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
道源法師講述
民國六十四年講於志蓮精舍
民國六十九年能仁佛學院同學依錄音帶共集於海會寺
民國八十八年釋法律重新整理於基隆靈泉禪寺及海印寺
印順導師
四月十六日,八九高齡的道源長老,久病而終於離開了人間。對中國佛教來說,是一件大事,值得舉行追思與讚頌的!
道老曾親近前輩名德慈舟老法師,並輔助慈 公講經。道老一生弘法,著重在持戒,念佛,應該是有得於慈公老法師的。道老來臺灣四十年,在基隆八堵的正道山,建立起莊嚴的海會寺;曾任中國佛教會理事 長,東山佛學院院長等;講經與傳戒,那是次數太多了!晚年,常聽說他老有病,又常聽說在香港等地講經。一生為法而盡力,雖說海會寺重修還沒有落成,不能主 持海會寺今冬的戒會,似乎有願未盡,其實世間事是從來沒有圓滿的,盡了能夠盡到的責任,應該是無所罣礙了!
民國四十六年五月,我與道老一同出席泰國 佛元二千五百年的慶典。我這才知道,也就從此讚說:「講經法師中,道源長老第一」!他不但口才好,尤其態度的懇切自然,說真就像是真的,說假就像是假的, 真是不可多得!六十年初冬,我在大病中,拒絕了第二次開刀。我自己知道,即使再開刀而好轉,體力衰弱,也不能對佛法有什麼裨益。但是道老來了,憑他舌燦蓮 花的口才,說得我非再挨一刀不可。就是這一刀,使我拖到了現在,道老卻先離去了!我一直有這樣的信念:「業緣未盡死何難」!一生福薄緣慳,體弱多病而還要 活下去,實在乏味!先走一步的長老們,我總是羨慕他們,稱讚他們是有福的。道老以八九高齡,功德無量而去,那真是太有福報了!.
道源長老應該是願生西方極樂淨土的;不過從佛法衰微,人類苦悶著想,我祝願道老,還是再來人間吧!
晴虛法師
源公長老,法名能信,又名騰欽,別號中 輪,生平以道源之字行。光緒廿六年十月初五日誕生於河南省商水縣周口鎮,俗姓王,父諱德馨,母陶氏。長老生而資稟穎慧,幼即入墊讀書。不幸年方九歲,即生 母去世,二十歲時,相依為命之胞姊及嬸母亦先後亡故。因之頓感人生無常,油然葫出世志,蓋以慧根宿具,遂投本鎮之普靜堂,禮隆品上人為師而披剃出家焉。民 國十二年,赴漢陽歸元寺依覺清律師,圓受具戒。從此之後,邁向參學佛法之大道,精進無間,敦勵志行,歷七十載如一日,以上弘下化為職志,紹隆聖教為素衷。 蓋亦大權菩薩乘願再來,為度眾生而示現者乎!
長老為河南人,故於早歲參學、弘法之機宜,亦多在北方。曾參學於常熟虞山興福寺之慈舟大師,蘇州靈巖山寺印光大師,故於二老所弘之律、淨二門,聆益熏修者獨深厚,於平生之自行與化他,亦以此為素志而不踰也。雖然三十歲時曾至武昌佛學院,親近當時領導革新運動之佛教泰斗 太虛大師,然不久即離院,而逕往洪山寶通寺閉關潛修。蓋因機教所異,抑志趣使然耶?
自三十四歲以後,為長老踏向教學弘法歷程 時段。先應開封鐵塔寺淨嚴長老之聘任為佛學院教師;民國二十五年,受慈舟長老教命,南下福州代理法海寺之法界學苑教務。四十一歲以還,歷任北平宏慈佛學 院、八敬學院,及廣化寺佛學院等主座講席。長老曾於三十九歲時受聘任河北上方山兜率寺主持,即倡導舉辦僧眾結夏安居,講解律儀;並從此後,約十年間,曾六 次任戒壇教授,每次必主講三壇戒本,倡弘律制,開千百年來提倡敷演毗尼之弘範。長老在教學弘法之餘,為仰慕佛教聖蹟,嘗朝禮四大名山之三—觀音菩薩靈場之 普陀山、地藏菩薩靈場之九華山、及文殊菩薩靈場之五臺山,所過或隨緣應請講律、弘法,廣結善緣。且自早歲,即曾輔佐慈舟長老在北平淨蓮寺開講華嚴大經,爾 後即時常應請至各地敷講經律。我國佛教,自唐朝末葉武宗滅法之後,教運即衰頹不振,歷千餘年來,講經弘法者略無其人,偶或有之,傳統成習,不出「四部頭」 而已!而源公長老雖師承傳統佛教,然生平不僅致力演揚經律,且所敷講經典,擴及大涅槃經、仁王護國經、華嚴經、淨土三經、梵網經、遺教三經、般若心經,及 大乘起信論、淨土往生論等,多所闡揚。雖云十九為真常心系之經論,然以向為中國佛教傳統所重者,長老傾注心力發而宣講弘揚之,蓋亦難能希有之事,故每有敷 講,必座無虛席,概見法緣之勝也。
民國三十八年,神州變色,先於是年三月, 江南局勢已趨混亂。源公長老,因得摯友同參白聖長老之勸,遂結束大陸之弘化事業,聯袂飄然來臺。初駐錫於臺北十普寺,嗣於基隆寶明寺講經之緣,得修果、紹 願師徒之助,於民國四十年四月,即開山創建海會寺於八堵橋頭之正道山。自爾以還,長老之弘法活動,展開了新頁,其足跡遍及於全省各地,或應請敷講經律,或 主持傳戒,或出長教會,或開辦學院作育僧才,弘法宣化之勤,為法為人之誠,不倦不厭,亦不知老之垂暮矣。古德有云為「大法忘身」、為「聖教亡軀」之者,源 公長老實當之非愧也。雖云扼於時局形勢,然以盛德所被,能不侷於臺灣海島,不僅頻應香港教界之請,前往講經、傳戒;且亦時應海外僑界之請,遠至南洋星、 馬、泰、印各地;或領團前往日、韓、美等國,弘法遊化。四十年來,源公長老之弘化業績,有目共睹,亦為我教界所同景仰。
學出舟、光二老之門,以師承有自,因之,長老亦以律淨雙修為務,平生以此自勵與作為化他之宗本,而致力弘戒法及念佛行門,老而彌篤!且亦時常主導結七熏修念佛,並出有「佛堂講話」等專者,宣揚淨土法門。
源公長老,生而單寒,原本體弱。於來臺之 初—五十一歲時,即嘗一病至於昏迷三日,幾至不起!幸得孫章安妮女士、曹永德夫婦之悉心延醫救護,乃得痊可沈痾。自是吉人天相,抑亦與臺疆之因緣有在也。 然以不勝之軀,而一生為法為教,又值世局變遷之會,歷盡炎暑風情,勞累不息,竟能克享遐齡至八十九歲,可云奇哉。正所謂「仁者必壽」乎!以近九十年之歲 月,其行歷事跡,固非後人所能詳悉。幸長老在生之日,曾自述其行年史事,由弟子仁光記述之成「事略」一書,於長老生平之行誼,敘之頗詳,可作為「年譜」之 初稿也。惟於長老出家祖庭及嗣法、傳法之事,未及詳之。據悉,源公長老之剃度師隆品上人,係承臨濟宗下,即「本覺昌隆、能仁聖果」之隆字,源公法名為能 信;而長老又曾受法於鼓山湧泉寺復仁老和尚,故嗣曹洞宗法於壽昌下鼓山續派第四十九世,法名騰欽云。
佛言:世間無常,娑婆極苦!源公長老於無常之世克享長壽;於苦迫之地,興隆三寶,作大佛事,聲教廣被於華夏,功果莊嚴於淨土。惟今者遽爾西歸安養,將此音容永邈,四眾悲悼之情,溢於言喻!祈願長老寂光之靈垂慈,早日乘願再來,廣度眾生。
中華民國七十七年五月三日 嗣法門人晴虛(今明)
默如長老
人皆有他的行事和歷程,甚或有他的個性和特點,道源長老是我六十年來的同學,在我意識上簡要的分析一下,我覺得他有這樣的三類型態是很值得大家一致的學習和仰慕的:
一、不怕濁浪摧擊的岩石。
二、荷負懺悔主義的使命。
三、亮起福德光明的燈塔。
一、地球是成住壞空的,人生是生老病死 的,沒有一個人不死,沒有一個地球不滅。只是受時間的衝擊,慢慢的來,有一天到來,免不了要消要完的。江山要改,社會也變。如何的改、如何的變,不是我們 能推算的事。怎樣是好,怎樣是不好,也不十分標準的。也有人說:多數人贊成為好,少數不能敵過多數的,這種理論是無可非議。試問:世界上,是作惡者多,還 是行善者多,媒體新聞打開來看,社會究竟是會什麼事?儒家主張隱惡而揚善,媒體新聞該具道義感嗎?我們的道老,在這瞬息萬變的社會上,雖然他不參預任何是 非的場合,儘管東風吹來,西風吹去,他是安然自得,不能動其心、改其性。舉世溷濁的污水惡浪襲擊衝擁而來,他是一幢堅牢特挺的岩石在那兒卓立著,能與萬浪 敵。此所謂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矣夫!
二、文明是個美聽名詞:精神文明,是道德 的昇華。物質文明,是科技的昇華。雖然,精神也有偽善的文明,科技更有殘害的文明,因此,精神物質兩種文明,都不能真的文明起來了。文明的真價一旦失去, 這世界要蒙被上黑暗的陰影。三十日的到臨,這個罪惡的帳無法結清。基督教的彌撒,佛教的懺悔應運而生。活的人要拜懺消災,死的人要拜懺往生,宗教徒有了事 做了,由此獲利而謀生而弘法利人。雖然,這並非全無濟世利人之功的。因為,人的世界,造罪滿大地,積惡如恒沙,舉足動步,無半造業,人生何其不知苦也。我 們的道老,他也在拜懺嗎?他不是現在寶島風行七皇九皇的人,他是怎樣荷負懺悔主義的使命的呢?他在這滔滔爭奪的世界上,他是不爭不奪,靜以制動,適時而 安,息下人我是非,創造安寧的天地,使得罪念無從得生。這便是古人說的「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對於當前諸 般顛倒的紛爭中,他能不隨風倒,一面倒,而能提起正義感來。在中正的立場上去喚曉大義,開示因果報應。如果言之無效,他也不必強人所能。原來他是荷負懺悔 主義的,若如迫人而為,結人以怨,那又不合懺悔主義了。如此,他是能荷負懺悔主義的使命了。
三、一個人,要修德、要積福、要勤學、要 利人,而後才能使人敬、使人服、受人恭養、得人資助,獲得福果、延續壽命。道老諸緣具足,賢子賢孫滿庭芬芳。創辦教育、譽滿中外,桃李遍天下。榮任中佛會 長。正道山上、創建偉大道場。法徙授記,傳燈有人。壽命延長,八十有九,強過釋尊十年。由其德學利人悲愍深弘之願,自然而有事業功德之效果啊。真華法師 說:「道老萬福具備,似乎作品不多。」其實,言教不及身教的,老子五千言,肇論也不怎樣長篇大作,道老何作讓焉。
道老悼文,我已有一篇,其令孫函索為文,茲再等從其原則性發之,恕不一一事證。
民國七十八年五月二十二日臺北市法雲寺
真華長老
多年前我曾約略統計:從民國三十八年以 後,由大陸各地陸續來臺的長老、法師,總共不過七十人左右。可是,目前再屈指算算,健在的尚不到三十人。在這尚不到三十人之中,八十歲以上的佔五人;七十 歲以上及將近八十歲的佔四人;六十五歲以上及將近七十歲的佔九人;其他有的已過六十歲,有的已到六十歲,有的則已接近六十歲。照此情形看來,過個十年八 年,大陸來臺長老、法師們,就所存無幾了!我說這話並非意味著,沒有大陸長老法師的領導,在臺灣的中國佛教就會滅亡,而是說現在許多本省青年法師,雖然也 能講能說能寫,但在統理大眾方面,總覺得好像缺點什麼似的,份量和形象,在廣大的信眾心目中,似乎都顯得有些那個。現在大家熟悉而又甚受敬重的道老走了, 高僧又弱了一個,言念及此,怎能不令人覺得中國佛教界,愈來愈感到空虛貪乏了呢!
那麼,道源長老,究竟是怎樣的一位長老?茲就所知,略述如下:
長老名能信別號中輪,道源乃其字也。民前 十二年(即公元一八九九年)舊曆十月五日,誕生於河南省商水縣周口鎮。俗家姓王,父諱德馨,母親陶氏,七歲入塾就讀,九歲生母棄養,因不容於庶母,由嬸母 收養撫育,得以成長。年二十時,不幸相依為命的胞姊及嬸母亦相繼去世,頓感人生無常,及恩愛別離之苦,遂毅然投本鎮普靜堂隆品上人座下剃度出家。民國十二 年長老二十四歲,赴漢陽歸元寺依覺清律師求受三壇大戒,從此邁向參學求法,自他二利的道路。長老生平參學、弘法的事跡雖然甚多,總不外大陸和臺灣兩個時 期。
長老在大陸受戒後參學時期,曾於常熟虞山 興福寺親近律宗大德慈舟大師,於蘇州靈巖山寺親近印光大師,於武昌佛學院親近佛教泰斗太虛大師,以及於上海圓明講堂親近圓瑛大師,並與歷任中國佛教會理事 長的白聖長老有同參之誼,一齊閉開於洪山寶通寺。據白老所撰「恭祝道源老法師八十大壽」一文中說:「民國十九年,我接道源法師到洪山寶通寺閉關。.... 道老在關中,非但持午,且打過餓七—七天僅喝開水,不吃任何東西。也不與外人接觸,有事由我代表傳言。記得太虛大師到關房看他,也是由我接待(按:白老此 時也在閉關,二人的關房且僅隔一牆壁。)」從這幾句話中,即可以看得出,長老為道犧牲的精神,和守善固執的性格。大家都知道生逢末法時代,出家眾「持午」 者尚不多見,況「打餓七」乎?又,長老親近太虛大師的時間,並沒有多久(據長老自述事略說:三十歲詣武昌佛學院,親近太虛大師;三十一歲同白聖法師閉關於 洪山寶通寺。),竟能夠蒙當時教界獨一無二的國際級的大師垂青,是何等的榮幸?然而我們的道老,卻不因此而破例予以「接待」,這不正是所謂「吾愛吾師,尤 愛真理」的具體表現嗎?
長老於洪山閉關三年後,即應河南省名德淨 嚴法師之聘,至開封河南佛學院任教,並利用假期之便,朝禮九華、普陀二大名山以廣見聞。民國二十五年,受慈舟老人之命,代理福州法海寺法界學苑教務;翌年 該學苑遷往北平淨蓮寺,復助慈老講華嚴經,並提倡「持戒念佛,解行並重」,一時聲譽遠播,四眾景仰。二十七年長老三十九歲,任河北省上方山兜率寺住持,舉 行結夏安居,為眾講戒;四十一歲任北平宏慈佛學院(二十年前,因往印度朝聖寂於加爾各答的續明法師,即出身於宏慈佛學院)及八敬學院主講,同時又兼廣化寺 佛教學院教授。從此直到離開大陸前夕,長老曾六次連任戒壇教授,每次必講沙彌律儀,及比丘、菩薩戒本,俾使受戒者,由受戒而學戒;由學戒而持戒;由持戒而 弘戒。戒壇中提倡講戒,實從長老始,因以往傳戒師多「說」而不「講」故也。除此之外,又曾任察哈爾佛教會理事長,於朝五臺山時,應廣濟茅蓬壽冶和尚請講比 丘戒,於天津居士林講圓覺經,於大悲院講地藏經,於長春般若寺講金剛經,並於三十七年冬,重遊普陀山時,於百子堂講普門品,及代理上海靜安寺佛學院院務 等。
民國三十八年,長老五十歲。是年三月,上 海已進入備戰狀況,北方陷入中共地區的難民,潮水般的湧向京滬一帶,以致人心惶惶,不可終日,眼看一片大好錦繡河山,即將變成火海!長老在不得已的情勢 下,只好結束大江南北弘法利生事業,而隨白老來到臺灣,展開另一將近四十年的弘法活動,顯得更積極、更勇猛、更忙碌;忙碌的幾乎到了「食無求飽,居無求 安」地步。先是在臺北十普寺講八大人覺經,接著到新竹靈隱寺協助慈(航)老辦學。是年九月到十二月之間,又分別應中壢圓光寺及基隆寶明寺之請,講金剛經與 主持佛七。一個半百老人避難初抵寶島,即如此匆匆的到處奔波弘法,真可說當時長老中的健者!實際上他老卻是個體弱多病的人,不然也就不會在三十九年初即大 病了一場,幾乎不治。可是,病得雖是那麼嚴重,出了醫院在寶明寺調養期間,仍計劃著,如何創建海會寺弘揚淨土法門;如何將中國佛教的優點發揚光大,使深受 日本佛教不良影響的臺省教胞,在觀念上能有所改變。因為他初到臺灣就有這種想法和看法。所以在民國五十年,海會寺傳授三壇大戒,他以得戒和尚的立場,才慨 乎其言的把他的看法很詳細的說出。他說:「臺灣的佛教,受了日本統治的影響,有住廟為住持而仍結婚生子,並自以為是出家人者,此是末法時代的衰弱現象!不 過,日本佛徒之如此者,可以原諒;臺灣僧人之如彼者,則殊為痛心!我們知道:日本僧人娶妻,始於親鸞上人,因為日皇御妹,逼婚親鸞,如若不從,整個日本佛 教都將遭大劫,所以親鸞上人權衡輕重,犧牲自己。但於結婚之後,即退出寺院,另組居士佛教的日蓮宗以專宏淨土,復因得皇族擁助,此宗大展,今之東本願寺、 西本願寺,便是其支派。日本寺廟,總數約五萬,東、西本願兩寺即約佔三萬,其勢力之盛,於此可見!距今六、七十年前,日本「明治維新」,鑑於人口之不足, 便通令青、壯年僧人,一律娶妻,老年僧人則仍保持其淨戒。但後來老的日益衰謝,代起之者,均為有妻有子的和尚了,但這都是由於惡王的逼迫所致。臺灣的和 尚,未受政治的壓迫,何以也要學日本和尚娶妻生子?」接著又說:「民國三十八年以前,臺灣的出家人,在社會的地位日漸衰落,人民對佛教的信仰也日益下降, 故只有還俗的沒有出家的。自三十八年以後,由於大陸來臺的大德們,提倡傳戒,到目前為止共傳十一次,道源本人即參加了八次,所以風氣已經好轉。....將來本省佛教之興,全賴出家眾,尤其男出家眾;因為女眾往往化度不如男眾,男眾是社會中堅之故。然而既然出家受戒,便得持戒清淨,不可再去半僧半俗,食肉娶妻了!否則自己破了戒,佛教也無法振興起來!」
道老這種為法為人的精神,以世俗說是「鞠 躬盡瘁,死而後已」;以佛法說是「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在大陸時期他老求法弘法的經過,已略如上述,其在臺灣將近四十年的弘法過 程,大約計算一下,所講經、律、論,大小部頭即有二十八種之多,其中包括:法華經、楞嚴經、大涅槃經、圓覺經、仁王護國經、淨土三經、賢首五教儀、大乘起 信論、往生論、以及律典各種戒本等;一種且有講數次或十數次者。他如:主持佛七,參加傳戒,辦佛學院等,無一不盡力而為,亦無一不講不說。記得民國五十三 年三月,我隨侍印順導師環島遊化,路經屏東東山寺時,道老正在那裏上課。他以院長身份,請導師為學生開示,並要我也請幾句。不料這一講,即與東山佛學院結 下了當一年教師,任六年院長之緣,說來這還真要感謝道老!
由於道老講經時口齒清晰,辯才無礙,引喻 說譬,生動精彩,常使聽眾笑不可仰,或淚流滿面。然道老高居法座之上,卻如如不動,照講不誤,絕不因為聽眾之哭笑有所改變,其定力之深,由此可見一斑。同 時他講經時,不管場所大小,一定是座無虛席;有時坐在地上的聽眾,比坐在椅子上的聽眾還要多。因此,我覺得:道老實不愧是目前中國佛教界長老中「說法第 一」的長老!
從民國四十一年,臺南白河大仙寺第一次傳 三壇大戒時起,臺灣每年都有一次傳四眾戒的大會(民國四十四年有兩次:一是臺北十普寺,一是基隆月眉山),除白老外,擔任戒壇三師和尚次數最多的就是道 老。計有:七次任得戒,三次任羯摩,十二次任教授,一次任尊證;傳在家菩薩戒被聘為得戒則多達二十次。道老也曾當選過中國佛教會理事長;於理事長任內不僅 曾率團出席在印度召開的第七屆世界佛教徒友誼大會,第一屆世界華僧大會,也是由他和白老共同主持其事。除此之外,他有十次以上出國或遊化紀錄,足跡遍及 美、加、日、韓、印、泰、星馬等國,而香港更是他老經常前往弘法之地,法緣之勝,少有人及。道老七十六歲那年,自己創辦能仁佛學院,為了培育僧材,除了每 日親自上課外,並請戒德、顯明等法師講學,我則被聘為掛名「教務主任」,且講「唯識三十頌」及「廣五蘊論」等。憶及此事,仍感到他老人家辦學的苦心十分可 佩!當時海會寺的設備及其他條件,並不能辦學,住處不夠,幾個男眾睡在骨灰塔下;經濟不足,每日喝冬瓜湯!我那時住在臺北市木柵棲霞山莊,每週到八堵上 課,有時需轉兩次車,坐車的時間比上課的時間還多,為了節省時間,就乾脆乘計程車。當道老知道了這件事,就說:「真華法師!我可是個窮辦學的啊,來回坐公 車的車馬費,我勉強供養得起,坐計程車來上課,我可沒辦法供養喲」!其實,我壓根兒就沒準備要他老供養,他老卻一定叫仁光一次送我兩百元的鐘點費(車馬費 在內,一節課一百元),我也只好恭敬不如從命的收下。不過,每一個月拿到仁光交給我的臺幣八百元後,待適當的機會我總是以供養老法師為理由退回。所以三年 來我不僅是掛名教務主任,也是義務老師。我所以這樣做,在公的方面是,他是為佛教培育人才;私的方面說,他是我們河南省唯一在臺灣的長老。因為這種關係, 民國四十三年我在基隆暖暖山上住茅蓬,即常去海會寺去親近他,聽他開示。那時默如老法師也住在我茅蓬旁邊的金山院。一天我陪默老去看道老,中飯的菜餚很豐 富。飯後默老問他:「你平時吃的菜,也跟今天差不多吧?」道老說:「今天的菜是專為老同學(按:道老與默如是虞山興福寺同學)來才準備的,平時半個月我也 難得吃一塊豆腐!」我則插嘴說:「老法師的戒子滿臺灣,皈依徒弟也很多,隨便供養一點也夠你的生活費用了,何必這樣刻苦呢?」他說:「人家供養是求福的, 應該用在建寺、印經、救濟苦惱眾生方面,怎可以用在自己享受方面去。」默老聽了瞇著眼晴對道老微笑,我也無話可說了!
民國六十五年,美國開國二百年紀念,中國 佛教會名義上是組團前往致賀(其實此時美國已與我國沒有外交關係),實則是參觀訪問。道老擔任顧問,我為副團長,團長是悟明法師,淨心法師則是秘書。因為 全團都是素食,旅行社怕麻煩不願包辦,每到一處必須自己設法解決民生問題。有先見之明的團員們,多帶有個人可以吃一個月的素菜,住進旅館有白飯、開水(美 國人多飲水生,入境隨俗,所以也有喝生水的。)即可就食。道老師徒好像沒有此項準備,所以一到吃飯時,大家紛紛供養;如偶爾遇到華人開的菜館可以買到素 菜,各人則把自己帶的菜收起,全體出錢,同桌而食,但道老的一份,總是有人爭著付賬。因此他老不止一次的說:「大家對我太好了!」其實,全團幾乎百分之八 十都是他的戒子,有機會能夠向他老表示些許敬意,誰不滿心歡喜?由以上兩件事,即可知道他的物質生活,是如何的清苦了!按常理推斷,他生活得應該是很好 的。
道老晚年,雖視覺已欠聰,但其心識的反 應,講說的辯才卻無稍減。民國六十八年新竹翠壁岩寺傳授四眾大戒,白老得戒,道老羯磨,我敬陪末座,忝為教授。那時道老體力雖已很差,出入且都需人扶持, 然講起戒來卻毫不馬虎。不過,由於二千幾百度的老近視,戒本上的字必須寫成一寸大小,才能勉強看得清楚。尤其是在比丘戒登壇時,因為時間有限,他念得太 慢,我替他著急,也替他難過。心想:你老人家這麼一大把年紀了,何必再這樣子辛苦呢?後來我把心內所想,親口告訴了他。他說:「真華法師,我很感謝你!我 那想再參加戒期,是不得已呀!這次戒期過後,以後絕不再參加傳戒!」可是,三年前臺北臨濟寺傳授五十三天的大戒,他老人家又被聘擔任教授和尚。當他老人家 帶著九名新戒,高喊著「汝等隨我登壇受戒」後,即由兩名侍者先把他老架上壇座時,我坐在尊證位子上看到難過得幾乎流出淚來,與我鄰座的一位尊證則說了一 聲:「殘酷」!但我知道他老人家又「是不得已」的!
大約就在妙通寺傳戒後不到兩個月吧?確實 的日子我已記不得。不吃人間煙火食的廣欽老和尚圓寂了!接著又有幾位長老、法師,和兩位長者居士接踵而逝!我因去臨濟寺為賢頓法師傳供,聽說道老住在三軍 總醫院,傳了供用飯後,即邀廣元、聖嚴二師同往看他。他的雙目那時雖已幾乎完全模糊,但大聲跟他講話,尚能分辨出我們三人的聲音。我們向他問好,並希望他 早日康復出院。看似玩笑他卻又很認真的說:「阿彌陀佛近來正在極樂世界,召開淨土大會,廣欽和尚,賢頓、煮雲二位法師,李炳南、朱鏡宙二位居士,他們都參 加大會去了!我道源已向阿彌陀佛請假,等到民國七十七年,海會寺傳了戒,我再去報到。」可巧今年正是七十七年,但距海會寺傳戒的時間卻還有半年多!這是因 為他老人家假條子上沒寫明日期呢?抑是阿彌陀佛有重要案子要與他商榷,才提早請去的?然不管怎樣,這次海會寺傳戒,他老未能親自主持,的確是一件很遺憾的 事!據說在他往生半月以前,仁光也將去世時,對仁光開示說:「惟一是今年的傳戒不能圓滿!你不能看到戒場圓滿,我也不能,這是我們的福報修得不夠!」其 實,他老人家的福報是不錯的。他生平雖沒有什麼物質享受,但在教界的德望卻是很高。壽命已將近九十,徒弟徒孫無數,戒子信徒更是滿臺灣;久病住院,有人扶 持;一切所需,應有盡有;臨命終時,四眾助念;有病無苦,安詳而逝!最難得的是不久前又收晴虛、宏榮二人為法子,這些那是沒福報的人能夠擁有?至於不能夠 親自主持傳戒,不能夠親眼看到海會寺重建落成,聽說也已有了妥善安排,老人家也應該心無罣礙了!我覺得道公老人,生平美中不足的只有一點:「就是講的經典 雖多,留的著作太少」!「佛堂講話」雖已出了許多版;「阿彌陀經講錄」也已問世,如以他老一生對佛法的成就,實在不成比例。希望他老人家講過的法華、楞 嚴、大涅槃經等,有人保存筆記或錄音帶。自動獻出,請其法眷、學生發心予以整理,一年至三年之間,能夠出版流通,才能使他老的「法身常在而不滅也。」一星 期前讚頌會推我給道老寫傳略,抱病寫了兩千多字以限時掛號寄去海會寺。前天朱斐居士來電話說,菩提樹要為道老出紀念刊,也要我寫一篇湊數。只好把早幾天寫 的傳略加以補充,題為「敬悼當代「說法第一」的道源長老」,這實在不夠格作為道老的正傳,但將來如有人發心為他老人家寫傳,多少也許會有點參考價值吧!
大德云亡,人天眼滅;祈我道公,乘願再來!
七十七年五月十日真華於新竹福嚴佛學院
學僧釋法律
學僧在家時以《金剛經》為定課,曾拜讀不 少《金剛經註解》版本,對於「空性道理」的解析依然無法了解。後來因緣成熟得遇道源長老的《金剛經講錄》,才將末學幾年來的困惑,悉皆銷釋。那時對長老獨 特的講經方法—有條理、有次序、有章法、不亂說、不瞎扯、不錯講,並利用很簡單淺顯的字彙,把深奧的道理闡述無遺;縱使是初學佛者也能立即了解,這些特點 是長老講經獨到的地方,讓學僧法喜充滿,爾後遂逐一拜讀道源長老一系列的講記。
末學於民國八十四年出家後,在南普陀讀書 時,有同學提起道源長老還有《地藏經》、《大乘起信論》等的講稿均未整理付印。那時《地藏經的註解》在外面流通的並不多(現今已有淨空法師、聖一長老等諸 多《地藏經講記》問世)。於是期間學僧曾多次掛電話到基隆海會寺去尋請講稿,但均未獲下文;後於民國八十七年底,至基隆月眉山靈泉禪寺掛單時,才得抽空親 自上海會寺會見當家—宏品法師,法師才據實相告:「因手稿是由幾位學員聽錄音帶,逐字騰寫出的初稿,部份段落前後次序錯置,並未整理妥善,所以不宜對外流 通!」。感謝宏品法師托付學僧《地藏經之初稿》、及仁光法師所講的《地藏經》錄音帶,以便輔助長老講稿之不足(長老錄音帶因存放時間過久,已嚴重損害受 潮!),並賜贈一幀長老的莊嚴法照。
在整理講稿時,於文字語義上一直保留著長 老,生長年代以及他老人家獨特的口語化。例如:對世尊把末法度眾大事付囑地藏菩薩,引喻為帝制時代的「金冊顧命」;對外道大肆宣揚所謂的白陽期,彌勒掌天 盤的愚癡邪見,所做的痛批指正;對現代人不信因果,而迷信老太婆經的顛倒,與過份渲染神異鬼怪,都有極淺顯而又現代化的引介,長老字字句句都是契入新新人 類的時代觀。難怪會被讚譽為:「民國以來請經法師中,道源長老第一」啊!
又一般學佛者所容易犯的毛病,長老均能一 一指出,並詳述正確修行方法。倒如:如何薦亡、如何超度祖先、如何安胎解厄,為初生兒消災祈福、如何增長智慧;以及如何植福消業障,如何替久病在床,求生 不能,求死不得的病人,解除業障纏綿的痛苦,如何將功德迴向法界眾生趣向佛道等,均有精闢解說。即使在經典細微的字意上;如世尊為何三次放光?第一次放光 與第二次放光之意義不同何在?在何時又第三次放光,長老皆不辭勞苦詳盡說明;又世尊在對不同請法者,而有不同口語回應,例如:「善哉善哉!」;「諦聽諦 聽!」;「恣汝所問,吾為汝說!」;「汝當諦聽,吾今說之!」等這些容易疏忽帶過的語氣,長老均能深入了解世尊說法時的心意,而有不同期待的口吻詮釋。從 這些微細的剖析,長老好似一位精明的領航者,引導末法眾生重回兩千年前,世尊的法座尊前親濡法語般的真實!
道源長老在民國七十七年已圓覺歸真,長老 一生講經雖多,但留世的著作太少,所以此本講記更彌足珍貴。《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蒙諸佛菩薩及龍天護法的加被,得與大眾見面,並祈祝一切眾生皆能親聞受 教,使這一部佛陀為在家居士所說的「孝經」,經過長老生動細膩的闡述以後,更能入佛正知正見,得證無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早成佛道重返娑婆廣度眾生。學 僧才疏學淺,未能深入長老法海之中,倘有遺珠之憾或錯誤之處,祈請諸山大德長老不吝指教為盼!
中華民國八十九年元旦於基隆海印寺
今天要與諸位講的是「地藏菩薩本願經」; 在未講經之前先「懸談」一下本經大意;也就是說要講一部經,都必須先要把這一部經的大意講明,這名字就叫「懸談」,懸者是「遠」意,先遠遠的談一談。這是 講經的規矩,久聽經的人知道法師講的是什麼,可是初聽經的人就不知道聽到什麼地方去了。那麼今天所講的是要如何對這一部經生起「信仰心」。為了讓大家發起 信仰心,所以先把「地藏經之重要性」跟各位談一談,這就是懸談的題目。
大藏經中經典很多,講到地藏菩薩的經也很多,但是專經只有三種,專經就是專講地藏菩薩的經。(請看參考資料):
「地藏菩薩有專經三種:一曰地藏十輪經,二曰地藏占察經,三曰地藏本願經,現在所講的就是本願經,然而因為經中文句易解,義理顯明,竟致引起一般人之輕視,實為不當!」
雖然有三種地藏菩薩的專經,而我們所講的 這一部地藏菩薩本願經因為經文翻譯的太淺顯,很容易了解,而裏邊所說的道理,都是因果報應,多談地獄名相,差不多識字的人一看就可以懂,也因為義理很顯 明,於是就引起一般人輕視忽略這部地藏經,這輕忽心一生起來,信仰心就生不起來了,如果您也認為這一部經是很淺顯的經,沒有什麼高深的道理,用不著專心去 精深研究,這實在不應當啊!這實在是大大的錯誤啊!
「故在未講之前,略言本經之重要性,藉以助發聽眾之信心,俾得本經之真實利益焉?」
所以在未講地藏經之前,簡略地講一講本經 的重要性,幫助啟發你的信心。我們聽「佛經」不是聽世間的學問,聽一部經要在經上得真實利益,真實利益是什麼呢?就是「改過遷善」,地藏經上說要深信因 果。惡事不要做,一定要做善事,這個樣子您就得到真實利益了。然而因果,善惡只是很淺顯的道理,淺顯的道理一忽略了,就發不起信心,所以一定要把信心給他 引發起來,才能腳踏實地的改過遷善。
第一段之重要性:「猶如金冊顧命」
專制時代的皇帝要冊封太子,將國家大事交 給他繼承,這個太子要受封過,封過的一個證明的東西就叫「金冊」。「顧命」就是老皇帝要別世的時候,把國家重要的大事付託給大臣他們,這叫做「顧命」,這 個地藏經就等於那個老皇帝對太子,封的地藏王菩薩,把國家大事都委託給地藏王菩薩。等於「金冊顧命」那樣重要的大事,所以這地藏經的重要在此。
「經云:爾時世尊,舒金色臂,摩地藏菩薩摩訶薩頂,而作是言:汝觀吾累劫勤苦,度脫如是等難化剛強罪苦眾生......其有未調伏者,隨業報應,若墮惡趣,受大苦時,汝當憶念吾在忉利天宮,慇懃付囑。」
引地藏經證明說:「世尊伸開金黃色的手 臂,像師父對弟子般或父親母親摩小孩子的頭一樣告訴地藏菩薩說:「你(指地藏菩薩)應當觀察我釋迦世尊累劫勤苦,為的就是要度化南瞻部洲這些剛強難化的眾 生,仍然不捨棄教化這些剛強難化而受大罪苦的眾生,已調伏者不說,那些還沒有調伏的眾生他造作惡業,造惡業就要受報,受報就墮三惡趣,最惡的就墮地獄道受 大苦,那個時候佛已經涅槃了,誰去救他們呢?就靠地藏王菩薩;「汝」指地藏菩薩,你應當憶念想到我世尊今天在忉利天宮,殷勤懇切的付囑給你。」
「令娑婆世界至彌勒出世以來眾生,悉使解脫,永離諸苦,遇佛授記。」
這釋迦佛涅槃了,第二尊佛出世就是彌勒 佛,在彌勒佛還沒有出世以前,這個教化眾生的責任叫誰負呢?叫地藏菩薩負,所以說你(指地藏菩薩)要負責任,在彌勒佛出世以前娑婆世界的這些眾生統統你要 救度教化,使他們都得解脫,永遠離三惡道之苦,乃至六道輪迴眾生亦永離諸苫,將來遇彌勒佛授成佛之記。地藏經上這一段文非常重要,真是「金冊顧命」。所以 說:
「如世間國王,為國家之事,或冊封太子,以預國事,或顧命元老,以掇朝政。世尊為度生之大事,豈無冊封顧命之舉乎?」
前面講過,就是指一個國家的事情,那個國 王他要負責任,他一定要找一個繼承人,就是太子。要冊封太子,叫他參預國家的大事。或者到臨命終要別世的時候,要顧命那「元老大臣」,叫他們幫助太子來掇 理朝政,「朝政」就是國家政治。一個國家的事情,尚且還這樣重要,世尊為度眾生之大事,豈沒有冊封顧命之舉動嗎?
「若無此遺囑,則世尊涅槃之後,彌勒未來之前,一切眾生將無依止矣!而一般外道,竟有「釋迦退位,彌勒掌教」之妄言,皆因未見地藏經之過也。是地藏經者,實乃佛教之金冊顧命也,其重要可知矣!」
假若地藏經上沒有這麼一段付囑之文,那釋 迦佛涅槃之後,彌勒佛未來之前,我們這些苦惱眾生就沒有依止了。所以地藏經裏面,這一段文太重要了。而這一般外道,就是指「一貫道」也叫鴨蛋教,他們說釋 迦牟尼佛已經退了位了,現在是彌勒掌大盤,而不是叫掌教,這就是妄言;他們根本就不看地藏經。這是勸我們佛弟子,你看了地藏經了,應該相信,釋迦佛涅槃之 後,有遺囑付給地藏王菩薩,在彌勒佛出世之前負起度生的責任。彌勒下生經上有說:還有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彌勒佛才出世。所以如果有外道在妄言胡說,可以叫他 看看這一段文。那麼這一部地藏經,就等於一個國家的老國王冊封太子的那個「金冊」也等於顧命元老大臣的那個「顧命」。所以這部地藏經在整個佛教的重要性, 由此可想而知!
第二段之重要性:「現在正應合時機」!
有的人看過地藏經,說地藏經上盡講些因果 報應,多說地獄名相,按現在是什麼時候了,現在是科學發達的時代,這部經已不合時代了,盡講迷信;如果你也這麼講,那麼你是在幫助那個邪知邪見的人來破壞 佛教!你不是佛弟子!如果你是佛弟子,你應該宏揚地藏經,不應該幫那個邪知邪見的人說地藏經是宏揚迷信,那你自己豈不是變成邪知邪見的人了嗎?
「藥無貴賤,對症者良;法無高下,應機者妙。」
我們上藥店買藥,並沒有說什麼叫貴藥,什 麼叫賤藥,對症的就是良藥,不是價錢貴就是好藥。譬如說你傷風感冒上藥店去買藥,價錢最貴的就是人參,你若患感冒,你吃人參,越吃感冒越重;那藥不對症 嘛!你若買了感冒的藥,雖然價錢很便宜,但它能把你感冒治好,它就是良藥。對了症它就是良藥。那佛所說的法呢!「法無高下」,金剛經云:「是法平等,無有 高下」佛法就是佛法,那有什麼高的法低的法,「應機則是妙法」,不應你的機,再妙的法,你都聽不進,都不是妙法,應了機就是妙法!地藏經應了什麼人的機, 正應合現在人的根機。你說現在是科學時代、太空時代、登月時代、是廿世紀、廿一世紀;這都是那幫邪知邪見人來破壞佛法的話。地藏經正迎合現在的時代。不信 你看:
「觀明蓮池大師為比丘「性安」撰地藏本願經跋,可以知之。」
「觀」就是看,「明」,就是明朝,在蓮池大師那個時候,有一個比丘叫「性安」,他把大藏經裏面那個地藏本願經找出來,重新刻板,刻好了之後,請蓮池大師作一篇序文。作在經文前面的叫「序文」,作在經文後面的叫「跋文」,你看看這段跋文,就知道地藏經正迎合現在時代的時機。
「文云:地藏經譯於唐實叉難陀。而時本譯人為法燈、法炬,不著世代,不載里族,於藏無所考。」
跋文上說:地藏經是翻譯於唐朝,而翻譯的 法師,是西域的實叉難陀所翻譯。然而當時流通的一種地藏經的本子,其翻譯的人為法燈、法炬二人共同翻譯的,是什麼時代翻譯也沒有寫,法師是什麼地方的人也 沒有寫。在大藏經裡面也沒有這個文字記載可供考據。譬如金剛經、心經等都有譯人,在藏經中只有實叉難陀翻譯本有譯人,而法燈、法炬的譯人則沒有記載在大藏 經中。
「雖大同小異,理固無傷,而覆實傳信,必應有據。乃比丘性安者,承先志刻唐譯易之。」
兩種譯本的地藏經,裏面文字雖然只有小小 不同,道理也沒有什麼大差別,按常理說也沒有什麼大傷,可是若要考核實證傳之於後人令生信心,則這個地藏經是釋迦佛在忉利天說的。應該有梵文本翻譯傳到中 國來,在大藏經裏必定有記載根據的。就是這個叫性安比丘的,承受他師父的遺志,把唐朝翻譯的地藏經刻了版流通開,以取代當時流通的本子。
「或謂是經,諄諄乎眾生因果,地獄名相,無復玄論,不足新世耳目,奚用是訂正為?」
或者有人說:這個地藏經裏面說來說去,盡是諄諄乎地說眾生的因果報應,說些地獄名相,沒有什麼玄奧的理論,也沒有什麼令世人耳目一新的地方,那何用再來訂正它呢?蓮池大師接著就講地藏經的重要性!
「噫!布帛菽粟,平時不如明珠,凶年則為至寶。救末法之凶年,是經豈可少耶?」
「噫」感嘆之詞:「噫」不以為然之感嘆詞 也。「布帛」就是穿衣服的粗棉布料。「菽粟」就是最平常所吃的米穀,在太平盛世固然不如明珠、寶珠。可是到了飢饉的凶年,明珠便不能當飯吃,更不能當衣服 穿。你只要有米,有粗棉布那反而成了至寶,就不會饑餓受寒。佛法有正法、像法及末法。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釋迦佛涅槃之後,法運已經二千 多年了,正法、像法時代都已經過去了。到了兩千多年以後的末法時代,這個末法,就是佛教遭了凶年,就像沒有布也沒有米,救這個末法時代的凶年,你跟他談最 玄、最妙、最難懂的那個玄奧之佛法,最不容易研究,很不容易了解。而這個地藏經多談因果報應,多談地獄名相,正是救末法凶年的眾生,這地藏經可以少嗎?一 定要地藏經才可以拯救末世之凶年!
「若夫「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探玄之士,試終身味之。地藏經多說因果報應,實的現時應機之妙法,有志救世救人者,豈可忽諸?!」
這地藏經,你以為經文容易懂,而往往把它 玄奧之理給忽略了。例如地藏菩薩叫做大願菩薩,他的願怎樣大呢?就是這十六個字:「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就是只要還有一個眾生在六 道輪迴受苦,地藏王菩薩就不證菩提果;六道眾生屬地獄裏的眾生最苦,他發願要把地獄眾生度空,假若地獄還沒有空,只要還有一個眾生在受苦,地藏菩薩他誓必 不願成佛!」如果你是個探玄之士,喜歡研究玄奧道理的人,那麼你好好研究,你研究一生一世都研究不完這個道理。地藏經上多說因果報應,這正是迎合現在的時 機的一個妙法,假使你有志願想要救世救人,怎可把地藏經忽略了呢?這個時代,誰要是多談因果報應,誰就挨罵!罵什麼呢?罵你迷信,誰也怕戴迷信的帽子,所 以都不敢說因果報應,那麼佛教永遠不能宏揚興隆,而眾生永遠不能得度。佛教沒有人講因果,眾生就不了解因果報應的道理,於是這個社會越來越亂,打開報紙社 會版你看看,殺、盜、婬、妄、層出不窮,殺父、殺母、搶劫詐騙;他怎麼敢造這些大罪業呢?就是因為不知因果!他就不怕因果報應。還有我們中國的儒教家,他 是講「體」講「仁」,那些做惡的人他說要打倒孔子的儒教,他說儒教是「吃人的禮教」,誰要是信孔子的教,誰要是講禮講仁,那你就是「幫兇」,因為那禮教他 是吃人的,他為什麼要造這個惡口呢?因為他做事不能合禮合仁,所以他先要打倒禮教。因為他做事不講因果,所以他先要打倒因果。我們知道他不講禮不講仁要造 惡;不但害別人;害自己;更害一切人;所以我們不能怕戴這迷信的帽子,尤其是出家人;我們更應多宣傳因果報應,才能救世救人;才是真正的度眾生。
第三段之重要性「屬於密宗的要典,地藏經屬密部。」
這個大家要注意,有的人不懂說是講經都屬於顯教,念咒都屬於密宗。但地藏經就是屬於密宗的經典。顯宗跟密宗有什麼不同呢?
「顯宗都以理顯事,密宗都以事顯理。地藏經之少談玄理者,即在經中所指示之事相上,無不顯發妙理也!」
要把這句話牢牢記住,不是講經屬於顯教, 念咒屬於密教,不是這個樣子。顯宗多以理來顯事;先講道理,把道理講明白了,再顯出事相。密宗宏揚密法,多以事顯理,先教你照這個事相去做絕不會錯誤。因 為這事相都是由真理顯發出來的,看到地藏經經文所談玄奧的道理很少,因為他屬於密宗,密宗他注重事相,所說因果報應是事相,地獄名相是事相,這些事相如果 與佛教所說的妙理若不相契合,那地藏經根本不會翻譯到中國來,就算翻譯到中國來,古大德也不會宏揚。因為他所說的事相,統統都與佛所說的妙理相合,皆是藉 事顯理的密典。
第四段之重要性:「是乃佛門孝經」。「地藏經科注之著者靈乘大師,其緣起曰:地藏本願經者,乃我佛所說之孝經也,原其說者,弭不知恩分之深謗、隆諭親於道之大本也。」
這部地藏經只有一部註解,就是靈乘大師所 著的「地藏經科注」,後來弘一律師請他的一個同學著了一本「地藏經白話解」,但也是依著科注翻譯而成白話的。靈乘大師在他的科注緣起文上說這部地藏經就是 佛門的孝經。儒教也有一部孝經,就是為人兒女的應當孝順父母。釋迦佛為什麼要說地藏經,推原他所說的意思,就是要消除社會上的人,都誹謗我們出家弟子、佛 弟子不知孝順父母,不知父母恩深,這是一個甚深的毀謗。地藏經正可以消弭這種誹謗。「隆」是興隆,要興隆諭親於大道之大本也,佛教行孝,要行大孝,要叫父 母能夠學佛道,修學佛法,出三界永離諸苦,究竟得樂,這樣才能真正報父母恩,真正行大孝。
「是以我彿,將熄應火,昇忉利天,為母談說,令見道跡。正以示出世之大孝,其在我釋氏歟!」
「將熄應火」,就是那個應化身,等於智慧火,這智慧火要熄滅了,就是應化身要入涅槃了,於是將熄應火,還沒有入涅槃之前,上昇到忉利天為母親說法,令母親能夠見到佛道之跡象。令修佛道,正顯示佛弟子出世間之大孝,實在是在我釋氏佛教門中啊!
「然必乘時放光、集分身地藏於天宮者,舉行孝之樣子也,以大士因地、為婆羅門女、為光目女皆因救母,始發僧那。與我佛之心,同聲合響,故說此地藏本願之經也。是地藏經者.實佛門之孝經也。其重要可知矣!」
釋迦佛為母說法,為什麼乘這個時候大放光 明呢?把地藏菩薩所分身地藏菩薩都招集到天宮來幹什麼呢?「舉行孝之樣子」:地藏菩薩在因地中就是孝子。「僧那」是梵語,華譯叫「大願」,地藏菩薩在因地 的時候,做過婆羅門女、做過光目女,皆因為救度他母親,始發菩提大願;與佛陀上昇忉利天為母說法,報母親的恩,那個志願相同,等於同聲合響。所以說此地藏 經者,實佛門之孝經也。
第五段之重要性:「諸祖皆共崇信」
歷代的祖師皆崇信地藏經。前面說過蓮池大師他崇信地藏經,還有明朝的蕅益大師,他說:
「智旭深憾夙生惡習,少年力詆三寶,幸賴善根未損,得聞本願尊經,知出世大孝,乃轉邪見而生正信。」
「智旭」就是蕅益大師的法名。深深遺憾我 前生前世有這個惡的習氣。這蕅益大師十幾歲就會作文章。他學的是儒教。年青時極力誹謗三寶,所幸善根尚未喪失,能夠聽聞到地藏菩薩本願經,才知道出世間之 大孝,才得以轉那邪知邪見,而於佛法生起正信之心。(後來蕅益大師出家而成為一代的大祖師)。
「又民國弘一大師:「自惟剃染以來,至心歸依地藏菩薩,十又五載,受恩最深,久欲輯錄教述,流傳於世,讚揚聖德,而報深恩,今其時矣!」」
弘一大師是民國的人,俗名叫李叔同,做過 大專學校的教授,出了家叫弘一大師,持戒精嚴,專宏四分律,所以又稱弘一律師:他自己思惟,自從剃頭著染衣出家以來,至心的歸依地藏菩薩已經十五年了,受 地藏菩薩的恩最深,早已想到要把地藏菩薩教化眾生的事蹟輯錄出來,編成本子,流傳世間。以讚揚地藏菩薩的聖德,報地藏菩薩的深恩,現在正是時候了。(弘一 大師作了一本「地藏經聖德大觀」這本書。)
「蕅益、弘一皆一代祖師,其崇信地藏經,不遺餘力,我輦後學,知所取法矣!」
明朝的蕅益大師,民國的弘一大師都是一代大祖師,這兩位大祖師尊崇誠信地藏經不遺餘力,我們後來的學人應該跟祖師學,應該相信地藏經啊!
現在打開經本看看地藏菩薩像。這個地藏菩薩像是我們中國供的地藏菩薩像,旁邊的兩個侍者,左邊的這個青年和尚是「道明和尚」,右邊的這個老長者叫「閔公」,看後邊有一段文說明:
「按神僧傳云:佛滅度後一千五百年。地藏菩薩降跡新羅國主家,姓金,號喬覺。唐高宗永微四年。年二十四歲,祝髮,攜白犬善聽,航海西來。至安徽青陽縣九華山。端坐九華山頭七十五載。」
佛滅度涅槃以後一千五百年,地藏菩薩他能 分身無量數,就分個身到新羅國,降跡生國王家。「新羅國」是古國名,於朝鮮半島,為三國之一,另有「高麗」、「百濟國」,合起來就是現在的韓國,降生帝王 家當太子,姓金名喬覺,於唐朝永徽四年年廿四歲,國王不做就出家了,帶了一隻白犬叫「善聽」,怎麼叫「善聽」呢?因為這金喬覺出了家,他要是打坐,這白犬 就在旁守護不動,他要是拜佛、念經,牠就坐在旁邊聽聞佛法。他攜白犬善聽航海到中國來,韓國在我們中國東邊所以叫西來,到安徽省青陽縣九華山,也就是中國 四大名山之一,一住七十五年。現在九華山上有一個「地藏寺」,那是後來造的。
「至開元十六年七月三十夜,成道, 計年九十九歲。時有閣老閔公,素懷善念,每齋百僧,必虛一位,請洞僧足數。僧乃乞一袈裟地,公許之,衣遍覆九峰。逐盡喜捨。其子求出家,即道明和尚。公後 亦離塵網。反禮其子為師。故今侍像,左道明,右閔公,職此故也。菩薩入定二十年,至正德二年七月三十日顯靈起塔。至今成大道場。」
於唐朝開元十六年七月卅日夜成了道,年齡 九十九歲,我們每年給地藏菩薩做聖誕就是七月卅日,其實也就是金喬覺的成道日。當時有一個長者,叫閔閣老,閣老是尊稱他的官,他做大官,大家不敢直稱名 字,叫他閔閣老,所以名字也失傳了。當發善心齋僧供養一百位出家人,一定要留一個位子等洞僧,請他湊足一百個出家僧,這金喬覺看閔閣老是個正信老居士,敬 重他,就跟他化緣,乞一塊袈裟大小的地,那閔公答應了,隨即把袈裟取下來往空中一撐,顯了神通一件袈裟就把九華山九個山頭全覆蓋住了,這閔公本就素懷善 念,這一看洞僧有大神通,很歡喜:「好!」九華山全捨給你。九華山又叫九峰(或九子山),因為有九個山頭,像蓮花的花瓣,所以叫九華山。山高三十華里,上 山到十五華里有肉身塔,肉身塔再過去有座閔院,是閔閣老住的花園,經過閔院再往上爬十五華里到九華山頂是「地藏寺」,才能看到山勢雄偉壯麗大大的九峰圍繞 著。閔公的兒子求出家,法號叫「道明」。閔公後來也出了家,反禮其子為師。站在菩薩右邊。我們中國以左為上的緣故。菩薩入定二十年,到唐肅宗至德二年七月 三十日顯靈起塔、建寺,終於成為中國四大名山的大道場。所謂四大名山:一、浙江省普陀山:乃觀音菩薩的道場。二、安徽省九華山,乃地藏菩薩之道場。三、山 西省五台山,乃文殊菩薩之道場。四、四川省峨嵋山,乃普賢菩薩之道場。
「地藏菩薩;在釋迎牟尼佛寂滅以後,彌勒佛未生以前,眾生賴以救護,自誓必度盡六道眾生,始願成佛。現身於人天地獄之中,其狀圓頂,手持寶珠及錫杖以救苦難。」
釋迦佛滅度以後,把我們這些受苦的眾生交 給地藏王菩薩,因他發大誓願:「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他要度六道眾生,所以示現人間或天上,或示現於地獄之中,他的像是比丘相,圓 頂光頭,手持摩尼寶珠及錫杖,以救度苦難眾生。釋迦佛就是比丘相,他因為要住持佛法。所以不能現菩薩相。菩薩相就是頭戴花冠,身配瓔珞。我們所供奉的西方 三聖,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就是菩薩相。釋迦佛付囑地藏王菩薩:彌勒佛未出生以前,由他住持佛法,他要做個好榜樣,所以現比丘相。有的人說地藏王菩薩常 在地獄裏度化眾生,閻羅王是地藏菩薩,這是錯誤的。既然是比丘相,那我們常看到的地藏王菩薩,為什麼要戴著五方毘盧帽呢?因為我們中國在唐朝時密宗大興, 放燄口的佛事很普遍,放燄口就是密宗的佛事,燄口佛事正座中間就代表了毗盧遮那佛,所以戴著毗盧帽放燄口,這放燄口的人就是破地獄啊,救度地獄的眾生!這 就是地藏菩薩的事,所以地藏菩薩也應該戴那個帽子才莊嚴,這是後來佛弟子給他加的毗盧帽。
地藏菩薩本願經
這是這一部經的題目。「地藏」兩字是怎麼解釋呢?
地藏十輪經曰:「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 慮深密,猶如秘藏。」此乃是從比喻去解釋「地藏」德號。這菩薩他的大願第一、他的忍力第一,地藏經經文一再講到「眾生剛強,難調難伏」,苦惱難度,菩薩好 辛苦把他從地獄救出來,他一轉個身,又造惡又墮到地獄裏去了。但是菩薩他耐煩,不捨棄任何一個眾生,再度去度他出來,這就是他安忍的力量像大地一樣。我們 現在居住的這地球大地,眾生住在地上,完全是大地載著我們,像個大船。不但載著我們,又資生很多東西如糧食布帛來養護眾生,但是我們對大地都對不起,今天 給他挖個洞、吃它所生的東西,還要給他弄些小便、大便、垃圾、它都安忍承受,不為所動。這個「大地」它有兩種意義:
一、住持義:普能住持一切眾生故;菩薩亦如是:普能救度一切眾生故。
二、生長義:「生長一切藥穀莖果、供養一切眾生之生命故。菩薩亦如是:能說一切妙法,長養一切眾生之慧命故;」
再者「藏」:那是世間之寶藏,亦有兩種意義:
一、含覆義:能含藏蓋覆諸珍寶故:菩薩亦如是,廣集一切功德故。」寶藏就是裝珍寶的一個櫃子,它能含藏覆蓋一切珍寶,所以叫做寶藏。這菩薩他要救度一切眾生,見功德就修,修集一切功德,像是收集珍寶一樣,然後裝到寶藏裏而去。
二、寶藏義:「出用義:如需救濟貧苦,成 就事業,乃當出用故。菩薩亦如是,能布施一切法財,令諸眾生離苦得樂故。」所以菩薩利益眾生有含覆義,出用義,叫做藏。合住持義、生長義,就叫做「地 藏」。這寶藏又是秘藏,乃是最高無上的寶櫃,不能隨便顯露出來,地藏菩薩的秘藏就是他的靜慮高深,表示他有大定力,梵語「禪那」,華言叫靜慮,中國話的意 思叫「禪定」,表示菩薩有大定力,高深莫測的禪定靜慮之力,所以叫深密,密藏在寶櫃裏面別人不知道。猶如密藏。」以上乃就「喻」解。
若約「法」釋:
「地即心地,藏即是如來藏,此菩薩徹證本 心地具有之如來藏性,故名地藏。」以上是依十輪經上的譬喻解釋「地藏」兩字,但如果以「法」來解釋呢:「地」就是心地,就是菩薩的心地,也就是我們眾生的 心地。「藏」就是如來藏,如來藏怎麼講呢?就是真如在纏;纏就是煩惱,這真如妙性在煩惱裏邊藏覆著叫如來藏。如來藏者藏如來也,裏邊有含藏著一個如來,這 就是眾生的佛性。我們眾生有個如來藏自己不知道?裏邊含藏著有如來也不知道,但菩薩他徹底證得本心地具有之如來藏性。這個「本心地」就是本性的如來藏心也 就是佛性,所以叫做地藏。以上以譬喻、以法將地藏兩字解釋明白了。
再解釋通名「菩薩」兩個字:菩薩梵語「菩 提薩埵」,中國人說話愛簡略,把提與埵刪掉簡錄下來叫「菩薩」。華義叫「覺有情」。菩提叫覺,薩埵叫有情,為什麼叫覺有情呢?「上求「覺」道,下化「有 情」之大乘弟子也。」因為是大乘佛弟子。大乘佛弟子做什麼事呢?一方面上求覺道,上求正覺,上求佛道;一方面下化有情眾生,也就是普度眾生。
再講「本願」兩字,「願」者志求滿足也。 就是立下志向,誓必要求滿足,那「本」字怎麼解釋呢?「本」有二義:「一、本來之願:此菩薩從初發心,即發是願,故名本願。」第二:「根本之願叫本願。」 為令眾生了生死,成佛道,乃根本之大願。要發願救度眾生,如果叫他來生來世轉一個富貴人,或來生來世昇天堂、享天褔,那也只是人天乘的願,不是根本願。根 本願是為令眾生了生死,但只了生死是二乘人、成阿羅漢,成辟支佛也是了生死,但他不是成佛道。那根本大願是什麼呢?就是度一切眾生了生死直至成佛道之願。 「又者:以願引行,以行填願。「願」為「行」之本,故名本願。」先發個大願來引大行,大行引發起來了,就以大行來填滿這個大願,不然這個願成個空願,但是 光修行不發大願,這行也修不大,所以要以願引行,以行填願,願為行的根本,故名本願。這地藏菩薩最初就發:「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 這個大願,一直到現在還依著本願來度眾生,這是他的根本大願。
「經」:經是一切佛經的通名,梵語叫「修多羅」,翻成中國話叫「契經」,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故名契經。「契」者合也。契合諸佛深奧之理,但經上講的很淺顯,所以又能契合眾生根機。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
現在講翻譯這地藏經的人題:「唐」是指中 國的唐朝。「于闐國」是西域國名之一,「闐」要唸ㄊㄧㄢˇ,中國話叫「地乳」形容這國家的地形比別人高像人的乳房一樣,所以叫「地乳」。於佛滅後約二百三 十四年建國,後來國王年老無嗣,祀毘沙門天而得子,初兒不飲人乳,地涌乳而育之,故名地乳。其地大約在今天的新疆省疏勒縣東天山南麓一帶。「三藏」:指經 藏、律藏、論藏,是後人把佛陀及祖師大德的論著給予分類而成。但是貫上「三藏」二字就不簡單,那表示要貫通融會經、律、論,才能叫「三藏沙門」。「沙門」 華義「勤息」是出家人的通稱,簡說是息滅貪瞋痴,勤修戒定慧之意。「實叉難陀」是他的德號,翻中國話叫「學喜」,修三無漏學而得法喜也,三無漏學就是戒 學、定學、慧學,都是了生死的學問叫無漏,「漏」是煩惱的別名。都是斷煩惱的學問叫三無漏學。戒定慧都修好了在佛法上得了法喜。「譯」就是將這部經的梵文 翻成中國文,是他翻譯的。
地藏菩薩本願經 卷上
前面解釋經題已大都解釋清楚了!我們稍加補充,「地藏」是這位菩薩的別名,例如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觀世音」,「大勢至」都是別名。
而「菩薩」:是指依釋迦佛修學人乘佛法的大乘佛弟子的通稱,出家弟子受了沙彌、沙彌尼、比丘、比丘尼戒以後加受菩薩戒。在家弟子受三歸五戒後,發大乘心進受在家菩薩戒,這是中國的大乘佛教,是大乘佛弟子的通稱。
「本願」:本來的根本大願,初發心時的大願。
「經」:是一切釋迦佛所說的法的通稱。除了前面已解釋的之外,尚有:
湧泉義:像水從地湧出。
繩墨義:像木匠用的墨斗,用以楷定邪正標準。
華鬘義:如花環般莊嚴尊貴。
經尚有「貫」「攝」「常」「法」四種意義:
「貫」是把佛所說的佛法用線貫穿起來成為一部經。
「攝」:攝受眾生,眾生因聽了這經而歸依修行、攝持所化之機。
「常」:不變為常,這道理從古到今都適用不變。
「法」:是三世同遵,不可增減之意。
「卷上」因為這部地藏經的經文很長,有卷上、卷中、卷下。「卷」就是現在的「冊」,也就是上中下三冊,唐朝時的經不是像現在是本子,一冊一冊。而是用一根小木棍把它捲起來成一捲,所以叫「卷上」。
解釋品題
地藏經經文很長,一共分成十三品,也就是 分十三個段落。第一品就是忉利天宮神通品。梵語「忉利」;華言三十三天,佛教裏講天有二十八層,在欲界第二層天就叫做「忉利天」,這忉利天有三十三位天 王。按我們國家來說,有三十二個省主席,中央有個總統,合起來就是三十三個王,以中央的大天王最大,就是彌陀經裏的釋提桓因;釋迦佛就在這大天王的宮殿裏 說地藏經。「神通」:就是釋迦牟尼佛含笑放光,顯「神通」。神是神妙不測,通者通達無礙,乃智慧之妙用地,我們凡夫都不能測度叫不測,怎麼會得到神通呢? 先得了智慧起了妙用,先得了智慧起妙用就有神通,但受學佛法千萬不能求神通,先求開智慧,得了智慧自然起妙用就有神通。神通大致有六種:
一、「天眼通」:天眼通不起障礙,無論多遠都能看到。
二、「天耳通」:得了天耳通不生障礙什麼地方的聲音他都能聽到。
三、「他心通」:得了他心通也不生障礙,一切眾生心裏想的什麼念頭都能知道。
四、「身如意通」:身體起了如意變化,能通身飛行。一個身體變成好多身體,好多身合成一身,或者變大或變小,這叫身如意通。也叫神足通。
五、「宿命通」:前生前世多生多劫以前的事情都能知道。
六、「漏盡通」:漏是煩惱的別名,煩惱斷盡沒有煩惱叫漏盡通。這叫「六通」。
今世尊含笑放光,光中還有音聲,是屬於那一種神通呢?叫「身如意通」,也就是「神足通」。講品題竟。接下來開始講經文了。這講經可以講深,可以講淺,但就是不可以講錯,講錯了自害害人,瞎了眾生的智慧眼,引著眾生走入邪道,所以不能講錯。
證信序(通序)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忉利天,為母說法。爾時十方無量世界,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及大菩薩摩訶薩,皆來集會。
這就是六種成就的一段文,這六種成就就叫 做證信序,屬於序分,有這一段經文,就是六種成就,證明相信這就是佛所說的經,所以叫證信序。所謂六種有成:一、信成就。二、聞成就。三、時成就。四、主 成就。五、處成就。六、眾成就。六種因緣具足方能成就講經道場。凡是佛的經,開頭都有這六種成就的序文。為什麼要在經的開頭用「如是我聞」呢?原因是釋迦 牟尼佛於娑羅雙樹林下將入涅槃時,多聞第一的阿難尊者泣不成聲,這時天眼第一的長老阿那律尊者乃對他說:「阿難:佛將要入涅槃了,你哭泣是沒有用的,你應 該趕快去請示佛,有四件事以後該怎麼辦?」阿難說:「我現在什麼都忘了,您叫我去問什麼呢?阿那律尊者就說:「第一、佛住世時,依佛而住,佛入涅槃後,我 等依誰而住?第二、佛住世時,以佛為師,佛入涅槃,以誰為師?第三、佛住世時,惡性比丘,佛自調伏;佛入涅槃,惡性比丘,如何處理?第四、佛住世時,說法 甚多,佛入涅槃,結集經藏,以何為首?這四種問題,你應該向佛請示!」
佛告訴阿難:「比丘應依四念處而住。」所 謂四念處就是;(一)、觀身不淨。(二)、觀受是苦。(三)、觀心無常。(四)、觀法無我。佛告訴阿難第二問題說:「我入涅槃以後,當以戒為師。」戒者防 非止惡,有五戒、八戒、十重四十八輕菩薩戒。沙彌(尼)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條戒。戒為一切佛弟子的師父。佛告訴阿難第三個問題:「對 付惡性不守規矩的比丘,應默而擯之!」就是不和他講話、不理睬他,令生懺悔心而改過遷善。佛告訴阿難第四個問題:「將來結集經藏時,經典前面當用「如是我 聞」四個字。」意即「如是之法,是我阿難親自聽佛所說!」所以只要前面有這一段文,就知道是佛經,檢別不是外道經典。
現詳解六種成就大意:
第一、信成就:要想看佛經,研究佛經,須要有信心,佛法如大海甚深廣大,必得有信心,才能深入佛法大海。例如外道他也在看佛經,但他根本沒有信心,只是找材料來誹謗佛教,造謠說壞話,所以他聽經、看經就不會有成就。
第二、聞成就:聞思修三種智慧,第一個就是聞慧,雖於佛法有信心,縱使絲毫不起疑惑,但是不聽經不能開智慧,由聞而思,思而修,三慧具足,才能成就佛法。
第三、時成就:要有講經的時間,有法師來講,但也得大家有時間來聽,像天下大亂的時候,逃難饑餓自顧不暇,那有功夫講經、聽經嗎?時間不成就要聽佛法很不容易的。
第四、主成就:得有個說法的主人,佛經上說法的主人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
第五、處成就:講經說法得有個地方,沒有個處所在那裏講呢?
第六、眾成就:主成就有了,處成就也有了,但是如果沒有聽眾這個講經道場還是不能成就。
「如是」二字就是信成就,信順之辭,信仰 順從之意,釋迦世尊怎麼講法,我們就如是如是的信。亦指法之辭,例如在講阿彌陀經,如是二字就指阿彌陀經;講金剛經,如是二字就指的金剛經;現在講地藏 經,如是二字就指著地藏經。又是顯理之辭,顯出經典的真如實相之理。「如」者:不動謂之如;「是」者:無非謂之是。什麼法才不動無非呢?只有「真如之法」 不被四相(成、住、壞、空)所遷,不被三際(過去際、現在際、未來際)所易,不被時空所變易,所以真如之法它是如如不動,絕對無非,只有真「如」才 「是」。就是人人本具的實相,人人本具的佛之性,理之體。為什麼要講顯理呢?因這地藏經是密宗的經典,它是以事來顯理,說的全是事相,顯的都是真如妙理, 要是真如之理,才是佛法我們才信順,信順這真如妙理之法!
「我聞」是聞成就。「我」指阿難尊者自 稱,他是多聞第一,佛陀涅槃以後,由阿難尊者把佛陀所說的法背誦出來,經五百大阿羅漢證明無誤,這就結集成聲聞乘的經藏:要是屬於大乘法寶,雖然仍是由阿 難尊者所誦出,但卻是由文殊菩薩給他證明。所以「我聞」就是我阿難親從佛聞。沒有佛陀的說法,眾生根本聞不到佛法,沒有阿難尊者把佛經給誦出來,就沒有結 集經藏之大小乘等經典得以流通到現在。所以我們不但要感念佛恩甚深,還要感念阿難尊者的法恩。前面跟各位說過,講佛經可以講深,可以講淺,但是不可以講 錯,講錯自害害人。要講得最淺:這一句話怎麼講呢?如是這部地藏經(指法之辭)是我阿難親從佛聞,就叫「如是我聞」。
「一時」:就是時成就。為什麼不說某年某 月某日呢?因為佛法不單在人間說,也在天上說,天上某年某月某日怎麼記載呢?就算在人間,印度國的某年某月某日,與中國的某年某月某日還是不一樣,時間久 了光考據這個時間就不容易,可能隨個人考據還不一樣,越考越生疑惑。所以就寫個一時。那怎麼解這個「一時」呢?古大德解釋:「師資道合,說聽究竟」。師就 是師父,資就是弟子,師父願意講經,弟子願意聽經,這個道相合了,就是師資道合。說法的把法說究竟了,說圓滿了,說清楚了,聽法聽經的也聽圓滿了,聽明白 了,這叫說聽究竟。
「佛在忉利天」這個佛就是主成就。「在忉 利天」就是處成就。「佛」梵語叫「佛陀」,華言「覺者」,就是大覺悟的人。佛在人間示現成佛,表示人人都可以覺悟,人人都可以成佛。佛者覺也,何不翻成覺 者就好,還要稱佛呢?因為梵語佛陀,有具足三覺之意,就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簡稱為佛。是佛的德號都是超九界以獨尊。佛經上把聖人與凡夫眾生分成十個 法界,叫做四聖六凡,六道眾生都叫凡夫,就是三善道(天道、人道、阿修羅道)與三惡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六道眾生因尚依業輪轉生死,所以叫做凡 夫。要是超出這六道輪迴,出了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就叫做聖人。聖人有四個階位,小乘聖人就是聲聞、緣覺。大乘聖人就是菩薩、佛,合稱十法界。佛具 足三覺,第一就是自覺,自覺就超六道凡夫法界成為三乘聖人,因為六道凡夫都迷而不覺。第二是覺他,不但超越六道凡夫法界,也超二乘法覺而成就菩薩法界,能 自覺也能發心度眾生令他覺悟。不像二乘聖人雖能自覺,但不覺他,不發心度眾生。佛不但自覺、覺他,而且還覺行圓滿超過菩薩法界。菩薩雖能自覺、覺他,但他 還沒有圓滿成佛。唯有佛是超九界以獨尊,所以才叫三覺圓滿。初學佛的人常問:「究竟是仙公大還是佛大?」(有的問是天公大還是佛大?)仙公是屬於神仙,天 公是指忉利天主,都是尚未出離三界的凡夫,而佛不但超六道凡夫,更超過三乘(聲聞、緣覺、菩薩)聖人,怎能跟佛比大比小呢?「在忉利天」這忉利天已解釋 過,從略。
「為母說法」這一句是地藏經很特別的經 文,在其他經上,六種成就沒有這一句。佛母摩耶夫人生下太子以後七天就別世,昇到忉利天。這地藏經是佛門孝經,佛為盡孝道報母親的大恩,於說法四十九年快 圓滿時,於入涅槃前到忉利天為母親說法。也許您會問,要報母恩說法為什麼不在成佛證道時就去,而要等到說法四十九年之後才去呢?要知道十方諸佛菩薩來這世 間弘法利生,他有本有跡,本是他的本位,跡是他的跡相(行跡),也就是應化的事相。釋迦牟尼佛他是個化身佛,這是按他的跡相上講,也叫示相,要按本位說, 無量劫以前就成了佛,而摩耶夫人與淨飯王也同樣有本有跡,都是諸佛再來,依跡相則示現國王、王后,是佛的父親母親。為什麼要特別講他們的本位呢?也就是說 一個應化身佛(指釋迦佛)他早已成了佛,那世間的凡夫男人、女人,能有多大的福報能生個兒子成佛呢?佛門有句話,能生個凡夫兒子出家就很不容易了,何況還 生個兒子成佛,所以他一定是諸佛乘願再來。釋迦佛當然也知母親也是諸佛示現,生下他願滿了,生到忉利天並不是普通天人,也只是示現一個跡相事蹟而已,所以 不必急著去跟她說法。這是約本位上講。
若約跡相講,則度眾生是要依眾生因緣成熟 時節,四十九年人間說法,就是人間眾生因緣成熟,等因緣成熟才到忉利天為母親說法。但在地藏經中,只看到摩耶夫人跟地藏菩薩說法說了一小段,沒看見釋迦佛 為母說法。大藏經裏有一部經叫做《佛為母說法經》,就是為他母親說了法才接著說地藏經的。那為何已有為母親說法,又要說地藏經呢?因為佛要入涅槃,彌勒佛 還沒有來,這中間有五十六億七千萬年,這麼久沒有佛在世,這些苦惱的眾生要交給誰呢?要付囑給地藏王菩薩,這是在忉利天為母說地藏經的主要因緣。既然這 樣,又為什麼地藏經一開經就要「為母說法」呢?因地藏菩薩在因地就是因為要救度母親,發了甚深廣大菩提心要度眾生;這是真正的佛門孝道,佛上天宮為母說法 也是為了要報母恩行孝道,更是為了要提倡佛門真正的孝道。蓮池大師七筆鉤上有這麼兩句:「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也就是說要父母親都脫離了生死輪迴 了,做兒子的孝道才算有成就。中國傳統的儒家行孝怎麼做呢?「生事之於禮,死葬之於禮,祭之以禮。」就是生的時候好好侍候衣服飲食,死了依禮好好埋葬,逢 年過節依禮祭拜,這就是儒教家的孝道。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儒家只講人間活世的事,他不講六道輪迴,像地藏菩薩因地當婆羅門女,他母親墮地獄受大 苦,如依儒教則無法盡孝於亡親之後,更何談了脫生死呢!縱使像佛母上昇天上,天福也有享盡的一天,還是要再輪迴,所以一定要度父母出三界。才是真正盡孝 道。
度父母親出三界,已盡了孝道,為什麼還要發廣大的菩提心去度眾生呢?佛門中的盡大孝,不光是度這一世的父母。梵網經菩薩戒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世世無不從之受生......。」單講人道吧,有前生前世的父母親,有多生多世的父母親,更有多生多劫的父母親,累劫以來互相做過父母兒女眷屬,所以度眾生就是度父母,更何況六道輪迴中,有多少眾生都曾是我們的父母眷屬。這樣才是行大孝!真正的佛門大孝之法。
梵網經又說:「孝為至道之法,孝名為戒, 亦名制止。」「至道」就是至高無上之道,也叫佛道,要想求佛道,就得先修孝道,如果對父母都不孝順,還能修學佛道嗎?戒者:防非止惡、制止,就是不許為非 作惡,所以受菩薩戒,先行孝道,孝就是菩薩戒,連父母都不孝,還能當菩薩嗎?當菩薩先不要殺生,菩薩戒第一條就是不殺生,六道眾生多生多劫都是我的父母眷 屬。殺生不就是殺前生前世的父母了嗎?吃肉不就是吃前生前世父母的肉了嗎?所以行孝道自然就不殺生害命,自然就不吃眾生肉,慈悲心才能長養。佛陀先為母說 法,再找這位行大孝發大願廣度無量眾生的地藏菩薩,託付度生重任,也就是為了報一切父母之恩。
「爾時十方無量世界」就是眾成就。東西南 北四維上下叫十方,十方世界有無量數的世界「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每一個世界都有一尊佛,那是指一個小世界,要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就有百億個化身 佛,因為世界無量,一切諸佛也是不可說,不可說。「及大菩薩摩訶薩」,「摩訶」華言「大」,即大菩薩中的大菩薩。三賢位的叫菩薩,登了地的菩薩才叫大菩 薩。那大菩薩中的大菩薩就是「等覺菩薩」,十地圓滿的等覺位菩薩叫摩訶薩。「皆來集會」,統統到忉利天宮來參加這個地藏法會。為什麼他們要來參加這個法 會?這些諸佛、諸大菩薩都是地藏菩薩度化成功的,現在釋迦佛要把人天大眾,六道苦難眾生囑累給地藏菩薩,他們為了報地藏菩薩的大恩,都來參加法會,做影響 眾來擁護地藏法會。
讚歎釋迦牟尼佛,能於五濁惡世,現不可思議大智慧神通之力,調伏剛強眾生,知苦樂法,各遣侍者,問訊世尊。
這麼多無量無邊的諸佛,諸大菩薩都在稱揚 讚歎我們的釋迦牟尼佛。「釋迦」是佛在印度釋迦族的姓,中國話叫「能仁」,能仁就是能慈悲仁慈的利益一切眾生。「牟尼」是他的名,華言「寂默」,謂智慧離 相也。佛有大智慧叫寂滅離相,寂滅而能遠離一切相。佛又有大慈悲能仁慈利濟一切眾生,這是悲智雙運的嘉號,「嘉」者佳也,就是最好的一個德號,能仁慈悲愍 利益一切眾生,但是絕對要寂默,要遠離一切「度生利生」的相,要是光只慈悲一切眾生,而不知道離相的道理,就是有能仁而沒有寂默,那就落於凡夫,所做功德 都落於人天福報。如果單單寂默離相而不去慈悲利益眾生,那又落於二乘(聲聞、緣覺)的自求解脫。所以一定要一方面行慈悲,一方面要用智慧,要離相,這才叫 悲智雙運,合起來才是度眾生的大乘之車,能載度很多眾生。大乘比如大車,要有兩個輪子:一個悲輪,一個智輪,要是只有一個輪子這車子會翻車,一定要悲智雙 運,才能運載眾生度脫生死河到涅槃岸。我們學佛法講到那裏就要學到那裏,要是不發慈悲心不宏法利生,則不合能仁的意思;而宏法利生要是著了相,則不合寂默 的意思。如說只要宏法利生就好了,不一定要離相,你不離相你就生煩惱,生貪名、貪利、貪眾生的煩惱,把煩惱夾雜在功德裏面,我們常說修學佛法要怎麼學,就 是做功德就把它當功德做,不要一面做功德一面又把煩惱夾雜上去。現在的佛弟子都知道宏法利生,卻不曉得離執著名利、離執著眾生的相,這是很粗淺的煩惱。功 德夾上煩惱,就像佳肴加上毒藥,自害害人。
五濁惡世;第一叫劫濁,劫者時間也,約四 濁立名,這劫濁沒有另外一個法體,就是具足以下四個濁,時間變混濁了。第二叫見濁:以五利使(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為體,這五個見都不 正,把我們的知見攪渾了,知見渾濁不清就叫見濁。所謂身見:我們凡夫執著這個身體是我,依著這個「身見」去造種種的業。「邊見」:就是不執著常見就是執著 斷見,老執著一邊,「中道」的正見生不出來。「邪見」:這五利使的知見都是邪見,此是大邪見;撥無因果,你談因果,他就罵你迷信。「見取見」:上邊的 「見」字就是見了一部份道理。取者取著之意,他就執著他那一部份的道理,以偏概全,卻自認把道理都弄懂了全知道了,生出個知見叫見取見的知見。例如有些多 聞的學問家,像哲學家、科學家,也都研究了一部份的真理,但他往往自認已全部的認識,就叫見取見。「戒禁取見」:戒禁就是外道的禁戒,他執著地自認自己所 持這個戒最好,例如牛戒、狗戒、別個戒都不對而生了這外道的知見。第三叫煩惱濁:就是以五鈍使(貪、瞋、痴、慢、疑)為體,那五利使的知見起得很快、最 利。而這五鈍使,他的本性遲鈍,正知見起來的遲,斷煩惱習性的時候一下還斷不了,要慢慢的斷,就是遲鈍的意思。他對什麼道理都起疑,沒有主見。其他如貪, 什麼都貪,因貪造惡業,瞋心一起不肯忍耐而造種種惡業!痴心一起不明道理,認假作真而造種種煩惱惡業,慢心一起,不知謙虛和起恭敬心,故於佛法不能上進, 這種種煩惱就是煩惱濁。第四叫眾生濁:合見濁、煩惱濁的果報。這見濁是因,因濁了,自然結個永遠在六道裏生生死死的果報,就是我們這些凡夫眾生,這叫眾生 濁。第五叫做命濁:壽命不滿百而且還多災多難,如同朝露一般,一口氣不來就沒了命想求平安都不容易,這就是命濁,命不好也。
這部地藏經翻譯的很好、很淺顯,一看就 懂。但裏頭含義卻很深;譬如前面的「為母說法」,和這句「知苦樂法」裏邊所含義理很深很廣。知苦樂法,這還得釋迦牟尼佛來講嗎?可是眾生的愚痴顛倒也就在 這個地方,第一是愚痴;怎麼個愚痴法呢?就是不知道什麼叫做苦,什麼叫做樂,這就是愚痴,愚痴還不可憐;再加上個顛倒,他不但不知道苦不知道樂,反而以苦 作樂,這才真正叫可憐愍者。「知苦樂法」這四個字,就包括一代佛教的教理,佛陀最初轉法輪度五比丘說的就是苦、集、滅、道的四聖諦法門,到臨入涅槃說涅槃 經的時候還是說的四諦法門。佛陀說了四十九年的法,說的也就是這四諦法。苦就是苦果,集是苦的因,這叫世間因果,這是苦法。滅諦是出世間的樂果,道諦是出 世間的樂因,這兩個諦都是樂,但眾生不知道,須要佛陀一說再說說了四十九年,好讓眾生知道苦、知道樂,因此這一句知苦樂法含義甚深甚廣。
為眾生說法要先說苦法,這苦細說有無量苦;先講人生八苦:
第一、就是「生苦」:由母親懷胎在肚子裏 住了十個月,肚裏一點光明都沒有,等於墮在黑暗地獄,肚裏有血有水,等於墮血湖地獄,有大便小便等於墮糞尿地獄,所以還沒出生,就已在受地獄之苦了,等懷 胎十月圓滿一出生,一墮地就呱呱大哭,表示他很苦。佛經上形容小孩剛出胎,與外面的空氣冷風一接觸,如「風刀截體,觸火燒身」。嬰兒皮膚嫩,風一吹,像刀 割一般,稍碰到較硬的東西則像火燒一樣。身體疼就感覺到苦,所以一出世就哭,這屬於生苦。
第二、叫「老苦」:嬰兒出了世,大人盡盼 快快長大高興,殊不知長大就是長老,到了七老八十,真正老境現前了,那才真苦!六根暗鈍,眼耳鼻舌身意叫六根,眼睛看不到,耳朵聽不清,鼻子不靈還流涕, 舌頭不聽指揮話說不清,記憶力也衰退,出了門回不了家,身體更是老態龍鍾,彎腰駝背不打緊,連走路都沒力氣。
第三、叫「病苦」:老了不說,還害了個 病,倒臥在床爬不起來,飯也吃不下,要是得了急症、癌症要動大手術,開腸破肚,再把肚子縫起來,不見得有用,只好等死,自己痛苦,眷屬愁容滿面,學佛的 人,不妨到醫院看看,什麼病都有,有朝一日病苦臨身,好好提高警覺,趕快修行佛法,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啊!
第四、叫「死苦」:不學佛的人,連這個「死」字都記不得,他不知生死只在呼吸間,所以他不敢講不敢想也不願意聽,因為這死苦太苦了,生苦、老苦、病苦還能苟延殘喘,只這一死,只能死一次,沒機會死第二次,縱使你如何忌諱這個死字,它偏偏會有一天等到您!因為有生必有死。
第五、叫做「愛別離苦」:愛是有情愛的 人,也就是父母、兄弟姊妹、兒女、夫妻眷屬。當然期盼時常相聚在一起,結果往往不能如願,叫做生離死別。尤其現在這工商社會,人人都在忙,忙生活;這生育 兒女防老的時代已過去了;你住台北,兒女找工作在高雄,結果家裏還是只有老倆口,甚至於先生住台中,太太在台北工作,還是不能相聚在一起,更增加這份愛別 離苦。
第六、叫「怨憎會苦」:怨是怨恨,憎是憎 惡,令你討厭不喜歡的冤家對頭,偏偏聚在一起。例如你在機關上班,有一個怨憎會苦的人,你看他不高興,他看你也不喜歡!結果天天要見面相處,這很難過,想 想你申請調職到基隆,沒想到他隨後也給調到基隆,這就是怨憎會苦。再者生了個兒子本來就不是很孝順,娶了個媳婦更不孝,老倆口不被氣死才怪,要離離不開, 要住住不下去。這就是怨憎會苦。
第七、叫「求不得苦」:求衣服穿沒有衣服 穿,求飯吃沒有飯吃。求個房子住也沒有房子住。出門坐車連個車錢都找不到,衣食住行都求不得。這叫求不得苦。前面所說的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已經現前 了想脫離都脫離不開。這都屬於求不得苦,誰都不想生病,但偏偏誰都會生病,小病還好,來了個嚴重的絕症,自己受苦受痛,還得連累家人連醫藥費都籌不到。
第八、叫「五陰熾盛苦」:五陰就是色受想行識。色陰就是我們的身體。受想行識這四個名相就是指我們那顆心。指身心交織起來的一種痛苦。身上感覺痛苦,心裏也感覺痛苦,像火燒一般難過,叫做熾盛。
這人生八苦是人們苦樂夾雜的果報;這是佛 說的,這是依凡夫的知見上講的。如按佛法來說,人生根本就沒有樂,樂就是苦的因,你貪了這個樂,苦惱接著就來。凡夫顛倒以苦為樂。譬如凡夫自認最大的樂, 莫過於男女相愛結婚。這是依情感上講,凡夫叫有情嘛!按真理上講,你結了婚,就得增加苦。比如你是男孩不結婚,你只照顧你自己一個人,這女孩也只照顧她一 個人,可是結了婚,男的照顧女的,女的照顧男的,增加一份牽掛的苦,又擔心婚變感情變質,生活也增加了苦,再生個小孩,兩個小孩,小孩的養育費、教育費, 如果再生個病三長兩短,所以凡夫人生最樂的結婚,才是真正的苦因,大家要深深思惟。
再講這個第二種:六道輪迴。不要以為人生 八苦雖然苦,這問題不大,人生不過百歲,苦個一百年也就完了嘛,沒完!來生來世還得受生,就算轉個三善道做人,這生老病死等等八苦,還得重新走一趟,這苦 夠大了吧。六道就是三善道(天道、人道、阿修羅道),三惡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佛教講的三界天,詳細的分為二十八重天,這都屬於天道,下面會講 到。人道就是我們人類,阿修羅道:華言「非天」,有天之福,無天之德,福報與天人一樣,卻無天人之德性,喜動瞋怒,喜歡打仗,男醜女美這就是阿修羅道。造 了三品惡業上中下,才轉成地獄、餓鬼、畜生,如經云:「輪轉無有出期。」都是造了惡業,死此生彼。前世守五戒修善,今世得人身,如果修十善得生天人,如果 一面修善又喜發脾氣,則轉生阿修羅道!造惡亦是如此,此死彼生;像井輪子迴轉,古時候,水井上面綁一個架子,架子上綁一個滑車輪子,繫上一個井繩吊兩個水 桶,這個水桶下去,那個水桶上來。等於忽然人天,忽然地獄,永無止息,你想不輪迥都不可能,所以叫六道輪迴。
如果想要止息那輪迴之苦,非得學佛作觀 想,啟發智慧不可,依佛陀所說了生死的方法,來修那個不生的道,才能證入不生不死的寂滅涅槃。不學佛法,不了解生從何來,死從何去,不知前世怎麼來,也不 知死了來生到那裏去!你要記著:「就是由業道而來,也從業道而去!」你造了人的業,才能轉生為人,你造了十善的善業,就投生天道,你想來生不要生,都不可 能,因你造了受生的業。這個「業」就是「動」的意思,也就是「因」,動什麼呢?動身口意,一動身口意不是善業就是惡業!你我就隨這個業而受生這叫做「業感 緣起」,由這個業感招來的這個生死果報。這個業就是緣,這緣起法是二乘的說法,大乘佛法研究說是第八識,叫阿賴耶識緣起。再往上研究如來藏緣起,真如緣 起,最高的法界緣起。我們只能就業感緣起加以解說。業感緣起雖是小乘法,但對外道來說就是菩提法。外道說:「人是上帝造的,信我得永生,不信下地獄!」人 是上帝造的,那上帝又是誰造的呢?中國聖人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等都是中國傳統聖賢之人,一生為民為國為眾生盡做善事,難道他因沒信你的教 就要下地獄嗎!當然絕不是這樣的,而是我們眾生自己造了生天的業性,或造三惡業,墮三惡道,這就是投生轉世的一個「原始理論」,也叫做「業感緣起」!
接著講二種生死:三界之內叫分段生死,三 界之外叫變異生死,或叫不思議變異生死。三界以內的六道眾生其生命都是分成一個段落一個段落的。壽命都是有限度的死此生彼。例如生命最短的是朝生暮死的小 蟲子。如果生到天上當天人,則壽命幾劫,而且身高是幾由旬高。如果投生當螞蟻、豬狗畜生、或投生做人,身高六尺壽命最長一百,不管是長或短,或大或小,壽 命有分限,身心有段落,亦即六道見思惑的凡夫,作諸有漏不善業,以煩惱為助緣。感生三界六道的果報,有分段分段長短不一之差別叫做「分段生死」。前面所講 的要了脫六道輪迴之苦,就是指的了脫分段生死,超出三界,脫出三界就成了佛教中所謂的聖人:聲聞、緣覺、菩薩,這叫「三乘聖人」。三乘聖人他還有生死苦, 叫做「變異生死苦」。就是已斷見思惑的阿羅漢以上之聖者,作種種無漏勝善功德之業,依所知障為助緣,感生於三界外之淨土果報。這種聖者所感生的果報,因為 沒有色身的勝劣與壽命的長短,但因迷想漸滅,證悟漸增,迷與悟不斷遷移前後變異,神化自在妙用莫測,因此叫做不思議變異生死。這種生死不但凡夫感覺不到, 就是二乘聖人也感覺不到,只有菩薩以上才能感覺到有這個變異生死苦。例如有人將一根極細的毫毛,輕輕的放在你的手上,你手粗感覺不到,但如果將毫毛放在你 的眼睛裏,你馬上感覺到,因為凡夫心粗,三界外的苦不知道,要到菩薩的境界才知道。但他還是有苦,一直要到成了佛,這兩種生死才通通了了。
那個知苦的法講好了,再講那個樂法,前面 談到人生欲樂是不知苦因。生到天上(分欲界、色界、無色界)這個樂也是不常久!也要壞,感到樂會壞就叫壞苦。縱使到了無色界,身體空掉了,他還有個心在念 念生滅,那叫行苦,苦苦沒有樂叫苦苦,等到成了佛,得了二種究竟大樂,一叫菩提樂、覺法樂,二叫涅槃寂靜樂,成了佛,有能證的智慧,就是菩提,華言叫覺。 有所證的理體,不生不滅的理體,就叫涅槃,是寂靜不生不滅,叫寂靜之樂,這是佛的樂。得了佛的菩提智慧,無法不覺這叫覺法樂,我們依文解義,要解到心裏 去,例如諸位以前沒有聽過佛經,佛經上的道理不了解,現在聽了經,明白了,內心覺得這道理真對,真好,這種樂的感覺,就彷彿那菩提覺法樂。住台北的人都知 道,實在是夠吵夠鬧哄哄的,為了生活又不能離開,好不容易有個假期到山上清淨一陣,到了寺院,好靜好靜,內心的感覺是寧靜安祥又幽遠,就彷彿那個涅槃寂靜 之樂一般,這就是樂的法。
這忉利天宮的地藏法會十方無量世界的諸 佛,都來了,而且各都帶了一個侍者大菩薩摩訶薩,來向世尊問訊請安,為什麼佛與佛不見面,直接互相問訊請安不就好呢?因為這十方三世諸佛同共一法身,就是 這個道理。大乘起信論上說:「佛與佛,無有彼此相迭相見!」十方三世諸佛,他的法身是一個,法身叫理性,真理之體沒有兩個,統統共一個法身,因為共一個法 身,這佛與佛就沒有彼此的身相,沒有彼此,怎能迭互相見呢!每一個佛都有三個身!證得了真如理體了,才成了佛,這以法為身叫法身佛,沒有相沒有身體,沒有 形相。第二叫修身佛也叫報身佛,報是報他修行的功德,小乘講成佛要修三大阿僧祇劫,大乘家成佛要修無量阿僧祇劫,他修那個成佛的功德,所以他得了一個功德 果報之身叫報身。第三種叫應化身佛,也叫應身佛,應是應這個人天二乘之機,化是變化身,合起來叫應化身!人呀!善根成熟就應該見佛,但是見報身佛呢?還不 夠格,我們見的佛叫應身佛,二乘人見的也還是應身佛,報身佛是大乘菩薩見的,報身佛有相,應身佛有相,但法身佛沒有相,在忉利天宮有釋迦世尊,他有相,有 十方無量世尊無量諸佛都有身相,看你的根機,天人及二乘聖人看見的是應身佛,要是這些大菩薩所見的則都是報身佛,但是佛與佛都是法身理體,沒有兩個彼此, 所以佛與佛沒有個相可以見面。
再說這部地藏經屬於密宗的經典,他是藉事 顯理,佛陀在忉利天說法,十方諸佛都來參加這個法會,這都是屬於事相,各遣侍者問訊世尊,這也是有相的,佛與佛為什麼不見面說話,就叫我們藉事顯理,顯這 個無相之理,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但凡夫相是虛妄,三乘聖人的相也是虛妄,佛的相仍然是虛妄的。金剛經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 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真理就是唯一的,沒有兩個,是絕待的,有兩個就成了對待了,那就不是真理,這道理很容易了解。什麼叫三乘聖人呢?這是對著三界內 六道輪迴的凡夫眾生所說的,因為他超出了三界了。但依佛的立場說呢,九法界都是凡夫,都是眾生,這是依對待而立的一個假名,相同的,如果九法界的眾生全都 成了佛,這個「佛」的名還能建立起來嗎?還能解釋得出來嗎?立一個名,立一個相,無非都是對你而言,待你而講的一種道理!就像十方諸佛,那有彼此身相,只 有一個唯一的真理之體?學佛法要學到他的綱要:「實際理地一法不立,佛事門中一法不廢。」,要把這兩句話記好,實際理地就是真如實地,那個真理之地,一法 不立。不但九法界眾生之法不能建立,連佛法也不能建立,只要建立一種法,都不是實際理地,講真理的時候,眾生法,九法界的眾生法都把他空掉了,連佛的法也 把他空掉了,這叫實際理地一法不立。講理還要事呀,我們凡夫在事相中流轉生死,在佛事門中一法都不能廢掉,例如修善業不造惡,就轉生三善道。造惡業就墮三 惡道,六道有分段生死的輪迴之苦,所以一定要學佛求出離,出三界斷輪迴,可這三乘聖人尚有變易生死之苦,所以一定要成佛,才能得二種究竟大樂,一法不廢就 是要你把這些綱要記住!否則學了佛,反而自生障礙。你如看到有關「說空」的經典,內容是這也空,那也空,不但眾生空相,連空相也空,就算了解佛法,一切皆 空嘛,你成佛了沒?其實你一點也空不掉,一餐不吃飯,就肚子餓,一晚不睡覺,明天就沒有精神,如果凡夫說聖人的話,這是打的大妄語,那或者執著事相來修 行,說那麼高的「空理」幹什麼?但不說你怎麼知道佛教的無相之理呢,不跟你說這空相之理,你處處著相,學了心外之佛豈不成了外道了。
發起序(別序)
是時,如來含笑,放百千萬億大光明雲,所謂大圓滿光明雲、大慈悲光明雲、大智慧光明雲、大般若光明雲、大三昧光明雲、大吉祥光明雲、大福德光明雲、大功德光明雲、大歸依光明雲、大讚歎光明雲,放如是等不可說光明雲已。
是時是指十方無量諸佛及諸大菩薩等集到忉 利天宮的時候,如來要發起地藏法會了,放光招集有緣之人,宣說妙法。放種種的光明,每一種光都要遍滿虛空,像雲一樣而且是遍照無量世界。無幽不燭,高山不 能阻,屋瓦不能障,比日月等光強過百千萬億倍,故曰「大光明」。雲者蔭覆滋潤的意思。佛陀放光滋潤一切眾生,解除熱毒煩惱,滋潤心田的善根生長,眾生的心 地得到光明,明白孝敬父母雙親的道理。在地藏經中,如來一共三次放光。這第一次為什麼要含笑放光呢?表示佛陀化緣將盡,囑累有人。該度已度,未度者已種下 得度因緣。再住世對眾生也沒有利益,不是佛不住世,而是眾生的善根因緣不夠,不成熟,那怎麼辦呢?所以佛陀找了一個發大願、發大菩提心的地藏王菩薩,來度 化這些未得度的眾生,所以佛陀面容含笑放光。也就是:
(1)「大圓滿光明雲」:廣大而且普遍曰大,大圓滿就是指佛的三個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是萬德齊備,福慧莊嚴,萬行週遍,種智圓成,具足一切世出世間的圓滿功德,像雲一樣到處覆蔭利潤眾生,普令眾生無畏而且安樂。
(2)「大慈悲光明雲」這是指佛的修行用功,一切行門都圓滿了,而所謂成佛就是為救度一切眾生,為救度九法界的十方無量未成佛的眾生,全部給予安樂,拔苦,所以稱為大慈悲。
(3)「大智慧光明雲,大般若光明雲。」般若念ㄅㄛ是梵音直譯。古唐音叫般若,華言智慧,兩句實際是一個意思,就是指佛陀的權實二智,一個是真實的智慧,一個權巧的智慧,佛放大智慧大般若光明雲,攝受眾生使令顯發人人本具,個個現成的本性妙智。以破除眾生一切妄念痴迷。
(4)「大三昧光明雲」:三昧華言「正定」。就是我們平常講的禪定,佛於大正定中放光明雲,照徹眾生令息狂心,安住定境受持佛法。
(5)「大吉祥光明雲」:要是你能遇到佛,你就有緣看到這光明雲,不但能消災免難,而且斷煩惱、破無明,所以叫最吉祥的光明雲。
(6)「大福德光明雲,大功德光明雲。」福德是修福的德,例如財布施上供三寶,下度眾生之修福。功德是用功修行。例如念佛、禮佛、誦經、持咒禪修等功量之德。一個是修福得培福之德。一個是用功修功之德。
(7) 「大歸依光明雲」:放這種光明雲是叫眾生認識只有佛才是真正歸依處,為什麼?因為佛五住究竟(五種根本煩惱:1、見一處住地 2、欲愛住地 3、色愛住地 4、有愛住地 5、無明住地)二死永亡(分段生死、變異生死),也就是說三界以內的四種煩惱他斷盡,三界外的根本無明亦斷盡。三界內的分段生死解脫了,三界外的變異生死 亦沒有了,所以只有佛才是大歸依處。你們平時到寺裏歸依:我(指道源長老)只是代表三寶給你說歸依而已,我自己也是個凡夫,不是歸依我,我也得歸依三寶, 歸依佛啊!而在家弟子應該在出家眾前受歸依,歸是歸投,依是依靠,只有佛才能給眾生靠得住的。
(8) 「大讚歎光明雲」:讚歎誰呢?就是讚歎佛,及佛所說的法、佛的弟子,也就是讚歎三寶,佛在世時讚歎佛等於讚歎三寶,因為他本身就是出家眾的一份子入僧數 的,是僧寶之一。佛放光就是讚歎佛的功德,因為佛具足一切功德,具足一切福報,具足一切智慧,是真實功德上起的這個「佛」的名,有真實功德,自然有大名 聞,佛不自己讚歎,什麼人也不會讚歎,所以佛放光明雲,叫那些善根不成熟的那些眾生,知道佛是大歸依處,具足無量功德,應該到忉利天來參加法會,應當親近 佛,親近僧,聽聞佛法,這樣子讚歎,是為眾生而讚歎。佛所放的光明雲很多,多到無法說清楚,前面十種不過是略說而已。就以「不可說」來總結。放完了光明雲 以後:
又出種種微妙之音,所謂檀波羅蜜音、尸波羅蜜音、羼提波羅密音、毗離耶波羅蜜音、禪波羅蜜音、般若波羅密音、慈悲音、喜捨音、解脫音、無漏音、智慧音、大智慧音、師子吼音、大師子吼音、雲雷音、大雲雷音。
放了光明雲之後,接著又放出很多極微妙好 聽的音聲,也就是佛的法音。佛出世間,為利樂一切眾生故,設種種方便善巧之法,如良醫對諸病者開種種藥方,醫治諸多雜症。所以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佛為說 八萬四千法門而對治之。檀就是「檀那」,華言行布施,波羅蜜譯為到彼岸,也就是由生死的此岸到達涅槃的彼岸,也就是證了佛道,轉凡成聖了生脫死叫到彼岸。 「尸羅」華言持戒,要持戒才能了生脫死。「羼提」華言忍辱。修行離不開眾生,要度眾生就得修忍辱度,忍辱能度瞋恚。布施能度慳貪。持戒則能度毀犯。毗離耶 華言精進,要行菩薩道一定要發菩提心度眾生,但眾生剛強成性,難調難伏,你遇見眾生難度就退道心,就懈怠,這不行,要像地藏王菩薩盡未來際修下去,眾生度 盡方證菩提,這就要用精進度。禪亦叫禪那。華言靜慮,也就是禪定,是度散亂。凡夫的心像猿猴被關在有六個窗子的屋裡,一下跳這個窗,一下跳那個窗,散亂不 安。讓散亂的思慮心能靜下來。一種是萬緣放下一念清淨,這一念是清靜的思慮,所以叫靜慮。「般若」華言智慧,而這裏所謂的般若是指人人本具的智慧,不是世 間上依文解義的那個智慧,這個大徹大悟悟出來的智慧叫做無師智、自然智,不是修行以後造作出來的,而是本來現成,人人本具個個不無與佛無二無別的那個智慧 叫做「般若」,只因眾生人人在迷,為無明煩惱所覆,所蓋,只要你把這個無明煩惱的覆障給照空了,照透了,這本來的「般若」顯現了,般若不是外來,而是本性 具有的智慧。以上這就是行菩薩道的六度,六度細開萬種行門,也就是無量行門攝歸六度,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正是依這六度而行。
底下再講這四個無量心:大慈、大悲、大喜、大捨這個「大」字怎麼講呢?就是無量與平等的意思,也就是對著無量的眾生,平等的普行六度,先發大慈心給予無量眾生安樂,並給予拔除熱惱痛苦,無量眾生是無量的差別,眾生以差別為性,但大約分成二類:(1) 跟我們有緣的,叫親的眾生。(2)跟我們無緣的,叫怨緣眾生,有緣的眾生要度,無緣的眾生也要度,否則不平等,這無量心變成有量心,所以要怨親平等才叫大 慈大悲。第三叫大喜無量心,喜就是歡喜,不是自己能離苦得樂而生歡喜,而是看見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心生歡喜,這個心才叫大喜。這麼說好像這個六度萬行很難行 啊!其實並不難,只不過我們這個心發得不夠大,不平等,例如自己的兒女生病了,有苦惱很難過,母親馬上替他請醫生,給他吃藥,這就是悲心,一心要把兒女的 病苦拔除,這個兒女的病好了,就煮好吃的東西給他吃,給他好玩的玩具,這就是慈能與樂,悲以拔苦。兒女的病好了很快樂,做母親的看見自己小孩快樂,她自己 內心感覺非常歡喜,這就叫做喜心,但這個心發得太小,只對自己的兒女才有這慈悲喜,不是她的兒女就發不起這慈悲歡喜的心,因為她的心發得不夠大,不平等, 所以不能叫做大慈大悲大喜,因為母親畢竟是個凡夫嘛,縱使是自己的兒女,有孝順父母的,也有較不孝順的,可那做父母的就是較疼孝順的!就不太疼不孝順的, 這個也是不平等啊!這種父母親對兒女的慈悲喜,你把他擴大起來大到無量,你把他平等起來,你這個心就變成菩薩心了。這第四個心是大捨,這是更進一步的工 夫,你對無量的眾生發這個慈悲喜三個心,還要把這些個相全捨掉,如果你一著相,就變成有漏的諸法,不是成佛的正因。你任運的對無量的眾生行大慈大悲大喜, 而不著相,三個心的相全捨了這才叫大捨。捨那個無量的心的相,捨那個怨親平等的相,全捨了,這才真正的大捨。以上就是六度四無量心。
「解脫音、無漏音。」解脫梵語「木底」或 云木叉。義譯解脫。遠離煩惱等惑業的纏縛,超脫三界無邊生死的苦果,縱任自在,無罣無礙,塵累不能拘,障染不能留,所以稱為解脫。我們凡夫在六道裏流轉生 死,能出三界的有四種聖人:小乘二種、大乘二種,通通解脫了三界內的分段生死。三界外的變易生死,就只有佛獲得真正解脫。所以這個九法界呀!三乘聖人與六 道凡夫對佛來講都是眾生。「無漏音」,漏是煩惱的異名。無漏就是沒有煩惱,不但三界內的煩惱沒有了,三界外的煩惱也沒有了,叫做「無漏音」。煩惱為什麼給 他起名叫漏呢?漏有兩種解釋:一種叫做漏落,第二種叫做漏失。這個漏落等於房子上有個洞往下落雨水,這叫漏落。這個漏失等於做飯的鼎有個洞,把飯裏頭的水 都給漏掉,這叫漏失。比如你用功修行,但你著相修行,你所修的這個功德都變成福德。結果來生轉世變成富貴人,或到天上享天福,可是天福享完了,又墮落下來 了,等於房子有個洞,雨水往下漏,這叫漏落。而這個漏失呢?就是你的果報給漏掉了,本來你用功修行!功德很大,但因你處處著功德的相,結果功德就變成福 德,到天上享福,享完了也沒有了,等於一鍋飯,或一鍋好湯,因鍋裏有個洞,這好湯或飯全漏光了,沒有了,這叫漏失。這是佛陀警策我們的意思。
「智慧音,大智慧音。」梵語「若那」譯為 智。屬第十度,梵語般若譯為慧,屬第六度。簡擇事理,決斷無疑,真俗並照,能所皆亡,故名智慧。智慧與般若,義理雖然無異,事相確有差別,般若如母,能生 萬法,智慧係從彼所生。智慧,純係自利,像二乘法門之修行,獲得出世妙智,便以為足,更不前進,安住於偏空涅槃的化城,雖然如此,但比起外道或凡夫,仍然 是智慧音。大智慧則自他兼益,菩薩自雖得度,仍不捨有情,廣設種種善巧方便,化導眾生,使令安住佛法,直至了生脫死到清淨彼岸,然後自己才般涅槃。大智慧 音是指大乘菩薩行法。「獅子吼音,大獅子吼音」師子,梵語僧伽彼;在群獸當中,能夠無畏降服一切,所以為獸中之王。佛陀從無數劫來修諸勝行,具足無量威德 功行,所以對於一切邪魔以及外道,無所畏懼而降伏之,因此稱佛陀為人雄中的師子,或師子王,師子一吼百獸驚伏。此處師子吼音指二乘人說的出世法,大獅子吼 是指大乘法門為圓頓大士說世出世間的妙法。又:自己能夠在大眾當中說決定妙法,心無所畏名師子吼。自己能於眾中演說無所畏懼,亦能施予眾生說法而無所畏 懼。名大獅子吼。「雲雷音,大雲雷音。」雲是普覆之義,雷是震驚之義,佛有大慈大悲能降伏一切眾生,佛說法普度一切眾生,如雲覆虛空,所以佛說法等於大雷 音一樣。前一句雲雷音,系震驚之意,比喻眾生愚痴沒有智慧,非得說個像打雷的法才能震驚覺醒,那打雷的法是什麼呢?其法有二種:一種是攝受語;一種叫折服 語。要攝受眾生就說眾生愛聽的話,要說苦切語,例如:「你可不要做惡業啊,做惡業一定要墮地獄啊!」這些苦切語也就是那個震驚語,尤其是對凡夫及外道的邪 知邪見,就如同打雷般的威力能震驚眾生,這是指雲雷音,喻指二乘法音。
出 如是等不可說不可說音已,娑婆世界,及他方國土,有無量億天龍鬼神,亦集到忉利天宮,所謂四天王天、忉利天、須燄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梵 眾天、梵輔天、大梵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 天、摩醯首羅天、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天,一切天眾、龍眾、鬼神等眾,悉來集會。
「出如是等不可說......」 是總結前文,引啟後文,前面略舉各種微妙法音,其實佛所釋放的妙音,是多到無法計數的,所以一言以喻之:「不可說不可說!」娑婆世界就是我們所住的這個三 千大千世界,為一佛之所攝化。梵語娑婆華言堪忍,也就是說我們所住的這個世界的眾生,對於貪瞋痴種種苦患,能堪忍受。又菩薩化導一切眾生,為欲利樂一切眾 生,所以對種種嫉妒怨恨眾苦逼惱,堪能忍受而不生怠退之心。「他方國土」就是除了我們娑婆世界以外,虛空中尚有無量世界的國土,為一切有情所居住的地方。 無量億天龍鬼神:無量億形容數目很多,天界果報殊勝妙樂,係由往昔修五戒十善及諸禪定所感得來。這裏泛指三界諸天。龍屬水中之王,龍王有大神力,能夠變大 變小。為八部眾之一,能保護國人擁護正法。鬼的種類很多,大致分兩類:一有福報的鬼,如夜叉羅剎有神通力能害人,享受人間祭祀。二是無福報之鬼,如餓鬼、 咽喉如針,飢火熾燃。神,指有靈妙莫測之德者的通稱,具大勢者能夠移山倒海,小勢力者能夠隱顯變化。在天的神叫天靈,在地的叫地祗。在人間的叫做鬼神,這 麼多無量億天龍鬼神,通通聚集到忉利天宮來了,這個有無量億的天龍鬼神,也還是總表。
下面就別名,都來些什麼天眾呢?「所謂四 天王天」這個天呀分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我們所謂超出三界就是指這三界的天給超出。而六道輪迴都在欲界裏,且有欲界的天眾。欲界天有六層,第一 層就是四天王天,第二層就是忉利天,忉利華言三十三,也就是佛說地藏經的地方。這兩個天叫地居天,沒有離開地,四天王天在須彌山半山腰。忉利天在須彌山 頂,沒有離開地。須燄摩天華言時分天,為欲界第三層天,日月光所不能照,這個天上有蓮花池,以蓮花開合分晝夜,天人身上自己有光明,所以不要日月之光。從 這個天以上的天都是這個樣子。「兜率天」亦叫兜率陀天,華言知足天,為欲界第四層天,分內院外院,外院是天人住的地方,內院是補處菩薩住的地方,佛陀未下 生人間之前也是住在這內院。現在彌勒菩薩住在那兒,這個天的天人受補處菩薩的教化,對於五欲都知足,所以叫知足天。「化樂天」此天五欲之樂自己能隨意變 化,叫化樂天,此天一晝夜等於人間八百年,是欲界第五層天。「他化自在天」,這一層天就是欲界天的天頂,梵語婆舍跋提,華言不勞做作,奪他人所化而為自由 自在的受用,故叫他化自在天,魔王波旬就是這個天的天王。所謂欲界天就是指這個天尚有男女的婬欲心。這個色界天的色不是指男女之色,而是指色身,指色身非 常清淨,所以叫梵天也就是清淨的天,這個色界天分四禪十八重天。
「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這是指初禪 的三天,亦即離生喜樂地。也就是說初禪的天人,已經脫離了欲界婬欲等粗重雜惡諸趣,而得生在色界寂靜清淨無染的梵地,心中喜悅快樂,所以叫離生喜樂地。前 面六欲天以十善戒行即得感生。梵天則除十善戒行外尚須兼修四禪八定等法。梵眾天係指梵天裏面的庶民百姓。梵輔天係指梵王的臣佐官員。大梵天係指統攝梵天庶 民的大王。
「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是二禪的 三天,亦即是定生喜樂地。二禪的天人,禪定勝進,定水滋潤心田,發明本有慧光,由於慧光明照,覺觀俱離,是以一切憂懸所不能逼。定久功深,故能調伏粗漏, 因得此定,生極喜樂,因此叫做定生喜樂地。少光天因喜相初生,所發出的慧光尚劣,不能遍照,所以叫做少光天。無量光天,由於定功漸深,慧光漸勝,由於定中 所發出的光明,隨著定的境界,遍照無窮無盡,所以叫做無量光天。光音天:二禪天天人無前五識,但用光明表達言語。以光為音所以叫光音天,又叫極光天,是二 禪天天王所居住的。
「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是為三禪 的三天,亦即是離喜妙樂地。由於三禪天的天人永離喜動,隨順勝定享受勝妙的快樂,所以叫離喜妙樂地。滅卻二禪天的喜動,而生出淨妙的快樂,這種樂趣不是境 界,乃係出乎淨性,然而定妙淨空的樂初顯,未得廣大周遍,所以叫少淨天,是三禪天的庶民百姓。當定心輾轉增勝,能夠引發這定中的淨樂,擴充到廓然廣大,無 邊無際,所以叫無量淨天,是三禪天中的臣佐官員所住。當身心遍於依正,淨樂圓融,世界身心無處不遍,因觸處都是淨樂所以叫遍淨天,是三禪天的天王所住。
第四禪中,總共有九天,前四天為實報凡夫天人所居,後五不還天,為三果聖人所居住的地方。所以後五天亦名聖人天。「無想天」,外道修無想定生到這個天,又叫外道天。這第四禪天,苦樂雙亡,心念都絕,一切妄想雜念,捨棄無餘,所以此天亦名捨念清淨地。
第四禪苦樂等受俱捨,修殊勝的靜慮,得上 地定,具殊勝的福力,而得往生,故名「福生天」。禪天的壽報長遠,動經劫數,所經時間既久,所修福德必多,這些福德是人所愛樂的,也是人所愛求,既是從人 積聚福德愛樂而生的所以叫「福愛天」,是四禪天中的臣佐官僚。初禪戒勝,二禪定勝、三禪慧勝、是則淨德圓明。至福愛天以後,更增勝定,由於廣大福德所感召 的果報,得生勝處,所以叫「廣果天」。是四禪天中的天王。
「無想天」係外道修無想定生到這個天,所 以又叫外道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這五天為純三果聖人所居的地方,這些聖人以斷除欲界九品思惑而得生此,以後永遠不復再往欲 界受生,因此叫五不還天,因為這些天人已經離卻欲界染污,獲得清淨之身而居於清淨之處。所以這五天又叫五淨居天。色界天天頂就是色究竟天。「摩醯首羅天」 華言大自在,別於那個他化自在天,大自在天,就是色界的天主。「非想非非想處天,」乃是無色界天最後一天。「乃至」是超略概括之意,尚有:
(一)、空無邊處天:因修空定,空掉了色界天人的色身。
(二)、識無邊處天:因色空的粗緣已無,即轉心而緣識,心與識法相應,所以叫識無邊處。
(三)、無所有處天:今則空色俱亡,識心亦滅,能所緣寂,則一無所有,故十方寂然。心與無所有法相應,故名無所有處。
(四)、非想非非想處天:也沒有思想,亦非無思想,因為不存若盡,但無下地粗想,故云「非想」。因為存而非盡,而又不達妄想無性,不入涅槃真真無想之道,故曰「非非想」,修這種定功,得生「非想非非想天」,所以叫做非想非非想處,到此已經是無色界最高的一層了。
一切的天眾、龍眾、鬼神等眾這八部眾,因 宿植善根,所以幾乎佛每在一法會說法,他們都蒞臨壇場,維護道場聽佛說法。天眾龍眾,也在這八部眾之內,不是八部之外另有天眾龍眾。因為天眾龍眾最大,就 標這天龍。第三是夜叉眾,華言叫飛行鬼,係飛行空中的鬼神,它飛得很快。第四乾闥婆,華言香陰,是帝釋天的音樂神,「陰」是指他的五蘊身,這一類眾生,不 須段食飲食,他聞香之氣,就可長養五陰之色身。第五叫阿修羅,華言非天,舊譯無酒,新譯為非天,或無端正,有天之福,無天之德。福報與天人一樣,卻無天人 的德性,因瞋業所感,容貌醜陋,因此又叫無端正。有天修羅、人修羅、畜修羅、鬼修羅四類。天類阿修羅有大勢力,口呵日月,日月失光,手搏須彌,須彌跛蹴, 立地頂天,入海齊腰。性多瞋恚,常與梵天王,釋提桓因及四大天王爭權鬥戰,勝則入天宮中奪飲天甘露味,敗則潛入藕絲孔中躲避。第六叫迦樓羅:華言金翅鳥, 有大勢力,扶持正法,以龍為食。第七就是緊那羅:華言疑人,是帝釋的歌神,形狀似人但頭有角。第八叫摩侯羅伽:華言大腹行,是一種腹行眾生,也叫莽神或蛇 神。
復有他方國土,及娑婆世界,海神、江神、河神、樹神、山神、地神、川澤神、苗稼神、晝神、夜神、衣神、空神、天神、飲食神、草木神,如是等神,皆來集會。
不但娑婆世界的,而且他方無量億國土八部 眾,鬼神眾也都雲集忉利天宮參聽佛說地藏菩薩的殊勝因地與願行。管理海的神叫海神。主江的叫江神。管河的叫河神、主樹的叫樹神。主山的山神,管理我們五穀 的叫苗稼神。管白天的叫晝神,如是等種種各有其司的神,有的是業報所感,但有的神是大菩薩發願,擁護諸佛道場而大權示現的神王,這麼多的神王護法皆來集 會。
復有他方國土,及娑婆世界,諸大鬼王。所謂:惡目鬼王、噉血鬼王、噉精氣鬼王、噉胎卵鬼王、行病鬼王、攝毒鬼王、慈心鬼王、福利鬼王、大愛敬鬼王,如是等鬼王,皆來集會。
更有他方國土及此娑婆世界的諸大鬼王名 目。這些鬼王係由於宿世廣行布施,所以感生大鬼王,衣食充足甘美,能縱任自在而無礙,但因往昔諂曲不實的業力所牽,故而墮在鬼道,但這些惡鬼怎麼能到忉利 天宮呢?那都是受了地藏菩薩的教化而來到天上。「惡目鬼王」,萬法唯心,心誠於內而形於外,心善則面目慈祥,心惡自然面目醜陋,此鬼王心存剛愎,眼睛兇 惡,怒目而視如見仇敵,所以叫惡目鬼王。「噉血鬼王」:以血為飲食的鬼王。「噉精氣鬼王」:食吸人的精氣的鬼王。「噉胎卵鬼王」:當人生產時,此鬼俟產婦 旁,等胎兒出生之後,取胎衣而食。「行病鬼王」,即是施行瘟疫疾病的使者鬼,眾生沒病,他讓你生個病,佛法將滅時,惡法增長,人的福報澆薄,災難流行,疾 病四起!這行病鬼下降於世,令眾生眾病侵凌,這些都是惡鬼。往下來就是善鬼他本來就善,現在又跟著地藏菩薩所以更加善良。「攝毒鬼王」:世間所有金毒銀 毒,草木虫蛇萬物毒氧,此鬼能攝住這些毒物,令其不能為害於眾生。「慈心鬼王」:心非常仁慈,念念護持一切眾生。「福利鬼王」:眾生沒有福利了,他去給眾 生福利。「大愛敬鬼王」此鬼見人持戒修善,作一切有利有益於眾生的事,都大加恭敬讚歎,愛念護持。如是等等眾多鬼王無數,僅列舉九種,所有諸惡諸善鬼王皆 來集於法會之中。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訶薩:汝觀是一切諸佛菩薩及天龍鬼神,此世界、他世界,此國土、他國土,如是令來集會到忉利天者,汝知數不?
爾時就是十方世界及娑婆世界天龍八部雲集 於忉利天宮的時候,這個時候大眾雲集,遍滿虛空法界,數目如此之多非大智者不能知其數;所以佛陀起問文殊師利法王子,梵語「文殊師利」華言妙德,亦譯妙吉 祥,他的功德不可思議叫妙德,因此你能聞此名、見其相,乃至禮拜供養,都能得到不可思議的吉祥,叫妙吉祥。世尊對於一切世出世法盡得通達自在。因此稱佛陀 為法王。文殊菩薩從佛所說正法而生,是法王的長子。於菩薩聖位上算是智慧第一,等於國王的太子,佛稱法王,他是法王之子故名法王子。菩薩摩訶薩,「摩訶」 就是大,佛陀告訴文殊師利菩薩說:「你觀看觀看,現在在這忉利天裏,十方世界的諸佛以及菩薩,還有天眾、龍眾、鬼神等眾,這個娑婆世界及十方世界的國土眾 生,這麼多眾生今天全部到忉利天集會!你知不知究竟來了多少數目呢?」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若以我神力,千劫測度,不能得知。
「世尊」是佛十種尊號之一,以佛為世出世 間,人天大眾之所欽仰尊重,所以叫世尊。「神力」亦即神通之力,具有神妙莫測,變化無窮,融通貫徹自在之力用,所以叫神力。梵語劫波,華言長時間,經上簡 譯為劫。測度猶言度量。文殊菩薩回答佛陀說,依我智慧神通之刀,就是用一千劫的長時間,也測度不出來啊!」由此可見地藏菩薩的神通願力殊勝難思。
佛告文殊師利:吾以佛眼觀故,猶不盡數。
佛說你雖然神通智慧第一,你還是菩薩,拿 你菩薩的智慧神通是測度不出來有多少眾生的。就拿我的佛眼來觀察,也不能盡其數,佛的眼真觀察不出來嗎?佛說法有真實。有權巧方便,不是佛眼觀不出數目, 這是用權巧方便在說法,其目的在強調這法會裏的數目之多,主要在形容地藏菩薩的功德之大。
此皆是地藏菩薩久遠劫來,已度、當度、未度,已成就、當成就、未成就。
已度則已成就,就是指十方世界來的那些諸 佛。不但已經度了,而且成就了成佛了。當度、當成就,「當」字不做當來,是當今之意,當今度的,雖然還沒有成佛,但已經成了菩薩,這是當度、當成就。未度 者,就是還沒有把他度成佛。未成就者,就是還沒有成佛。就是前邊所招感來的那些天眾、龍眾、鬼神等眾。這就是地藏菩薩久遠劫來所成就的功德。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我已過去久修善根、證無礙智。
文殊菩薩係諸佛之師,從無量無數劫來,經 過長久廣修眾善,立下身口意堅固的善事根基,早已證得無礙智。所謂無礙智就是無量智,亦是了知一切眾生無量無邊的差別名相。怎麼叫做無礙,這有二種相。智 慧本來無相,為欲令眾生了解才假立名字之相。這個相叫做義相;是義理之相,不是真實之相。依義理上講的這個相有二義:(一)者叫做「無著」,(二)者叫做 「無礙」。見眾生界自性清淨叫做無著。亦叫無著智。例如釋迦牟尼佛成了佛,他看一切眾生都是佛,眾生界本來是無量差別的,但是你能看到他的自性清淨,這就 是那個無著智。這無著智也叫做如理智。「如」者相合之意,相稱之意,跟真如之理相稱相合叫做如理智。這講的如實,這也叫「根本智。」無礙者:能以通達無量 無邊界名無礙,也叫後得智。證了無學位,根本智起了後得智的妙用。
聞佛所言,即當信受。小果聲聞、天龍八部、及未來世諸眾生等,雖聞如來誠實之語,必懷疑惑。設使頂受,未免興謗。唯願世尊、廣說地藏菩薩摩訶薩,因地作何行?立何願?而能成就不思議事。
文殊菩薩已於過去久遠成等正覺,名字叫龍 種上佛,因為早經證得無礙之智,徹悟佛佛道同之理,所以能夠聞佛所說,即毫無疑慮的信受奉行。可是小果聲聞、緣覺以及天眾、龍眾及八部鬼神,以及未來世諸 眾生等,也就是指我們。他們聽了佛經都知道佛經上佛所說的誠實之語,可是內心還是會感到疑惑不解,他想不通地藏菩薩怎麼度了那麼多的眾生,而且還度了這麼 多的佛,而自己怎麼沒有成佛呢?假使要這些小果聲聞、天龍八部以及未來世眾生等,頂戴受持,他因疑惑不解所以難免興起毀謗的罪過。請佛陀世尊慈悲,仔細廣 泛的宣說這位地藏菩薩摩訶薩,他在因地之中他修的是何種行門,他立了何種大願!所以能成就這樣不可思議境界的事。疑惑眾生見不可思議事,難免見果問因,沒 有因不會有果,所以講經說佛法得講因果。修行一定要先立願,立願引行才能成就。
佛告文殊師利: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草木叢林、稻麻竹葦、山石微塵,一物一數,作一恆河;一恆河沙,一沙一界;一界之內、一塵一劫,一劫之內,所積塵數,盡充為劫,地藏菩薩證十地果位以來,千倍多於上喻。何況地藏菩薩在聲聞、辟支佛地。
在這一段文殊菩薩是當機者,佛不但告訴文 殊菩薩以及小果聲聞天龍八部,也告訴我們這些屬於未來的眾生。三千大千世界,為一尊佛所教化的範圍,於世界海當中,一個須彌山、一個四大部洲、一個四天王 天一個日月、一個六欲天、一個初禪天,為一小世界。如是增至一千個小世界,覆以二禪,其中日月等亦各為一千,為一小千世界。累積一千個小千世界,覆以三 禪,其中日月亦各增至百萬,名為中千世界。累積一千個中千世界,覆以四禪,其中日月等亦各增至萬億,為名大千世界。言三千者,因為三次言千,所以總計叫做 三千大千世界。這樣一個三千大千世界裏,所有一草一木及叢林、稻麻、竹子、蘆葦,把山石都碎成微塵,把三千大千世界的這些物,每一物作一數,算作一個恒 河,每一個恒河都充滿沙子,每一粒沙子算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再把這個三千大千世界裏的每一粒微塵,再算一個劫。再把這一劫之內所積的微塵,每一粒微塵再算 一個劫。這個時間簡直長得不可思議。然而這尊地藏王菩薩,證十地果位以來的時間,遠超過上面譬喻千倍以上的時間。何況從發心以至於十地,其中必須經過乾 慧,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心,小果中的聲聞、辟支佛等階段。這正顯出地藏菩薩廣修勝行所歷時間的長遠,時間既久,功行必定也很深,所以能夠現 出種種不可思議神妙境界的事。
文殊師利,此菩薩威神誓願,不可思議。
這一位地藏菩薩,他的威德,他的神通,他的弘誓,他的大願,實在不可思議,把它總結起來讚歎地藏菩薩,也就是告訴我們,教我們認識這位大菩薩,教我們對於這一位大菩薩生信仰心。
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菩薩名字,或讚歎、或瞻禮、或稱名、或供養,乃至彩畫刻鏤塑漆形像,是人當得百返生於三十三天,永不墮惡道。
假如在將來的世界中,有善男信女聽聞地藏 菩薩聖號,即是有善根的男子、女人。這個「聞」就是他的善根,沒有善根的話,例如你印了地藏經結緣,他也不看,送給他他也沒來請回去。所以沒善根就「聞不 到」地藏菩薩的名,那麼聞到地藏菩薩的名字,你就要修行,這地藏經告訴您怎麼修行?這全是一種事相。它是密宗的經典,密宗的經典都是注重於事相,那怎麼修 行呢?或者稱揚讚歎、或者瞻仰頂禮、或者稱念聖號、或者廣修供養、或者圖繪雕刻摹塑地藏菩薩聖像,這種人當得壹佰次返還生在三十三天,享天福快樂,而且永 遠都不會墮落在三惡道之中。「刻鏤」就是用木材雕刻。「塑漆」是用泥塑造的像。漆就是那種脫胎的像,或叫「脫紗」。因為這個人在地藏菩薩面前種了善根,雖 在人天道上常往來,還是常常念地藏菩薩的名字,誦念地藏菩薩的經典。這樣就永遠不會墮落三惡道中。這是釋迦世尊對我們大慈大悲,只怕我們得到利益慢了,也 許有人會生疑惑,就是我們學大乘佛法,要度一切眾生成佛,我們學佛的目標不是這人天乘,怎麼佛陀這麼大慈大悲,卻要把我們度到人天道中恒常往來,只學這人 天乘的果報,就連小果聲聞都比不上!這那裏是大乘佛法呢?這下面會講到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事,而要行菩薩道,一定要在人天道,你看佛陀示現人間成佛,而 報母親大恩於天上。要是墮在三惡道,痛苦交煎,菩提心發不起來,菩薩道沒法子行。佛陀不是叫我們求人天福報,而是要我們在人天道中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想 要如此,當然先保證你不會墮落三惡道。
文殊師利,是地藏菩薩摩訶薩,於過去久遠不可說、不可說劫前,身為大長者子。時世有佛,號曰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
這裏敘述地藏菩薩最初發心時的緣起。長者 在中國舊社會就叫老先生或老員外。在印度就叫長者。要具足十種德的方叫長者。(一)姓貴:印度就是婆羅門,剎帝利才叫貴姓,貴族之姓。(二)位高:一定做 大官,社會地位很高。(三)大富:一定是個大財主。(四)威猛:要威嚴肅備。(五)智深:要有深深的智慧。(六)年耆:年齡要大是老年人。(七)行淨:行 為清淨。(八)禮備:一舉一動合乎禮節。(九)上歎:國王讚歎。(十)下歸:全國人民歸仰,具足這十種德才能稱長者。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師子奮迅這比 喻佛德。師子能伏百獸,佛亦如是,能伏九十六種外道。奮就是振動身毛,脫去塵土。迅是前進後退,非常快速,其他的獸類,要想退步的時候,牠得轉身,師子不 然,要進就進,要退馬上就退,不要轉身。這是比喻佛法奮除一切微細煩惱,這叫振奮。再講佛的迅,出定入定非常迅速,我們要學入定,還不容易得定。得到定要 出定還很費勁,佛不是,要入定就入定,要出定就出定。等於師子要進要退一樣快速自在。故名師子奮迅。這是喻佛有師子奮迅的德用。具足萬行是具足萬種行門的 功德統統修行圓滿了。文殊師利!佛再叫一聲當機者,地藏菩薩這尊大菩薩,在過去久遠不可說不可說劫前,這個劫太久遠了,那個時候,他最初發心,身份是大長 者的兒子,系屬名門,當時這個世界有一尊佛在世,這尊佛德號是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具足萬行,是所立之法:因師子奮迅三昧,能夠順利廣修六度萬行,速得 圓滿,中途不遭外魔所阻。以萬行的因華,而莊嚴清淨無上的果海,所以叫做獅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梵語多陀阿伽畎,是佛十種尊號之一。如即真如,乘真如之 道來教化人間,所說所行,一切真實,並無虛妄,此一期教化完畢即成等正覺,故名「如來」。
時長者子,見佛相好,千福莊嚴,因問彼佛:作何行願,而得此相?
當時這個長者子,他有善根,佛出世他要親 近佛,一看這佛相好莊嚴,十法界當中,每一界都具有十善業,每一業各得一福,十法界共得百福,佛為證得無上菩提的果位,已經遠超過十法界所修的善業。因此 故說千福莊嚴。這是見果要問因,那個佛「相好莊嚴」是修什麼樣的行業,立了何等的宏願,才能得到如此千福莊嚴的相貌呢?觀無量壽經云:「心想佛時,是心即 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又曰:「無量壽佛有八萬四仟相,一一相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
時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告長者子:欲證此身,當須久遠度脫一切受苦眾生。
當時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告訴他說: 「你想要證得我這個莊嚴的佛身相,就必須久遠度脫一切受苦眾生才能得到」。地藏經文字很淺顯,一看就看得懂,一切大乘佛法都在這一句話裏面,沒有說兩句 法,所以佛法不在多言,有些人聽了很多大乘經,仍不知其所以然,就是因沒有將重點聽進去。例如:「發菩提心、行菩薩道。」這一句就叫妙法,為什麼呢?因為 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就會成佛。一切大乘佛法都得發菩提心。發菩提心要具足三種心:「長遠心」,你要度眾生,得發長遠心!不能今天發心要度眾生,一遇困難阻 礙,半途而廢退了心,這怎能成就佛果呢,所以一定要發長遠心度脫眾生成佛道,叫做「第一心」。把眾生的分段生死、變易生死了脫了,這才叫度脫眾生成佛。並 不是度眾生到人天道中享福,也不是度眾生得個二乘果位。而且不是度幾個眾生,而是要一切眾生都能度脫。這「一切」兩個字甚深廣大。這一句就是三種心之一的 「廣大心」。度脫兩字就是「第一心」,具足這三種心:(長遠心、第一心、廣大心)才叫發菩提心。發了菩提心,才算真正的行菩薩道。
文殊師利!時長者子,因發願言:我令盡未來際不可計劫,為是罪苦六道眾生,廣設方便,盡令解脫,而我自身,方成佛道。
這是地藏菩薩往昔為諸眾生所發的願言。因 見佛說這一句法,就是無上的妙法,當時全部接受,於是就發大願,我從今天開始,要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度這些苦惱眾生,盡未來際,不可計劫。六道輪迴的眾 生,叫罪苦六道眾生。六道眾生是業障深重,剛強成性,不容易度。我要以種種施設及善巧的方法,而便利一切眾生。使令解除種種煩惱的束縛,脫除生死的苦海。 通通安置於涅槃無為的境地,也就是叫這些苦惱的眾生全部成佛了,然後自己方成無上正等菩提。眾生梵語薩埵,新譯為有情。言眾生者有三種意義:(一)眾人共 生,劫初從光音天下生世間的時候,本無男女尊卑,共同而生。(二)眾緣假合之法而生,假依四大五蘊等法和合而得生存。(三)經歷眾多生死故名眾生。任何一 種生物,有生必有死,所以叫眾生。「我今盡未來際,不可計劫,」這就是長遠心。「為是罪苦六道眾生。」就是廣大心。「廣設方便,盡令解脫,一切眾生悉皆成 佛。」這就是第一心。
以是於彼佛前,立斯大願,于今百千萬億那由他不可說劫,尚為菩薩。
就是因為曾在師子奮迅萬行如來面前發下大 願說:「盡未來際不可計劫,為是罪苦六道眾生,廣設方便,盡令解脫,而我自身,方成佛道。」所以雖然到了今天已經超過了百千萬億不可說劫的久遠,仍舊身為 菩薩以普度眾生。那由他華言億數。然億有十萬、百萬、千萬、萬萬四種之差別。此言喻其劫數之久遠難以言說。前面文殊菩薩曾問佛說:「一個菩薩怎麼能度那麼 多的佛、菩薩及天龍鬼神等呢?這是因為時間長遠的關係。這解了第一個疑惑。那第二個疑惑呢?他自己還只是菩薩,怎麼忉利宮來了這麼多的佛都是地藏菩薩度的 呢?因為這是他的本願:「要把眾生度盡,度成佛,他自己才要成佛的。」因為眾生尚未度盡,所以今天他還是菩薩。以下舉一個公案:
又於過去,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時世有佛,號曰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彼佛壽命,四百千萬億阿僧祇劫。
「阿僧祇」:華言無央數。這無央數大劫的 時間已經很長,上面再加上個不可思議,那個時間更久遠了。那時世上有一尊佛住世,德號叫做覺華定自在王如來。覺華定是禪定的名稱。他修覺華定的禪定工夫。 華是因行。修這個定等於開了一朵覺華,成了佛得了一個覺果,所以叫覺華定。彼佛於甚深三摩地中縱任自在,無牽無慮而能普緣法界一切眾生並令度脫,所謂「那 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因此稱為定自在。彼佛所得的三昧,於諸三昧中,最尊最勝,所以稱為王。這尊佛的壽命有四百千萬億無央數劫那麼長,這是地藏菩薩往 昔為婆羅門女時,因母親墮落而所發殊勝願心。
像法之中,有一婆羅門女,宿福深厚,眾所欽敬;行住坐臥,諸天衛護。其母信邪,常輕三寶。是時聖女廣設方便,勸誘其母,令生正見,而此女母,未全生信。不久命終,魂神墮在無間地獄。
佛滅度後五百年中叫做「正法」。正者證 也,也就是說佛雖然已經滅度,而佛的法教儀式未曾稍改,有法教可依,有儀式可行,有正果可證,是為正法時。正法後一千年中叫做「像法」。像者相似之意。也 就是說去聖時遙,道化日漸訛替,真正法教儀式棄之不行,而以相似之法行之。或有正教當前,但不能依法行持,視三藏聖典等如玄文,縱能依教修行,因不能徹底 了悟妙契真常,所以難以證果。亦即有教有行,而無證果,只是相似的佛法而已。是為像法時期。像法以後的一萬年中,叫做「末法」。所謂末,式微之意。雖有教 典存世,令人聞問及依法修行。亦無證果者,是為末法也。
「婆羅門」是印度人四種種姓的第一種,華 言叫淨行,他是在家修道,行門清淨。他們自認是從梵天的口中而生。四姓中最尊最勝、受人種種供養,凡有座席不與餘三姓人同桌共行。依婆羅門法:七歲以上在 家學問,十五歲以上學婆羅門法遊方參學,清淨梵行。至四十歲,恐無後代兒子,歸家娶妻生子。年至五十,再入山修道。第二種姓叫剎帝利,就是貴族,做國王的 大臣。第三種叫吠舍,就是商人做買賣的人。第四種叫首陀羅,也就是農奴。印度種田的人都是農奴,不像中國農夫,自己擁有土地。
這婆羅門女勸他母親要生正見。也就是開示 他母親叫他信這「八正道」,也叫「八聖道」。修這八種道可以成佛做聖人,第一種是「正見」。什麼叫做正見呢?見苦集滅道四諦之理而明之也。世間因果苦集二 諦,出世間的因果滅、道二諦,四諦法之理就是世出世間的義理他通通明白。叫做「正見」。第二叫「正思維」:就是要正意業。第三「正語」:就正口業。第四 「正業」:也就是正身業。第五「正命」:就是順於正法而養活己命。第六「正精進」:勤修涅槃之道叫正精進。第七正念:憶念正道而無邪念叫正念。第八叫「正 定」:以真智入於無漏清淨之禪定叫正定。此八法盡離邪非,故謂八正。為什麼叫八正道呢?此八法離邪離非故正。能到涅槃,故謂之道。這是住於涅槃之根本大 道。八正道第一個正見是這八正道的主體。蓋因「見地不正,餘七皆非」也。如果正見不正確,那其餘七個道全部變成了邪道。所以學佛之人首先必須具足正見!
蕅益大師的見梵寶偶談,頭一段就講這個正 見:「不貴子行履,只貴子見地,蓋有行履者未必有見地,而有見地者必有行履。」行履就是腳踏實地的修行,也就是真正的用功修行。子就是尊稱之意。您能腳踏 實地的用功修行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您的見地正不正。因為一個用功修行的人,未必能有正確無誤的見地。而相反的一個知見正確的人,他必定會腳踏實地,依 法用功修行啊。」
這個像法之中,有一個婆羅門的女兒。因往 昔廣行布施,持戒精進習定,所修宿福深厚,得到大眾欽佩敬服,於行住坐臥四威儀中,如法不缺失所以諸天護法神衛護她。然而其母親輕信邪道,怠慢三寶,聖女 百般方便,勸誘母親要生起正確知見,而母親將信將疑,不久命終之後,因業力所感,故而墮於無間地獄。言三寶者,佛法僧是也。佛是覺悟義。法是軌則義。僧是 和合義。準皈依正範云:「不為世法所侵凌,不為煩惱之所染污故。」三寶為世間之良福田。所以歸依恭敬三寶,能獲福無量。
言無間者:一劫之間受苦無有間斷。因此叫 無間地獄。有五種無間之別:(一)趣果無間,終此所受之罪,又復直入於彼而無間。(二)受苦無間:所受的苦無稍間斷。(三)時無間:一劫之間,時間相續無 間斷。(四)命無間:一劫之中壽命無間斷。(五)身形無間:地獄縱橫八萬四千由旬,身形遍滿無有間隙。
時婆羅門女,知母在世,不信因果。計當隨業,必生惡趣。遂賣家宅,廣求香華,及諸供具,於先佛塔寺,大興供養。見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其形像在一寺中,塑畫威容,端嚴畢備。
當時這婆羅門女以因果之理推知,他母親在 世活著的時候,不信因果報應之理,不但信奉邪說,而且還時常怠慢輕視三寶,以此惡因,應當會隨著這惡業招感,必定會生在三惡道之中,於是毅然將舍宅房子賣 掉,大大購買種種名貴的香和花,及各種燈塗果樂茶食珠衣等,在過去覺華定自在王如來的塔寺裏面,大大的做著種種供養。「十供養」:十種供養品其實並不算 多。這裏的十供養有兩種意思,一種是取十十無盡之意,不管是十種供養,或千種供養也是以十種來表示無盡。第二種十是表圓滿之意。而這十種:第一是香供養, 包括各種名香、檀香、沈香。妙法蓮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中有一段:「又雨海此岸栴檀之香,此香六銖,價值娑婆世界,以供養佛。」這麼名貴的海此岸栴 檀香。香是申供之首事,表誠之初門,香能辟人中穢氣,上熏於空,諸天清淨,無不厭之,但以受佛付囑,諸天不敢不來,所以香在佛法中為佛使。第二種花供養, 也是種種的花。第三種燈供養。第四種叫做塗供養。塗就是塗香。是塗抹身體用的。印度富貴人家洗完澡,用一種香粉塗抹身體,叫塗香。現在我們要供佛用塗香, 就是另外用一個水碗,水碗上面灑一些香粉。或讀經典前先用香粉塗抹手上,而不以穢手污染經典,這就表示塗供養,第五叫果供養:果就是各種水果類都是。第六 茶供養:沒有茶就用白水供養。現在我們習慣於清晨早起供養一杯開水。也就是表示茶供養。水靜止時一直都保持著水平,並隨方就圓,供養時起觀想,如水般清 淨、平等、自在,這是水供養最大用意。第七食供養:有飯有菜就叫食供養。我們習慣於初一、十五要上供。在上供時也要起大悲心,祈祝一切眾生皆能飲食無缺, 身休安康精進於菩提道上。第八寶供養:就是七種珍寶供養。第九珠供養:珠就是瓔珞珠。我們現在的掛珠就是瓔珞珠。第十衣供養:衣就是指袈裟。以種種香、 花、燈、塗、果、茶、食、寶、珠、衣等供養,在廣修供養的時候,因為看到佛的慈容,非常端莊威嚴,因此更引發勝心,對於佛世尊更加敬仰,供養的心更加虔誠 嚴肅。
時婆羅門女,瞻禮尊容,倍生敬仰。私自念言:佛名大覺,具一切智。若在世時,我母死後,儻來問佛,必知處所。
婆羅門女,瞻禮了世尊慈容,又瞻又禮,看 這個佛像莊嚴,更加生起敬仰,聽講經,聽到那裏要學到那裏,在這個地方要學著造佛像。不造則已,要造一定要求造個最莊嚴的。一定要問那一家造佛像最莊嚴。 造佛像最好不要討價還價,佛像造得莊嚴的店,他的價錢就貴,有時候一尊等高的佛像相差幾萬元。但是便宜的店所造的佛像不莊嚴,所貼的金不純時,日子一久越 變越黑,信徒看了升不起歡喜心。而莊嚴的佛像,雖然貴一點,自己看了高興,眾生看了起歡喜心,這歡喜叫「法喜」,容易引發別人道心、敬仰心。反過來不莊嚴 的佛像,還會引人造口業:「唉!你造這佛像不好看!」這不就造口業了嗎?所以要造佛像,要到最莊嚴的那一家去造,貼金也要到貼得最好的那一家去貼。這個婆 羅門女一面瞻仰尊容,內心一面私自念著,這佛是一個大覺大悟而且具足一切智慧的人。如果佛仍在世的時候,我母親死後而來請問佛,佛世尊必定會知道我母親生 在什麼地方。可是現在佛已不在世了......。
時婆羅門女,垂泣良久,瞻戀如來。忽聞空中聲曰:泣者聖女,勿至悲哀,我令示汝母之去處。
此時這婆羅門女,在那兒落淚有很長的一段 時間,一面仰望佛像,眷慕如來,一面哭泣流涕,目不暫捨,久而不去,心裏想著要求一個感應。經上說:「佛不在世時,供養瞻禮佛像就是一種功德」。就在那裏 瞻禮的時候,忽然聽到空中有聲音說:「在那兒供佛的聖女啊!你不要再這麼悲哀哭泣了,我現在就告訴你你母親生在什麼地方。」由於婆羅門女精誠所致,感動世 尊臨空安慰示母生處。
婆羅門女合掌向空,而白空曰:是何神德,寬我憂慮。我自失母以來,晝夜憶戀,無處可問知母生界。時空中有聲,再報女曰:我是汝所瞻禮者,過去覺華定自在王如來,見汝憶母,倍於常情眾生之分,故來告示。
這婆羅門女聽見空中有人說話,所以合掌對 著空中說:「是那一位神?那位大德來寬慰我的憂慮呢?我自從失去了母親以後,白天、夜晚都在懷念我的母親,他受業報,不知墮落在那一界、那一個地方?又無 處可以請問。當時空中又再度發出聲音告訴這婆羅門女說:「我就是您所瞻仰頂禮的覺華定自在王如來」。自在王如來已經涅槃了,所以叫「過去」覺華定自在王如 來。在這地藏經上,雖然文詞非常淺顯,但您隨時隨處都要注意。這位過去的覺華定自在王如來現在怎麼會跟婆羅門女講話呢?過去、現在、未來都是時間,時間都 是一個假相,在眾生份上,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但在佛的果位上,則無所謂過去、現在、未來。佛是有感則應。只要有誠心來感,佛隨時都可以應您。我看見 您憶念你母親的孝思,加倍於平常眾生的情分多多,所以特別來告示你母親所生的地方。這一點也是解釋我們凡夫內心的疑難,我們也是天天在那兒拜佛、念佛,上 供瞻禮佛像,而我們怎麼從來就沒有聽過佛跟我們說話呢?這就要問問自己,有沒有像婆門女那麼虔誠,甚至於超出一般眾生的常情的誠心,如果沒那種誠心,自然 沒那種感,所以也沒那種應了。
為什麼婆羅門聖女對他母親會這樣眷念呢? 因她知道母親生時不信正道,不信因果,輕慢三寶!死後又擔心母親墮諸惡道,無人救拔。所以母死不久,即賣諸舍宅,大興供養於先佛塔寺,為母植福,時時刻刻 呼天搶地的悲鳴不已,想要濟度母親於惡趣,因為父母對於兒女養育的恩典是非常廣大的。除非是低等的畜生!如果稍有人性的話,任誰都會時時思念報答父母養育 劬勞的鴻恩於萬一的。增一阿含經云:「若有人以父著左肩上,以母著右肩上,至百千歲,衣被飲食,床座臥具,病瘦醫藥,即於肩上放屎尿,猶不能得報親恩。比 丘當知,父母恩重,抱之育之,隨時將護,不失時節,得見日月。以此方便,知此恩難報。是故諸比丘,當供養父母,常當孝順,不失時節。」
婆羅門女聞此聲已,舉身自撲,肢節皆損。左右扶侍,良久方蘇。而白空曰:願佛慈愍,速說我母生界,我今身心,將死不久。
這婆羅門女正為不知亡母生界而感到哀傷之 際,聽佛世尊來告示母親所生的地方,一時感念佛的大慈悲愍,一方面就要知道母親之生界,是以內心感激,迫不及待,奮不顧身的舉身自撲倒在地上。因為撲得太 厲害,手腳肢節都損壞受傷。人也昏死過去了。左右兩旁的人掖扶,經過很長的時間,才甦醒過來,他聽見佛跟他說話。為什麼要舉身自撲呢?我們禮佛是要五體投 地的,在中國是屈身下拜的五體投地的。這是因為聽佛在空中說話,這時要拜,先向空中拜,所以舉身向空中拜,太高了所以一撲,肢節皆損。一甦醒過來馬上向空 中說:「唯願世尊慈悲憐愍我,趕快說我母親所生之處。我現在身心受損,可能也活不了多久,可能將會命終。」況且人命無常,今日雖存,明日難保,一息不存, 轉眼又是來生,故說身心將死不久。
時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告聖女曰:汝供養畢,但早返舍,端坐思惟吾之名號,即當知母所生去處。
這時如來告訴聖女,你供養完畢以後,早早 返回你的家宅。端身正坐,並且要一心思惟我覺華定自在王如來的名號,自然會知道你母親投生在那裏。這裏告訴他一個念佛的方法。「端坐」就是正坐、結跏趺 坐,端正身心威儀而趺坐著,思惟:就是念,跟念阿彌陀佛的方法是一樣的。此聖女因信心堅固,聽到那裏,就信到那裏,而且馬上行到那裏,也許你會疑惑,覺華 定自在王如來為什麼不直接告訴他:「你母親下地獄了!」而要繞個大彎,叫他回去念佛呢?一般凡夫眾生會有這個疑惑!要知道覺華定自在王如來他具足一切智 慧,他會加被聖女,叫他精進用功,這個聖女雖然宿福深厚,但是尚未得到念佛三昧,世尊欲藉著他思念母親的因緣,叫他去行這個念佛三昧法門,結果因為思母心 切,一下子就證得念佛三昧,雖然這聖女宿福深厚,也沒有親自到過地獄,藉此因緣不但一念佛就證得三昧,也才能親自到地獄看看受苦眾生。這就是覺華定自在王 如來的權巧智慧,加被這婆羅門女,也告訴後世眾生行念佛法門。
時婆羅門女尋禮佛已,即歸其舍。以憶母故,端坐念覺華定自在王如來。
這婆羅門女當下就頂禮世尊,禮拜完了馬上 回到自己家裏,因為內心深深憶念母親!懷念母親,想知道母親生在什麼地方。為了母親所以依著佛教他的方法,端身正坐一心念著覺華定自在王如來的名號。從這 裏更能體會佛的權巧智慧,這聖女現在念佛的心,沒有念母親的心重和殷切,所以佛就利用他思念母親的心,教給他念佛法門,你想知道母親生到什麼地方,要念佛 才能知道,這就是權巧方便。
經一日一夜,忽見自身到一海邊。其水涌沸,多諸惡獸,盡復鐵身,飛走海上,東西馳逐。
婆羅門女,端身正坐,為了想知生母去處, 口裏念著覺華定自在王如來聖號,心裏思惟覺華定自在王如來的尊容,念念懇切,字字分明,這樣經過一天一夜,因念念澄清,念念成片相繼,故能感應道交,就入 了念佛三昧定中,在這個定中見到冥界之相,忽然看見自己的身體到了海邊,這個海的海水不是普通海水!就像開水滾了一樣的湧沸著,而且還有很多鐵做的惡獸, 在滾沸的海水上一下飛一下走,從東到西又西到東一下這邊,一下子那邊的快速追逐著,又看見湧沸的海水中有百千萬億的男子,或女人或沈或浮的出沒海中。
見諸男子女人,百千萬數,出沒海中,被諸惡獸爭取食噉。又見夜叉,其形各異,或多手多眼、多足多頭、口牙外出,利刃如劍。驅諸罪人,使近惡獸,復自搏攫,頭足相就。其形萬類,不敢久視。時婆羅門女,以念佛力故,自然無懼。
又看到這麼多男子或女人有百千萬億數之 多,在海中載浮載沈。這些用鐵做的惡獸,盡都在吃著這些男鬼或女鬼(在海上這些不是人,是鬼道的鬼)而且互相爭奪,痛苦萬端,慘不忍睹。又看見很多疾捷惡 鬼,這些吃人的鬼,最惡不過了。長得奇形怪狀,或多手多眼,那些吃人的夜叉,嘴色很大又凸出牙齒很長,長到嘴唇外邊,鋒利的像劍一樣,不但如此還驅趕這些 受罪的人,使之接近惡獸,叫惡獸來吃。或者這夜叉鬼自己捉著罪人,把罪人的頭與足抓在一起扭成一團,或扯之令長,或按壓罪人使人令短,拋擲顛豎,各種慘狀 萬端,令人不敢久看。這些罪人都是於生前縱貪瞋痴,或作殺盜婬罪惡之業。所以命終之後,隨業受報,這是因果不昧的定律。所謂「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 緣聚會時,果報還自受」。婆羅門女因為念佛的緣故入是念佛三昧定中,仗佛威光加庇,雖然看到這些慘烈驚恐的景像,心中仍然無所畏懼。且婆羅門女宿福深厚, 依佛教化,經一日一夜攝心觀像念覺華定自在王如來聖號,入是念佛三昧定中,了達萬法唯心,心既了不可得,境亦空無所有。心境既空,如幻如化,所以無所畏 懼。
有一鬼王,名曰無毒,稽首來迎,白聖女曰:善哉,菩薩,何緣來此?
此聖女感動鬼王無毒前來頂禮迎接,所謂毒是貪瞋痴三毒。是一切禍害的源頭,此鬼王已離此三毒,故曰無毒,並告白聖女說:「您好,您是什麼因緣來到這個地方啊!」
時婆羅門女問鬼王曰:此是何處?無毒答曰:此是大鐵圍山西面第一重海。聖女問曰:我聞鐵圍之內,地獄在中,是事實否?無毒答曰:實有地獄。聖女問曰:我今云何得到獄所?無毒答曰:若非威神,即須業力,非此二事,終不能到。
婆羅門女就問鬼王:「我來到這兒,這是什 麼地方?」無毒鬼王回答說:「這是大鐵圍山西面的第一重海。」聖女又問:「我聽說地獄就在這大鐵圍山之中,是不是真的?」無毒回答:「正是實實在在的有地 獄!」聖女又問:「既然實有地獄,我是怎麼樣才能來到這地獄的呢?」無毒回答:「如果不是具有威德神通之力,那就是必須要靠業力,造了惡業,被業力牽引著 來。如果不是這兩種情形,是無法到達這裏的。」
聖女又問:此水何緣,而乃涌沸,多諸罪人,及以惡獸?
聖女又問鬼王:「這個海水是什麼緣故,會像開水一樣滾得那麼涌沸呢?而且又有這麼多罪人,和這麼多兇惡可怕的惡獸呢?」
無毒答曰:此是閻浮提造惡眾生,新死之者,經四十九日後,無人繼嗣,為作功德,救拔苦難,生時又無善因。當據本業所感地獄,自然先渡此海。
鬼王無毒回答說:「這是南閻浮提洲,造惡 業的眾生,(造善業的已經轉生天道或人道去了),而且還是剛死不久的罪業眾生,經過七七四十九天的中陰身階段的壽命,他的家親眷屬,又沒有給他及時廣作功 德,以救拔他的苦難。自己在世活著的時候,又沒有做過任何一點善事因緣。所以只有依他自己所作所為的惡業,感應得到這地獄的報應,自然而然的要先經過此業 海受苦啊!」
「閻浮提」華言「勝金」。新稱南瞻部洲。 這勝金本來是樹的名字。其他東、西、北三洲沒有這種樹。這種樹所結的果子,熟了以後流出一種汁,流到河裏邊,這沙子、水,通通變成金色,而且這金比金礦的 黃金還要超勝耀眼,所以叫勝金。這人間的人死了以後,在未轉生投胎之前,有一個身,叫「中有身」或「中陰身」,也就是依色受想行識等五陰之身,這個身形依 經典說有五六歲小孩那麼大(大約2—3尺),一般人說死後變成鬼,這不叫鬼,要轉投到鬼道以後才叫做鬼,在四十九 天以內叫中陰身,每七天還要死一次,死而復生,他死的情形,就像人暈倒一樣,暈死過一下子,自己又醒過來了,怎麼每七日要死一回呢?這個中陰身是在等他的 業緣,如果他要轉生人道,得等他父母行婬的這個因緣,他才能入胎。中陰身的壽命最長四十九天,到時一定要隨集轉生他趣。如果在生是大善或大惡的人,造善的 人死後直接生天道去享福享樂。造惡的人,一斷了氣,就直接墮在三惡道,所以不必經中陰身在那兒等七天死一次。死而復生。所以中國人於亡者死後每七天做一次 七,誦經、持咒、供佛供僧,濟度亡者往生善處,就是這個原因。
海東十萬由旬,又有一海,其苦倍此。彼海之東,又有一海,其苦復倍。三業惡因之所招感,共號業海,其處是也。
在這海的東邊過十萬由旬,又有一海,其中 受苦的眾生,比西面第一重海的苦還要加倍。又在這十萬由旬之海的東方,又復有一海,其中眾生所受的苦楚比十萬由旬之海,又復加倍,更加的苦毒無量。這些眾 生所受此大痛苦楚,係由身口意三業引發殺盜婬妄語惡口兩舌綺語貪瞋痴等十惡之所招引,由眾業所招感,所以稱為業海。這業海在經文上分三段敘述:第一是聖女 問鬼王為什麼海水涌沸,像滾水一樣,這叫業海。第二段是眾生身口意三業所感招,共號業海。下面尚有一段文:「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這是佛教最高的原理, 那來天堂、地獄、佛、菩薩,都是心所造的天堂、地獄、佛、菩薩。你心作天堂:行十善、修十善業自然升天堂,你心起三毒,造身口意諸惡業,自然下地獄,你持 戒修六度萬行,廣度眾生,發大菩提心,入諸禪定,功德有成,自然成佛成菩薩。華嚴經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離開了心什 麼法都沒有。懂得這個原理,你自己可以做主,你不要天天禱告上帝,你造了惡業,上帝就會饒你嗎?自己管好自己的心,多造善業,不要作惡,自己自然非升天不 可。你自己造惡業,縱使是身為上帝,也照樣下地獄,是你自己的惡業那個識所變現。
起信論上的隨業感緣起,一切法從因緣生,也就是緣起法門,緣起法最簡單的說就是業感緣起。所以墮地獄,不是閻羅王叫我們墮的,也不是鬼王叫我們墮的!是我們自己身口意造諸惡業所招感來的。
「由旬」就是驛站之名,小由旬有四十里,中由旬六十里,大由旬八十里,這是印度譯站名。中國在沒有火車之前,政府有重要公文,都是用馬兒跑,從這一站傳到那一站,就是驛站。現在有了火車,驛站改成火車站,是一樣的,由旬就像火車站一樣,一站接一站。
聖女又問鬼王無毒曰:地獄何在?無毒答曰:三海之內,是大地獄,其數百千,各各差別。所謂大者,具有十八。次有五百,苦毒無量。次有千百,亦無量苦。
地獄就在這三個大海之內。不是離開三個業 海另有一個地獄。那大海裏邊尚有無數的地獄,有百千之多,而且由於眾生之業感不同,眾生心量高下不等,所造的業大小不一,自然所感受的地獄苦報,亦各各差 別。而所謂大地獄有十八種地獄。次等的地獄有五百個,也是苦毒無比,第三等的地獄亦有千百個,所受的痛苦,仍是無量無邊的苦,地獄名目繁多,大致可分三 類:(一)根本地獄:即八熱八寒地獄,在閻浮提地下五百由旬,重重豎立,受重重寒熱的苦惱。(二)近邊地獄:即是十六遊增地獄,是八大地獄的副獄,靠近寒 熱之處建立,因此叫近邊地獄。(三)孤獨地獄:即是雜受寒熱的地獄,在山水間,曠野樹下,以及虛空之中,受別業的苦報。所謂十八地獄者,是依據十八泥梨經 所記載,謂有八熱及十寒地獄,總名十八地獄。
聖女又問大鬼王曰:我母死來未久,不知魂神當至何趣?
聖女不是沒事跑來看地獄的,他是依覺華定自在王佛指示念佛:一心一一意想念母親,到底生在何處!剛剛聽說地獄繁多,又痛苦無量!其母生時,又造諸惡業,必墮地獄無疑。但究竟隨業墮生何趣?是以請問鬼王明白指示。方不負此行本意。
所謂魂神:就是心識的異名,小乘人將之立 為六識,大乘則將之立為八識,無論六識或者是八識,對於心識,通稱為魂神。無量壽經云:「壽命或長或短,魂神精識,自然趣之。」法句譬喻經:「命如華果 熟,常恐會零落,已生皆有苦,熟能致不死。從初樂愛欲,因婬入胞胎,受形命如電,晝夜流難止。是身為死物,精神無形法,假令死復生,罪福不敗亡。終始非一 世,從愛痴久長,自作受苦樂,身死神不喪。」又云:「識神造三界,善不善五處,陰行而默至,所往如響應。欲色不色有,一切因宿行,如種隨本像,自然報如 影。」
鬼王問聖女曰:菩薩之母,在生習何行業?聖女答曰:我母邪見,譏毀三寶。設或暫信,旋又不敬。死雖日淺,未知生處。
「聖女你問母親生到何處去,我得先知道你 母親在生時造了何等行業,做了那些事。也就是地藏經上所說的因果,一切佛經都離不開因果兩字。離開因果兩字就不是佛經。以便根據所做的業,來查到底生到何 處。」聖女答曰:「我母親在生時邪知邪見,信奉外道,時而輕視毀謗三寶。我就用種種善巧方便,想令他對三寶產生信仰,但是隨即又失去信心又不恭敬三寶了。 雖然死了沒幾天,但不知生到何處去了?」
「行業」所謂「行」是「造作」、「遷流」 二種意思。業即作業,也就是身口意三業,造作種種善惡等業,能夠遷流三世,由因趣界,隨業受報,所以叫「行業」。「滔滔苦海內,三寶為舟航」。這佛法僧三 寶在世間能救渡眾生。你毀謗三寶就是毀謗佛世尊及他的法子法孫,造了謗三寶的重罪,等於將苦海中唯一救度眾生的舟航給弄壞弄沈了,那麼這苦難的眾生沒得救 了,所以造這個罪一定要墮到地獄啊!
法句經云:「見善不從,反隨惡心,求福不 正,反樂邪婬。凡人為惡,不能自覺,愚痴快意,令後鬱毒。死人行虐,沈漸數數,快欲之人,罪報自然。吉人行德,相隨積增,甘心為之,福應自然。妖孽見福, 其惡未熟,至其惡熟,自受罪酷。禎祥見禍,其善未熟,至其善熟,必受其福。」阿含經亦云:「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正是所 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自然受報。」
無毒問曰:菩薩之母,姓氏何等?聖女答曰:我父我母,俱婆羅門種,父號尸羅善現,母號悅帝利。
這裏為易於查問,所以必先問明姓氏。無毒 問她:「你的母親姓什麼叫什麼名字?」聖女回答說:「我父親母親都是屬於婆羅門種族,我的父親名字叫尸羅善現,母親叫做悅帝利。」中國古時候開始建立姓 氏:一方面是源遠流長,易於查考鑑別;另一方面就是專為婚姻問題而應有所別。同姓者不可通婚。印度族姓分四等。婆羅門種地位最高,甚至比國王大臣還高。其 意為淨行的人,或在家或出家,修淨行求涅槃者之謂也。譬喻經云:「諸外人計,梵王生四姓,口生婆羅門,臂生剎帝利,脅生毘舍(吠舍),足生首陀。」梵語尸 羅,華言為戒律,正譯為清涼。善現是華言,或翻性善,是他前生宿習本性之善,今生喜於行善曰善現,由於持戒功德的增上,令善根日益顯現,還復本來清淨純良 的妙性,所以叫尸羅善現。悅帝利是梵語,未翻成中國話,所以不知其意。鬼王只問母姓氏,為什麼要先回答父親姓氏呢?蓋多數地方,以婦必從夫而得以彰名,所 以往往先舉其夫之名,而後始知其婦姓氏。
無毒合掌啟菩薩曰:願聖者卻返本處,無至憂憶悲戀。悅帝利罪女,生天以來,經今三日。云承孝順之子,為母設供修福,布施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塔寺。非唯菩薩之母,得脫地獄,應是無間罪人,此日悉得受樂,俱同生訖。
婆羅門種地位高於國王大臣,他們自認是大 梵天所生,所以死了也歸大梵天,不會墮地獄。佛陀就以因果律來破除他們這種不正確的知見。並不是婆羅門種高貴就升天,而是你自己造了升天的善業,假使你造 惡,照樣墮地獄,就如悅帝利罪女!這無毒鬼王看見聖女到地獄來,既不是來受罪的罪人,一定是聖女,現在一聽說他母親叫悅帝利,屬婆羅門種,本已下地獄,又 承這聖女孝順之孝行,使母親得脫地獄,所以更加恭敬,馬上合掌來啟拜聖女。惟願聖女趕快返回你的本處,你不要再這樣憂愁憶念與悲哀眷戀著你母親。這個罪女 悅帝利,已經於三天前就升天了,聽說是承蒙他孝順的兒女為他母親修福供佛,大興供養於覺華定自在如來塔寺,以此功德福力,不但悅帝利女得脫地獄苦報而生於 天上,其中無間地獄的罪人,亦憑資布施功德福力,同時通通都已感生天上去了!
這個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已經入涅槃了,怎麼 供養他能獲得大福力呢?這是因他雖入涅槃,佛像尚住持世界之間,而聖女供養覺華定自在王如來,目的是度脫母親出地獄,怎麼連其他同在無間地獄的罪人也都升 天了呢!這個完全是「有緣」兩字,悅帝利罪女他增長邪見譏毀三寶,合該墮地獄,但他怎麼能得度,因他跟女兒「有緣」,有一個宿福深厚,眾所欽敬,而且行住 坐臥諸天護衛的女兒,懂得恭敬三寶大興供養,所以賣家宅求諸供具以供養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塔寺,就是這母女之緣,這孝女報母恩把母親給超度了,這個道理懂 了,還是從這「有緣」上解釋:這些無間地獄的罪人,怎麼會同一個時間跟悅帝利罪女墮入無間地獄呢?也是「有緣」。中國有一句話:「同船共渡,前世有緣」連 同船共渡,都不是簡單的事,都是要前世有結這個緣才能同上一條船。為何說得這麼嚴重呢?要是平平安安的渡過去,問題不大,要是遇見風浪,一下子把船打翻 了,全部淹死了,要是前生不結這個緣,怎麼會同上一條船。所以同一個時間墮在同一個地獄,又藉著悅帝利之女供佛的功德,全給超拔升天了,這叫「同船共渡, 前世有緣」。再舉個例子解釋這疑問,譬如有個有錢的人,而且他是做大官,有一天他父親坐船到遠方,或者要到外國去,船走到外海,遇到颱風,這個船遇到危險 了,就打電報回去求救,這一接到緊急電報,而且船裏坐著一位大老官的父親,於是就派了空軍、海軍去救援,結果全船的人都沾上了這個位大老官的光,全得救 了,就是這個「有緣」!同時也給我們眾生啟示:「要與眾生廣結善緣,不要結惡緣!還要隨時讚歎別人隨喜功德!」才能結個好的「有緣」。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云:「善男子,世間有四 種恩:一、父母恩,二、眾生恩。三、國王恩。四、三寶恩。如是四恩,一切眾生平等荷負。善男子,父母恩者,父有慈恩,母有悲恩。母悲恩者,若我住世,於一 劫中說不能盡。」大涅槃經云:「寧以一日受三百矛,不於父母生一念惡。」梵網經云:「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亦名制止。」佛說父母 恩重難報經亦云:「父母於子有大增益,乳哺長養,隨時將育,四大得成,右肩負父,左肩負母,經歷千年,更使便利背上,縱然無有怨心於父母,此子猶不足報父 母恩。」
鬼王言畢,合掌而退。婆羅門女,尋如夢歸。悟此事已,便於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塔像之前,立弘誓願:願我盡未來劫,應有罪苦眾生,廣設方便,使令解脫。
鬼王承聖女問其母墮生何處?現在鬼王已經 一一清楚回答並敘說其母所生處所,並給介紹地獄大概受苦情形。問答已畢,更無餘事,所以合掌而退。這婆羅門女當下像在夢境一樣的又回到家,回來了還是在自 己的房間打坐念佛。從這件事令他大徹大悟,徹底的悟到「因果本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絲毫不爽。」—過去只是聽人家講,作善升天堂,作惡墮地獄。但誰也 沒看到天堂或地獄。所以信心不堅固,這時親自到地獄中,親自看見地獄這麼苦,而且作惡一定要墮地獄。雖然他沒上過天堂,那麼反過來想到,作善一定升天堂。 這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因果絲毫不會錯。不但是事相親眼所見,相信不疑,這個因果分明之理照樣相信不疑。「眾生的業力不可思議,佛的法力也不可思議」。 眾生造了惡業,要墮到地獄,他這個業力不可思議嘛!這是由他自己造出來的嘛!而你供養佛,就能把墮地獄的人超度出來,就是佛的法力不可思議。再來又了悟心 力亦不可思議,這就悟到根本的理論。你說佛力不可思議,為什麼佛不直接顯神通救度地獄的眾生呢?佛的法力雖然不可思議,但是眾生的業力更是不可思議,業力 把它給障住了。今天悅帝利女能升天,是因為有婆羅門女的孝順之心非常深重,倍於常情眾生之分,被婆羅門女所感動。由此可知佛力雖然不可思議!但更顯出婆羅 門女的心力更是不可思議。就是因為他悟到這心力不可思議的道理上,所以就到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塔像之前,立弘誓發大願,就是前面長者子所發的具足三心的大菩 提之願。第一的「長遠心」:長遠大願,願我盡未來的劫數,對於一切造罪應受苦的眾生,都將廣設種種方便法門,我通通要度脫他們得到解脫而後已—這就是「廣 大心」及「第一義心」。這個弘誓大願,就已經包括這三個大心。
我們聽經學佛,要聽到那裏,學到那裏,前 面的長者子聽到佛給他說法,只聽到一句:「欲證此身,當須久遠度脫一切受苦眾生。」他當時就發大菩提心。而這婆羅門女,只親自到地獄裏去看一下,當下就發 了菩提心!在人間的生老病死苦已經夠苦了,等到看了地獄受苦的情形,那才是真苦,為了要所有眾生都能離苦得樂,所以一定要發菩提心救度眾生。我們在聽經法 會,天天講「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這個菩提心要真發,不要只是隨文念一念就忘了。我們要發菩提心要怎麼發呢?就像婆羅門女一樣,在佛像面前發願:「我 弟子道源從今天起,發菩提心,盡未來劫,若有罪苦眾生,我通通廣設方便,救度他們。」這就是一個菩提種子!若未真發,這個菩提行根本建立不起來。因為「以 願引行」,沒有願引導?怎麼能行得下去呢!例如我們以前在大陸發了菩提願,要行菩薩道,到了台灣,不管怎麼苦,怎麼累,都要行下去。
舉個笑話故事:例如你以前在大陸,是個作 賊當小偷的,這逃難到了台灣,還是作賊當小偷渡日子,因為他立願要作賊當小偷,到處偷人家的東西財物,他在大陸作賊,到了台灣還是賊,為什麼?立願立錯了 嘛!所以你一定要堅定信心,發菩提心度眾生。而且不要求名求利,如果還是求名求利,那不是跟作賊一樣嗎?叫做「佛法中的賊」。所以你一定要當菩薩不要當凡 夫。
佛告文殊師利:時鬼王無毒者,當今財首菩薩是。婆羅門女者,即地藏菩薩是。
世尊告訴文殊師利菩薩說:「當時那位無毒 鬼王,就是現在的財首菩薩。那位孝順的婆羅門聖女,就是這位地藏王菩薩。」這是總結忉利天宮神通品的一段文,緣於文殊菩薩請問佛世尊,地藏菩薩因地作何 行,立何願而能成就不思議事,由此可知地藏菩薩因地所做,皆是符合一個「孝」字,所以佛說:「孝名為戒,孝是至道之法。」上來已經把地藏經三大分之一的序 分講完。序分又分兩小科:(一)通序:又叫證信序:敘述六種成就。(二)別序:又叫發起序。
正宗分:分四科
第一科:明能化主:就是第二品分身集會品
第二科:明所化機:就是第三品觀眾生業緣品、第四品閻浮眾生業感品。第五品地獄名號品。
第三科:明度脫緣:就是第六品如來讚歎品。第七品利益存亡品。第八品閻羅王眾讚歎品。
第四科:明成佛因:就是第九品稱佛名號品。第十品校量存施功德緣品。
流通分:分二科
第一科:別流通:就是第十一品地神護法品。第十二品聞利益品。第十三品囑累人天品前段。
第二科:總流通:就是第十三品囑累人天品後段。從「爾時十方如來」開始到經文完為止。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