中。問何以知之?他 說:『有恭敬順承,小心謙畏,聞謗不辯,如敬宇者乎?』及開榜,丁果中式。古時名字是父母起的,如改名為大不孝。在童子時,大家均可稱其名,二十歲成年行 冠禮之後,其名只有父母可叫,祖父母均不能叫。滿二十歲時,其同輩送他一個字,除父母外均稱其字。將來作大官,皇帝召見,亦稱其字而不稱名。稱名除父母 外,老師可以稱其名,古時老師的地位與父母同。如在社會上有了聲望,不稱其字而送一個號。最極恭敬時連號都不稱,而稱其地名,如李鴻章稱為李合肥。若是出 家人稱其寺院名稱,如智者大師稱天台大師,窺基大師稱慈恩大師。

過去社會對功名非常重視,如非高官有實權者,想興大利護持正法很難, 自己作不了主,悉聽命於人。如編纂四庫全書是一大工程,乾隆皇帝有權,一句話,千百學者替他服務。今天社會改變,不作大官亦能作大事,我們可以作社會福利 事業,特別關於文理教育大善大利之事,民間都可以辦。

此次講了凡四訓,只是簡單扼要說其大概,希望大家重視這本小冊子,奠定修學的基礎,如欲詳細研究,我們在大專講座有一套全文的錄音帶,可以借用參考。謝謝大家。

一九九四年二月二十八日記於西雅圖市時年八十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zakimirage 的頭像
    ozakimirage

    南無阿彌陀佛

    ozakimirag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