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帝君陰騭文
帝君曰:「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未嘗虐民酷吏;救人之難,濟
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廣行陰騭,上格蒼穹。人能如我存心,
天必錫汝以福。」
於是訓於人曰:「昔于公治獄,大興駟馬之門:竇氏濟人,高折五
枝之桂。救蟻,中狀元之選;埋蛇,享宰相之榮。欲廣福田,須憑心
地。行時時之方便,作種種之陰功。利物利人,修善修福。正直代天
行化,慈祥為國救民。存平等心,擴寬大量。忠主孝親,敬兄信友。
或奉真朝斗,或拜佛念經。報答四恩,廣行三教。談道義而化奸頑,
講經史而曉愚昧。濟急如濟涸轍之魚,救危如救密羅之雀。矜孤恤寡,
敬老憐貧,舉善薦賢,饒人責己。措衣食,周道路之饑寒;施棺槨,
免屍骸之暴露。造漏澤之仁園,興啟蒙之義塾。家富,提攜親戚;歲
饑,賑濟鄰朋。斗秤須要公平,不可輕出重入;奴僕待之寬恕,豈宜
備責苛求。印造經文,創修寺院。捨藥材以拯疾苦;施茶水以解渴煩;
點夜燈以照人行;造河船以濟人渡。或買物而放生,或持齋而戒殺。
舉步常看蟲蟻,禁火莫燒山林。勿登山而網禽鳥,勿臨水而毒魚蝦。
勿宰耕牛,勿棄字紙。勿謀人之財產;勿妒人之技能;勿淫人之妻女;
勿唆人之爭訟;勿壞人之名利;勿破人之婚姻。勿因私讎,使人兄弟
不和;勿因小利,使人父子不睦。勿倚權勢而辱善良,勿恃富豪而欺
窮困。依本分而致謙恭,守規矩而遵法度。諧和宗族,解釋冤怨。善
人則親近之,助德行於身心;惡人則遠避之,杜災殃於眉睫。常須隱
惡揚善,不可口是心非。恆記有益之語,罔談非禮之言。翦礙道之荊
榛,除當途之瓦石。修數百年崎嶇之路,造千萬人來往之橋。垂訓以
格人非,捐資以成人美。作事須循天理,出言要順人心。見先哲於羹
牆,慎獨知於衾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永無惡曜加臨,常有吉神
擁護。近報則在自己,遠報則在兒孫。百福駢臻,千祥雲集,豈不從
陰騭中得來者哉?」
文昌帝君陰騭文大意
《陰騭文》大意
帝君曰:
【譯文】文昌帝君說:
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未嘗虐民酷吏;
【譯文】我自先世以至末世,共計經過了一十七個世代,均是任職居官,管理眾人之事,做了高階官員。一向愛民如子,從來沒有虐待老百姓;而且待人以寬,未曾以殘暴手段,對付下屬。
救人之難,濟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
【譯文】若遇他人遭遇困苦患難,總是竭盡我力,拯救他們。若是他人有急迫性需要時,定要盡我財力,予以濟助。若是有孤苦伶仃之人,就發同情心,加以憐憫。若逢他人有過失,務要容忍包涵,使他懺悔改過。
廣行陰騭,上格蒼穹。人能如我存心,天必錫汝以福。」
【譯文】除了表面上常常施行的一些善行,暗地裡也做了很多不為人知的功德。以致感動了上蒼,而降福於我。如果人人都能像我這樣懷著慈悲心腸,上天一定會賜給你無邊的福德。
於是訓於人曰:
【譯文】於是文昌帝君就特別再開示一些天經地義的大道理,來教悔世人:
昔于公治獄,大興駟馬之門;
【譯文】從前在漢朝的時候,有一位 于公,做了監獄的典獄官,平常管理監獄事務的時候,非常公正廉明。有一次他家裡的大門壞了,眾人為他修理時,他就說:「大門可蓋高大些,因為我平常處理獄政,從未冤枉過好人,子孫必定興盛發達。這樣的大門,可以方便將來四匹馬拉的大車進出。」後來他的兒子于定國,當了宰相。他的孫子于永侶,做了御史大夫。
竇氏濟人,高折五枝之桂。
【譯文】五代後周時候的燕山(今河南省薊縣)的地方有一位竇禹鈞,救濟窮困之人,不遺餘力,所以他的五個孩子,皆楊名於世,就像月中丹桂,被他折下了五枝。後來竇禹鈞的長子竇儀做了禮部尚書,次子竇儼做了禮部侍郎,三子竇侃做了右補闕,四子竇?做了右諫議大夫,五子竇僖做了起居郎。當時的宰相馮道,贈以詩曰:「燕山竇十郎,教子有義方,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宋朝王應麟所作的三字經就有一句「竇燕山,有義方,?五子,名俱揚」也是在稱讚他。
救蟻,中狀元之選;
【譯文】在宋朝仁宗的時候,有一對赴京趕考的兄弟宋郊及宋祁,因為半路上看到螞蟻窩快要被大雨浸蝕了,哥哥宋郊在情急之下,就弄了幾片竹子給螞蟻當橋,幫助螞蟻逃過這一次水難,因此就中了狀元。詳情是宋仁宗天聖二年(西元1024)還沒公佈考試名次時,宋郊、宋祁二人雖然同舉進土,禮部本來把弟弟宋祁列為第一,哥哥宋郊列為第三,但章獻太后認為,弟弟的名字不能排在哥哥前面,於是把宋郊改為第一,而將宋祁降為第十。
埋蛇,享宰相之榮。
【譯文】春秋時代的楚國,傳說看到兩頭蛇的人會死於非命,那時小小年紀的孫叔敖,不小心在路上碰巧看到一條兩頭蛇,於是就打死它,並且恐怕其他人也會因為看到兩頭蛇,而死於非命,就順手把它埋入土中。因為這樣一念之仁,後來掌管楚國大政,為一代賢相。
欲廣福田,須憑心地。
【譯文】要想廣種能生福報的福田,必須憑藉著清淨無邪的心地。
行時時之方便,作種種之陰功。
【譯文】時時刻刻,實行有益於人的善事,在在處處,造作不為人知的功德。
利物利人,修善修福。
【譯文】一言一行,必皆有益於無情的萬物,以及有情的人類。並且勤修善業,以達福慧雙增。
正直代天行化,慈祥為國救民。
【譯文】以正直無邪的胸懷,代天行道,教化眾生,去惡行善。以慈悲祥和的行為,上報國家,下救萬民。
忠主、孝親、敬兄、信友。
【譯文】盡忠領袖,孝順雙親,恭教兄長,取信朋友。
或奉真朝斗,或拜佛念經。
【譯文】或者奉事天仙和朝拜星斗,或者禮拜佛祖、念誦經咒。
報答四恩,廣行三教。
【譯文】心懷感激,常委懷有酬報答謝父母、眾生、國家、三寶、育我教我的重恩,並普遍推行儒、釋、道三教的義理,志行度一切眾生。
濟急如濟涸轍之魚,救危如救密羅之雀。
【譯文】濟助他人的窮困,就像濟助車轍中缺水的魚蝦。拯救他人的危難,就像拯救陷在羅網中的鳥雀。
矜孤恤寡,敬老憐貧,
【譯文】遇有失去父母的兒女,我們要以憐憫的心情,去看待他們;喪失丈夫的婦人,我們要竭盡己力,去撫恤她們;年高德邵的老人,我們要尊敬他們;孤苦無依的窮人,我們要憐惜他們。
措衣食,周道路之饑寒;施棺槨,免屍骸之暴露。
【譯文】籌措衣服和食物,用以濟助在道路上挨餓受凍的行人。施拾內棺和外槨,用以葬埋無法入殮的屍體,以免暴露在荒郊野外。
家富,提攜親戚;歲饑,賑濟鄰朋。
【譯文】家境如果富裕,就要常常扶助和照顧內親和外戚。遇到年歲歉收,饑寒載道,對左鄰右舍,親朋好友,應當竭盡財物,給予救濟。
斗秤須要公平,不可輕出重入;
【譯文】與人交易必須公正、公平,用來計算容量的升斗,以及計算重量的秤具,決不可以發生賣出少給,而買進卻多收的詐巧行為。
奴僕待之寬恕,豈宜備責苛求。
【譯文】奴婢也是人之兒女,對待他們,務須寬宏大量,視如已出。決對不可以吹毛求疵、求全責備。
印造經文,創修寺院。
【譯文】印贈經書和繪製佛像,以弘法利生;創建或修理寺院,以供奉三寶。
捨藥材以拯疾苦;施茶水以解渴煩。
【譯文】疾病為八苦之一,為人人所不能免,若遇有患病痛苦之人,應即施捨醫藥,使他痊癒、恢復使康。渴則思飲,尤以在行旅之中為甚,滴水難求,宜施與清茶淨水,解救他人因乾渴而生的煩惱。
或買物而放生,或持齋而戒殺。
【譯文】世間最寶貴的,莫如生命,眾生又皆具有佛性,想到生物遭宰割的苦痛,就應該儘量出錢、出力,鼓勵放生的行為。五戒以殺為首,應受持齋戒,不食葷腥,以免殺傷生命。
舉步常看蟲蟻,禁火莫燒山林。
【譯文】雖是微小生物,也是性命一條,所以在舉步投足之間,要看清地上有無蟲蟻?免遭踐踏,殺傷生命。山林中是多種生物棲息的地方,若被烈火燃燒,將斷種絕後,永無遺類,故應嚴禁煙火入山。
點夜燈以照人行,造河船以濟人渡。
【譯文】黑夜難行,且易發生災患。若有燈火照明,既方便通行,又可以防患於未然。河川阻隔通行,令旅人徘徊嘆望!若有渡人之舟能載人到達彼岸,該是何等歡欣!
勿登山而網禽鳥,勿臨水而毒魚蝦。
【譯文】山林本是禽鳥生息處所,若網而補之,供人食玩,有失慈悲胸懷!湖沼水澤,是魚蝦的窟宅,若用藥物毒殺,將斬盡殺絕,慘何可言!
勿宰耕牛,勿棄字紙。
【譯文】牛能耕田,是食糧的來源,如此大恩大德,若殺而食之於心何忍!聖言古訓,都賴文字以傳後世,片紙隻字,都不可隨意遺棄,以致蔑視文化。
勿謀人之財產;勿妒人之技能;
【譯文】貨物財產,都是各有其主,若是非我所有,雖一毫亦不可取;何況奸謀詭計,強取強奪,將使天下大亂!學問之道,貴在切磋琢磨,相互研究,才有進步,切不可忌人之長護己之短!
勿淫人之妻女;勿唆人之爭訟;
【譯文】萬惡淫為首,誰無妻女,豈可任意侵犯!居家戒興訟,訟則終凶,何況唆使他人興訟,害已害人,莫此為甚。
勿壞人之名利;勿破人之婚姻。
【譯文】世人所重者,就是名和利,不宜存心破壞!男女婚姻,乃是人生大事,俗話說:姻緣天註定,豈可狹嫌懷恨而使之乖離!
勿因私讎,使人兄弟不和;勿因小利,使人父子不睦。
【譯文】同胞兄弟,就像人之手足,兄友弟恭,亦是人之天性,豈可因私人仇恨而使之反目!父子是人之天倫,父慈子孝,也是人之至樂,豈可因貪圖小利而使之如同水火!
勿倚權勢而辱善良,勿恃富豪而欺窮困。
【譯文】法律之前,人人平等,豈可倚權仗勢,侮辱善良百姓。富貴如浮雲,豈可恃一時的富有,就妄自尊大,欺侮貧困之人。
善人則親近之,助德行於身心;惡人則遠避之,杜災殃於眉睫。
【譯文】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身心受它的熏陶和感化,大有助於德行的修養。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應時生警惕,避而遠之,杜絕迫在眼前的災難。
常須隱惡揚善,不可口是心非。
【譯文】隱人之惡,使人悔而改過;揚人之善,使人樂而精進,如是鄉黨和諧、社會安樂,豈不是人生一大快事!做人要是非分明,心口如一,豈可口蜜腹劍,自欺欺人。
翦礙道之荊榛,除當途之瓦石。
【譯文】荊榛滿道,瓦石當途,翦之、除之,使成為坦途大道,以便利行人。
修數百年崎嶇之路,造千萬人來往之橋。
【譯文】陸地上的道路,若年久失修,必然高低不平,整修之後,使成為康莊大道,以免行旅人的困苦;河川上若無橋樑,怎能到達彼岸?搭建橋樑,可使無數人來往稱便。
垂訓以格人非,捐貲以成人美。
【譯文】著書立說,遺教世人,以矯正一般人的邪知、邪見。捐助財物,濟世利物,以成全他人的修福修慧。
作事須循天理,出言要順人心。
【譯文】做事要循規蹈矩,合乎自然的法則,不可以倒行逆施。說話要真誠信實,順乎人之本性,不可有違心之論。
見先哲於羹牆,慎獨知於衾影。
【譯文】仰慕先賢大德,坐時,好像現在牆壁之間;食時,又好像浮在羹湯之上。在幽思獨處的時候,要戰競惕勵,使見形影而不自慚形穢。對衾席而不有愧我心。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譯文】所有壞事,絲毫不敢造作,一切好事,全力遵守奉行。
永無惡曜加臨,常有吉神擁護。
【譯文】如能信守上說二句,那麼凶惡之煞,將永不降臨;而吉祥之神,必常來加被。
近報則在自己,遠報則在兒孫。
【譯文】善惡報應,是絲毫不差的,不過時間有遠近,近的即現於本身,遠的,將報在子孫。
百福駢臻,千祥雲集,豈不從陰騭中得來者哉?」
【譯文】百種福報,並駕齊來,千類吉祥,峰擁而至,豈不是皆從力行陰德中得來的麼!
各位同修,今天我們有這樣一個殊勝的因緣來一同研究《文昌帝君陰騭文》。因為我們受時間上的限制,只能將《陰騭文》做一個簡略的介紹。這一篇文章流傳是相當的長久,自古以來註解也非常多,其中以周夢顏居士的《廣義節錄》最為詳細,這也是為社會大眾所喜愛的一部好書。這部書在清朝的時候收編在《安士全書》之中,它的分量占全書的二分之一,歷代的祖師、善知識對這本書都是讚歎不已。印光大師說「文昌帝君,於宿世中,心敦五常,躬奉三教。自行化他,惟欲止於至善。功高德著,著這篇文章垂訓後人,文章雖然不長,妙義無盡。周安士以他的妙悟取之、註之。理本於真心,詞得其精要,徵引的事實非常廣泛,闡揚義旨,垂訓受訓,悉皆釋然,誠然是悲心無際,慈願無窮,堪稱為善書裡面第一奇書。與尋常的善書相比,不可同日而語」,大師對於本書的讚歎,由這幾句話我們可以看得出來。
這一本書,我們依照弘化社所採的版本,在臺灣曾經數度的翻印,依照這個版本,一共是七十八段,七十八句。註解一共有二百四十八頁,引徵三教的典籍一共有一百二十六種,換句話說,我們讀了周安士這部註解也就是讀了一百二十六種善書。現在我們要將這本書的大意在此地做個簡單的介紹。從文裡面第一句,文昌帝君一開口就告訴我們:
【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
這句話非常重要,也可以說是本文垂訓的張本。帝君有一十七世,當然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十七世,既有一十七世,便有一十七劫,過去如是,未來亦然,這句話就是告訴我們確實有三世,這個觀念非常重要。知道我們有三世,我們的想法、看法當然就不相同了,因為我們要顧慮到這一生的幸福,同時更重要的,我們要想到未來的幸福,於是我們的著眼點一定看得既深且遠,這才是一個真正聰明智慧的人。為什麼世人眼光短淺?就是因為不知道有三世,以為人死如燈滅,死了一切都完了,所以在生的時候,一切的行為毫無忌憚。如果知道有三世,並不是死了一切就完了,那我們的言行必定要顧慮到後世、將來的果報,並不是只限於這一生、這一世短短的數十寒暑而已。所以我們要特別重視帝君第一句話。
其次有六句是教人必須要行仁義,廣積陰功。這六句雖然說他自己在這一十七世當中所修的功德,這些是屬於帝君的身教。他示現在世間,讀書讀得很好,有智慧、有慈悲心、有才藝,示現服務於社會、國家,都能夠盡忠職守,為國家社會造福,這是給我們做的榜樣,而後他的言教我們才能夠信奉,才能夠依教奉行。第八、九兩句是以身作證來勸我們要善學,所謂:
【人能如我存心,天必錫汝以福。】
這是帝君推己及人。如果我們每個人的存心都能像帝君一樣,我們的果報當然是殊勝的、美滿的、幸福的。這種道理,在前面我們曾經講過《了凡四訓》與《感應篇》的大意,本文的宗旨與義趣與《了凡四訓》、《感應篇》是一貫的,是同類的。從第十句以後,這是對於一切眾生的垂訓,所以帝君說:
【於是訓於人曰。】
接著下面有四句。這五句是引徵古人來做一個證明,證明修善得福報是絲毫不爽的,所謂感應道交。我們如果要想得到這種殊勝的果報,當然就要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才能夠有這樣殊勝的收穫。第十五句是說明福德的基本在於心田,所以說:
【欲廣福田,須憑心地。】
我們知道佛陀教育的宗旨是教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得樂是佛陀教育裡面終極的目標。樂是果,怎樣才能夠得到?當然要曉得修因。樂的因是什麼?樂的因是安,如果我們身心不安,當然我們就得不到樂。安是從什麼地方得來的?安是從平等心裡面得來的,我們能夠以慈眼平等的看一切眾生,我們就能得到安,平安之後才有真正樂的果報。平是從哪裡得來的?平是從公得來的,所以我們常講公平,能夠做到一切公開就可以得到平等。公開從哪裡來的?公開是從義務當中來的,我們生活在世間對於一切眾生必須要盡義務,不要有求報酬的心理。我們盡心盡力能夠服務社會,服務一切眾生,為社會造福,為眾生造福,這是我們應盡的義務,自然就能夠做到公開。義是從哪裡來的?義是從信當中來,所以八德裡面說「信義和平」,和可以得到平,公能夠得到平。
守信是做人的基本條件,如果我們不守信,諸位想想,我們在社會上還能夠立足嗎?唯有能守信,一切眾生能夠信服你,這樣還有什麼事情辦不通?還有什麼事情辦不好?所以守信非常重要。信從什麼地方來?從忠來的,也就是說我們對人對事要忠心、要負責任。忠從什麼地方來的?忠從孝親尊師之中來的,這兩條是我們修心的大根大本。換句話說,大乘佛法裡面講到世出世間法最圓滿、最究竟的處所,無非是將孝親尊師做到究竟圓滿,止於至善而已。在修學過程當中,這就稱之為菩薩,功德圓滿之時就稱作如來。可見孝親尊師是我們本性當中的良知良能,稱性的功德。這一句也是重心的所在。向下帝君開導我們,造福是在行門上,所謂:
【行時時之方便,作種種之陰功。】
這是行門的綱領和準則,這一句是總說。我們從佛陀的教義上來看,佛教可以用三大綱領完全包括了,第一個綱領是智慧,第二個綱領是慈悲,第三個綱領就是方便,所以一般常講佛教是以「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慈悲、方便的根本就是智慧,換句話說,我們從慈悲、方便裡面求智慧,從智慧裡面去顯示圓滿的慈悲與方便。所以佛法的本體是智慧,佛法的相貌是慈悲,佛法的作用就是無量的方便法門。將智慧的理,慈悲的相與作用,充遍在世出世間一切法裡面,教一切眾生各個都成就智慧,各個都顯露出慈悲,彼此互相的敬重,互相的協助,才能夠達到和平安樂的世界,給予一切眾生帶來真正的自由、平等、幸福,這是佛陀的教義。佛陀的教學方法當然也是屬於無量方便法門,很可惜的,這樣美好、圓滿的教學理論與方法為現前一些無知之士所忽略,因此佛陀的教義不能夠普遍傳播,不能夠叫大眾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這實在是很遺憾的事情,也是非常可惜的事情。
從第十七句以後,這是別說,就是分別的來說明。先說眾善奉行,也就是教我們怎樣去修善。第十七句到第二十句:
【利物利人,修善修福。正直代天行化,慈祥為國救民。】
這四句是說明悲願是為道為學的大根大本。我們為什麼要修道?為什麼要求學?就是為了這個悲心,不忍心見到一切眾生在受苦受難,念念之中,我們要去救護一切眾生,拔除他的苦難,帶給他幸福、自由、安樂,正是為了這樁事情我們才求學、才修道。後面四句:
【忠主孝親,敬兄信友。】
這四句是說明孝敬為積福之本,也就是說孝親與敬長是我們福報基礎的根本,我們要想修福,要想獲得真正的幸福,基礎在這裡。第二十五到第二十八有四句:
【或奉真朝斗,或拜佛念經。報答四恩,廣行三教。】
這四句是說明三教是積福的增上緣,就是福德的根基所不可以缺少的輔助條件,沒有這個條件,我們要想培福德的根基就無從著手。三教是指佛教、儒教、道教,這在我們中國流行有一、二千年之久,對於中國文化、思想,以及國民的生活,確實有深厚的影響。
三教的宗趣雖然不同,但是就淺近的目標來講,都是令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都是以此為依歸。當然破迷的程度,三教各有淺深不同,因此在得樂的果報上也有大小的差別。這一段裡面我們特別要注意到的是後兩句,『報答四恩』,佛教裡面迴向偈裡頭常常讀到「上報四重恩」,這個四重,第一是父母之恩;第二是老師之恩,佛的恩德包括在老師這一條裡面,因為佛是我們的本師;第三是國家之恩,在從前講是國君之恩;第四是眾生之恩,因為我們人,是一個團體,是有社會組織生活方式的有情眾生,我們不能夠脫離社會,不能夠脫離大眾而單獨生存,因此一切眾生,一切人於我們都有恩德,所以我們必須念念之中要想到報一切眾生之恩。基於報恩的深心切願才能夠真正做到『廣行三教』。「行」,一個是自行,依照三教的內容、方法來修正我們自己的行為;另外一種,我們以三教的理論、方法勸化一切眾生,都能夠悟明這個道理,都能夠奉行賢聖的教育,成就自己、成就一切大眾,所以說這四句是積福之增上緣。
後面有九句說明造福的修法,如果我們以佛法來說,佛法講布施,布施裡面有三類,所謂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這九句是屬於財布施以及無畏布施。經上說:
【濟急如濟涸轍之魚,救危如救密羅之雀。】
這一句是說明救護一切眾生是多麼的迫急和刻不容緩。我們要盡心盡力去做,力量縱然達不到,我們心達到了,這就具足無量的功德。
【矜孤恤寡,敬老憐貧。】
這兩句是說對於孤兒,我們要像對待自己子女一樣去關懷他、照顧他、教育他;對於鰥寡孤獨之人,這些人是在眾人之中遭遇了不幸,值得我們同情、憐憫,我們必須要以真心去關懷、照顧他。為什麼要這樣做?這麼做並不是對於某一個人的惠施,某一個人當中所結的恩德,如果這樣看法,這個意義就太小了。必須要明瞭這種做法是為了社會的幸福、國家的安寧,是為了維護一切眾生幸福的根本,是維護我們的道統,是護持我們的法統,我們才這樣做。換句話說,這種行持是有識之士分內之事,是本乎天理,順乎大道,自然的行為。老年人我們要尊敬,這就是以身作則,做一個榜樣給年輕人看,給後一代看,教他知道敬長尊賢,這是屬於身教。而教學的對象是一切眾生,所以我們個人這種行為的表現,要知道對於天下國家,對於億萬代的後世,是有深切影響的,所以他獲得的福報之殊勝、莊嚴也是不可思議。人能夠明白這個道理,他怎能不認真的斷惡修善而奉行賢聖的大道?這才知道我們這樣的做法才是真正的為自己、為家庭、為社會、為國家修無盡之福,積無盡之功,這是人生一大樂事,這是至真、至善、至理。
這九句裡面,在三種布施裡面屬於財物的布施、無畏的布施。所謂無畏布施就是叫眾生在心理上、在生理上能夠離開苦難而得到安穩,凡是在這方面幫助別人、使別人得到身心安定,這就屬於無畏布施。在《安士全書》裡面,這一段是屬於上卷的大意。下一卷一開頭前面兩句還是接著這一段的意思,三種布施裡面的法布施,就是第三十八、三十九兩句:
【印造經文,創修寺院。】
這兩句看起來很平常,我們在此地必須要加以說明。『印造經文』在今天來講屬於文化事業。經文、聖賢書是善書當中的善書,我們希望每個人都能夠親近善友,都能夠承事聖賢,這樣子久而久之,不知不覺之中,為聖賢的心行所薰習,在不知不覺當中自己就成了聖賢,這種教化之功是不可思議的,因此印造經文的功德是無量無邊。這裡面雖然是講財布施,實際上法布施的意義比財布施要重得多。佛在大乘經論裡面常常作布施功德的校量,作為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是指的財布施,都比不上經文裡面四句偈布施的功德,為什麼?大千世界的七寶只能夠解除我們生活上的困苦,不能使我們開智慧,不能使我們了生死、出三界。而經典的布施是屬於智慧的布施,是屬於覺悟方法的布施,所以我們對於聖人的垂訓、經典、善書,真正有益於世道人心的典籍,我們要盡心盡力的去翻印、贈送,有多少力量盡多少力量,這樣功德就圓滿了。
千萬不要以為做這種事情必須要自己有財富、有福報,當然有財富、有福報做起來比常人要方便,可是貧賤之人不是不能做,一樣可以做得到,而且功德一樣是圓滿。有千萬財產的人,每年布施個幾萬塊錢印送經書、善書,這是很值得讚歎的。貧窮的人沒有財富,能夠盡心盡力印善書、好書送人,這個功德比大富人家的功德還要來得圓滿。何以?大富人家所做的功德,在他整個收入裡面不過是佔數百分之一、千分之一而已,甚至於萬分之一,而貧賤之人所做的這個功德,幾乎佔他自己收入的二分之一,甚至於三分之二,所以這種功德實在是非常殊勝,諸佛菩薩、護法善神沒有不讚歎、不護持的。這些理,這些事,我們都必須要認識清楚。
不是說我自己寫的書希望多多的流通,必須要想一想自己寫的書對社會的貢獻,對一切眾生勸化的力量,能不能比古人更圓滿、更有效果?因此我們要把心擺平才能夠大公無私。我們為一切眾生造福,無論是什麼人,他的著作、言論確實有益於一切眾生,比我自己還要圓滿、還要殊勝,我就必須要把自己的捨棄掉,全心全力來弘揚他的著作,這樣才給一切眾生帶來真正的幸福。不要分自己、分他人,有了自與他這個界限,這就是諸惡的根源;能夠泯人我、利自他,無量的功德、善行才能夠確立。
第二句講『創修寺院』。寺院稱之為道場,我們要想一想它有沒有「道」?有道才能算是個道場,如果沒有道,那不能算是一個道場。在此地我們必須要把寺院的本來面目做一個簡略的介紹,然後才曉得創修寺院的意義與功德。
寺院是古代帝王辦事的機構,中國以往行政組織裡面,凡是直屬於帝王的辦事機構都稱之為「寺」,凡是屬於首相下面辦事的機構稱之為「部」,所以寺院本來是辦事機構的名稱。寺的長官叫做「卿」,帝王之下有九個辦事機關,首長叫「卿」,所謂「九卿」。佛教傳到中國來之後,是中國帝王派使節聘請過來的。本來出家人的生活制度是日中一食、樹下一宿,過一種托缽的生活,這種生活方式在印度是通行的,但是在中國不適宜,何況是帝王的貴賓,怎麼能夠叫他沿門托缽?怎麼能夠叫他在露天的樹下一宿?這在中國人看起來,待人家太刻薄了,沒有禮貌。所以迎請到中國來,最初由鴻臚寺接待,鴻臚寺相當於現在的外交部。那時候外交權是在帝王的手上,而不是在首相的手上。外交部的賓館接待當然是臨時的,不能長久。以後佛法逐漸在中國長期的發展,需要永久的機構,這才在九寺之外再建一座寺。
最初第一座寺是在洛陽,也是首都之所在處,叫什麼名字?中國人心厚道,佛法到中國來,法師我們請來了,佛像、經典在那個時候運輸相當不容易,馱載到中國來的這些經書、佛像是白馬,所以白馬有馱載之功,我們不能把牠忘了,所以第一座寺的名稱就叫做「白馬寺」,是中國佛教有寺院之始。
寺院做些什麼事情?在當年第一個是做譯經的事業,正如同我們現在的國立編譯館一樣。除了譯經之外,再就是講學,把經典裡面的道理詳細的講演、研究、討論,建立寺院的學風。佛法並不止於理論,它講求實踐,特別重視理論與生活之相應,也就是今天講的,理論與生活要能夠結合。理論就是生活,生活就是理論,理事圓融、理事無礙,這是佛教教育終極的目標。所以它非常重視行門上的修持,這就是所謂的道風。由此可知,寺院的精神本來是傳道、弘道、修道的場所,所以稱之為道場,可是寺院流傳到今天徒具外表的軀殼,內容、精神幾乎完全變質。
今天我們在一般寺院裡面所看到的,第一類是經懺佛事超度死人,給社會造成一個很不良的印象,認為佛教是專門對付死人的,被說之為社會的寄生蟲。其次,所謂是香火道場。第三,隨著現代科學的發達,經濟生活的繁榮,逐漸走向觀光的道路,換句話說,是供給大眾休閒遊樂的場所,觀光道場。這是寺院流傳到今天的末路,也是衰敗滅亡的現象。因此,過去方東美先生常常跟我談到這個問題,他非常的憤慨,非常的悲切,說佛教對於國家,對於社會,對於整個世界,是具有最了不起貢獻的學派,沒有想到今天竟然走到了窮途末路,這是整個人類的不幸。所以他老人家一生在佛學上極力的提倡,自己以大半生的時間鑽研經典,同時他告訴我:佛法一定要復興,唯有復興大乘佛法,人類才能夠有真正和平安樂的生活。
要怎樣才能夠達到佛教的復興?他認為必須要恢復到隋唐以前寺院的精神、叢林的制度。過去叢林的寺院等於像現在的大學、學院一樣,寺院彷彿是一個學院,叢林正如同是大學。每個寺院,每個叢林,都有它獨特的學風與道風,為當時及後世人所景仰。如果不能夠恢復寺院的精神,學風與道風,那麼這種寺院,像現在的觀光、香火、經懺,其目的究竟在哪裡?如果說是眼前的名與利,把它當作生意買賣來做,所謂是開佛店,賺取那些愚婦愚夫之錢財,這又於心何忍?這樣的寺院要創建,諸位想想有什麼功德?有什麼好處?還值得文昌帝君來提倡嗎?那是多餘的。所以我們要了解寺院具有優良的傳統,它有獨特的道風與學風,能夠修正我們一般大眾錯誤的觀念與行為,它的宗旨是以大聖大賢的智慧、慈悲、方便來從事教化眾生的事業。所以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既是教育,教育的對象是不分種族、不分貴賤、不分國籍,凡是有情眾生,在佛陀教育之下都是一律平等的接受佛陀智慧的教育、慈悲的教育,這樣才能夠達到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的教學目標。
所以這兩句是屬於法布施,其功德真正是無量無邊。當然「創建寺院」比前面「印造經文」要艱難得多。拿我們現在社會上經濟來說,我們有幾千塊錢,一、二萬塊錢,就可以印送一、二種的經書給別人,如果建一座寺院,在目前來說,至少要在數百萬之上,當然不是一個人的力量能夠做得到的。可是最重要的,我們建造寺院的目的何在?如果是為觀光、為香火的收入,為個人的名聞利養,那就大可不必。如果是為了傳道、弘道、修道,我們就應當去做。沒有這個力量,沒有這個福分,大的寺院不能建,可以建小茅蓬,三、五個志同道合的人,真正能夠在一起進修,只要精進不退,忍辱有恆,必定會給社會帶來深遠的影響,這就是復興大乘佛教的一個開端,值得我們去做,如果我們有更大的力量當然更好。
佛陀的教育,在釋迦牟尼佛當時,以及歷代主持這個教育,推廣這個教育的,幾乎都是政府、國家的事情,私人的力量確實是有限,所以佛陀在世,將護持佛法的責任委託給這些國王、大臣。這個教育對於國家、對於老百姓,如果不是真正的幸福、美滿的教育,我們想想,古今中外這些帝王大臣怎麼能夠樂意的去接受?他之所以樂意去接受,是這個教育制度實在太好,真可說人間天上再也找不到這樣美滿的教育制度,這樣美好的教學方法。我們懂這個道理,徹底明瞭,真正的悟到,從哪裡做起?從我們本身做起。
我們求解,求正確而沒有錯誤的理解,這是我們的學風。我們要實踐,將佛陀的教訓,經典裡面的理論、原則,在日常生活當中,待人接物之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之中,將它實踐,使我們整個身心生活在真理裡面,真理變成我們的生活,我們的生活就是真理的顯相,所謂理事一如、理事不二,這種教育的功能才圓滿的達成。所以創建寺院正如同今天辦學校一樣,只要有毅力、有決心,有這個願望,經上常說有願必成,哪有不成功的道理?
中國過去有一人,武訓,大家都曉得,他是乞丐的身分,貧賤到了極處,他有抱負、有弘願,每天在外面求乞得來的那一點點錢,積少成多,積了幾十年相當可觀,他辦了十幾所學校。以一個不認識字的人,又沒有生產能力的人,靠著乞食來維生,成就這樣的壯舉,真正是了不起。我們今天比起武訓都要強得多,他能做得到,我們為什麼做不到?不是我們做不到,而是我們不肯做,我們沒有這個抱負,沒有這個眼光,所以我們一生空過了。人家以乞丐的身分而至聖賢的果位,這是我們的模範,是我們的典型。人能至,我也要能至。所以這是創建寺院的意義、功德之所在,是為社會大眾培養傳道、弘法的人才,是一個養成天人師範的所在,所以它的功德殊勝真正是不可思議,這一點我們要明瞭。
向下有八句,第四十句到四十七句,說明隨緣積福的種種方法。佛門裡面常說「隨緣消舊業,慎莫造新殃」。普賢菩薩在十大願王裡面,十大願王就是《華嚴經》修學的十大綱領,裡面有一條開示「隨喜功德,恆順眾生」,這八句就是隨喜功德。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要曉得這個修法,時時刻刻把握住積功累德修善的機會,不要把它輕易的錯過。到這個地方,這是講眾善奉行的一段講完了。
接著底下這一段是說諸惡莫作,像這些我們在《感應篇》、《了凡四訓》裡面都看到很多例子,《文昌帝君陰騭文》裡面戒惕我們諸惡莫作的一共有十四句,舉出十四個例子。並不是說只有這十四種是惡事,我們不可以這樣做,必求要禁戒。讀書貴在觸類旁通,舉一隅要以三隅反,聞一而知十,凡是不順乎天理、人情、國法的事情,我們都不可以去做,所以做事的大原則是要順乎天理、合乎人情。國法也是依天理、人情而制定的,所以我們常講合情、合理、合法。凡是不合情、不合理、不合法的,利己而不利人的事情,都叫做惡事,都不可以去做。
這個地方說的四句是惡行裡面比較顯著、昭彰,是一切眾生比較容易犯的過失,舉幾個例子來講而已。第一,不要登山網禽鳥,就是不要去打獵。打獵傷害眾生生命,拆散眾生美滿幸福的家庭,這不是善事。第二,不要去打魚。第三,不要宰耕牛。這三種都是屬於殺生,佛教的戒律第一條就是教我們不殺生。其次教我們不要棄字紙,惜字。這一條在現在有許多人想不通這個道理,實際上關係很大。
因為文字是傳持聖教的工具,這些年當中我極力提倡文言文的學習,我深深的體會到文言文是我們中國古聖先賢了不起的發明。我們有五千年的文化、傳統和學術思想,能夠一代一代的傳授而沒有錯誤,這種功德都要歸諸文言文的發明,因為我們古代的祖先早就想到言語是會隨著時代、地域變遷。古人的言語跟我們現在的言語不相同,由於言語上的隔閡,意義的傳達一定會遭遇到嚴重的困難,於是才發明文言文。將文字與言語分開,言語會變而文字不變,換句話說,只要把意思用文字記錄下來,縱然傳到以後幾千年、幾萬年,依然是毫不遜色,沒有差異的,這樣一來,今人只要運用文言文的工具就如同與古人面對面交談一樣,這實在是了不起的偉大發明。我們要懂得古聖先賢的苦心,他們深思遠慮為千年萬世的子孫們著想,把他們的智慧、學問與人生的體驗,一代一代的傳授下來,所以我們對於文字要珍惜、要看重。惜字紙的用意就是教我們懂得重道,尊崇文言文,用意在這個地方,這個意思懂得了,我們對於古人所講的勿棄字紙這個說法就不會覺得奇怪,而且也認為是理所當然,我們在生活行為當中不知不覺的自己也就這樣做了,給年輕人、給後一代啟開一個很好的榜樣。
其餘十條都很容易懂,譬如不可以謀奪別人的財產,不可以嫉妒別人的才能,不可以淫辱人之妻女,不要教別人爭訟,不要破壞人的名利,不要破壞人的婚姻;不要以個人的私仇,叫人家一家兄弟不和;不要因為小的便宜,破壞別人美滿幸福的家庭;不可以仗著自己有權有勢,或者有財富,而侮辱一些善良的人;不可以欺負貧困的人。像這些事在這個社會上往往有之,我們應當要知道戒除。這是諸惡莫作的一段。
下面第四大段是說明一切善行的感應全在存心。可以說前面所講的善是事修上的,我們日常生活行為上的。下面一共有十三句是從存心上來說的。第一句說:
【善人則親近之,助德行於身心;惡人則遠避之,杜災殃於眉睫。】
這一句是我們最初入手的初方便,也是修心的第一個增上緣。我們古人所講「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就是說這個道理。因此我們交友必須要謹慎,要選擇賢人,選擇有德行的人,選擇好人,我們親近他,跟他交往,這樣時間久了,不知不覺我們一定受他善德的薰習,不知不覺也就與善人為鄰,與道德親厚了。其次有九句是說明我們平素之存心。第一:
【常須隱惡揚善。】
我們要存這個心。見到別人有過,見到別人有惡,我們要能夠隱藏;見到別人有善,見到別人有德,我們要知道讚揚。這種功德之大,實在不是平常人能夠想像得到,為什麼?影響太大。
【不可口是心非。】
這也是講存心。
【翦礙道之荊榛,除當途之瓦石。】
這是表面上看起來事相上的。凡是於眾生不利的,我們能夠把它革除,常常存這個心,這就是真心。「修路造橋」便利人的往來,便利於交通,這也是講形式。我們把意思衍生來講,古聖先賢的大道到今天不通,這條路被破壞。譬如我剛才所說的文言文,現在大家不重視,顧其他的,這就是這條路有障礙。幾千年的大道都是由於這條道路的交通暢流而沒有阻塞,我們才得到這個利益,才成為親身受惠者,我們怎麼能把這個道路到我們這裡就把它斷絕,使後人得不到利益?所以我們要把這條道路修復,那就是提倡文言文,提倡孝道,提倡尊師重道,這是古往今來的大道、橋梁。所以我們看到道路、看到橋梁要想到聖道。我們的道統,我們的法統,必須要修復。要拓展法統、道統的大道,讓一切眾生各個都能夠受惠,這才是無量無邊的功德。
【垂訓以格人非。】
像周安士將《文昌帝君陰騭文》詳細的加以註解,發明其義理,規過勸善,雖然是註解,也是『垂訓以格人非』,這是屬於教學,法布施。
【捐資以成人美。】
這個範圍非常廣泛。凡是於社會大眾有利益的善事、好事,我們要盡心盡力幫助、成就。
【作事須循天理。】
舉心動念本著天理良心,這樣才能夠避免過失,才能夠免除惡報,我們積功修德不可以不在這個地方留意。
【出言要順人心。】
古人常說「口為禍福之門」,言語是一門很大的學問,禍福的樞機在於此。個人的禍福是小事,社會國家天下人的禍福是大事。譬如國際上的外交,負責交涉的,言語不能不謹慎。善的言語會給世界帶來和平,不善的言語會給世界帶來戰爭,帶來禍亂。由此可知,孔老夫子在教學的四科裡面,德行為首,四肢就是言語,可見他老人家對於言語是多麼重視!正是因為他深深的明瞭言語是一個人、是一家、是一國,乃至於天下人,禍福之門,所以教我們從小就養成對於言語謹慎,學習如何去應對,修學這一門學問。下面兩句:
【見先哲於羹牆。】
這是從果報上說的。正因為心地純善,與古聖先賢心心相應,相應之極就有這個事相的發生。
【慎獨知於衾影。】
這一句是講慎獨的功夫做到了極致。不要以為自己一個人在私人的房間裡,別人都看不到,我們的生活、態度就可以放逸、隨便一點,不可以,這個時候也必須如身臨大眾,所謂「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在這種場面之下,我們自然知道檢點,知道謹慎,一舉一動都能夠合乎法度,這是做學問,修身修德的地方,這才能看得到真實的功夫,這種真實的功夫必須要自己認真的檢點、修學。到這個地方,這是將善行感應在乎存心的這些心行做一個簡單的說明。末後一句: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這兩句話出自於佛教,也就是常講的佛教大意。佛教的大意就在「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諸佛菩薩教化一切眾生的綱領就是這三句十二個字,這是佛教教學的宗旨所在,也可以說心行之極致。
末後有四句是本文的總結。第一句是說明神明的保佑,這是普通一般人所希求的,希望有上帝、有神明常常來保佑。真能像前面帝君所垂訓的「眾善奉行,諸惡莫作」,我們一定可以得到神明的護佑。第二句講近報,近報是我們自身現前所能夠得到的、所能夠感受到的。
【近報則在自己。】
這一條諸位可以細細的去看看《了凡四訓》。下面一句說:
【遠報則在兒孫。】
我們看祖先之積德,我們舉個人來講,孔子所積的德,他的子孫世世代代都為人尊敬。為什麼要尊敬他?他的祖先有大德,對我們整個國家民族有無盡無休的恩德,永遠報答不盡的恩德。孔子公的大德,所以他的子孫一直到今天,中外人士沒有不尊敬的,是敬他的祖先,『遠報則在兒孫』。
說到這一點,我們想到今天中國遭遇到空前的大難,根本動搖了,這個根本就是孝親尊師。為了要尊師,必須要先學孝親。如果要提倡孝道,一定要建祠堂,要明祭祀。所以在前兩句,我學人提倡,凡是我們中國人所在之處,我們要團結起來,我們要集合起來,建一個百姓宗祠。一家建一個祠堂,力量很有限,而且也不能團結。凡是中國人都集合起來,建一個共同的祠堂,裡面供奉百姓祖先的牌位提倡孝道,維護我們民族的根本,這個功德也是無量無邊。對上,我們繼承百姓歷代的祖先;對下,億萬代的子孫,我們有了交代。我希望每個中國人都能夠覺悟,敬愛祖先是性德,是真正的至善。近報、遠報功德之殊勝,可以說縱使是諸佛菩薩也說之不盡。
末後一句是總結,顯示出福報是由於積陰功而得來的。所以說:
【百福駢臻,千祥雲集,豈不從陰騭中得來者哉。】
所謂「陰」是不顯露在外面,『陰騭』就是陰德。我們做善事,我們修善行,我們存好心,不必要人知道,不必要人去表揚,不必要人稱讚,而自己不斷的盡心盡力努力去修道,不求果報,果報不可思議;不求功德,功德無量無邊。這是帝君給我們的垂訓,而周安士居士為我們又詳加解釋,這一位大善知識對我們的恩德無以復加,我們要想報答帝君的恩德,報答善知識的恩德,唯一的方法就是依教奉行,為人演說,勸化一切眾生共同的修學,這樣才能夠「上報四恩,下濟三塗」。《陰騭文》大意簡單介紹到此地,謝謝諸位。
文昌帝君說:上天常降禍給貪淫之人,而且報應很快。倘若有人不怕報應,對自己的邪淫行為,依然不加檢點改過,則此人隨時都會遭受災殃的降臨。從前,春秋 時代,有許多君王公侯都因為淫亂的行為,導致敗國亡家。詩經風雅篇中,對邪惡行為者,給予剌譏的評語。性好鬥亂的鵠鳥,常被吉祥的鵲鳥逐離。所以,違逆天 理、貪好淫色的人,乃是戕害了自己的善良本性,削奪了自己的良好名聲。並且,充滿桂香的尊貴之地,及蒼天的降福恩澤,也只有潔身於德、守身如玉的人,才可 能得此福報。至於因為貪淫而污損了自己善良本性和名聲的人,是不可能得到尊貴及天恩的。
這種情形,我曾垂降教示過,奈何許多請書人,依然只知貪圖片刻的歡樂,卻不顧終身的前途。淫害別人,也被別人淫 害,乃至於尋春買樂。如此,一旦遭受慘酷報應時,就後悔莫及了。我在春秋兩季的考場上.,每多臨時削去或賜予某人的功名。凡是原本有功名祿位命運,卻被我 臨時削去,而無法考取的,都是因為該生窺視鄰居的妻女,或貪淫敗德、瑜矩敗節,而造成的結果,以致終生潦倒,一世渾沌。請書人受此報應,對於自己品德不修 的原因,不加以反省改過,反而怨天恨地。要知道,考場上到處都有神明降臨,三場文試中也皮處有鬼。有些考生,雖然才高,文章寫得字字珠璣,非常之好,但卻 突然被燈火燒掉文卷,或無端地被墨汁污損了文韋。
這些考生,都是因曾做了貪淫傷德敗節的專,因而被我主持,臨時削去他們的功名。誰說蒼天無眼,大凡修身良好,祇 有陰德的人,多能考取功名,穿受紫衣官袍。尤其能運中三元的,通常是.具有足以驚動天神的陰德善行。而品德不修,犯淫邪行的人,總是追到名落孫山的結果。 總之,如果能持正守德,不犯邪淫惡行,自然終能獲取功名祿位的。今我特頒新諭,希望大家能知所遵行。
文昌帝君垂示說:我遵奉金闕到酆都地獄,去考定天下因造罪惡種造罪作孽的案件,多的不可勝數種罪惡報應中,以淫 罪的報應最嚴死後在地獄須受五百劫嚴厲刑罰,劫,做五百劫的騾才能投胎應。凡是設計姦污了寡婦、尼僧,玉帝的旨命,在每月的寅卯日,而死墮地獄之人的事 實。發現各,堆積如山。而在天律所定的各酷。凡是玷污未出嫁的閨女者,受完地獄苦,投胎做騾做馬五百做人身,且是做妓女,以償受報敗壞人家的節者,死後受 八百劫地獄苦,受完投胎做羊做豬,供人宰殺八百劫,再投胎做人,而且是做瞎子、啞吧。
凡是做長輩的亂倫淫污了幼輩的子女,或是做幼輩的亂倫淫污了長輩親屬,這種犯了亂倫罪的人,死後受地獄苦一千五 百劫,,受完投胎做蛇做老鼠一千五百劫,然後投胎做人,而且是夭折,不能長壽。又,凡是編著誘人邪淫的書刊、戲劇,破壞許多人的清淨心和節者,這個著書人 或編劇者,死後必須受無間地獄(無窮盡苦地獄)的苦刑,直到他所作的淫書淫,完全消滅盡,而且因看了他的淫書淫劇而犯了淫惡的人,必須這些人的罪報完全受 畢了,這時候,淫書淫劇的作者,才能脫離無間地獄的苦刑,到別處投胎。淫書淫劇對人們的危害,非常深而且多,有許多識字的淑女,看了淫書後,心生慾火,導 致喪失貞節。又有許多年輕子弟,看了淫書淫劇後,慾念難制,或手淫目視,或隨從犯淫,或教或習以男作女的璧童淫行。
凡此種種,因為受了淫書淫劇的影響,而敗亂了貞良節的,多得難以勝數。所以淫書淫劇的作者,死後所受的報應,最 為長久酷烈。可感嘆的是,具有宿世帶來聰明慧根的讀書人,不以七寸之筆,來造福社會,貢獻世間,積福德於自身。反而不能堅守貞節,造下無窮的邪淫罪孽,致 使上天震怒,降下慘烈的淫報,這是讀書人自招禍門,陷自己於冰淵火坑的惡果,真是令人可悲啊!
眾生造了無數的身口意業,茫茫如海。其中以色欲的業障,最為難斷。在擾擾攘攘的紅塵世間中,也只有邪淫是最容易 令人誤犯的過失。許多蓋世的英雄,因此己身喪國。許多聰明的才士,因此敗節墮名。時代演變到了今日,惡風淫行,更加的熾盛。道德幾乎淪亡。不論是低階層的 輕狂少年,或是高階層的知識分子,多耽溺於色情邪淫之中。見了美色,便不斯地注視,念念不已。
其實,這是內心成了外在軀殼的奴隸,理智被情慾所控制。甚至於有些老娼村婦,也打扮妖嬈,故作色態,誘人淫心。 殊不知,凡此一切邪淫的行為,都是天地所難容的。凡是毀壞他人的節,玷污了別人聲名的,有的是自己的妻女受同樣的報應償債,有的子孫受報應,因而斷子絕 嗣。並且本身原有富裕命的,將成了窮苦貧困命。原有貴命當官的,也將變成潦倒一生。更有因為邪淫貪色,而導致生受囚獄罪刑之苦、流離失所之難,死墮地獄、 餓鬼、畜牲中受罪報的苦難。因此,普勸一切青年男女,要發心覺悟,破除包皮的業障。要知道芙蓉白面,只不過是帶肉的骷髏。美貌紅妝,也只不過是裝滿糞尿的 外衣。縱使面對如花似玉的美貌之人,也要存著像對待自己親生的母親、姊妹的心一般,來敬重對方。
凡是還不曾犯了邪淫過失的人,一定要時時警惕自己,避免失足。凡是曾經犯了邪淫罪惡的人,一定要痛下決心,早日回頭。更所扮每一個人都能彼此勘化開導,讓迷失的人,能重新找回自己。讓每一個人都能長保清德節。
【文昌帝君陰騭文略說】
淨空法師
對於天地鬼神,今天特別講文昌帝君。我們供養文昌帝君,應當要學習文昌帝君。換言之,文昌帝君的《陰騭文》不可不讀,不可不明,不可不遵照奉行。如果我們熟讀,深解其義,努力奉行,必得神明的佑助,有求必應。能夠不為個人名利,如理如法去求,發願犧牲奉獻自己,為眾生、為社會、為人群工作,才能得神明的佑助,得諸佛菩薩的關照,這就是佛門中講的加持保佑。
一、救人之難。濟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我們要學文昌帝君的存心,他存的是什麼心?是「救人之難、濟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廣行陰騭、上格蒼穹。」我們是不是這樣做?有沒有存這樣的心?眾生有難,特別是現代社會,全世界任何一個地區都有災難。災難是怎麼形成?迷信形成的。迷信從那裡來?從自私自利而來。人的起心動念都為自己,為自己的名聞利養,這是迷,於是所作所為都是損人利己。而事實的真相是「損人決不利己」;要想利己,一定要利人。「利他」才是真正的「利己」,這是真理!現在幾人懂這個道理?幾人知道這個事實真相?平民為自己的身家做損人的事;乃至於國家主政的人,為了自己國家的利益,往往做出損害其他國家利益的事。這都是出於自私自利,想法、看法、做法都錯,於是災難就來了。
災難已非常明顯形成,有識之士時刻在提醒大眾。譬如科學家提出警告,如果今天環保還繼續做不好的話,五十年後地球就不適合人類生存。因為今天地球上空大氣光化的污染,已快達飽和點;如果達到飽和,上空不能負荷,污染必定降落地面。它所飄落的地區,不但動物不能生存,連植物都不能生長,這種災難比原子彈還可怕。原子戰爭人還能控制,這種光化污染,將來落在地面是沒法抗拒的;唯一的方法就是改善現在污染的環境。污染從那裡來?從飛機、汽車、工廠排出來的廢氣,但現在非但不可能將這些全部停止,甚且還在不斷增加中,這怎麼得了!這個事實科學家充分理解,但也無可奈何。災難眼看就要降臨,這是人類的浩劫。空前的浩劫是人為的,就是破壞地球自然的生態而產生。所以,科技帶來的方便,我們付出的代價太大了,真是得不償失。
中國人有沒有科技能力,有沒有科技智慧?有!在歷史上,東漢中國人已經做滑翔的飛行。在《三國誌》裡諸葛亮造木牛、流馬,那是機械化的運輸,就懂得利用機械的動力。但他們有智慧、有遠見,知道科技發達會帶來人類大災難,所以他們死後把這些技術全毀滅,不留給後世。這是中國古聖先賢有技能、有智慧、有慈悲心,對歷史負責。外國人有聰明智慧,但他們沒想的這麼遠,沒想到以後科技產生的副作用,會對整個人類帶來廣大的災難,這是大家見到的。
還有一點大家疏忽的,是人心的污染絕不亞於自然生態污染。人心的污染是什麼?貪瞋癡。佛稱它「三毒」。儒家的教學與佛法的教學,總是教人「看破、放下」,將三毒煩惱降低,使它的成長緩慢。智慧高的人,不但防止貪瞋癡三毒的成長,且把三毒消滅,轉三毒為三慧,把三毒煩惱轉變成高度的智慧,這才真正達到佛法教學的目標。現在我們也將這個教學疏忽,因此貪瞋癡不斷增長,加速度的增長,普遍到全世界每個國家地區。內有三毒,外有污染,這個災難還得了!幾人真正覺悟,發大悲心「救人之難」?
「救人之難」要從自己本身做起。大家都搞貪瞋癡,我把貪瞋癡徹底放下;大家都追個人的名聞利養,我要把名聞利養捨棄。不但要用言語、文字來宣揚,自己還要做榜樣給人看。為何不走生路,偏偏走死路?所以,今天「救人之難、濟人之急」的意義比過去更深廣,要有更高的智慧、更好的技術,才能積極救危,這是文昌帝君的存心。特別是「容人之過」,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只要能改過自新,我們就應當容納他,幫助他。
二、廣行陰騭。上格蒼穹:「陰騭」就是我們做一切好事不必讓人知道,不需要讓社會大眾表揚,一表揚所做的功德就報銷了。做種種好事不讓人知道,這就是「陰德」,又叫「陰功」。現代人做一點好事巴不得社會大眾都知道、都來表揚他;做壞事又怕人知道,所以他的罪惡就累積在那裡。善的因很快就報掉,惡的因永遠潛伏在那裡,將來惡報不堪設想。佛菩薩教我們做好事不要讓人知道;所做的壞事、惡事,趕快希望人家都知道,這叫「發露懺悔」。你的惡行大家知道了,都責備你,這一責備就報掉。所以,希望我們的惡業趕快報掉,善業累積在那裡,往後的善報就厚,這才是真正聰明人的作法。
三、印造經文。創修寺院:文昌帝君教導我們的這些話,全文不超過六百字,真有心要學、要效法的,應當將它背熟,應當字字句句去研究,深解義趣,努力奉行。裡面有二句,我特別提醒諸位:「印造經文,創修寺院。」大家讀這二句,千萬不要以為是提倡迷信,我們要懂得它現代的意義。「印造經文」,經文都是勸善,都是幫助一切眾生開悟的,應當要大力流通。「寺院」是講學修持的處所,絕對不是提倡迷信。現在寺院裡做的是什麼,我們不必去理會。我們要懂得寺院是推行佛陀教育的場所,若裡面經常講經、研究討論,研究如何將佛的教誨,落實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工作裡;處事待人接物都不違背覺正淨的方向、原則,這個寺院就是真實的道場。
四、點夜燈以照人行。造河船以濟人渡:文裡有「點夜燈以照人行」,這是在古時候;現在晚上燈火通明,我們應當怎麼做?應當體會它甚深的意義。燈是表智慧,眾生在迷暗當中,我們要幫助他們破迷開悟,這就是「點夜點以照人行」。
「造河船以濟人渡」,從前交通不便,遇到河一定要用渡船渡過去,現在交通便捷,也不需要了。我們現在一定要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就是造渡船。佛講經說法,就好比是渡船,從生死岸到涅槃岸;從六道輪迴岸度到西方極樂世界岸。由此可知,「渡船」就是講經說法。今天電視廣播、國際網路就是「渡船」。我們利用這個好工具,將佛法、善法、破迷開悟之法,推薦給廣大的社會群眾,使他們看到、讀到,都能覺悟過來,就是達到彼岸。
五、勿因私讎。使人兄弟不和。勿因小利。使人父子不睦:後面有一些重要的開示,要特別記住。「勿因私讎,使人兄弟不和;勿因小利,使人父子不睦。」這兩句話廣泛的說,是決不可因個人利益而破壞團體,使團體不和;不能因我小團體的利益,破壞大社會整體的和睦,那就造極重的罪業。善人,我們一定要親近;惡人,我們一定要敬而遠之。「遠」不是說迴避他、不理他,是不能學他;「親近」是要效法他,這樣才能成就自己的德行道業,才能真正如佛所說的「有求必應」。所以,「有求必應」不是句空話,它有很深的道理,有很善巧的方法。我們明白這些道理,懂得這些善巧方法,如理如法的修學,才能真正得到有求必應。求富貴得富貴;求功名得功名;求兒女得兒女;求長壽得長壽;乃至於求作佛、作菩薩,都能得到,沒有得不到的。
【結語】
現前社會大眾,特別是中年以上的人,都非常注重健康長壽,都希望自己能夠減緩衰老。能不能做到?都做得到!命裡沒有的也能做到。袁了凡先生,算命的算他壽命只有五十多歲,他並沒求長壽,但是他積功累德、斷惡修善,他的壽命自然延長。希求中最困難的求壽命都能得到,何況其他。其他的比起壽命來看是小利;最大的利益都能求得,何況這些小利益?
功名富貴屬小利,沒有一樣求不到。怎樣求?我今天介紹諸位,一定要細心研讀《了凡四訓》、《安士全書》、《感應篇彙編》。這三本書是印光大師一生極力提倡的。在台灣也很流行,很容易找到。佛陀教育基金會、景美華藏圖書館以及其他佛教的團體,都有流通贈送。諸位有需要可寫信到這些地方,相信他們都會滿足大家的願望。所以,求佛求神也並不是完全迷信,這裡面有很深的道理。你明理、如理如法就不是迷信,是正信。假如你昧理不如法,那是迷信。迷信是不能滿願的,一定要遵循諸佛菩薩、古聖先賢的教誨,契入這個境界。
現在學佛的人很多,真正契入的不多,原因在於有障礙,就是佛法常講的「業障」。因此雖經歷長時間修學,依舊不得其門而入。障礙是什麼?簡單的說,就是自私自利,佛法講的「我執」、「煩惱障」,這些使我們不能入境界,得不到真實的功德利益。只要把障礙除掉,就有求必應。換言之,我們必須把觀念轉過來,從前起心動念都是為我,自私自利;從今而後,起心動念為社會、大眾、一切眾生,念頭就轉過來。念頭一轉,業障就消除;消除業障,自然就生智慧。有智慧才能解決一切問題,才能真正達到有求必應。
希望諸位同修遵循印光大師的教誨,認真讀誦研究實行這三本書;然後你拜佛、拜菩薩、拜神,絕對是「有求必應」。
文昌帝君陰騭文大意
《陰騭文》大意
各位同修,今天我們有這樣一個殊勝的因緣來一同研究《文昌帝君陰騭文》。因為我們受時間上的限制,只能將《陰騭文》做一個簡略的介紹。這一篇文章流傳是相當的長久,自古以來註解也非常多,其中以周夢顏居士的《廣義節錄》最為詳細,這也是為社會大眾所喜愛的一部好書。這部書在清朝的時候收編在《安士全書》之中,它的分量占全書的二分之一,歷代的祖師、善知識對這本書都是讚歎不已。印光大師說「文昌帝君,於宿世中,心敦五常,躬奉三教。自行化他,惟欲止於至善。功高德著,著這篇文章垂訓後人,文章雖然不長,妙義無盡。周安士以他的妙悟取之、註之。理本於真心,詞得其精要,徵引的事實非常廣泛,闡揚義旨,垂訓受訓,悉皆釋然,誠然是悲心無際,慈願無窮,堪稱為善書裡面第一奇書。與尋常的善書相比,不可同日而語」,大師對於本書的讚歎,由這幾句話我們可以看得出來。
這一本書,我們依照弘化社所採的版本,在臺灣曾經數度的翻印,依照這個版本,一共是七十八段,七十八句。註解一共有二百四十八頁,引徵三教的典籍一共有一百二十六種,換句話說,我們讀了周安士這部註解也就是讀了一百二十六種善書。現在我們要將這本書的大意在此地做個簡單的介紹。從文裡面第一句,文昌帝君一開口就告訴我們:
【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
這句話非常重要,也可以說是本文垂訓的張本。帝君有一十七世,當然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十七世,既有一十七世,便有一十七劫,過去如是,未來亦然,這句話就是告訴我們確實有三世,這個觀念非常重要。知道我們有三世,我們的想法、看法當然就不相同了,因為我們要顧慮到這一生的幸福,同時更重要的,我們要想到未來的幸福,於是我們的著眼點一定看得既深且遠,這才是一個真正聰明智慧的人。為什麼世人眼光短淺?就是因為不知道有三世,以為人死如燈滅,死了一切都完了,所以在生的時候,一切的行為毫無忌憚。如果知道有三世,並不是死了一切就完了,那我們的言行必定要顧慮到後世、將來的果報,並不是只限於這一生、這一世短短的數十寒暑而已。所以我們要特別重視帝君第一句話。
其次有六句是教人必須要行仁義,廣積陰功。這六句雖然說他自己在這一十七世當中所修的功德,這些是屬於帝君的身教。他示現在世間,讀書讀得很好,有智慧、有慈悲心、有才藝,示現服務於社會、國家,都能夠盡忠職守,為國家社會造福,這是給我們做的榜樣,而後他的言教我們才能夠信奉,才能夠依教奉行。第八、九兩句是以身作證來勸我們要善學,所謂:
【人能如我存心,天必錫汝以福。】
這是帝君推己及人。如果我們每個人的存心都能像帝君一樣,我們的果報當然是殊勝的、美滿的、幸福的。這種道理,在前面我們曾經講過《了凡四訓》與《感應篇》的大意,本文的宗旨與義趣與《了凡四訓》、《感應篇》是一貫的,是同類的。從第十句以後,這是對於一切眾生的垂訓,所以帝君說:
【於是訓於人曰。】
接著下面有四句。這五句是引徵古人來做一個證明,證明修善得福報是絲毫不爽的,所謂感應道交。我們如果要想得到這種殊勝的果報,當然就要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才能夠有這樣殊勝的收穫。第十五句是說明福德的基本在於心田,所以說:
【欲廣福田,須憑心地。】
我們知道佛陀教育的宗旨是教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得樂是佛陀教育裡面終極的目標。樂是果,怎樣才能夠得到?當然要曉得修因。樂的因是什麼?樂的因是安,如果我們身心不安,當然我們就得不到樂。安是從什麼地方得來的?安是從平等心裡面得來的,我們能夠以慈眼平等的看一切眾生,我們就能得到安,平安之後才有真正樂的果報。平是從哪裡得來的?平是從公得來的,所以我們常講公平,能夠做到一切公開就可以得到平等。公開從哪裡來的?公開是從義務當中來的,我們生活在世間對於一切眾生必須要盡義務,不要有求報酬的心理。我們盡心盡力能夠服務社會,服務一切眾生,為社會造福,為眾生造福,這是我們應盡的義務,自然就能夠做到公開。義是從哪裡來的?義是從信當中來,所以八德裡面說「信義和平」,和可以得到平,公能夠得到平。
守信是做人的基本條件,如果我們不守信,諸位想想,我們在社會上還能夠立足嗎?唯有能守信,一切眾生能夠信服你,這樣還有什麼事情辦不通?還有什麼事情辦不好?所以守信非常重要。信從什麼地方來?從忠來的,也就是說我們對人對事要忠心、要負責任。忠從什麼地方來的?忠從孝親尊師之中來的,這兩條是我們修心的大根大本。換句話說,大乘佛法裡面講到世出世間法最圓滿、最究竟的處所,無非是將孝親尊師做到究竟圓滿,止於至善而已。在修學過程當中,這就稱之為菩薩,功德圓滿之時就稱作如來。可見孝親尊師是我們本性當中的良知良能,稱性的功德。這一句也是重心的所在。向下帝君開導我們,造福是在行門上,所謂:
【行時時之方便,作種種之陰功。】
這是行門的綱領和準則,這一句是總說。我們從佛陀的教義上來看,佛教可以用三大綱領完全包括了,第一個綱領是智慧,第二個綱領是慈悲,第三個綱領就是方便,所以一般常講佛教是以「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慈悲、方便的根本就是智慧,換句話說,我們從慈悲、方便裡面求智慧,從智慧裡面去顯示圓滿的慈悲與方便。所以佛法的本體是智慧,佛法的相貌是慈悲,佛法的作用就是無量的方便法門。將智慧的理,慈悲的相與作用,充遍在世出世間一切法裡面,教一切眾生各個都成就智慧,各個都顯露出慈悲,彼此互相的敬重,互相的協助,才能夠達到和平安樂的世界,給予一切眾生帶來真正的自由、平等、幸福,這是佛陀的教義。佛陀的教學方法當然也是屬於無量方便法門,很可惜的,這樣美好、圓滿的教學理論與方法為現前一些無知之士所忽略,因此佛陀的教義不能夠普遍傳播,不能夠叫大眾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這實在是很遺憾的事情,也是非常可惜的事情。
從第十七句以後,這是別說,就是分別的來說明。先說眾善奉行,也就是教我們怎樣去修善。第十七句到第二十句:
【利物利人,修善修福。正直代天行化,慈祥為國救民。】
這四句是說明悲願是為道為學的大根大本。我們為什麼要修道?為什麼要求學?就是為了這個悲心,不忍心見到一切眾生在受苦受難,念念之中,我們要去救護一切眾生,拔除他的苦難,帶給他幸福、自由、安樂,正是為了這樁事情我們才求學、才修道。後面四句:
【忠主孝親,敬兄信友。】
這四句是說明孝敬為積福之本,也就是說孝親與敬長是我們福報基礎的根本,我們要想修福,要想獲得真正的幸福,基礎在這裡。第二十五到第二十八有四句:
【或奉真朝斗,或拜佛念經。報答四恩,廣行三教。】
這四句是說明三教是積福的增上緣,就是福德的根基所不可以缺少的輔助條件,沒有這個條件,我們要想培福德的根基就無從著手。三教是指佛教、儒教、道教,這在我們中國流行有一、二千年之久,對於中國文化、思想,以及國民的生活,確實有深厚的影響。
三教的宗趣雖然不同,但是就淺近的目標來講,都是令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都是以此為依歸。當然破迷的程度,三教各有淺深不同,因此在得樂的果報上也有大小的差別。這一段裡面我們特別要注意到的是後兩句,『報答四恩』,佛教裡面迴向偈裡頭常常讀到「上報四重恩」,這個四重,第一是父母之恩;第二是老師之恩,佛的恩德包括在老師這一條裡面,因為佛是我們的本師;第三是國家之恩,在從前講是國君之恩;第四是眾生之恩,因為我們人,是一個團體,是有社會組織生活方式的有情眾生,我們不能夠脫離社會,不能夠脫離大眾而單獨生存,因此一切眾生,一切人於我們都有恩德,所以我們必須念念之中要想到報一切眾生之恩。基於報恩的深心切願才能夠真正做到『廣行三教』。「行」,一個是自行,依照三教的內容、方法來修正我們自己的行為;另外一種,我們以三教的理論、方法勸化一切眾生,都能夠悟明這個道理,都能夠奉行賢聖的教育,成就自己、成就一切大眾,所以說這四句是積福之增上緣。
後面有九句說明造福的修法,如果我們以佛法來說,佛法講布施,布施裡面有三類,所謂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這九句是屬於財布施以及無畏布施。經上說:
【濟急如濟涸轍之魚,救危如救密羅之雀。】
這一句是說明救護一切眾生是多麼的迫急和刻不容緩。我們要盡心盡力去做,力量縱然達不到,我們心達到了,這就具足無量的功德。
【矜孤恤寡,敬老憐貧。】
這兩句是說對於孤兒,我們要像對待自己子女一樣去關懷他、照顧他、教育他;對於鰥寡孤獨之人,這些人是在眾人之中遭遇了不幸,值得我們同情、憐憫,我們必須要以真心去關懷、照顧他。為什麼要這樣做?這麼做並不是對於某一個人的惠施,某一個人當中所結的恩德,如果這樣看法,這個意義就太小了。必須要明瞭這種做法是為了社會的幸福、國家的安寧,是為了維護一切眾生幸福的根本,是維護我們的道統,是護持我們的法統,我們才這樣做。換句話說,這種行持是有識之士分內之事,是本乎天理,順乎大道,自然的行為。老年人我們要尊敬,這就是以身作則,做一個榜樣給年輕人看,給後一代看,教他知道敬長尊賢,這是屬於身教。而教學的對象是一切眾生,所以我們個人這種行為的表現,要知道對於天下國家,對於億萬代的後世,是有深切影響的,所以他獲得的福報之殊勝、莊嚴也是不可思議。人能夠明白這個道理,他怎能不認真的斷惡修善而奉行賢聖的大道?這才知道我們這樣的做法才是真正的為自己、為家庭、為社會、為國家修無盡之福,積無盡之功,這是人生一大樂事,這是至真、至善、至理。
這九句裡面,在三種布施裡面屬於財物的布施、無畏的布施。所謂無畏布施就是叫眾生在心理上、在生理上能夠離開苦難而得到安穩,凡是在這方面幫助別人、使別人得到身心安定,這就屬於無畏布施。在《安士全書》裡面,這一段是屬於上卷的大意。下一卷一開頭前面兩句還是接著這一段的意思,三種布施裡面的法布施,就是第三十八、三十九兩句:
【印造經文,創修寺院。】
這兩句看起來很平常,我們在此地必須要加以說明。『印造經文』在今天來講屬於文化事業。經文、聖賢書是善書當中的善書,我們希望每個人都能夠親近善友,都能夠承事聖賢,這樣子久而久之,不知不覺之中,為聖賢的心行所薰習,在不知不覺當中自己就成了聖賢,這種教化之功是不可思議的,因此印造經文的功德是無量無邊。這裡面雖然是講財布施,實際上法布施的意義比財布施要重得多。佛在大乘經論裡面常常作布施功德的校量,作為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是指的財布施,都比不上經文裡面四句偈布施的功德,為什麼?大千世界的七寶只能夠解除我們生活上的困苦,不能使我們開智慧,不能使我們了生死、出三界。而經典的布施是屬於智慧的布施,是屬於覺悟方法的布施,所以我們對於聖人的垂訓、經典、善書,真正有益於世道人心的典籍,我們要盡心盡力的去翻印、贈送,有多少力量盡多少力量,這樣功德就圓滿了。
千萬不要以為做這種事情必須要自己有財富、有福報,當然有財富、有福報做起來比常人要方便,可是貧賤之人不是不能做,一樣可以做得到,而且功德一樣是圓滿。有千萬財產的人,每年布施個幾萬塊錢印送經書、善書,這是很值得讚歎的。貧窮的人沒有財富,能夠盡心盡力印善書、好書送人,這個功德比大富人家的功德還要來得圓滿。何以?大富人家所做的功德,在他整個收入裡面不過是佔數百分之一、千分之一而已,甚至於萬分之一,而貧賤之人所做的這個功德,幾乎佔他自己收入的二分之一,甚至於三分之二,所以這種功德實在是非常殊勝,諸佛菩薩、護法善神沒有不讚歎、不護持的。這些理,這些事,我們都必須要認識清楚。
不是說我自己寫的書希望多多的流通,必須要想一想自己寫的書對社會的貢獻,對一切眾生勸化的力量,能不能比古人更圓滿、更有效果?因此我們要把心擺平才能夠大公無私。我們為一切眾生造福,無論是什麼人,他的著作、言論確實有益於一切眾生,比我自己還要圓滿、還要殊勝,我就必須要把自己的捨棄掉,全心全力來弘揚他的著作,這樣才給一切眾生帶來真正的幸福。不要分自己、分他人,有了自與他這個界限,這就是諸惡的根源;能夠泯人我、利自他,無量的功德、善行才能夠確立。
第二句講『創修寺院』。寺院稱之為道場,我們要想一想它有沒有「道」?有道才能算是個道場,如果沒有道,那不能算是一個道場。在此地我們必須要把寺院的本來面目做一個簡略的介紹,然後才曉得創修寺院的意義與功德。
寺院是古代帝王辦事的機構,中國以往行政組織裡面,凡是直屬於帝王的辦事機構都稱之為「寺」,凡是屬於首相下面辦事的機構稱之為「部」,所以寺院本來是辦事機構的名稱。寺的長官叫做「卿」,帝王之下有九個辦事機關,首長叫「卿」,所謂「九卿」。佛教傳到中國來之後,是中國帝王派使節聘請過來的。本來出家人的生活制度是日中一食、樹下一宿,過一種托缽的生活,這種生活方式在印度是通行的,但是在中國不適宜,何況是帝王的貴賓,怎麼能夠叫他沿門托缽?怎麼能夠叫他在露天的樹下一宿?這在中國人看起來,待人家太刻薄了,沒有禮貌。所以迎請到中國來,最初由鴻臚寺接待,鴻臚寺相當於現在的外交部。那時候外交權是在帝王的手上,而不是在首相的手上。外交部的賓館接待當然是臨時的,不能長久。以後佛法逐漸在中國長期的發展,需要永久的機構,這才在九寺之外再建一座寺。
最初第一座寺是在洛陽,也是首都之所在處,叫什麼名字?中國人心厚道,佛法到中國來,法師我們請來了,佛像、經典在那個時候運輸相當不容易,馱載到中國來的這些經書、佛像是白馬,所以白馬有馱載之功,我們不能把牠忘了,所以第一座寺的名稱就叫做「白馬寺」,是中國佛教有寺院之始。
寺院做些什麼事情?在當年第一個是做譯經的事業,正如同我們現在的國立編譯館一樣。除了譯經之外,再就是講學,把經典裡面的道理詳細的講演、研究、討論,建立寺院的學風。佛法並不止於理論,它講求實踐,特別重視理論與生活之相應,也就是今天講的,理論與生活要能夠結合。理論就是生活,生活就是理論,理事圓融、理事無礙,這是佛教教育終極的目標。所以它非常重視行門上的修持,這就是所謂的道風。由此可知,寺院的精神本來是傳道、弘道、修道的場所,所以稱之為道場,可是寺院流傳到今天徒具外表的軀殼,內容、精神幾乎完全變質。
今天我們在一般寺院裡面所看到的,第一類是經懺佛事超度死人,給社會造成一個很不良的印象,認為佛教是專門對付死人的,被說之為社會的寄生蟲。其次,所謂是香火道場。第三,隨著現代科學的發達,經濟生活的繁榮,逐漸走向觀光的道路,換句話說,是供給大眾休閒遊樂的場所,觀光道場。這是寺院流傳到今天的末路,也是衰敗滅亡的現象。因此,過去方東美先生常常跟我談到這個問題,他非常的憤慨,非常的悲切,說佛教對於國家,對於社會,對於整個世界,是具有最了不起貢獻的學派,沒有想到今天竟然走到了窮途末路,這是整個人類的不幸。所以他老人家一生在佛學上極力的提倡,自己以大半生的時間鑽研經典,同時他告訴我:佛法一定要復興,唯有復興大乘佛法,人類才能夠有真正和平安樂的生活。
要怎樣才能夠達到佛教的復興?他認為必須要恢復到隋唐以前寺院的精神、叢林的制度。過去叢林的寺院等於像現在的大學、學院一樣,寺院彷彿是一個學院,叢林正如同是大學。每個寺院,每個叢林,都有它獨特的學風與道風,為當時及後世人所景仰。如果不能夠恢復寺院的精神,學風與道風,那麼這種寺院,像現在的觀光、香火、經懺,其目的究竟在哪裡?如果說是眼前的名與利,把它當作生意買賣來做,所謂是開佛店,賺取那些愚婦愚夫之錢財,這又於心何忍?這樣的寺院要創建,諸位想想有什麼功德?有什麼好處?還值得文昌帝君來提倡嗎?那是多餘的。所以我們要了解寺院具有優良的傳統,它有獨特的道風與學風,能夠修正我們一般大眾錯誤的觀念與行為,它的宗旨是以大聖大賢的智慧、慈悲、方便來從事教化眾生的事業。所以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既是教育,教育的對象是不分種族、不分貴賤、不分國籍,凡是有情眾生,在佛陀教育之下都是一律平等的接受佛陀智慧的教育、慈悲的教育,這樣才能夠達到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的教學目標。
所以這兩句是屬於法布施,其功德真正是無量無邊。當然「創建寺院」比前面「印造經文」要艱難得多。拿我們現在社會上經濟來說,我們有幾千塊錢,一、二萬塊錢,就可以印送一、二種的經書給別人,如果建一座寺院,在目前來說,至少要在數百萬之上,當然不是一個人的力量能夠做得到的。可是最重要的,我們建造寺院的目的何在?如果是為觀光、為香火的收入,為個人的名聞利養,那就大可不必。如果是為了傳道、弘道、修道,我們就應當去做。沒有這個力量,沒有這個福分,大的寺院不能建,可以建小茅蓬,三、五個志同道合的人,真正能夠在一起進修,只要精進不退,忍辱有恆,必定會給社會帶來深遠的影響,這就是復興大乘佛教的一個開端,值得我們去做,如果我們有更大的力量當然更好。
佛陀的教育,在釋迦牟尼佛當時,以及歷代主持這個教育,推廣這個教育的,幾乎都是政府、國家的事情,私人的力量確實是有限,所以佛陀在世,將護持佛法的責任委託給這些國王、大臣。這個教育對於國家、對於老百姓,如果不是真正的幸福、美滿的教育,我們想想,古今中外這些帝王大臣怎麼能夠樂意的去接受?他之所以樂意去接受,是這個教育制度實在太好,真可說人間天上再也找不到這樣美滿的教育制度,這樣美好的教學方法。我們懂這個道理,徹底明瞭,真正的悟到,從哪裡做起?從我們本身做起。
我們求解,求正確而沒有錯誤的理解,這是我們的學風。我們要實踐,將佛陀的教訓,經典裡面的理論、原則,在日常生活當中,待人接物之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之中,將它實踐,使我們整個身心生活在真理裡面,真理變成我們的生活,我們的生活就是真理的顯相,所謂理事一如、理事不二,這種教育的功能才圓滿的達成。所以創建寺院正如同今天辦學校一樣,只要有毅力、有決心,有這個願望,經上常說有願必成,哪有不成功的道理?
中國過去有一人,武訓,大家都曉得,他是乞丐的身分,貧賤到了極處,他有抱負、有弘願,每天在外面求乞得來的那一點點錢,積少成多,積了幾十年相當可觀,他辦了十幾所學校。以一個不認識字的人,又沒有生產能力的人,靠著乞食來維生,成就這樣的壯舉,真正是了不起。我們今天比起武訓都要強得多,他能做得到,我們為什麼做不到?不是我們做不到,而是我們不肯做,我們沒有這個抱負,沒有這個眼光,所以我們一生空過了。人家以乞丐的身分而至聖賢的果位,這是我們的模範,是我們的典型。人能至,我也要能至。所以這是創建寺院的意義、功德之所在,是為社會大眾培養傳道、弘法的人才,是一個養成天人師範的所在,所以它的功德殊勝真正是不可思議,這一點我們要明瞭。
向下有八句,第四十句到四十七句,說明隨緣積福的種種方法。佛門裡面常說「隨緣消舊業,慎莫造新殃」。普賢菩薩在十大願王裡面,十大願王就是《華嚴經》修學的十大綱領,裡面有一條開示「隨喜功德,恆順眾生」,這八句就是隨喜功德。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要曉得這個修法,時時刻刻把握住積功累德修善的機會,不要把它輕易的錯過。到這個地方,這是講眾善奉行的一段講完了。
接著底下這一段是說諸惡莫作,像這些我們在《感應篇》、《了凡四訓》裡面都看到很多例子,《文昌帝君陰騭文》裡面戒惕我們諸惡莫作的一共有十四句,舉出十四個例子。並不是說只有這十四種是惡事,我們不可以這樣做,必求要禁戒。讀書貴在觸類旁通,舉一隅要以三隅反,聞一而知十,凡是不順乎天理、人情、國法的事情,我們都不可以去做,所以做事的大原則是要順乎天理、合乎人情。國法也是依天理、人情而制定的,所以我們常講合情、合理、合法。凡是不合情、不合理、不合法的,利己而不利人的事情,都叫做惡事,都不可以去做。
這個地方說的四句是惡行裡面比較顯著、昭彰,是一切眾生比較容易犯的過失,舉幾個例子來講而已。第一,不要登山網禽鳥,就是不要去打獵。打獵傷害眾生生命,拆散眾生美滿幸福的家庭,這不是善事。第二,不要去打魚。第三,不要宰耕牛。這三種都是屬於殺生,佛教的戒律第一條就是教我們不殺生。其次教我們不要棄字紙,惜字。這一條在現在有許多人想不通這個道理,實際上關係很大。
因為文字是傳持聖教的工具,這些年當中我極力提倡文言文的學習,我深深的體會到文言文是我們中國古聖先賢了不起的發明。我們有五千年的文化、傳統和學術思想,能夠一代一代的傳授而沒有錯誤,這種功德都要歸諸文言文的發明,因為我們古代的祖先早就想到言語是會隨著時代、地域變遷。古人的言語跟我們現在的言語不相同,由於言語上的隔閡,意義的傳達一定會遭遇到嚴重的困難,於是才發明文言文。將文字與言語分開,言語會變而文字不變,換句話說,只要把意思用文字記錄下來,縱然傳到以後幾千年、幾萬年,依然是毫不遜色,沒有差異的,這樣一來,今人只要運用文言文的工具就如同與古人面對面交談一樣,這實在是了不起的偉大發明。我們要懂得古聖先賢的苦心,他們深思遠慮為千年萬世的子孫們著想,把他們的智慧、學問與人生的體驗,一代一代的傳授下來,所以我們對於文字要珍惜、要看重。惜字紙的用意就是教我們懂得重道,尊崇文言文,用意在這個地方,這個意思懂得了,我們對於古人所講的勿棄字紙這個說法就不會覺得奇怪,而且也認為是理所當然,我們在生活行為當中不知不覺的自己也就這樣做了,給年輕人、給後一代啟開一個很好的榜樣。
其餘十條都很容易懂,譬如不可以謀奪別人的財產,不可以嫉妒別人的才能,不可以淫辱人之妻女,不要教別人爭訟,不要破壞人的名利,不要破壞人的婚姻;不要以個人的私仇,叫人家一家兄弟不和;不要因為小的便宜,破壞別人美滿幸福的家庭;不可以仗著自己有權有勢,或者有財富,而侮辱一些善良的人;不可以欺負貧困的人。像這些事在這個社會上往往有之,我們應當要知道戒除。這是諸惡莫作的一段。
下面第四大段是說明一切善行的感應全在存心。可以說前面所講的善是事修上的,我們日常生活行為上的。下面一共有十三句是從存心上來說的。第一句說:
【善人則親近之,助德行於身心;惡人則遠避之,杜災殃於眉睫。】
這一句是我們最初入手的初方便,也是修心的第一個增上緣。我們古人所講「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就是說這個道理。因此我們交友必須要謹慎,要選擇賢人,選擇有德行的人,選擇好人,我們親近他,跟他交往,這樣時間久了,不知不覺我們一定受他善德的薰習,不知不覺也就與善人為鄰,與道德親厚了。其次有九句是說明我們平素之存心。第一:
【常須隱惡揚善。】
我們要存這個心。見到別人有過,見到別人有惡,我們要能夠隱藏;見到別人有善,見到別人有德,我們要知道讚揚。這種功德之大,實在不是平常人能夠想像得到,為什麼?影響太大。
【不可口是心非。】
這也是講存心。
【翦礙道之荊榛,除當途之瓦石。】
這是表面上看起來事相上的。凡是於眾生不利的,我們能夠把它革除,常常存這個心,這就是真心。「修路造橋」便利人的往來,便利於交通,這也是講形式。我們把意思衍生來講,古聖先賢的大道到今天不通,這條路被破壞。譬如我剛才所說的文言文,現在大家不重視,顧其他的,這就是這條路有障礙。幾千年的大道都是由於這條道路的交通暢流而沒有阻塞,我們才得到這個利益,才成為親身受惠者,我們怎麼能把這個道路到我們這裡就把它斷絕,使後人得不到利益?所以我們要把這條道路修復,那就是提倡文言文,提倡孝道,提倡尊師重道,這是古往今來的大道、橋梁。所以我們看到道路、看到橋梁要想到聖道。我們的道統,我們的法統,必須要修復。要拓展法統、道統的大道,讓一切眾生各個都能夠受惠,這才是無量無邊的功德。
【垂訓以格人非。】
像周安士將《文昌帝君陰騭文》詳細的加以註解,發明其義理,規過勸善,雖然是註解,也是『垂訓以格人非』,這是屬於教學,法布施。
【捐資以成人美。】
這個範圍非常廣泛。凡是於社會大眾有利益的善事、好事,我們要盡心盡力幫助、成就。
【作事須循天理。】
舉心動念本著天理良心,這樣才能夠避免過失,才能夠免除惡報,我們積功修德不可以不在這個地方留意。
【出言要順人心。】
古人常說「口為禍福之門」,言語是一門很大的學問,禍福的樞機在於此。個人的禍福是小事,社會國家天下人的禍福是大事。譬如國際上的外交,負責交涉的,言語不能不謹慎。善的言語會給世界帶來和平,不善的言語會給世界帶來戰爭,帶來禍亂。由此可知,孔老夫子在教學的四科裡面,德行為首,四肢就是言語,可見他老人家對於言語是多麼重視!正是因為他深深的明瞭言語是一個人、是一家、是一國,乃至於天下人,禍福之門,所以教我們從小就養成對於言語謹慎,學習如何去應對,修學這一門學問。下面兩句:
【見先哲於羹牆。】
這是從果報上說的。正因為心地純善,與古聖先賢心心相應,相應之極就有這個事相的發生。
【慎獨知於衾影。】
這一句是講慎獨的功夫做到了極致。不要以為自己一個人在私人的房間裡,別人都看不到,我們的生活、態度就可以放逸、隨便一點,不可以,這個時候也必須如身臨大眾,所謂「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在這種場面之下,我們自然知道檢點,知道謹慎,一舉一動都能夠合乎法度,這是做學問,修身修德的地方,這才能看得到真實的功夫,這種真實的功夫必須要自己認真的檢點、修學。到這個地方,這是將善行感應在乎存心的這些心行做一個簡單的說明。末後一句: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這兩句話出自於佛教,也就是常講的佛教大意。佛教的大意就在「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諸佛菩薩教化一切眾生的綱領就是這三句十二個字,這是佛教教學的宗旨所在,也可以說心行之極致。
末後有四句是本文的總結。第一句是說明神明的保佑,這是普通一般人所希求的,希望有上帝、有神明常常來保佑。真能像前面帝君所垂訓的「眾善奉行,諸惡莫作」,我們一定可以得到神明的護佑。第二句講近報,近報是我們自身現前所能夠得到的、所能夠感受到的。
【近報則在自己。】
這一條諸位可以細細的去看看《了凡四訓》。下面一句說:
【遠報則在兒孫。】
我們看祖先之積德,我們舉個人來講,孔子所積的德,他的子孫世世代代都為人尊敬。為什麼要尊敬他?他的祖先有大德,對我們整個國家民族有無盡無休的恩德,永遠報答不盡的恩德。孔子公的大德,所以他的子孫一直到今天,中外人士沒有不尊敬的,是敬他的祖先,『遠報則在兒孫』。
說到這一點,我們想到今天中國遭遇到空前的大難,根本動搖了,這個根本就是孝親尊師。為了要尊師,必須要先學孝親。如果要提倡孝道,一定要建祠堂,要明祭祀。所以在前兩句,我學人提倡,凡是我們中國人所在之處,我們要團結起來,我們要集合起來,建一個百姓宗祠。一家建一個祠堂,力量很有限,而且也不能團結。凡是中國人都集合起來,建一個共同的祠堂,裡面供奉百姓祖先的牌位提倡孝道,維護我們民族的根本,這個功德也是無量無邊。對上,我們繼承百姓歷代的祖先;對下,億萬代的子孫,我們有了交代。我希望每個中國人都能夠覺悟,敬愛祖先是性德,是真正的至善。近報、遠報功德之殊勝,可以說縱使是諸佛菩薩也說之不盡。
末後一句是總結,顯示出福報是由於積陰功而得來的。所以說:
【百福駢臻,千祥雲集,豈不從陰騭中得來者哉。】
所謂「陰」是不顯露在外面,『陰騭』就是陰德。我們做善事,我們修善行,我們存好心,不必要人知道,不必要人去表揚,不必要人稱讚,而自己不斷的盡心盡力努力去修道,不求果報,果報不可思議;不求功德,功德無量無邊。這是帝君給我們的垂訓,而周安士居士為我們又詳加解釋,這一位大善知識對我們的恩德無以復加,我們要想報答帝君的恩德,報答善知識的恩德,唯一的方法就是依教奉行,為人演說,勸化一切眾生共同的修學,這樣才能夠「上報四恩,下濟三塗」。《陰騭文》大意簡單介紹到此地,謝謝諸位。
東晉寧康二年(374年),蜀人張育自稱蜀王,起兵抗擊前秦苻堅,英勇戰死。蜀人在梓潼七曲山建張育祠,尊奉他?雷澤龍王。
當時,梓潼七曲山另有梓潼神亞子祠。傳說,張亞子,又名「堊子」,或「惡子」。《華陽國志》記梓潼縣有「善板祠」,供張亞子。《太平寰宇記》又記有張亞子顯靈的故事。張亞子曾經在長安見到姚萇,張亞子對他說:「後九年君當入蜀,若至梓潼七曲山,幸當見尋」。《十六國春秋輯補·後秦錄》則說,姚萇於前秦建元二年(366年)果然來到七曲山,見到一神人,神人說:「回秦地去罷!秦地無主,君主大概就是您罷!」姚萇請問那神人的姓名,神人說他叫「張惡子」,說罷就不見了。姚萇回到秦地後果然建立後秦登基稱帝,於是就在秦地立「張相公廟」以祀張亞子。
唐朝張亞子的信仰非常盛行。唐玄宗安史之亂時走避蜀地,宿七曲山,曾被張亞子託夢,說玄宗不久將做太上皇。後來夢境靈驗,唐肅宗果然自行即位,故玄宗對張亞子舉行隆重祭祀,追封「左丞相」。現七曲山尚有唐玄宗「應夢仙台」遺跡。廣明二年(881年),唐僖宗避黃巢之亂到蜀地,經過七曲山,也親自祭祀梓潼神,追封張亞子?濟順王,?將自己的尚方劍解下來贈廟。由於唐朝天子的推崇,張亞子的影響迅速擴大,逐漸由地方神演變?全國性的大神。
中國各地參加科舉考試的學子,都會祭祀自己家鄉的神靈,祈求自己的考試順利。在北宋時,梓潼神轉化為保佑四川地區學子,考試順利的人格神祇。南宋時,梓潼神被認為較靈驗,而取代了其它地方科舉之神,成為中國內地學子,共同的保佑科舉順利的神祇。由於信仰的傳佈,使得原本的梓潼神信仰,與傳統觀念中掌管文學的文昌星相混合,(或曰:梓潼神被視為文昌星轉世、化身),而梓潼神被稱為文昌神、文昌帝君或文昌梓潼帝君。而蜀地靈驗之下,宋朝帝王多有敕 封,如宋真宗封為英顯武烈王,宋光宗時封為忠文仁武孝德聖烈王,宋理宗時封為神文聖武孝德忠仁王。
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終於正式敕封張亞子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於是梓潼神張亞子遂被稱為文昌帝君,與文昌星信仰完全合併。
《明史》禮志稱,「梓潼帝君,姓張,名亞子,居蜀七曲山,仕晉戰歿,人為立廟祀之」。講的其實是張育,不過民間俗信張育是張亞子的化身,並無對信仰造成妨礙。
《文昌帝君陰騭文》稱,文昌帝君曾一十七次化身人間,世為士大夫,為官清廉,從未酷民,同秋霜白日之不可侵犯。「濟人之難,救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廣行陰騭,上格蒼穹」。因此,天帝命文昌帝君掌天曹桂籍文昌之事。凡世間之鄉舉里選,服色祿秩,封贈奏予等等,都歸文昌帝君管理。
[編輯] 相關著作
文昌帝君除有抗擊戰死、忠主救民之功績外,《梓潼帝君化書》稱,張亞子「生及冠,母病疽重,乃為吮之,並於中夜自割股肉烹而供,母病遂愈。後值瘟疫流行,夢神授以《大洞仙經》並法籙,謂可治邪祛瘟,行之果驗」。因此,文昌帝君也是慈祥孝親的楷模。
成書於宋元時的《文昌帝君陰騭文》簡稱陰騭文,是一篇駢文,以文昌帝君本人的口吻來講述其化身與訓示,列舉古代士人行善得福的事例,說明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近報則在自己,遠報則在兒孫」的因果報應,勸人行善積德。
[編輯] 文昌帝君陰騭文
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未嘗虐民酷吏。
救人之難,濟人之急。
憫人之孤,容人之過。
廣行陰騭,上格蒼穹。
人能如我存心,天必賜汝以福。
於是訓於人曰:
昔於公治獄,大興駟馬之門。
竇氏濟人,高折五枝之桂。
救蟻中狀元之選,埋蛇享宰相之榮。
欲廣福田,須憑心地。
行時時之方便,作種種之陰功。
利物利人,修善修福。
正直代天行化,慈祥為國救民。
忠主孝親,敬兄信友。
或奉真朝斗,或拜佛念經。
報答四恩,廣行三教。
濟急如濟涸轍之魚,救危如救密羅之雀。
矜孤恤寡,敬老憐貧。
措衣食周道路之饑寒,施棺槨免屍骸之暴露。
家富提攜親戚,歲饑賬濟鄰朋。
斗秤須要公平,不可輕出重入。
奴僕待之寬恕,豈宜備責苛求。
印造經文,創修寺院。
捨藥材以拯疾苦,施茶水以解渴煩。
或買物而放生,或持齋而戒殺。
舉步常看蟲蟻,禁火莫燒山林。
點夜燈以照人行,造河船以濟人渡。
勿登山而網禽鳥,勿臨水而毒魚蝦。
勿宰耕牛,勿棄字紙。
勿謀人之財產,勿妒人之技能。
勿淫人之妻女,勿唆人之爭訟。
勿壞人之名節,勿破人之婚姻。
勿因私讎,使人兄弟不和;勿因小利,使人父子不睦。
勿倚權勢而辱善良,勿恃富豪而欺窮困。
善人則親近之,助德行於身心。
惡人則遠避之,杜災殃於眉捷。
常須隱惡揚善,不可口是心非。
翦礙道之荊榛,除當途之瓦石。
修數百年崎嶇之路,造千萬人來往之橋。
垂訓以格人非,捐貲以成人美。
作事須循天理,出言要順人心。
見先哲於羹牆,慎獨知於衿影。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永無惡曜加臨,常有吉神擁護。
近報則在自己,遠報則在兒孫。
百福駢臻,千祥雲集。
豈不從陰騭中得來者哉!
[編輯] 奉祀
元明以後,隨著科舉制度的規模化和制度化,對於文昌帝君的奉祀也逐漸普遍。各地都建有文昌宮、文昌閣或文昌祠,其中以四川梓潼縣七曲山的文昌宮規模最大。一些鄉間書院和私塾也都供奉文昌香火或神像、神位,其間雖時有興廢,但因文章司命,是世人貴賤所繫,所以一直奉祀不衰。舊時每年農曆二月初三日為文昌帝君神誕之日,公家和當地文人學士都要到供奉文昌帝君的廟宇奉祀,或吟詩作文,舉行文昌會。
[編輯] 出生地
四川越西是文昌帝君張亞子的誕生地,亦是文昌帝君張亞子的故鄉,其影響深遠,歷史悠久。據統計各地建造的文昌宮、閣、樓、殿,數以千計,遍佈中國大陸、港澳和台灣、東南亞一帶。
據越西廳志載:「張亞子晉太康八年,七十一化降生在中所盧林溝的張老夫婦家中,後勤學苦練,羽化成神」。常騎--「驢特」(文昌的坐騎,傳說生得「四不像」)往來四方,講學雲遊。越西金馬山上曾留有勝跡「紫府飛霞洞」、「上馬石」等。上馬石上鐫刻有「文昌勝跡」四字。另刻字「泉湧月明」相傳為神親書。又有鐫字於帝君賞憩處:「金闕化身」守泉湧月明數字。
張亞子出生地--越西中所水鎮:古時水觀音泉邊山崖上,生長有一株婆娑古樹,開的花兒如 桃花,春天嫣紅,秋天翠碧,掩映著水潭。此樹人們稱血滕樹,傳說枝條折斷後,帶淌出血漿樣的汁,甚是奇異。樹的石崖另有一處刻字「勝景清絕」。文昌帝君張亞子踏腳的石上曾留有腳印,據說是踏石「上驢特」留下的印跡。
文昌帝君
開心聰明神咒
--------------------------------------------------------------------------------
如遇海外讀書、有所阻礙、作業下筆難成、導致心情鬱悶、考試緊張難眠
敬請沐浴更衣、或發願戒食牛肉、或發願持素戒葷食、恭敬一心
讀誦本咒、或十遍、或百遍、或隨意多念
必可感應道交、心平氣和、文思泉湧、下筆成章、金榜題名
唯除平日心存邪念、或欲作弊者、或男女苟合、或平日不守陰德者。
--------------------------------------------------------------------------------
由左至右:紫陽夫子、文昌帝君、魁星夫子
九天大帝 、身披白衣、 日月照耀、乾坤斡隨
有能持誦 、聰明如斯、 黃老丹元、 與心合宜
五神衛守 、八聖護持、 誦之不輟、 萬神赴機
我司大化 、文冶瓊瑰、 詞源浩蕩、 筆陣風馳
九天開化、 萬章洞微、 元黃上帝、 勿稽勿遲
急急如元黃上帝律令敕
--------------------------------------------------------------------------------
附:文昌帝君陰騭文
(如有時間 每日晨昏可讀誦一遍 並依照遵循 更有不可思議之功德 很靈驗喔!)
帝君曰:
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未嘗虐民酷吏;救人之難,濟人之急,憫人
之孤,容人之過;
廣行陰騭,上格蒼穹;人能如我存心,天必賜汝以福。
於是訓於人曰:
昔于公治獄,大興駟馬之門;竇氏濟人,高折五枝之桂;
救蟻,中狀元之選;埋蛇,享宰相之榮。
欲廣福田,須憑心地;
行時時之方便,作種種之陰功;利物利人,修善修福;
正直代天行化,慈祥為國救民;存平等心,擴寬大量,
忠主孝親,敬兄信友,和睦夫婦,教訓子孫,毋慢師長,毋侮聖言;
或奉真朝斗,或拜佛念經,報答四恩,廣行三教;
談道義而化奸頑,講經史而曉愚昧;
濟急如濟涸轍之魚,救危如救密羅之雀;
矜孤卹寡,敬老憐貧,舉善薦賢,饒人責己;
措衣食,周道路之饑寒;施棺槨,免屍骸之暴露;
造漏澤之仁園,興啟蒙之義塾;
家富,提攜親戚;歲饑,賑濟鄰朋;
斗秤須要公平,不可輕出重入;奴僕待之寬恕,豈宜備責苛求;
印造經文,創修寺院;
捨藥材以拯疾苦,施茶水以解渴煩;點夜燈以照人行,造河船以濟人渡;
或買物而放生,或持齋而戒殺;
舉步常看蟲蟻,禁火莫燒山林;勿登山而網禽鳥,勿臨水而毒魚蝦;
勿宰耕牛,勿棄字紙;
勿謀人之財產,勿妒人之技能;勿淫人之妻女,
勿唆人之爭訟;勿壞人之名利,勿破人之婚姻;
勿因私讎,使人兄弟不和;勿因小利,使人父子不睦;
勿倚權勢而辱善良,勿恃富豪而欺窮困;
依本分而致謙恭,守規矩而遵法度;諧和宗族,解釋冤怨;
善人則親近之,助德行於身心;惡人則遠避之,杜災殃於眉睫;
常須隱惡揚善,不可口是心非;恆記有益之語,罔談非禮之言;
翦礙道之荊榛,除當途之瓦石;修數百年岐嶇之路,造千萬人來往之橋;
垂訓以格人非,捐資以成人美;作事須循天理,出言要順;
見先哲於羹牆,慎獨知於衾影;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永無惡曜加臨,常有吉神擁護。近報則在自己,遠報則在兒孫。
百福駢臻,千祥雲集,豈不從陰騭中得來者哉?
主持人:我們在《地藏經》上看到過這樣的經文,「若遇邪淫者,說雀鴿鴛鴦報」,就是畜生道。
淨空法師:沒錯,就是畜生道。
主持人:有人就會問,他為什麼去世之後,會變成孔雀、鴿子?
淨空法師:他淫欲、好淫。
主持人:那種動物是這樣?
淨空法師:對,不錯,志趣相同!
主持人:古書上記載「孔雀四十有子」,這個四十指的是?有這麼一句話叫「孔雀四十有子」,鴿子是「逐月有子」,這就是牠的習性。
淨空法師:對,不錯,是的。
主持人:但是我們看到佛經上很多講到,
淨空法師:他這個四十應該是四十天。
主持人:四十天?
淨空法師:四十天就懷孕,小孔雀就生出來了。
主持人:人在平時如果喜歡這些的話,他將來去世之後,一定和這些發生感應。
淨空法師:沒錯,他是志趣相同,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就這個道理。
主持人:就是他會以另外一種身命的形態存在,只不過是畜生而已,得個畜生身。
淨空法師:對,不錯,墮畜生道。
主持人:我們翻看佛經,就是很多人在做人的時候,他平時喜歡這些,但是佛經上講很多都是墮到地獄道,而且各種各樣的地獄。
淨空法師:對,地獄複雜、餓鬼也複雜、畜生還是複雜,不是那麼單純的,因為他業因不相同。
主持人:怎麼那麼多邪淫的人,最後都到了地獄道,而且那麼多種人,生時造的業不同。
淨空法師:不錯,所以懂得因果的人不幹。懂得倫理道德的人他心理上有約束,他認為這些是羞恥,他不會做。羞於為惡,恥於作惡,這就是現在羞恥沒有了,什麼叫羞恥不知道。
主持人:真正的正人君子,實際上是有很高的智慧的。但是一般的人看不出來的,認為他不會生活、不懂得生活,他怎麼不去這樣享受生活?其實他們是知道那是災難。
淨空法師:對,所以方東美先生講學佛的人,人生最高的享受。釋迦牟尼佛三衣一缽,每天去托缽,那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現在人看不懂,他真的是最高的享受。
主持人:我們舉古代的這麼幾樣東西,比如說服裝,那些衣服穿出來之後也很美,我們古代的衣服也很美,也很莊重、也很氣派,有它獨特的氣質,男人女人看到之後不會產生男女的欲望。但是我們看現在的年輕人,穿的衣服都是學西方的露後背,穿得很少,一看到就讓人有這種欲望。而且這個衣服愈性感,愈容易讓人產生這種性欲,愈容易吸引異性,這樣的服裝愈好賣,愈有好價錢。我們再看音樂,中國古代的音樂,我們挑出來任何一段,你怎麼聽都不會讓人有那種色情的心。
淨空法師:對,沒錯。
主持人:西方音樂一聽就亢奮、一聽就激動,意亂情迷。還有就是建築,古代的廟堂叫居廟堂之上,進去之後我們有這個體會,做旅遊的時候發現,你在裡面無論如何怎麼想,都想不到男女的事情。但是西方的很多建築光怪陸離,以奇怪為美、以豪華為美,你一看到它,奢華的心、男女欲望的心都有在裡面。能不能說中國古代所有的這些,我們只是舉了三樣例子,所有的這些,實際上都是一種禮節的教育。
淨空法師:沒錯,是教育,全都是教育。
主持人:約束人的情欲、性欲,能這樣說嗎?
淨空法師:不錯,它意思就是這個,都是幫助你覺悟,回歸自性。
主持人:因為我們發現「古香古色」這四個字,只有中國傳統才有,但是沒有一個人會說,古香古色能激發人的欲望,這種欲望不可能。
淨空法師:這個不可以,為什麼?激發欲望是叫人墮落,是叫人違背自性。東方的東西,最高的東西就叫你回歸自性,佛家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個時候才真正得到大自在、大圓滿。
主持人:這麼說起來,中國的老祖宗幾千年來,對子孫那真是愛到了極處,而且智慧高到了極處,你走到哪裡他都是在約束著你的欲望,不讓你有災難。
淨空法師:對,不錯,這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家。
主持人:我們看西方是相反的。
淨空法師:西方相反,所以西方必定墮落。你們看他這個樣子,如果說中國書念多一點,你到西方一看你就了解,前途一片黑暗。
主持人:我們在中國的古書中,發現了這樣一句話,中國古代歷朝歷代,都有很多勸善戒惡的這些善書。我們在這些書當中就發現有這樣的話,說到什麼?就說凡是貪戀女色的,一定會毀掉你的功名,你的事業、你的名望、你的這些家產,全部都毀掉。有人就不理解這個意思,貪戀女色,喜歡這些他怎麼會毀掉自己的功名?
淨空法師:你看看每一個末代的帝王,都是貪戀女色,毀掉他的政權。
主持人:他不貪戀,他手下那些大臣貪戀也不行嗎?
淨空法師:不行,他自己不貪戀的話,大臣就不敢,哪個大臣有貪戀,他就把他開掉,他不會任用他。
主持人:他不允許。
淨空法師:對,他不允許。
主持人:有人就想請教您老,這裡面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就是他貪戀女色,怎麼會對仕途、怎麼會對他的事業造成這麼大毀滅性的傷害?
淨空法師:你記住古人這句話,「萬惡淫為首」,你只要有這個貪戀,後頭跟著就是萬惡。
主持人:淫只要有了,後邊就是萬惡。
淨空法師:沒錯,它是個帶頭,後面就萬惡都現前。
主持人:淫是因,萬惡是果,這是規律跑不掉。
淨空法師:對,不錯,這個頭一帶,後面所有一切災難都來了。
主持人:我們知道西方很多國家,它宣揚的就是這些。
淨空法師:所以他這個國家會毀滅,他的事業不是踏實的,你看現在這個金融風暴,你不就看到了,億萬財產到第二天就一文不值,這哪裡是真的?
主持人:看來這不光是一個人的問題,要明白這個道理,看來不是一個人的問題,一個家庭、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都要明白,這個男女關係千萬不能出現問題。
淨空法師:不錯,中國過去歷代帝王,如果這關不能守定的話,他那個朝代,自己自身都保不住,別說傳給兒孫了。
主持人:尊敬的老教授,我們繼續向您老請教。有這樣一本善書叫《解脫要門》,您老是高僧大德,我們一定請教您這個問題。這裡面講說學佛修行的人,他功夫到了一定的程度,就是對男女的欲望不起心、不動念,數十年他能夠保持這個功夫。有一句話叫精髓凝結,漸成舍利子,我們看到很多高僧大德、有修行的人,他最後往生之後,遺體火化之後有舍利子。這個書上是這麼解釋的,是這樣的嗎?
淨空法師:不是。
主持人:不是這樣?
淨空法師:不是,舍利子是與定功有關係,但是結成舍利的因素不是這樣。因為舍利有骨頭結成的、有肉結成的、皮膚結成的,還有頭髮毛髮結成的,與這些不相干,與定功相關。
主持人:就是心定的程度。
淨空法師:對,心清淨,不錯。
主持人:我們請教您,如果一個人從正人君子開始往上提升,不斷提高自己做人的境界,靈性提升,男女欲心不動,他最後能有什麼好處?
淨空法師:好處,第一個對自己身體健康長壽有好處,延年益壽。
主持人:延年益壽。
淨空法師:對,不錯,這是真的。然後第二個好處,就是他將來死後生天不生欲界天,為什麼?他沒有欲,他生色界天,那就高得太多了。
主持人:有身體但是沒有欲望了。
淨空法師:沒有欲望,他生色界天,色界十八層天。
主持人:色界天的福報是不是人類沒法想像?
淨空法師:那沒法想像,比欲界天高多了,欲界有六層天,欲沒有斷,愈往上面去愈淡薄,到完全沒有的時候就到色界,那就是我們講的四禪八定。
主持人:那也是大福報。
淨空法師:大福報,那個福報大了,愈往上去福報愈大。
主持人:但是在佛法來講還不究竟。
淨空法師:對,沒有出輪迴。
主持人:往生極樂世界才有。
淨空法師:那不一樣,不錯。
主持人:如果一個人平時,他對男女這些情欲非常的執著,很貪愛。他是學佛人,也念佛,在臨終的時候有什麼問題嗎?
淨空法師:這個會障礙他往生,他念佛不能往生。
主持人:這麼大的問題?
淨空法師:不錯,因為往生的時候是要清淨心去往生,你有一念雜念在裡面就不行。為什麼?那個地方是淨土,心淨則佛土淨,你的心不清淨,你跟那個地方不相應。
主持人:就不發生感應。
淨空法師:對,就這個道理。
主持人:人在臨終的時候,我們講很多人一般情況下,都是在比較老的時候過世,人在很老的時候,他那個男女情欲這種欲望的心還很重嗎?
淨空法師:有的很重,一般講起來都會比較淡薄一點。可是他對這個執著,雖然他身體不行,他有意念那還是不行。
主持人:有這個想法不行。
淨空法師:對,有這個想法不行,這個在佛法講叫意淫,他不是身淫,意淫,那個罪很重。
主持人:要是不能往生,那就還在六道裡面。
淨空法師:對,還在六道,出不了欲界,他欲沒斷出不了欲界。做再多的好事欲界天,福報大這是欲界天。
主持人:還是凡夫。
淨空法師:不錯,還是凡夫。
主持人:我們知道在佛法裡,佛陀的教育就是斷五葷。五葷是指五種菜,它和男女關係好像還有關係。
淨空法師:有關係,五葷,葷,你看草字頭,五葷是蔥、大蒜、蕎頭(我們一般講小蒜),韭菜跟洋蔥。洋蔥佛經裡叫興渠,是過去中國沒有的,現在外面進口來了,它的性質是相同的。佛在《楞嚴經》上講得很清楚,這五種東西生吃刺激器官,容易起肝火,就是容易發脾氣;熟吃它產生荷爾蒙,容易引起性衝動。所以佛要把它禁止,道理在此地。
主持人:這也是三千多年前的生理衛生。
淨空法師:對,這生理衛生。但是佛有開緣,如果是藥用就沒有問題,藥用可以,配藥治病的,治病的時候有開緣。所以佛所制定的這些飲食起居裡頭,這些規則都很有道理。
主持人:說到男女關係的混亂,邪淫他的果報,在佛法裡有一句話,叫「報在妻女」,報在自己的家人。
淨空法師:對,沒錯。
主持人:有人就會問這是他造的惡事,怎麼會家裡的人受這個果報?
淨空法師:你家的人,也是有一類的人到你家裡來,他不是一類的,他到不了你這一個家裡來。
主持人:感召來的。
淨空法師:感召來的,就是善與善相感應,惡與惡相感應。我們現在一般人不懂,以為什麼?叫遺傳,這不是遺傳,是感應。
主持人:就是如果這個人他造邪淫的惡業,他的妻女會受惡報。
淨空法師:他妻女也是邪淫過來的,也是投胎過來的,物以類聚。
主持人:家裡有這樣的妻子太太,有這樣的孩子那就太麻煩了。
淨空法師:麻煩了,所以你就不能不謹慎。懂得因果的人他不會幹這個事情,所以因果教育很重要。
主持人:我們看香港,這次我來香港有個很深的體會,走到大街上,很多的書報攤,可以說是任何一個書報攤,我看到很多書報攤上,真的是公然的在出售色情雜誌、黃色雜誌。我看到那個小孩子就在那這麼看,五、六歲,他的媽媽站在孩子的身後很麻木。另外我了解到,好像香港也有紅燈區,但是政府對這些好像不干涉,這是合法的。在這種情況下民眾該怎麼保護自己的孩子?
淨空法師:現在這個社會的染污是嚴重到極處,家庭裡面有再好的倫理道德教育,一走向社會就保不住。他沒有那麼大的定力,他沒有那麼高的智慧,他沒有那麼深的遠見,你說這個問題多嚴重?所以你想到這個地方,你就知道全民的,倫理、道德、因果教育是多麼重要。
主持人:因為香港它是資本主義制度,受西方影響一百多年,是這樣的一個情況。剛才您講走向社會,有的家長說,不要走向社會,我的孩子在家裡看電腦,一打開一上網什麼都有。
淨空法師:對,沒錯。
主持人:這防不勝防怎麼辦?
淨空法師:對,沒錯,所以現在你六根所接觸的,無一不是世界末日的徵兆,你說多可怕!想到這樁事情,我們可以說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我們盡心盡力做一點,做一點是一點,對社會影響不大,對自己好處大。
主持人:我們看現在很多的娛樂界,很多明星他們拍了很多的電影,那些電影完全是色情的。我想問按照佛法來講,演這些片子的這些演員,過世之後他們去哪裡?
淨空法師:都在阿鼻地獄。
主持人:阿鼻地獄?
淨空法師:對,最嚴重的地獄,因為他把人帶壞,他把人教壞,這些演藝人員是社會的老師,你對社會要負責任。我過去在台灣講經,我住在景美,附近是世界新聞專科學校,以後改成學院。那個時候學電影、戲劇的這些學生,到我這聽聽經之後,聽了都害怕,他說那我們怎麼辦?改行!真的,他們就不念那個學校,換學校去念。
主持人:真能聽話,真能覺悟。
淨空法師:不錯,真能覺悟。
主持人:無間地獄,那他們什麼時候能出來?
淨空法師:那就難了,太難了。凡是被你害的人,你都要負責任,要去還債,還不清!
主持人:這一部電影全世界的人看。
淨空法師:沒錯,還不清的債,所以不是開玩笑的,這個錢不是好賺的。
主持人:凡是涉及到色情的、暴力的、凶殺的,這些內容的影視作品、文學作品,不管你是導演也好,還是參與者也好。文字作品、影視作品,哪怕是一張很小的圖片,全是這樣的果報。
淨空法師:對,所以我曾經跟劉長樂講過這個,我跟他第一次見面是在他辦公室,我就告訴他,兩種人可以毀滅世界,也可以救世界。他說哪兩種?我說第一種是國家領導人,第二種就是幹你這行的人,他就很驚訝。你所演播出來的,是暴力色情、是殺盜淫妄,你毀滅了世界。
主持人:有的人他就自欺欺人,有的人他就要問這樣的問題,他說這是電影,這又不是我真的去做。
淨空法師:不是說電影,你影響人心,你影響整個社會。
主持人:大家會跟著去學。
淨空法師:對,你把整個社會的風氣往那邊倒,你要負這個責任。
主持人:全世界很多電視台的台長,這些編導人員他們要好好反省。
淨空法師:不錯,都是有問題。
主持人:在他所管轄的電視台,如果出去這些內容,這個台長要負責任。
淨空法師:對,他如果一念轉過來,去演一些仁義道德、忠孝節義,他就是菩薩,他就救了世間人,一念之間。
主持人:這些全世界電視台的負責人們,都要好好想這個問題。
淨空法師:對,不錯。就是說你將來想到哪裡去,現在你很得意,你知道你將來到哪裡去?
主持人:我們遇到過這樣一個事情,也是一個女明星、女演員,她也是相信佛法的。在有一次機會送給我們一張名片,這張名片上有她的照片,我們拿到這個照片之後就還給她。她說為什麼?她也是信佛的,我就講「你的照片拍得很暴露、很性感,這要還給你。」她說「這有什麼問題?」我說「你自己是信佛的,這違背了你的信仰。」她說為什麼?我說「按照佛法來講是邪淫。」她說我沒有!我說「你看這個照片這麼的暴露,你這個女孩子把名片發出去,人家看到就會起心動念。」她聽到起心動念,動男女淫欲之心,她聽到之後她很害怕,回去之後把所有的名片全部燒毀。現在就出來這麼一個問題,有很多的導演,還有參與過這些有色情情節的、有色情內容的這些演員們,他們過去演過很多這樣的電影,影視作品,這都流通了很多年。他們想要懺悔,不想將來死後去惡道?
淨空法師:行,要想懺悔,重新去演仁義道德那叫真懺悔,會起很大作用。
主持人:他將來去世之後能得救嗎?
淨空法師:能得救,為什麼?他知道從前做錯了,等於向全世界人宣布,我過去演的是罪惡,現在演的是救自己、也救眾生,好事情。
主持人:如果他能夠在一些公益紀錄片裡面,出來宣布一下,懺悔一下就更好。
淨空法師:對,不錯,更好,那個罪就懺掉,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真心懺悔,改過自新,依舊用文藝表演的方式來端正人心、來改造社會,那功德大!
主持人:將來他的苦報、惡報就沒有了。
淨空法師:就沒有了,那功德大了。
主持人:您的主意,您今天這個教導,真是能救天下很多的人。
淨空法師:對,過去在古印度,天親菩薩他們三兄弟,天親、無著,無著菩薩他的弟弟天親學小乘,不相信大乘,造了五百部論,寫了五百篇文章毀謗大乘。以後他哥哥告訴他、教他,把大乘道理講給他聽,他明白了,他知道自己犯的嚴重罪過。他跟他哥哥說我用這舌頭,我把舌頭割掉供養佛,我懺悔行不行?他哥哥說不必割舌頭,你以前用舌頭毀謗大乘,你現在用舌頭再讚歎大乘,你罪就沒了,他一下就覺悟了。所以晚年又造五百部論讚歎大乘,稱為千部論師,這是佛門的佳話。
主持人:這個罪就懺除掉了,惡報就沒了。
淨空法師:對,是的。
主持人:您知道還有很多名人,包括一些女明星們,她們穿的衣服是比賽性感,比賽能夠吸引異性。其中也有些人,她能夠覺悟,能夠對佛法信受奉行,就把那些衣服燒掉,再也不在服裝上去引起別人這些方面壞的念頭,這樣做也是懺悔。
淨空法師:對,但是最好是要宣布,公開的宣布叫發露懺悔,為什麼?對社會引起很大的效果。
主持人:那功德很大。
淨空法師:那個功德大!你個人做,別人不知道,那個效果小,你自己得利益,大眾得不到利益。你過去害的那些大眾,你現在要救他們。
主持人:最好在我們這樣的公益節目裡面,能出來宣布一下。
淨空法師:沒錯,你宣布的時候就是救了眾生。我過去害了你們,我錯了,對不起你們;現在不要學我過去,學我現在的樣子,大家都得救。而且什麼?身體服裝暴露,四十歲以後病痛就來了。我在台灣,過去一個也是電影明星叫陳麗麗,演過很有名的叫「小王爺」的片子。她來見我,見我的時候就告訴我,身體毛病很多,我說怎麼了?年輕的時候不知道,喜歡暴露,得了一身病。四十以後苦就來了,這個苦是什麼?這個苦叫花報,果報在地獄。
主持人:花報就是一個小的果報。
淨空法師:對,小的報,你身體什麼病都發生。
主持人:真的大的果報在地獄。
淨空法師:對,什麼病都發生了。
主持人:您老人家真是太慈悲,這是中醫。
淨空法師:我們中國人無論是男子女人穿著,都是包得緊緊的,哪有暴露的!著風寒得病!
主持人:現在女孩子是穿得愈少愈好。
淨空法師:所以她就是大概三十五歲之後,她毛病就愈來愈多,這召感來的。
主持人:完全不符合生理衛生。
淨空法師:對,是!那就是短命,多病、短命。這種衣服如果是說清楚,這是短命的衣服,這是多病的衣服,叫她去穿去。
主持人:其實學那些西方女明星,layout(呈現)那些暴露的服裝,實際上是一種沒文化,淺薄的表現。
淨空法師:你仔細去看看,西方這些明星有幾個是好死的?有幾個是長壽的?你就會覺悟。
主持人:這種學習是淺薄無知,害自己。
淨空法師:對,害自己。
主持人:現在有些人有這樣一個很好奇的問題,有些人會問一個比較好奇的問題,但是一直找不到真正的答案。雖然現在修學佛法的人很多,包括一些人也是修密宗的,但是他們也是不知所以然。社會大眾在一些畫冊當中,經常能夠看到這樣的佛像,就是在佛門裡面,也能夠看到這樣的佛像,好像是在密宗裡面叫歡喜佛,是男生和女生摟抱在一起交合相。有人就提這樣的問題,就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在佛法裡也會出現這樣的畫像,這樣的佛像?
淨空法師:這是佛的境界,達到最高的境界,達到最高層的境界,擁抱裡面沒有淫欲的念頭。
主持人:是個教學工具。
淨空法師:對,這就是真的淫欲斷掉了。
主持人:這是佛像,你看到他在交合,但是他是佛,佛的情況就是?
淨空法師:沒錯,對,不錯他是佛。他心地清淨,不起一個念頭,要起一個念頭的時候他就是地獄,不起念頭他成佛。
主持人:有歡喜的樣子,但是他是佛?
淨空法師:對,他是佛。
主持人:定義是佛。
淨空法師:對,不錯,那是很高的境界。過去我的老師是密宗上師,章嘉大師就給我講淨土宗的淨,密宗也是淨,密的淨比淨土的淨高,因為淨土的淨是原理,密宗的淨它不離,不離裡面不動心是真清淨。為什麼?他通過試驗了,你還沒有經過考試。
主持人:您說的這個境界,是不是在修學佛法裡頭最高境界?
淨空法師:最高境界。所以密宗不能學,你要學,學在這種境界裡頭,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沒有行,成佛;如果還有妄想分別執著,你學這個墮地獄。
主持人:就是說心裡面能達到佛的境界,你可以這樣。
淨空法師:沒錯,可以,他沒有事,他事事無礙,《華嚴經》最後不是講「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嗎?怎麼會有障礙!
主持人:看到這樣的佛像,學佛的人要覺悟,就知道什麼事情都沒有障礙,一樣是佛。
淨空法師:對,不錯。
主持人:如果沒達到這個境界,這樣去做?
淨空法師:不行,那你就墮地獄去。
主持人:那就是邪淫。
淨空法師:不錯,就地獄去了。所以密是佛門裡頭最高的一個層次,像念書一樣那是博士班。
主持人:密這個意思是祕密、深密?
淨空法師:不是,是深,太深了,深密,道理太深了,不是一般人能懂的。但是你要是不夠這個程度,你去搞那個肯定墮地獄。因為密它不是一層一層上去的,它是極端的,你上不去,你就下來你就死路。
主持人:現在修密的人非常多。
淨空法師:錯了,不可能的事情,如果真正上師他不會傳給你。
主持人:不會讓你看這個。
淨空法師:你不夠程度。你是個大學研究所的招生,你如果招個小學生去念,這個所長你能答應他嗎?不可能。
主持人:您知道現在很多人為了賺錢,印了很多這樣的畫冊,其中就有很多這樣歡喜佛的畫像,這些佛像是不是不能輕易的給人看?
淨空法師:不能輕易,決定不能輕易。所以密現在難了,黃念祖老居士是密宗上師,他跟我也是好朋友。他告訴我,中國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那個時候五十年,真正學密成就的,他說只有六個人,你就曉得。往後之後沒有了,學密不可能再成就,所以他勸人老實念佛,他自己也是念佛走的。這是什麼?這是真正好的密宗上師,不說假話的。
主持人:不要說那麼高的境界,現在人看到男女的樣子,很好看的樣子,他就要起心動念,那種境界想都不要想。但是他要以這樣的狀態去修密?
淨空法師:那就錯了,那就地獄,他那是肯定墮地獄。密是最高的法,在密宗什麼時候才開始學密?佛在經上講初地菩薩,你達到初地菩薩那就入那個境界裡面去鍛鍊,是不是真的不動心,你一動心馬上墮落下來。
主持人:我們知道您老的老師是章嘉活佛,那應該是密宗的大德,所以您老對密宗也是非常了解。真的是有很多修密的人,也想請教您這個問題。
淨空法師:他不傳給我,我跟他那麼多年他教我顯教,這就是好老師。
主持人:他們就想請教您老這個問題,是不是密宗輕易不能學?
淨空法師:不能學,密是這樣的,剛才講它是研究所,你必須把大學念完你才能學,你大學沒有念完你怎麼能學?大學是什麼?就顯教大乘,你不在顯教大乘裡面奠定這個基礎,你怎麼可以學密?
主持人:這裡面有沒有例外?
淨空法師:沒有例外的。
主持人:都是這樣的?
淨空法師:沒有一個是例外的。所以這個道理,這樣的老師在一般人給你結緣,他就教你一個咒,你去念咒。我那個時候拜老師,他教給我六字大明咒,這西藏人常常念的「唵嘛呢叭咪吽」,他用藏文寫給我的。我就問他老人家什麼意思,他就給我解釋,唵這是梵語音譯,唵是身體;嘛呢是蓮花,我們佛經上翻作摩尼叫蓮花;叭咪是保持;吽是意,它的文法是這樣。我們中國的文法來念,那就「保持身意像蓮花一樣」,出污泥而不染,你看這句話意思多好!所以口念咒,手結印,心裡觀想,我在這個世界身心要像蓮花一樣,出於污泥,不染污泥。
主持人:教育也是用這個。
淨空法師:對!所以我們才曉得咒語是這麼好的東西,很多人會念不懂得意思。
主持人:現在還有很多人在修禪宗,是不是也很難?
淨空法師:難,禪宗也很難,禪宗的修學,我這裡節錄了一點,六祖大師教人真修、真幹。你看他首先講的「一切萬法從自性生」,這跟《華嚴》佛講的完全一樣。「自性自心即是真佛」,自修真幹要先放下,放下什麼?放下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綺語、惡口、貪、瞋、痴就是十惡業。先放下十惡你心就清淨,你就得清淨心;你有這十樣東西你的心不清淨,這講修行的基礎。然後再放下八邪,邪見、邪思、邪語、邪業,到邪命、邪定、邪方便、邪念,你心就安了。你看先叫心清淨然後進一步心安,心安之後把自己的習氣毛病還得要放下。這什麼毛病?不善的心、邪迷的心、迷惑顛倒的心、劫害的心、惡毒的心、嫉妒的心、諂曲的心、貢高我慢的心統統放下,你心就平。你把這些東西統統放下,然後還要除掉一切凡是不善的思想、行為,統統要除開,然後你會境界現前,你能見到自己過失。你常見自己過,你不見別人過,會達到這個境界,這叫功夫得力。如果不依照這個方法去修行,口善心不善,誦經念佛沒用!這是什麼?這是參禪的基礎,就是我們講的紮根的教育。你有這個根你才能參禪,你沒有這個根,禪沒分!
主持人:我們剛才聽到一開始就是十善。
淨空法師:對,十善。所以十善是佛門不管哪個宗派,顯教、密教、宗門、教下的基礎,最根本的基礎。沒有十善就沒有佛法,所以比什麼都重要。今天為什麼十善做不到?因為《弟子規》沒做到,十善是建立在《弟子規》、《感應篇》的基礎上,好像三層樓一樣,最底下一層《弟子規》,第二層是《感應篇》,第三層是《十善業》。所以儒釋道表面上有,實際上是一體。
主持人:參禪人的基礎也得《弟子規》。
淨空法師:要,為什麼?它做人的基礎,人都沒做好你怎麼能參禪開悟?哪有這個道理?
主持人:那修密就更得是這樣。
淨空法師:對,統統都是依這個基礎。
弘一法師鑒定。范古農居士校正。胡維銓居士演述。
【經】:四天王。地藏菩薩若遇殺生者。說宿殃短命報。若遇竊盜者。說貧窮苦楚報。若遇邪淫者。說雀鴿鴛鴦報。
【解】:佛接?說。四天王。地藏菩薩。倘若遇?了有殺生的人。就向他說。這是宿世的禍殃。你將來要受短命報應的。若遇?竊賊和強盜。就向他說。你們這種人。將來要受貧窮苦楚報應的。倘若遇?了邪淫的人。就向他說你將來要受投做孔雀。鴿子。鴛鴦報應的。
【釋】:現在先說十惡業的果報。殺。盜。淫。都是身所犯的惡業。孔雀不喜正偶。和蛇交的。鴿子以雌乘雄的。鴛鴦不肯一息分離的。這都是鳥類的邪淫。
地藏王菩薩應機說法
我們聽了《地藏經》,知道因果報應之後,就不要往錯的去做。
地藏菩薩見著什麼人,就說什麼法。你若記得下列這些因果循環的報應,遇著什麼人,就可以給他說什麼法,這就是地藏王菩薩的化身,地藏王菩薩和你合夥開一個合股公司,不會和你分股的。所以我們聽了《地藏經》,知道因果報應後,就不要往錯的去做。
宿殃短命報
地藏菩薩要是遇著好殺生的人,就對他說這種的果報,說什麼果報呢?「說宿殃短命報」,說今生如果好殺生,等來生就有很多的病痛;不但有很多病痛,而且還會短命,壽命不長。
為什麼壽命不長呢?就因為前生殺生來的。你殺人家的生命,而令人家的生命不長,自己的生命也就會不長,所以就得短命報。
貧窮苦楚報
地藏王菩薩要是遇著歡喜偷盜、竊取的人──不叫人看見,這就叫偷。怎麼叫竊取呢?人家並沒有給他這個東西,而他在人家不知道的時候,就拿走了。那麼地藏王菩薩要是遇到這種人,就對他說「貧窮苦楚報」,說你現在偷人的財寶,令人貧窮,等來生,你也會貧窮的。你看世間上那麼多貧窮人,吃也沒有,穿也沒有,就因為他們在往昔中,盡偷盜而來的果報;或盡偷盜人家的東西,或盡偷盜人家的財物,所以在今生他自己也就窮了。越偷越窮,這就是你越怕沒有,就越沒有。地藏菩薩對這種人就說貧窮苦楚報,貧窮是最苦的一件事。
雀鴿鴛鴦報
和自己的配偶──正式的夫婦,這不算邪婬。非正式夫婦,為貪一時的快樂而去邪婬,這是不可以的。即使就是正式的夫婦,要是能少有這種性行為,也是最好的。不要以為和自己的配偶,這不算犯罪,就可以隨便了;要知道這種性行為,就是令人愚癡的,性行為越多,就愚癡得越厲害,也沒有光了。
你為什麼有光呢?有光,就是因為你沒有這種性行為,所以人就有智慧──這是真正的智慧。要是作不正常的男女性行為,這是犯戒的;那麼這種人,地藏王菩薩對他說什麼報?說「雀鴿鴛鴦報」,說來生就托生作飛禽。雀就是麻雀,這麻雀很婬的;鴿,鴿子也是最婬的,牠一個月就抱出一窩小鴿子。一般的飛禽行婬欲,都是雄性在上邊,雌性在下邊,唯獨鴿子是雌性在上邊,牠的性情最婬,所以一個月就抱出一窩的小鴿子。鴛鴦呢?鴛鴦情感實在太重,太富於感情了,雌雄無論是落在地上,也是在一起;飛到天上,也是在一起,牠們是時刻都不相離的。這種飛禽雖然可以說是自由的,但還是一種畜生,所以這都是不好的。要是歡喜邪婬的人,來生就會托生作雀、鴿、鴛鴦這一類的眾生。
眷屬鬥諍報
假設遇著盡惡口罵人的人,惡口就是好罵人,包括兩舌、綺語、妄言。地藏王菩薩對這種人,就說「眷屬鬥諍報」,說他會受來生眷屬在一起總不相和,總要鬥諍的果報。
無舌瘡口報
地藏王菩薩遇著喜歡譭謗佛、法、僧這樣的人,就對他說「無舌瘡口報」,說你今生盡亂講話,盡譭謗人,譭謗三寶,破壞三寶,那等到你來生就會沒有舌頭,不會講話了。來生你的嘴上總生著瘡,而這瘡總也不好,要受這種果報。你看啞巴那種說不出話的人,為什麼他啞巴?就因為他過去曾譭謗三寶來的。為什麼有的人的口上生很多瘡,總也不好,無論什麼樣的神醫也醫不好?就因為他在前世譭謗三寶來的,所以就得無舌瘡口報。
醜陋癃殘報
假設遇著脾氣最大、最容易發火、最容易發脾氣,修羅性具足,一點也不少的人,就說「醜陋癃殘報」。
你看,人一發起脾氣──啊!臉也紅,脖子也粗,眼睛也瞪起來,那個樣子是很不好看的。如果願意這個樣子,那等到來生就很醜陋,相貌長得不好。為什麼?你前生就歡喜這樣子嘛!所以今生相貌就特別醜怪,特別不好看。癃殘,就是或者小便也不方便,或者腿也不能走路,這是一種病。若你好發脾氣,來生就會醜陋,又殘廢,百病纏身。
所求違願報
慳吝,就是不捨得。拿著一個錢,他把它攢、攢、攢,甚至把這錢攢成水了,他還不放手呢!這種慳吝的人,總是捨不得,不肯布施,有錢就攢到手裏,不肯放手。地藏王菩薩遇到這種的眾生,就對他說「所求違願報」,他會有求什麼也不滿願,希望什麼也都得不到的這種果報。
飢渴咽病報
假設遇著吃東西時,吃了又吃,吃了又吃,左一次、右一次,一點節制也沒有,這種飲食無度的人──他就歡喜吃,旁的什麼也不幹,一天到晚就想吃東西;吃飽了就睡,睡足了又吃,這叫飲食無度。對這種人,地藏王菩薩就對他說「飢渴咽病報」,你現在吃了又吃,吃了又吃,等到來生啊!你總吃不飽的,想喝一口水,都喝不著。為什麼?你的喉嚨會生一種病,吃什麼東西都嚥不下去,你想要吃,但是吞不下去,甚至連水都嚥不下去,這叫飢渴咽病報。
驚狂喪命報
若是遇到畋獵恣情的人──畋獵就是打獵,他為什麼去打獵呢?就因為認為這是好好玩的。看見一隻鹿來了,他「砰!」的一槍,那隻鹿就死在那地方,不動彈了。「哦!你看我這槍打得多準確!一槍就把牠打死了。」他自己覺得很快樂。恣情,就是一點也不守規矩,無拘無束,自己願意怎麼樣,就怎麼樣子。對這種恣情縱欲,任自己的性去打獵的人,這個時候就給他說什麼呢?「驚狂喪命報」,說你現在打死人家的命,等到來生,就會生一種驚狂的病;也就是會橫死,死於意外,好像被車撞死,飛機失事,被火車撞死,或者被巴士撞死,這種種的意外失事,都叫橫死。要是你現在把人家打死了,將來你撞車,也是被那麼一撞,就撞死了,就給他說這種的因果。他一想:「喔!這是很危險的。」所以也就不去打獵了。
天地災殺報
假使遇到悖逆父母,就是不孝順父母、打罵父母的人,就為他說「天地災殺報」,說你不可以不孝順父母;你不孝順父母,就會天誅地滅,天打雷就把你劈死;或者颳颶風,把樹颳倒了,把你也砸死;或者把房子颳倒了,將你砸死在裏頭,這都叫天地災殺報。凡是打雷,或者颳風下雨,把你的房子颳倒、沖倒,將你砸到裏邊,這都是因為不孝順父母,才有這種果報。
狂迷取死報
若遇著歡喜放野火這種人,例如在山上放火燒山的人,就給他說「狂迷取死報」,說你不要放火燒山了,否則來生你會發狂死去,給他說這種種的果報。
返生鞭撻現受報
假設地藏王菩薩遇著這種前父後母,或者後父前母,或者後父後母,或者前父前母。怎麼叫前父前母呢?就是自己生身的父親,生身的母親﹣﹣本有的父親,本有的母親;但是他對子女有偏憎、偏愛。前父後母,好像中國的大舜,父親是他生身的父親,而母親呢?是父親後來再娶的。又有後父前母,這種人的父親死了,母親又改嫁另外一個男人,這叫後父。這個後父對子女也有偏憎、偏愛的,對這個就喜歡,對那個就討厭。
中國有個閔子騫,他是孔子的學生。父親是做官的,娶了個後母,這個後母就虐待閔子騫。冬天冷的時候,需要穿厚棉襖,可是她在閔子騫的襖裏邊絮上蘆花,而對她親生的兒子呢?就絮棉花。蘆花是蘆花草上生的那種毛絮,它不夠暖的,棉花才能隔凍、禦寒。
有一天,這個閔大夫──就是他的父親,要去別的地方,就叫閔子騫趕車。閔子騫凍得打顫,閔大夫就發起脾氣說:「你怎麼這樣?這個天又不太冷,你怎麼凍得這個樣子?」拿了鞭子就往他身上一打,這一打,就把衣服打破了,一看!裏邊絮的完全都是蘆花,這叫「鞭打蘆花。」啊!他父親一看,自己就哭起來了,說:「我真是對不起我這個兒子,他後母對他這樣子,所以他才這麼冷!」於是就下決心,不要這個老婆了,要休了她。
回家後,閔大夫就真的不要他這個老婆了,閔子騫就跪在他爸爸前,說:「請您不要把後娘休去。」父親說:「為什麼?」他說:「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這是說現在母親在,只有我一個人受寒受凍;如果母親不在了,你再娶一個,三個兒子都要挨凍了。啊!他父親一想,就不叫他這個母親走了。
他這個後母一聽閔子騫這樣講,也受感動了,啊!我這個兒子這麼樣賢德!所以,以後對他也都平等待遇了,不再有所分別了。
又為什麼有叫後父後母的呢?自己的爸爸死了,媽媽又改嫁了;雖然說是自己的母親,但是自己的這個母親又死了,這個後父又娶一個後母。那麼這種種情形,就會受很大的苦。在美國不知道有沒有這種情形?在中國這種情形很多。
總而言之,不是自己親生的兒子就不愛他,就對他很惡毒的,這叫前後父母惡毒者。對這種人,地藏王菩薩給他說什麼因果?說等到來生,也會受被鞭打的這種果報。
骨肉分離報
若遇到網捕生雛的人,網就是用魚網去打魚、網鳥;捕就是用一種辦法,把動物捉住,這就叫捕。雛,就是小雛,很小很小,剛生出來的﹣﹣好像小魚、小雀、小畜生,這一些眾生。地藏王菩薩若是遇到這種網捕生雛的人,就說「骨肉分離報」。如果你做這種事情,來生你的骨肉也會分離;就是遇著一種事情,一種因緣,自己的眷屬都要分開,不能在一起,或遠離他鄉,大家不能見面,這叫骨肉分離報。
永處惡道報
若遇輕慢佛法、輕視佛法,對佛教有一種驕慢心的人,就說「永處惡道報」,這永遠都在地獄裏受罪的。
億劫輪迴地獄報
若遇到破用常住的人,破用常住就是指寺廟裏的東西,譬如你無故糟蹋一張紙,或者無故損壞一塊木頭。總而言之,若遇破壞常住公用東西的人,就為他說「億劫輪迴地獄報」,這樣的人無量億劫都要在地獄裏,受輪迴的果報。
盲聾瘖啞報
若遇到譭謗佛、法、僧三寶的人,就說「盲聾瘖啞報」。你若看見盲聾瘖啞的人,你不問就可知道,他是因為前生、無量劫以前譭謗三寶,所以才會受這種的果報。譭謗三寶,將來要墮地獄,然後經過百千萬億劫,才能出地獄;出地獄就做畜生,再經過不知多少年,馬、牛、羊、雞、犬、豕,都不知要做多少生的畜生,然後再做人。做人時,就貧窮、下賤、盲聾瘖啞,這是譭謗三寶的罪報。
永在畜生報
假設遇到污梵誣僧的人,污梵,就是破壞人家的梵行──破壞人家修清淨行。誣是誣賴,本來這個和尚沒有偷東西,就說:「我看見他偷東西。」這個和尚也沒有殺生,就說:「我看見他殺生!」或「我看見他吃肉!我看見他在什麼地方喝酒!我看見他在什麼地方玩女人來的……」,無緣無故,就說很多這個和尚的壞話。因為這麼樣的誣謗,將來要墮地獄,然後從地獄裏出來後,就永遠做畜生。所以就說「永在畜生報」。
輪迴遞償報
若遇著用熱水燙畜生,或者用火燒眾生的生命,或者用刀斬眾生的生命,或者用槌子來砸死眾生的生命;對這樣的人,就為他說「輪迴遞償報」,說你用熱湯來燙眾生,來生人家也會用湯來燙你的;你用火來燒眾生,來生人家也會燒你的;你用刀斬眾生,來生人家也會斬你的,這叫遞償。
遞,就是我拿這東西遞給你,你接過去了,這叫遞。遞償,也就是來回輪迴,轉來轉去,你殺人,人家殺你;人殺你,你又殺人,互相來回這麼遞償,就說這種果報。
禽獸飢餓報
人受戒後,就不應該破戒,應該要守戒。怎麼叫把戒破了呢?就是你明知故犯。以前你不知道,做了錯事,這還可以原諒;要是你知道了,還做錯,這罪業可就重了。
你已受不殺生的戒,又去殺生,這就犯了殺戒;你受不偷盜戒,又去偷盜,這又犯盜戒了;你受不邪婬戒,又去邪婬,這也犯了戒;你受不妄語戒,又打妄語,這也犯了戒;你受不飲酒戒,又去飲酒,這也犯了戒。這些是在表面上看來,人人都知道是犯戒了;但還有一般人不瞭解的情形,就是你犯戒,還好像不犯的樣子,雖然別人不知道,但這也已經犯戒了。所以犯戒有有形的,有無形的,有形的犯戒,一般人都看得見;無形的,在佛法裏頭,認為是犯戒了,在一般人是不知道的。
這裏有四種犯了戒,又好像沒有犯戒的情形:
(一)就是這個比丘(尼)能受持禁戒,能守著戒法,並且也還能完全去實行。可是唯獨怎麼樣呢?他在持戒裏邊,有一個我相──還有一個我能持戒,我能守戒的相,總有一個「我」。因為他有這個「我」在裏邊,這就是執著,雖然他沒有犯戒,可是已經是沒有守住真正的戒了。真正守戒,是你不知道你是個守戒的人,是你要不覺得你自己比旁人清高。
(二)就是他能誦持經律,又能守護戒法,可是他對於這個「身見」,不動不離;總不肯離開這個身見,總是有一個身見。他總說他這個身體,不說「我」,但卻執著他這個身體。怎麼樣執著這個身體呢?他不肯將身體改變,不肯改變他那個老樣子。譬如歡喜懈怠,就總是懈怠;歡喜懶惰,就總是懶惰;總是不想叫這個身體辛苦一點,總為這個身體做打算,這叫身見。這是第二種,雖然他守護戒律好像沒有犯,但是實際上並沒有守住戒律。
(三)就是他能實行十二頭陀行;「頭陀」是梵語,譯為「抖擻精神」,就是振作精神,不睡也不餓,打起精神來和懶惰鬥爭,這是抖擻精神,不懶惰。想要睡覺嗎?我坐這兒打坐;你要吃飯嗎?我連水都不喝。就是這樣行十二頭陀行,但是他沒有得到諸法空相的境界,不知道人空、法空,而認為一切法都是有的。所以看起來好像守戒,實際上他守戒的功夫不圓滿。
(四)他對於一切眾生都有一種慈悲心,可是他要是聽見諸法,這一切法相,法本無生──本來沒有所生的,也沒有滅──他聽見這一種的法,心裏就驚怖了。
以上所說這四種,雖然好像沒有犯戒,實際上也沒有守住戒。
齋,是不吃肉;犯齋,就是吃肉。不單吃肉是犯齋,就是非時食也是犯齋。怎麼叫非時食?好像發願過午不食,而你在過午又吃了,這叫非時食。這非時食,也是犯盜,因為你說是過午不食,說完了又吃,這叫犯盜戒。已犯一個過午不食戒,又犯一個盜戒,人家問你吃東西了沒有,你說:「我沒有吃!」這又犯了一個打妄語的戒;所以一共犯了三種戒。如果有人給你東西吃,這個人也犯同樣的戒,也犯同樣的罪。所以佛說:這非佛弟子,非吾弟子。
犯戒的人和什麼一樣呢?和鶚鳥一樣,發出一種鶚聲,人聽見這鶚聲都很奇怪的。又像餓鬼吃糞一樣,因為業力的關係,餓鬼沒有東西吃,只好去吃糞。所以這破戒犯齋的人,是人裏邊最貧賤的一等,將來一定還會遭受禽獸、畜生這種的果報。所以地藏王菩薩若是遇到破戒犯齋的人,就說「禽獸飢餓報」,說你破戒犯齋,來生就會做禽獸,總也沒有東西吃。
所求闕絕報
若遇到非理毀用的人,地藏王菩薩就說「所求闕絕報」。非理,是不合乎理;毀用,毀是毀壞,用就是器皿,所有的一切東西。好像一個碗,一個茶杯,本來可以用的,你無緣無故把它拿起來,「啪」一聲,就打爛了,這就叫非理毀用;沒有理由就把它打爛了,沒有正當理由就毀壞東西。不單是一個茶杯,所有常住的用品──就是廟上的東西,都是這樣子;即使連私人的東西,也不應該無故毀壞。如果任意毀壞東西的話,就說來生你求什麼也得不到,常常有求不得苦,常常闕絕;闕是欠缺,絕是斷絕。無論你求什麼,絕對得不到的,來生就要受這種果報。
卑使下賤報
要是遇著我見重的人,什麼都是我,把這個「我」看得比須彌山都大;或遇著貢高的人──貢高就是看高自己,架子非常的大。對這種人就說「卑使下賤報」,你今生不覺得自己這麼貢高我慢,架子這麼大,等來生就給人家做奴隸,做卑使下賤的人。
無舌百舌報
若遇兩舌鬥亂的人,兩舌就是挑撥離間,令人家生出是非鬥爭。對這種人就說「無舌百舌報」,對他說來生沒有舌頭,說不出來話,或者做小鳥這種的果報。
邊地受生報
若遇邪見的人,邪見就是總不守規矩;不守規矩的這種人,都是有一種邪見,有一種錯誤的見解。說「邊地受生報」,就對他說:「將來你要托生到邊地下賤,最貧窮的地方,受這一種的果報。」
以上是地藏王菩薩到處教化眾生,用百千萬種權巧方便法門,說種種因果報應的道理,令眾生知因達果,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占察經豆得》(12)
當行者占輪老是得不到相應(一直無法得到穩定的占相)時,世尊說那是因為宿業所障,
因此必須先行懺法,用拜懺來消去宿世業障。
在拜懺之前行者可以先占前世業障的輪相,看看所占的宿業和今世的遭遇是否相應,
這個初占是占到離我們最近的上一世的主要業報。
通常我們這一世能生為人,大都是前一世的惡業不是最大的惡,換句話說前一世大都不是
“四重罪”,因為四重罪是會呆在無間客棧渡長假的,短期間不會再來作人。
如果占出的輪相和現世的現象相符,那就是相應,不相符就是有問題。所以在判定前世業
和今世果的關聯時,行者必須先把“直線業報”的因果弄清楚,所謂直線業報就是“最單
純的業報關係”,先人說的“種豆得豆”的關聯。
世尊在說法時所用的業報例子大都是取最單純的因果來說明,有時洋洋灑灑“落落長”,
有時則簡單的一語帶過,地藏法門要行者了知前世業報,自然也得讓行者記住簡單的業報
因果關係。
在《地藏本願經》(T13n0412_p0781)裡世尊就難得的用很簡要的例舉說明了前世的業報因
果:
(註:原經未加編號)
┬┬┬┬┬┬┬┬┬┬┬┬┬┬┬┬┬┬┬┬┬┬┬┬┬
(佛告四天王曰)四天王。地藏菩薩
一、若遇殺生者說宿殃短命報。
二、若遇竊盜者說貧窮苦楚報。
三、若遇邪婬者說雀鴿鴛鴦報。
四、若遇惡口者說眷屬鬥諍報。
五、若遇毀謗者說無舌瘡口報。
六、若遇瞋恚者說醜陋癃殘報。
七、若遇慳吝者說所求違願報。
┴┴┴┴┴┴┴┴┴┴┴┴┴┴┴┴┴┴┴┴┴┴┴┴┴
世尊說地藏菩薩若是遇到了殺生的人,就會說來世會短命的業報,反過來說,今生短命的
人,“可能”前世是殺生的人,說“可能”是因為有些人的短命並不是前世的殺生,而是
今世的“橫難”(參考《藥師如來法門漫談》一書)。當然行者是否短命目前不得而知,
因為行者在占輪時至少應該還活著才是吧。:P
通常人死後四十九天就轉生五道,所以生在人道的我們,若是在前世死後四十九天“投胎
”生在本地,那麼理論上換算我們現在的年紀加上十個月胎養又四十九天,就是我們前世
死亡的時候。
所以今年三十歲以內的少年仔的前世,其實也大都是三十多年前的事而已,五十歲的人的
前世也不過是五十多年前的人投胎來的,類推人生不滿百,大部份的人都是百年內不斷重
覆輪迴的人。
當然有些人的前世並不是人,而是“蜎飛蠕動”類,相對的今世的蜎飛蠕動類可能它的前
世是人(例如《業報迷蹤》所說世尊談的白狗真好命),所以有些人是狗牛馬或龍的轉生
。有些人前世則是天,有些人前世是修羅,有些人的前世則是餓鬼,偶而也有一兩個由無
間渡假回來的,林林總總不一而足。
世尊所說的第二個例子是「若遇竊盜者說貧窮苦楚報」,類推可得行者今生若是貧窮苦楚
,那麼可能是前世有造竊盜惡業之故。
也許有同學會問“那我的東西被偷,是不是有什麼前世業因呢?”,答案是:“沒有”,
此世的財物被偷(騙搶等),被偷的人是自身造了貪嗔癡三毒之一或之二或全部,而大多
數的人是造了癡業較多,因為不能善加守護自己的財物的人就是癡業造作者,咦?這話好
像太沒同情心?的確是,但也是實情。同學們可以想一想,失財而會怒氣攻心的人,有誰
不是因為三毒的關係?
三毒之中,世尊在這裡所提出的都是行者容易覺知的貪嗔二毒較多,因為貪、嗔二毒較容
易察覺,癡毒則使人不知不覺,為何?因為癡毒表面上無傷,甚至可愛,但實際卻是使人
不得解脫的糖衣毒品。
所以失財的事件發生時,兩敗俱傷,一個造貪業,一個造癡業,這種癡業還是較基本可以
察覺的,更深一點的就像是金剛或般若等經所說的“執著有我..”等類的癡業,要察覺那
種癡毒需要下一些功夫,所以世尊花了許多時間專門講解身口意業三毒的解脫法門,《阿
含》系列經典就是很明顯的例子。
地藏法門系列經典由於是給行者的修行指導教本,所以在
內容上談戒定慧三學時,也是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這也是地藏菩薩所說的“使漸度脫”
的修行主軸。
上面那段經文裡說的七大業報,一至三是貪業、四至六是嗔業,第七是癡業。當然同學們
要謹記在心:「此世的苦難可能是前世的業報,但也可能是此世的橫難,或者新造的業」
。
不過業報的因果不一定是單純的“一業單一報”,有些是綜合一起報,例如第三項「若遇
邪婬者說雀鴿鴛鴦報」,一般理解的邪淫大都只指婚姻外的關係,其實不然,沒結婚的人
若是貪欲多多的話,也是邪淫。
對於「雀鴿鴛鴦報」有些行者會想只是當當畜生,死了不就又轉生了嗎?嘿,哪有那麼好
康的事。雀、鴿、鴛鴦是三種不同畜性的動物,雀是群聚而無情的鳥類,一大票雀鳥集在
一起但是各走各的,修行者若一生單身但是喜歡追求欲樂,雖然一生當中不犯王法(沒有
重婚也沒有其它的世間罪),但其業報是淪為雀類的動物。
鴿類是群居(不只是聚)有情,一向以團體活動為主,但沒有配偶觀念,找查一下國語詞
典的“淫”字,同學們會發現“淫”的本意是貪多,對任何事的多多益善、不正常的一求
再求,就是邪淫。
除了性欲的追求之外,有些人為了自己所加入的社團而奮不顧身、愛不釋手,無法自拔,
甚至把家人丟著不管,將來就是可能得到鴿類的業報。所以當修行者聽到有同修對指導老
師高聲唱言“師父、願您來世再來帶領我們..”時,若不會冒汗或是臉上沒有三條線就不
是地藏行人了。
鴛鴦類是畜生裡自發性的終生一夫一妻,沒有人教它們這樣,那是天性,而且動物學家們
研究出鴛鴦具有很強烈的醋意,同時老公大都是家暴的常業犯。對照人世就是癡情一族,
非君不可、二人愛得要死要活的人物。
當行者占輪占出了“前世有邪淫”時,就要小心檢視自己是否對某件事有特殊的投入,此
世雖然沒有轉生作畜生,但是要自省是否有“餘習”。
有同學問過“如果我們真心相愛,談論的都是正道,也不犯王法,那麼也是邪淫嗎?”這
問題很簡單,只要看二人能否放下、從一而終此生不再追求第二春,而且心中無三毒心生
起,那就不是邪淫。
也許有同學會說“那不是太無情了嗎?”,所以世尊稱人為“有情”,能放下的人不是無
情,而是“不被有情所縛”,世尊在般若系列中談到“遠離有情”,諄諄告戒要弟子和大
菩薩們“遠離有情、覺悟有情”,世尊不是提倡絕情,而是遠離有情。
當年世尊出家求道,他不是棄家人於不顧,而是家人捨不得他一個溫室裡長大的王子出外
受苦,事實上世尊學成悟道後,他仍是回到家裡度化了許多他的族人。世尊是真正多情的
人,他為家人、族人、任何有問題問他的人不管是高官顯貴或阿公阿婆無不盡心盡力,但
他不為有情所縛,這就是“如來”的意義之一,心中有眾生,但也無眾生。
因此有一次獅子吼菩薩問文殊菩薩“你說你沒悟道,那你不是一直在勸人修行、啟發眾生
嗎?”(今文殊師利豈不欲覺悟有情而勸發耶。)
有同學也許會很興奮的問道“耶?哪來的獅子吼菩薩?”別緊張,獅子吼是現在的譯名,
古時譯名叫「師子勇猛雷音菩薩」,就像孔老夫子仲尼先生現代的譯名叫“強尼走路”一
樣。XD
菩薩是“覺有情”沒錯,但是文殊菩薩回答很妙:“哪裡有眾生?”(答言善男子。我不
曾覺悟有情及以勸發。何以故。有情無所有故。有情遠離故。有情無所得故。)(
T11n0319)
這個層次太深了,修行者要修習到能遠離有情的境界,當然不是三兩下可得的,地藏菩薩
就教入門者由戒邪淫、不染著下手。人際關係的邪淫可能導致轉生鳥類之報,那麼和人際
沒什關係的貪多呢?來看看:
┬┬┬┬┬┬┬┬┬┬┬┬┬┬┬┬┬┬┬┬┬┬┬┬┬
八、若遇飲食無度者說飢渴咽病報。
九、若遇畋獵恣情者說驚狂喪命報。
┴┴┴┴┴┴┴┴┴┴┴┴┴┴┴┴┴┴┴┴┴┴┴┴┴
無度、恣情都是貪淫的同義字,前世的飲食無度可能今世報得飢渴咽病,今世的飲食無度
則可能現世報得高血壓、糖尿病等類的各種病。畋(狩)獵也是一樣。
接著世尊再說行為不良的業報:
┬┬┬┬┬┬┬┬┬┬┬┬┬┬┬┬┬┬┬┬┬┬┬┬┬
十、若遇悖逆父母者說天地災殺報。
十一、若遇燒山林木者說狂迷取死報。
十二、若遇前後父母惡毒者說返生鞭撻現受報。
十三、若遇網捕生雛者說骨肉分離報。
┴┴┴┴┴┴┴┴┴┴┴┴┴┴┴┴┴┴┴┴┴┴┴┴┴
接下來是和修行有關的幾個業報:
┬┬┬┬┬┬┬┬┬┬┬┬┬┬┬┬┬┬┬┬┬┬┬┬┬
十四、若遇毀謗三寶者說盲聾瘖啞報。
十五、若遇輕法慢教者說永處惡道報。
十六、若遇破用常住者說億劫輪迴地獄報。
十七、若遇污梵誣僧者說永在畜生報。
十八、若遇湯火斬斫傷生者說輪迴遞償報。
十九、若遇破戒犯齋者說禽獸飢餓報。
二十、若遇非理毀用者說所求闕絕報。
二十一、若遇吾我貢高者說卑使下賤報。
二十二、若遇兩舌鬥亂者說無舌百舌報。
二十三、若遇邪見者說邊地受生報。
┴┴┴┴┴┴┴┴┴┴┴┴┴┴┴┴┴┴┴┴┴┴┴┴┴
上面幾項是地藏菩薩為修行者說的一些重要業報,通常此世為人又想修地藏法門的,有許
多是前世已是修行者了,當今生占輪占到上面各條時就要特別小心,若有相應的習氣就要
加以消除。
世尊在這一章裡為上面二十三條“業報摘要”作個結論:
┬┬┬┬┬┬┬┬┬┬┬┬┬┬┬┬┬┬┬┬┬┬┬┬┬
如是等閻浮提眾生。身口意業惡習結果。百千報應今麤略說。如是等閻浮提眾生業感差別
。地藏菩薩百千方便而教化之。是諸眾生先受如是等報。後墮地獄動經劫數無有出期。是
故汝等護人護國。無令是諸眾業迷惑眾生。四天王聞已。涕淚悲歎合掌而退。(T13n0412
)
┴┴┴┴┴┴┴┴┴┴┴┴┴┴┴┴┴┴┴┴┴┴┴┴┴
值得注意的是「是諸眾生先受如是等報。後墮地獄動經劫數無有出期」這句,先前我們說
若是修行者想說“管它的,下輩子當鳥就當鳥,鳥當完了還是好漢一條”,世尊告訴我們
沒這麼便宜的事,鳥兒當完就直落地獄去矣。
地獄之苦非同小可,眾生無知,無視於地獄的報應,也難怪四天王聽了要為眾生涕淚悲歎
了。
修行之路就像製作器皿一樣,世尊稱學者也叫“法器”,好的修行者是好的法器,不好的
就是“非法器修行者”,,行者由上面二十三條“業報摘要”進一步了知業的報應不是單
一的因果律,在修行的路上才能小心謹傎守護身口意三業,祈求菩薩不棄我等,護持此生
能到彼岸,就像製作瓶子一樣。
是故寒山和尚有詩勸曰:
一缾鑄金成,一缾埏泥出。二缾任君看,那箇缾牢實。
欲知缾有二,須知業非一。將此驗生因,修行在今日。
今世的業因也會影響今生行者的“器質”,是金作或泥作今生都要努力修行。是故明白自
己的前世業因是修行者在占輪時要作的第一件事,但是當占輪占前世業因不穩定時,占出
來前世所犯業相變來變去時該怎麼辦?且待下回。
分享一些做的不錯的網站有陰鷙文pdf的電子檔
文昌帝君陰?文的故事是卡通歐
http://www.amituofohouse.org/redirect.php?tid=2677&goto=lastpost
http://www.amituofohouse.org/
而且裡面很簡顯易懂
這網站對宗教理解頗深 也可以用google站內搜尋 而且沒有病毒
http://www.bfnn.org/book/
下面是幾個不錯的論壇
http://bbs.jiexieyin.org/
--------------------------------------------------------------------------------
附:文 昌 帝 君 簡 介
二月初三拜文昌 祈求金榜題名
文昌帝君的來歷:文昌原是天上六星之總稱,即文昌宮。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封建時代想升官發財,一般平民百姓唯有考試一途,因此家庭成員中八字裡有文昌命格者,父母都會儘可能讓他進私塾讀書,期望有一天金榜題名光耀門楣。俗云:一命二運三風水四讀書五積德。在漫長歲月的洪流中常會遇到一些懷才不遇的才子。雖有滿腹經綸卻失意於考場中,這些失意的才子為中華文化留下了許許多多膾炙人口的詩詞文賦。正也說明人是有命有運的,成功的人一定努力過,但是努力的人不一定成功,造化弄人,時也,命也,運也。
文昌神依民俗或民間信仰共有五位合稱五文昌,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真正的文昌星應該是孔夫子,但孔子不語怪力亂神,所以我們這些後代子孫到現在為止,沒有將孔子並列在五文昌之內。事實上依個人看法孔子應該排在文昌神的第一位。
陰曆二月初三是文昌帝君的誕辰,文昌帝君本名叫「張亞子」或「張惠子」,傳說系晉朝人,事母極孝,做官時不幸戰死,百姓懷念他給他立了一座廟當作「雷神」拜,因為靈驗異常,百姓有求必應。
科舉制度的興盛,每逢考季,士子赴京趕考都會到廟裡拜拜祈求金題名,以後逐漸從「雷神」演變成「梓潼神」,主掌科場命運及士子的功名利祿,凡是讀書人不管是舉人、秀才、貢生、童生及私塾的老師在這天都要準備供品至文昌廟裡祭拜,除了祈福最大的目的就是感恩。風水裡記載:『文昌足學飽經才,南極祥光照玉台,乾坤久固天齊福,神仙來慶壽筵開。』只要考試這個制度還存在,那麼文昌帝君永遠是香火鼎盛。
第二位文昌神即魁星,魁星又稱奎星,係北斗七星第一星,事實上奎星係廿八宿中西方七宿的第一星。「魁」字即鬼搶斗,民間最有名的就是「魁星點斗」,「獨占熬頭」,每逢考季台南赤嵌樓的魁星殿,魁星爺手中的那枝硃砂筆常常不翼而飛,不用說硃砂筆一定是有心人請回家供奉去了。
第三位文昌神即關聖帝君,因為關聖帝君能文能武,文武雙全是目前台灣香火很旺的文昌神。第四位文昌神即呂洞賓,係八仙之一亦是五聖恩主,唯民間把祂想成是破壞姻緣的始作俑者,因此很少人拜祂為文昌神,在此要呼籲讀者千萬別道聽塗說,人云亦云。
第五位文昌神即朱衣使者亦即宋朝的理學家「朱熹」,朱熹整理了相當多「易經」資料,目前台灣風水界所用的易卦大部分出自朱熹之手。至於屏東客家庄一般是供奉「韓愈」為文昌神。新竹關西范家十進士供奉的是范仲俺。以上係台灣有關文昌神的狀況。
民間祭拜文昌帝君的供品一般以生菜為主。1芹菜:代表勤勞、勤奮,2蒜:計算,3蔥:聰明、開智慧、耳聰目明,4菜頭:好采頭,5桂花:發貴、蟾宮折桂,6發糕粽子:高中,7竹筍:順利,8包子、粽子:包中,9油一瓶:加油。
其含義就是希望考生勤奮用功,一舉高中,金榜題名,得到好采頭。唯讀都必須謹記祭拜過的供品一定要帶回家煮給考生吃,千萬別留在廟裡製造垃圾,但民俗有一項禁忌,芹菜、蔥、蒜煮時不可加丸子、蛋,免得考生考個零蛋或完蛋。
文昌
- Oct 15 Fri 2010 16:01
文昌帝君教誨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